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操劳与理论
陈嘉映
(首都师范大学 哲学系)
一、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praxis)概念
我们的“实践”一词,是辗转从希腊词praxis翻译过来的。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系统阐述“实践”概念的哲人。读者对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都不陌生,但为方便后文的讨论,我还是做个简略的重述。
亚里士多德把人的活动分成:理论活动、实践和制造。实践不同于理论,因为实践改变对象;实践不同于制造,因为制造的目的在制造活动之外,而实践的目的则并不尽在实践之外,乃至于“良好的实践本身就是目的”(NE,1140b1-6)注104。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人类活动三分法。不过,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概念区分并不总是那么一致和清晰。有时候他把制造也称为“实践”,这时,实践分成实现外部目的的活动(如盖一座房子)和本身即目的的活动(如生活整体、沉思)。在另一些场合,他在很广的含义上使用praxis这个词,这时连星辰、植物都有实践,但他通常会说,唯人有实践,“动物没有实践”(NE,1139b20)。本文不讨论亚里士多德文著中的这些细节,而是大致从理论活动、实践、制造的三分法来谈论亚里士多德,这也是后世的一般做法。
亚里士多德的学科分类与上面这三类人类活动相应:一是理论学科,包括第一哲学、数学、物理学;二是实践学科,包括政治学、伦理学;三是制造学科,如诗学。
理论之知是episteme,与此对应,实践之知是phronesis。这样区分这两个词是亚里士多德哲学里的论理用法;在柏拉图那里,episteme和phronesis经常混用。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它们的用法也并不总是一致的。有时候,亚里士多德把所有的“知”都称作episteme,依此,phronesis属于episteme。但专门讨论实践时,亚里士多德通常把episteme和phronesis对称。这些细节本文也姑且不论。
特属于实践的知是phronesis,通常译作“实践知识”或“实践智慧”,也有译作“明智”的。把phronesis译成“实践知识”是有疑问的,“知识”这个词主要指明述的系统的知。“实践智慧”这个译名怎么样呢?“智慧”似乎太重了。我们可以说F.罗斯福或邓小平有实践智慧,但一个人会做饭、会盖房子也叫“智慧”有点儿过了。而且,无论译作“实践知识”还是“实践智慧”,都更像是解说而非译名。译成“实践之知”也有这个缺点。“明智”这个词,主要用于对手段的考虑,而phronesis不是一种技术而是德性(NE,1140b25-26);不仅是选择正确手段的能力,也包括思考哪些目的值得追求的能力。我觉得译作“明慧”比较好。
拿亚里士多德的框架和我们平常所说的实践/理论两分加以比较,可以看到两点突出的区别。第一点区别挺明了的,亚里士多德区分实践和制造,今人不大做此区分。第二点区别比较复杂。亚里士多德三分法中的每一项都有两个方面:行和知。理论活动是一种独立的活动,有它特有的知,episteme,大意是对世界的系统真知。另一方面,实践也有它自己的知,phronesis。而依实践/理论两分,实践是做,理论是知,仿佛实践没有自己的知,实践是去实施或应用理论或知识。例如,马克思主义是个理论,这个理论到列宁和毛泽东这里转化成了现实。把理论付诸实践,理论指导实践,这些都是近代才流行起来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