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音部位和“五音”
前面说过,辅音的发音特点,是气流出来的时候都要受到口腔一定部位的阻碍。气流在口腔哪一部位受到阻碍,就发出哪一部位的辅音来。比方当气流在上下两唇之间受到阻碍的时候,就可以发出b[p]、p[p‘]等音来。这类音就叫做“双唇音”。因此辅音可以根据不同的发音部位分成若干类。现代普通话的辅音按照发音部位的不同,可分成下面七类:
1.双唇音(发音时气流在上下两唇之间受到阻碍):b[p]、p[p‘]、m[m];
2.唇齿音(发音时气流在下唇和上齿之间受到阻碍):f[f];
3.舌尖前音(发音时气流在舌尖和上齿背之间受到阻碍):z[ts]、c[ts‘]、s[s];
4.舌尖中音(发音时气流在舌尖和上齿龈之间受到阻碍):d[t]、t[t‘]、n[n]、l[l];
5.舌尖后音(发音时气流在舌尖和硬腭前部受到阻碍;因为发这类音的时候,舌尖是卷起来的,所以又叫做“卷舌音”):zh[tȿ]、ch[tȿ‘]、sh[ȿ]、r[ʐ];
6.舌面音(发音时气流在舌面前部和硬腭之间受到阻碍):j[tɕ]、q[tɕ‘]、x[ɕ];
7.舌根音(发音时气流在舌面后部和软腭之间受到阻碍):g[k]、k[k‘]、ng[ŋ]、h[x]。
古代汉语里的辅音比现代普通话还要多一些,除了以上七类之外,还有一类“舌叶音”和一类“喉音”。发舌叶音的时候,气流在舌尖及面和硬腭之间受到阻碍,例如[tʃ]、[tʃ‘][ʃ]。现代广州话里也有这类辅音(如广州人念“聚”“趋”“需”)。如果发音时,气流在喉头部位受到了阻碍,这样发出来的音就叫做喉音,例如[h]、[ɦ]。现代上海话里也有这类辅音(如上海人念“花”“鞋”)。
我们古代的音韵学家也有一套分析声纽的方法。他们很早就能够按照发音部位的不同将声纽分成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唇音五类。这就是所谓“五音”。后来宋、元等韵学家把声纽分为七类。五音之外,又分立“半舌音”和“半齿音”,于是又有“七音”之说。这些发音部位的旧名(喉牙舌齿唇)虽然不怎么科学,但是因为它们在音韵学上时常被使用,而且在说明古音时亦有其便利之处,所以我们也应该知道。
下面我们将这“七音”的旧名同现代语音学上发音部位的新名称对照一下,读者就会更清楚了。
1.唇音。这类包括:
重唇——就是双唇音 例如[p]
轻唇——就是唇齿音 例如[f]
2.舌音。这类包括:
舌头——就是舌尖中音 例如[t]
舌上——就是舌面音 例如[ȶ]
3.齿音。这类包括:
齿头——就是舌尖前音 例如[ts]
正齿——包括舌叶音和舌面音 例如[tʃ]和[tɕ]
4.牙音——就是舌根音 例如[k]
5.喉音——包括喉音和零声母 例如[h]和○
6.半舌音——就是舌尖的边音 例如[l]
7.半齿音——就是舌面的鼻音加摩擦 例如[ȵ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