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克服了朝鲜危机
随着朝鲜战争而来的惶惑不安情绪,使需求大大增加。居然有人认为消费者不会对此有所反应,这种观点事实上被证明是错误的。但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必须指出,自从货币改革以来,投资数量已相当可观;虽然缺乏适当的资本市场,其中大部分的投资未免是太浪费了。在这个问题上,道德方面的评价与合理的经济判断可能有所不同。在朝鲜战争的最初五个月内,需求的增长使生产指数从1950年6月的107.6上涨到11月的133.3。同时期内,主要工业原料的物价指数从218上涨到265,工业品指数从178上涨到195 (1938年=100)。尽管这些动荡不安的事件使物价有所上涨,但在西德,由于生产灵活性强,物价上涨还没有其他西方国家那样显著。
不幸的是,消费者也不得不在这次物价上涨中受到损失。生活费指数从1950年9月的最低值148上涨到年底的151,1951年年底又上涨到170 (1938年=100)。世界市场上的物价上涨以及消费者与买主的惶恐心理在这些指数中全都反映出来了。
很少人能相信消费者的自由(这是我认为最基本的自由之一)会经得起这次危机的打击。我曾于1952年2月6日在苏黎世讲过以下一段话以回顾这件事:
“德国人吃过通货膨胀的苦,因此对朝鲜危机这样的事反应特别敏感,这是不言而喻的。换句话说,所有人都有些乱了阵脚。有些人不问情由,不管价格,一味买进原料。在德国这样一个缺乏原料的国家里,这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所有经历过这种悲惨事件的消费者,都在担心他们明天所需要的是否能得到满足,或者明天是否会恢复计划经济与物资配给制。因此,德国人宁愿今天购买劣质的高价商品,也不愿明天什么都买不到。这样的状况都是在金融及外汇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