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国家、传统与文化表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国家(Nation State)

国家,是拥有政治主权的共同体。在共同体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私与公的交锋。个体与个性如何成为集体和共性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体如何期待着在更大的群体之内感受到崇高性,集体如何遮蔽或放大个体的需求,超越个体的意志,都是值得关注的两向问题。二战之后,民族国家在民族主义思想的基石上纷纷建立起来。在当今现实语境中,国家的含义中还包括了在“中华民族”概念下多民族的文化诉求。对于民俗的研究,也无法忽视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不完全重合中的既有所偏差又相互交织的复杂性。

引入国家的概念主要是观照文化民族主义对于民俗事象的影响。“国”形成的文化本位是面对全球化压力下的紧张、对抗与应对的策略。国家立场下的节假日制度建设对于端午节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特别是“国家在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非遗的申报,一方面保障了民俗事象的传承人作为单一个体出现和存在,而另一方面,单一的传承人在作为某种集体文化事象的个别代表的同时,往往又难以完全保持某种基于个体的文化个性,而不得不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使得该民俗事象走向去个人化、去地方化,实现最大程度的共有和共享。即便是在具有代表性地区的所谓文化个性,也在申遗过程中被国家立场的资料重新表述过,在这种表述中,个性是国家立场所赋予的个性,而同时,共性是国家立场所要求的共性,从而实现着民俗的国家化乃至国际化,将民俗的共有性和共同性提升到完全超越于个体的共同体层面。端午节的申遗过程研究,就为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