修炼(下):百位特级谈教师专业成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为了更好,不断修炼

何亚男

修炼对于教师来说,是个一辈子的话题。要做好一名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作为教师,各人的专业起点会有差异,但是能在专业发展的路上走多远,关键就在于自身的学习和修炼。我从一名高中毕业生逐步成长为能被学生、家长及同行认可的英语教师,50年来走过的路是难以忘怀的。下面与大家分享我进行自身修炼的故事和体会。

一、从零开始,学做教师

1964年,我从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高中毕业,成为当年留校师资培训生中的一员,目标是经过一年师徒结对式的学习成为正式教师。参加培训没有几个月,有一位英语老师因患肺结核需长期病假,学校即决定让我担任代课教师。

第一次上讲台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我夹着备课本站在教室门口,看着全班的学生就是迈不开脚步。是师傅在我的背上轻轻地推了一下,把我推进了教室。我站在讲台前,努力克服内心的胆怯,45分钟的课只花了一刻钟就讲完了。我想向师傅求救,但她只是坐在教室的后排,微笑地看着我,一言不发。我只得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直至下课。

万事开头难,在第一节的尝试之后,我开始跟着老教师听一节课模仿着上一节课,“现炒现卖”,提前开始了教师生涯。一年后,我被正式分配回到市三女中成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我仅有高中三年英语学习的学历和几个月的培训经历,一切得从头学起。为了全身心地工作,报到的第一天,师傅就帮着我把行李搬到了学校教师宿舍。我学着备课,学着从教师的角度去审视教材,设计45分钟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着在黑板上写大大的字体,学着在讲台上大声地讲课,学着批改作业;学着做班主任,学着家访,学着组织班级活动,学着处理班级中的各种问题。

更重要的是,我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和教学能力。记得为了改进英语发音,我反复模仿“灵格风”;为了教学生书写,我买了方头笔摹临字帖,研究英语斜体书写的角度和字母的连写;为了进行语音教学,我将教材课本中的词汇归纳整理,研究读音规则和字母组合;为了上课形象生动,我买了香蕉、苹果等水果作为教具;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我观摩学习师姐们的课堂;为了提高英语水平,我自学《许国璋〈英语〉》。

就这样,我努力向老教师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苦练基本功,学习做一名英语教师。但是,正当我逐步融入教师的角色,十年动乱开始了。我看不到希望,甚至动摇了做教师的信心和追求。但是,这短短一年的教学经历,对于我做好教师,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在实践中学习,做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十年浩劫结束,学校教育逐步走上正轨,学校让我担任了高中阶段的两个“快班”的英语教学。这时我突然发现,我浪费了人生最宝贵的黄金时段,与一名合格教师的标准相差那么远,有那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于是,我想办法去买最新的英语词典和英语书籍,如饥似渴地自学Essential English、《许国璋〈英语〉》等教材。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每天晚上,我埋头在一堆英语词典中备课,为的就是第二天站在讲台上能泰然地面对学生,解答他们的问题,许多英语学科知识都是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学习的。

为了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从1979年开始,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先后在上海教育学院半脱产完成专科学业,在上海师范大学“中师班”完成本科学习。半脱产的学习非常艰苦,在学校担任班主任和三个班级的英语教学,每天晚上只能在批改作业、完成第二天的备课以后开始英语学习,完成进修的作业。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再也没有时间顾及家务,熬夜成了习惯。

我幸运地赶上“末班车”,考入上海师范大学的全脱产“中师班”,可以心无杂念地学习进修。因为记忆力已远不如班级中的年轻人,我每天听课时努力地记笔记,课后整理笔记,做好预复习,认真地练习写作文,反复跟读模仿磁带完成语音作业,睡到床上后还要读几遍法语。

学习的生活充实而繁忙,在唐振邦、乔宓、杨思清、方泉、何恩广、黄次栋、陈观桑等一批名师的教导下,经过两年的努力,我系统扎实地学习完成了英语本科学业,为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增加了内涵和底气。

1981年,学校恢复女中建制之后,提出了要恢复和发扬市三女中的英语教学传统,并开始构建学校的英语课程。除了全国人教版的高中英语教材,还选择了《新概念英语》和《听力循序渐进》作为听说教材,订阅了《上海中学生英语报》作为补充阅读教材,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以打造英语教学的特色。要完成这些教学任务,无疑对教师的英语学科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战,激发了我对于进一步提高自身英语听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迫切要求。

这些挑战,恰恰是给了我最好的专业提升机会。在用好《新概念英语》和《听力循序渐进》等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我促进了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和英语听力的提高。我也从这些教材中领悟到编著者的先进的英语教学理念,不断地改进自己的英语教学方法。

除了在英语听说教学的实践中提高之外,我还抓住了一切可能的机会进修提高口语能力。多次利用暑假的时间参加英语口语班,半脱产地参加上海教育学院举办的主要由外籍教师任教的“华夏班”——英籍教师教英语阅读与写作、美籍教师教英语口语。不管学校工作多忙,我都会按照老师的要求非常认真地写好每周一篇的英语作文,认真构思、精心选词、反复修改。一年后,当那位英籍教师告诉我,英语写作我得了满分,我别提有多高兴了!更为高兴的是,我惊讶地发现,通过写作,不仅书面表达能力大大提高,英语口语能力也增强了。

在这段经历里,有为了完成学业的发奋学习,也有为了自身能力提高的业余进修,更有为了教学发展需要在学校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探索。所有这些努力和拼搏,使我在学科素养、英语运用能力以及教学能力方面,都上了一个台阶,帮助我成为新时期的合格的英语教师。

三、跨文化学习,做具有国际视野的英语教师

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开始了与美国华盛顿州Puyallup学区的教师交流合作项目,每年派一位英语教师在学区担任中国文化语言教师。1993年,学校决定派我去Puyallup交流,这对于47岁的我来说是非常珍贵的机会。

在这一年中,我在Puyallup学区的两所高中担任中国文化语言教师,每天乘坐黄色校车往返于学校之间。除了完成两个班级的上课任务,我还抓紧时间观摩学习:几乎每天都去听美国同行ESL、Debate或Humanity的课;另外,还应学区的要求和安排,在各所初中和小学上中国文化课。这些文化交流活动帮助我具体了解了美国的基础教育,开阔了视野,对我日后进行英语教学的探索和学校课程的建设,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与学区外语组老师的交流让我思考语言学习和文化的关系;小学生学习“南美”后所做的学习册让我第一次对Project Making有了感性的认识;我的美国学生学了中国历史后所写的Paper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接待家庭,除了生活上的关心,每天到家后他们必定要拖着我讨论许多问题,从学校课堂、家庭生活到历史政治,我们经常争论,坦诚交流。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不仅切实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极大地拓宽了视野,还体会到要以开放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看待人生和世界,要学会沟通与交流。

回国后,我在英语课堂中进行了许多尝试,例如,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语言交流和文化交融,加强引导阅读和写作的结合,组织学生在假期中阅读英语小说,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国际交流的活动中提升语言能力等。

只有拓宽了视野,我才发现世界之大,对于英语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在担任校长后,我鼓励开展牛津英语教材的首轮试点,积极提倡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采取项目研究的方法。

四、终身学习,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

从校长位置上退下来后,我主要承担培养青年教师的工作。自2006年起,我开始担任上海市普教系统双名工程英语学科名师培养基地的主持人。

培养高端教师的工作,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挑战。虽然自己的强项在课堂教学,但是我感到,培养高端教师的关键在于要把青年教师从经验型、苦干型的教师培养为学习型、反思研究型的教师。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只凭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读书学习,充实和提升自己。

当主持人的十年中,凡是要求学员精读的英语理论原著,我都自己首先阅读。围绕所确定的研究课题,我阅读了有关英语阅读教学、语法教学、词汇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理论原著,所读的理论原著超过了过去几十年的总和。

同时我深入课堂,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坐在教室。每年听课几百节,对于课堂的问题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也向一线的青年教师学习了许多好方法好经验,分享他们的教学智慧。正是由于理论的学习和武装,以及大量的课堂教学实例,使我在教学指导中能有理有据,不仅建议引导教师做什么,并且能分析问题和原因,说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些学习,使我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抓住这些问题开展研究,帮助学员在教学改革中增强定力、不盲从,不随意跟风,尊重教学规律,又不因循守旧。

此外,我在名师培养基地的实践中学习如何根据学员的需求设计培训课程,如何设计组织有挑战性的培训活动,如何通过课题研究提升学员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学习在课堂里如何从上课教师的角度去揣摩教学设计的目的和目标,如何从学生的表现来评价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如何收集实证通过案例来评课,如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教师进行课堂的改进,如何以任务驱动激发学员的内驱力……

这些学习帮助我提高了名师培养基地活动的实效,帮助我体验到与学员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愉悦。

回顾50年,修炼对于我来说,就是不断地围绕解决教学中的不同问题进行学习。修炼的动力来自做好教师工作的迫切愿望,来自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内驱力。不同阶段的不同修炼内容和目标,则源于对自己不足之处的清醒认识,对更高目标的追求。为了更好,修炼的道路就在脚下!

刘树田,1981年参加工作。物理正高级教师,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现任上海市七宝中学副校长。兼任上海市物理学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物理教育硕士教育实践导师、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特级教师月月讲”客座教授、上海市高级教师评审委员、上海市闵行区物理骨干教师培养基地主持人。荣获全国模范教师、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称号。发表教学研究文章百余篇,出版教学研究专著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