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头脑清醒
过去囤积物资的数量,大家早有所知,现在更引人注意了,因而激起了强烈的公愤。把下面的经济常识指出来,的确需要相当的勇气:
“你们知道,有人指责我是囤积家的救世主。我并不因此而动摇。虽说我痛恨囤积,我却觉得有必要指出,如果马上把仓库存货完全出清,将使从货币改革中解放出来的购买力买不到东西。那时,要不是货币改革从第一天起就要招致失败的谴责,就会是全国将重新受到管制与限制的束缚。必须记住,囤积不过是货币改革乃至国民经济中不可避免的表象,在实行改革时我们早就考虑到的。没有这种缓冲现象,货币改革就要失败,如果对这一点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抗议便是不公正的了。”
德国马克的面孔
(承蒙《汉堡晚报》特许使用,绘画:Rolf Brinkmann)
注:胖乎乎的路德维希·艾哈德本身的形象就体现了德国的经济繁荣,他的侧分头和雪茄又显示出他的滑头和普通小市民的安详。德国马克其实是德国的国家象征。经济的繁荣对于二战战败的德国来说是一剂补药。
这些困难产生于某些不难发现的原因。当年的国民收入以及从原有旧马克储蓄存款所转来的存款合计达35亿新马克——这些全部立刻流向消费。我的亲密同事莱昂哈德·米克施(不幸于1950年早逝)在1948年10月曾提醒大家说,自货币改革以来,货币流通量大大增加了,德国当局对此是无法施加影响的。他写道:
“谨请公众正视事实的时机已到了。有人期望,只要储蓄者单独蒙受了巨大损失,激烈的改革就可成功,但期望与事实背道而驰。在1923年货币稳定后最初八个月内,货币流通总额从11月30日的1,488,000,000马克增加到1924年3月31日的2,824,000,000马克,即增加了90%;而1948年的三个半月内,流通额从6月30日的2,174,000,000马克增加到10月15日的5,560,000,000马克,增加了156%。”
1948年12月31日前货币流通额(包括柏林)已经上升到66,410亿。这种货币贬值现象意味着需求不可抑制的增长比供应的增长更为快速,特别在初期,当进口还不足的时候,尤其如此。此外,当货币交流逐渐通畅时,慢慢也就不用强迫卖方就能清理库存了。经济自由化之后,从1948年中到年底,生产量增加了50%(无疑是市场经济的一项显著成就),但这个事实还不足以阻止当年秋季物价更大的上涨。由于这个原因,许多人竟倾向于放弃恢复不久的自由。我对这种意图只能做如下的答复:
“如果我们失去理智,在恶意煽动性的批评面前退却,我们就将恢复到受奴役的状态。那时,德国人将再度失去现在侥幸重新获得的自由,德国将重回计划经济;通过国家管制和官僚主义的干预,我们将被逐步导向极权主义。”
事实上,物价变化过程很混乱。同1948年6月相比,年底前全部物价都有很大幅度的上涨。
资料来源:德国联邦统计局。
但正如经济生活中所常见的那样,不受大众欢迎以及大家都觉得不愉快的事情,在经济上却有好处。物价变化也许已大大超过了足够应付改变了的成本结构所需要的调整,因此出现了高额利润。这种利润产生了不良反应,同时也引起了人民的公愤。然而这些利润都仅有一小部分被工业家用作私人消费。这些利润代替了这一阶段内用别的方法所无法动员的新储蓄。旧储蓄已为货币改革一笔勾销。注7形成这种资本的方式,虽不无可以指摘之处,但在当时,正是这笔资本奠定了生产力复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