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的性质与功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5  名词语的认知入场和各类定语的关系

前人对于定语的分类有充分的研究可资借鉴。陈琼瓒(1955)、陆丙甫(1993:40)把不带“的”的定语称为“称谓性定语”,而带“的”的则为非称谓性定语。陆丙甫(1989)、刘丹青(2008a)论述了定语在所修饰的概念上有内涵、外延之分。张卫国(1996)、王远杰(2008a,2008b)在语法形式上可区别出定位、定量、定类三类定语槽位。

这些分类方法都有可取之处。根据前文的论述,名词语的认知入场和各类定语的大致对应关系可如下图所示:

图2-1  名词语的认知入场和定语的对应关系

根据刘丹青(2008a)的论述,“外延定语由指称和/或量化成分充当,用来给名词语赋以指称、量化属性,表明它在真实世界或可能世界中的具体所指范围,即在不改变内涵的情况下指明其外延”;“内涵定语由实词性/开放性语类充当,是给整个名词语增加词汇性语义要素(即内涵)的定语”,“在汉语中,所有的内涵定语都可以带‘的’”。综合陈琼瓒(1955)、陆丙甫(1988,1989)等的论述,内涵定语不带“的”修饰中心语的名词语具有称谓性,内涵定语带“的”修饰中心语的名词语具有非称谓性。本文认为,具有称谓性的名词语(除专有名词外)是未入场的型概念,没有具体场景中的指称属性。使用各种入场策略达成认知入场的名词语,是型概念的例化,在不同的认知场景中具有不同的指称属性。

这里附带谈一谈“有界—无界”与“认知入场”的关系。二者有联系有区别。“有界—无界”的对立是人类“一般认知机制”(general cognitive mechanisms)的一部分,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概念之一(沈家煊1995)。对“有界—无界”的分析着眼于概念本身的特性,可以应用于型例认知域,也可以应用于其他认知域。“认知入场”是型概念转化为概念实例的动态过程。它们的联系在于,以这个转化过程为认知域,入场前的概念是无界的,入场后的概念是有界的。其中的共同点在于,入场前的概念是型概念,型概念是无界的;入场后的概念是概念实例,概念实例是有界的注25。从无界向有界的转化,是概念在认知入场过程中的主要特征。二者的区别是,不管有没有入场,都可以对一个概念在不同的认知域中进行“有界—无界”的分析。“有界—无界”的分析是针对某个概念而言,认知入场则是针对整个概念体系对认知场景的关系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