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过天门街天门街:通向帝王皇宫的大街。此当指长安外郭城中央的朱雀门大街。

雪尽终南又欲春终南:即终南山、“中南山”,古人认为此山居于天之中,都之南,故名之。又名太乙山、地肺山、周南山。终南山紧挨长安城,乃长安城的天然屏障。“天下修道,终南为冠”,终南山以最佳隐居地而著名,其中有迹可考者可达数千人。“终南捷径”之典出自《新唐书·卢藏用传》,说是卢藏用举进士不得,隐居终南山,不久即被武则天征召入朝。自此以后,终南山之隐更盛,真假隐士蜂拥而来,人满为患。,遥怜翠色对红尘红尘:原指车马过后扬起的尘土,比喻繁华的都市。东汉班固《西都赋》:“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后用以比喻纷纷攘攘的世俗生活。又借喻名利之路。佛、道教称人世为“红尘”。佛教认为,看破红尘是洞悉与体悟世间的实相,在知性上体悟世间本质的无常与无我,在情感上不因执着而生起烦恼,获得永恒的悦乐,而不是冷漠无情、六亲不认。。千车万马九衢上九衢:纵横交叉的大道;繁华的街市。《楚辞·天问》:“靡蓱九衢,枲华安居。”王逸注:“九交道曰衢。”游国恩纂义:“靡蓱九衢,即谓其分散如九达之衢也。”韦应物《长安道》诗:“归来甲第拱皇居,朱门峨峨临九衢。”,回首看山无一人。

此七绝作于宪宗元和初年(806)的冬天,白居易时三十五岁,罢校书郎。是年秋天,白氏与元稹居华阳观,闭户累月,揣摩时事,成《策林》七十五篇。结合此背景看,则有助于理解深蕴其中的意旨。

诗之起笔即写终南山春景。虽然还是春寒料峭时,积雪刚刚消融,然春回大地,终南山已著春意,翠色如洗,清新可人。第二句赏景之人介入,通过写景来写一种心态,写诗人的内心冲突,既“怜”又“对”,翠色好,红尘更好。“翠色”与“红尘”,都是借喻,翠色喻南山,取隐居义;红尘喻世间,取官宦义。面对青青春色,也面对滚滚红尘,诗人作何感想?而又能够作何抉择?结合背景看,诗人处于隐与不隐之两难中。诗曰:君不见四通八达的大道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而回首看那翠色如画的终南山,冷冷清清而难见一人。这样的对比表现,很有意味。诗人想要说明什么呢?

“回首看山无一人”的诗意,可以比较灵澈“相逢尽道辞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的名句来读。灵澈,与白居易同时代人,长白二十六岁,与刘禹锡、刘长卿等交往甚密,互有诗相赠,享誉当时诗坛。灵澈的诗讽喻世俗矫情,道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即明明不能忘情于世俗,却偏要摆出一副方外高人的样子。这明摆是讽刺,也很辛辣。原来那些嘴上风雅之辈,乃假作清高的利禄之徒。白居易的诗,似也有讽刺意味,讽刺世人皆忙于追名逐利,而无人对自然美色感兴趣。但是,细细玩味诗的第二句,我们以为不应该作讽刺解。“回首看山无一人”句,意谓所有的人都不能放下追逐名利之妄念。而所有人中,自然也包括诗人自己。这似乎在告诉读者,诗人在“怜”与“对”的选择中有了明确的取向。

故而,“回首看山无一人”是一声长叹,是一声从心底发出的无奈长叹。诗人站在长安城上,但见朱雀门外大街,熙来攘往的都是汲汲奔走之人。终南山虽翠色可心而云遮雾绕,然却无人欣赏,更无人奔竞也。二者比照,不禁令人感慨系之:不争名于朝,不争利于市,难矣!不独他人如此,我辈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