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化研究读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周礼(节选)

关于《周礼》的作者时代,前人众说纷纭。《周礼》是中国周代后期根据周王朝系统曾有过的官制加工整理的王朝设官分职的书,汉代原称《周官》,又称《周官经》。西汉末年,刘歆改称《周礼》,东汉末年,郑玄兼注《周礼》、《仪礼》和《礼记》,遂为“三礼”之一。西汉以来,对《周礼》一书的真伪争论颇多,刘歆认为该书是“周公致太平之迹”,而何休却认为它是“六国阴谋之书”或“末世渎乱不验之书”。唐宋以降,乃至近世,聚讼纷纭,康有为甚至还指出该书是刘歆的伪作。洪诚认为《周礼》乃“西周宣王中兴之书”,又说:“此书实起于周初,历二三百年之损益积累而成,成书最晚不在东周惠王后。”钱穆在《〈周官〉著作时代考》一文中,从《周礼》所载祀典、刑法、田制及其他方面,分析制度之产生发展,论证《周礼》成书于战国晚世,其说有力可信。

天官冢宰·大宰

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一),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二);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诘邦国(三),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

以八法治官府(四):一曰官属,以举邦治;二曰官职,以辨邦治(五);三曰官联(六),以会官治;四曰官常(七),以听官治;五曰官成(八),以经邦治;六曰官法(九),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一〇),以纠邦治;八曰官计(一一),以弊邦治(一二)

以八则治都鄙(一三):一曰祭祀,以驭其神;二曰法则,以驭其官;三曰废置(一四),以驭其吏;四曰禄位,以驭其士;五曰赋贡(一五),以驭其用;六曰礼俗,以驭其民;七曰刑赏,以驭其威;八曰田役(一六),以驭其众。

以八柄诏王驭群臣:一曰爵,以驭其贵;二曰禄,以驭其富;三曰予,以驭其幸;四曰置,以驭其行;五曰生,以驭其福;六曰夺,以驭其贫;七曰废,以驭其罪;八曰诛,以驭其过。

以八统诏王驭万民:一曰亲亲,二曰敬故,三曰进贤,四曰使能,五曰保庸(一七),六曰尊贵,七曰达吏(一八),八曰礼宾。

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一九);二曰园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二〇),作山泽之材;四曰薮牧(二一),养蕃鸟兽;五曰百工,饬化八材(二二);六曰商贾,阜通货贿(二三);七曰嫔妇(二四),化治丝枲;八曰臣妾,聚敛疏材;九曰闲民(二五),无常职,转移执事(二六)

以九赋敛财贿:一曰邦中之赋,二曰四郊之赋,三曰邦甸之赋,四曰家削之赋,五曰邦县之赋,六曰邦都之赋,七曰关市之赋,八曰山泽之赋,九曰币余之赋(二七)

以九式均节财用:一曰祭祀之式,二曰宾客之式,三曰丧荒之式,四曰羞服之式,五曰工事之式,六曰币帛之式,七曰刍秣之式,八曰匪颁之式(二八),九曰好用之式。

以九贡致邦国之用:一曰祀贡,二曰嫔贡(二九),三曰器贡(三〇),四曰币贡,五曰材贡,六曰货贡,七曰服贡(三一),八曰游贡(三二),九曰物贡(三三)

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九曰薮,以富得民。

正月之吉(三四),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三五),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乃施典于邦国,而建其牧,立其监,设其参,傅其伍,陈其殷,置其辅。

乃施则于都鄙,而建其长,立其两,设其伍,陈其殷,置其辅。乃施法于官府,而建其正,立其贰(三六),设其考(三七),陈其殷,置其辅。凡治,以典待邦国之治,以则待都鄙之治,以法待官府之治,以官成待万民之治,以礼待宾客之治。

祀五帝(三八),则掌百官之誓戒,与其具修。前期十日,帅执事而卜日,遂戒。及执事,视涤濯。及纳享,赞王牲事。及祀之日,赞玉、币、爵之事。祀大神示亦如之,享先王亦如之,赞玉几、玉爵。大朝觐会同(三九),赞玉币、玉献、玉几、玉爵。大丧,赞赠玉、含玉。作大事(四〇),则戒于百官,赞王命。王视治朝,则赞听治;视四方之听朝,亦如之。凡邦之小治,则冢宰听之,待四方之宾客之小治。

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听其致事,而诏王废置。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

■题解

大宰,古代官名,周朝天官的属官,为百官之长,辅佐国君治理国家,相当于后代的宰相、首辅、总理大臣。《周礼·天官·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其具体职责是助国君以治六典:一曰治典,二曰教典,三曰礼典,四曰政典,五曰刑典,六曰事典。

■注释

(一)经:及下文“治”、“纪”变文而义同,都是治理的意思。

(二)扰:驯,使万民驯服。

(三)诘:禁止之义。《尚书》曰:“度作详刑,以诘四方。”

(四)官府:柯尚迁曰:“府者官所居之处。”此为王朝之官府。

(五)辨:贾疏:“别也。官事有分别。”

(六)官联:是指有关官吏联合办事的法则。

(七)官常:一官之常职也。

(八)官成:郑玄注:“谓官府之成事品式也。”即官府办事的成例,可依而行事。

(九)官法:指诸官所应遵守的法度、规则。

(一〇)官刑:有关惩治官吏的法则。

(一一)官计:指评断吏治的标准。

(一二)弊:郑玄注:“断也。”

(一三)都鄙:古代公卿大夫或王子弟(在王畿内)的采邑。都:指大城市。鄙:边地小城也。

(一四)废置:罢黜和任用官吏的制度。

(一五)赋贡:有关征收赋贡的制度。

(一六)田役:有关田猎和役使民众的制度。

(一七)庸:功,有功者也。

(一八)达吏:表彰提拔勤劳守则的小官吏。

(一九)三农:郑玄注:“原、隰及平地。”此指在三种不同地理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者。九谷:指黍、稷、稻、粱、苽、麻、大豆、小豆、小麦九者。

(二〇)虞衡:指掌管山泽的官。

(二一)薮牧:郑玄注:“泽无水曰薮。牧,牧田,在远郊。皆畜牧之地。”

(二二)饬:通“饰”。饬化:指加工。八材:珠、玉、象、石、木、金、革、羽。

(二三)阜通货贿:郑玄注:“阜,盛也。金曰货,布帛曰贿。”

(二四)嫔妇:即妇女。郑玄注:“嫔,妇人之美称也。”

(二五)闲民:无常职而为人佣工者。

(二六)转移执事:朱申曰:“若今佣雇为工作者。”

(二七)都城外百里内谓四郊,郊外百里至二百里谓邦甸,距都城二百里至三百里谓家削,距都城三百里至四百里称邦县,距都城四五百里谓邦都。币余:公家财物的余额。

(二八)匪颁:郑司农曰:“匪,分也。”郑玄注:“谓王所分赐群臣也。”

(二九)嫔贡:郑玄注:“‘嫔’旧书做‘宾’。”即贡王宾客之事。

(三〇)器贡:黄度曰:“用器、兵器、礼乐之器。”

(三一)服贡:谓进贡制作祭服之材。

(三二)游贡:供玩赏之物。

(三三)物贡:郑玄注:“杂物鱼盐橘柚。”

(三四)正月之吉:郑玄注:“正月,周之正月。吉谓朔日。”按:周历法以十一月为岁首。

(三五)象魏:王宫之阙。宫门筑台,左右对峙,又称双象。王者在此处悬挂法令布告,所以又称象魏。

(三六)贰:副也。即长官的副手。

(三七)考:这里指帮助成事的人,指宰夫、乡师等。

(三八)五帝:谓五方帝,又称五色帝。具体指东方苍帝、西方白帝、南方赤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

(三九)朝觐:诸侯春天朝拜天子曰“朝”,秋天朝拜天子称“觐”。

(四〇)大事:《春秋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讲疏

从内容上讲,“三礼”中,《周礼》以丰富的政治内容著称,可视为一部传统的政治经典,因此本篇章和以下几节的《周礼》中选的诸篇章都是围绕着古代政治职官来谈的。《周礼》分官职为六官,六官各有分职、各有所属,官员划分清晰,职权分明,上下等级一目了然。明确君臣关系是职官分明的直接目的,《天官冢宰》开篇说:“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君王为政在于得人,得贤人治国,这其中不仅宣扬的是尊尊之道,还包括亲贤之道,君圣臣贤则国治天下平,这才是为政者的终极目标。

天官冢宰·内宰(节录)

内宰掌书版图之法(一),以治王内之政令(二),均其稍食(三),分其人民以居之(四)

以阴礼教六宫(五),以阴礼教九嫔,以妇职之法教九御(六),使各有属,以作二事(七),正其服,禁其奇邪,展其功绪(八)

大祭祀,后祼献(九),则赞,瑶爵亦如之(一〇)。正后之服位,而诏其礼乐之仪。赞九嫔之礼事(一一)

凡宾客之祼献、瑶爵,皆赞。致后之宾客之礼。

凡丧事,佐后使治外内命妇,正其服位。

凡建国,佐后立市,设其次,置其叙,正其肆,陈其货贿,出其度、量、淳、制,祭之以阴礼。

中春,诏后帅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以为祭服。

岁终,则会内人之稍食,稽其功事。佐后而受献功者,比其大小与其粗良而赏罚之。会内宫之财用。正岁均其稍食,施其功事,宪禁令于王之北宫而纠其守(一二)

上春,诏王后帅六宫之人而生穜稑之种(一三),而献之于王。

■题解

内宰,周朝官名,为宫内长官,掌宫中政令,以礼教六宫九嫔;大祭祀,正王后的服位;凡丧事,佐王后使治外内命妇等。本篇介绍此类官职的具体职责,《周礼·天官·内宰》:“内宰掌书版图之法,以治王内之政令。均其稍食,分其人民以居之;以阴礼教六宫,以阴礼教九嫔,以妇职之法教九御,使各有属,以作二事,正其服,禁其奇邪,展其功绪。大祭祀,后祼献,则赞,瑶爵亦如之,正后服位,而诏其礼乐之仪。赞九嫔之礼事,凡宾客之祼献、瑶爵,皆赞。”

■注释

(一)版图:郑玄注:“版,谓宫中阍寺之属及子弟录籍也。图,王及后、世子之宫中吏官府之形象也。”

(二)王内:王宫中路门以及王后、夫人所居之地。

(三)稍食:用作报酬的食粮。

(四)分其人民以居之:郑玄注:“人民、吏子弟。分之,使众者就寡,均宿卫。”

(五)阴礼:郑司农云:“阴礼,妇人之礼。”女属阴,故称阴礼。

(六)妇职:妇人所做纺织缝纫之事。九御:指女御。旧说天子有女御八十一人。

(七)使各有属:女御隶属九嫔统领,一嫔领九御。

(八)展其功绪:郑玄注:“展,犹录也。绪,业也。”

(九)后祼献:祭祀宗庙时,天子先祼祭迎神,王后行亚祼;天子行三献、五献,王后行四献、六献。

(一〇)瑶爵:用瑶玉装饰的爵。祭祀时,王后在王酳尸之后酳尸,应使用瑶爵。酳尸:即尸献上漱口的酒。

(一一)赞九嫔之礼事:郑玄注:“助九嫔赞后之事。”

(一二)宪:公布。

(一三)穜:先种后熟的谷物;稑:后种先熟的谷物。穜稑:泛指谷物。

■讲疏

这是一篇介绍“内宰”具体职责的文章。“大宰”主外事,助王经邦国;“内宰”主宫廷内事,协助王后理内宫事。“内宰”教“阴礼”,即教妇人之礼,其受教范围覆盖六宫、九嫔。地位低的九御接受“妇职之法”,让她们“各有所属,以作二事”,即从事丝、麻生产。每到中春时节,为了帮助祭祀大事,在“内宰”的传召下,王后才能率百妇参与采桑。此外,王后祭祀宗庙也须有“内宰”的辅助。“内宰”所教的“阴礼”面向当时的贵妇,其作用在于“正其服,禁其奇邪”,防止她们的穿戴超越标准,做出不当的举措。由于古代的知识教育基本限于男性,本篇所言的“阴礼”,更多是在衣、食、住、行等具体规范上对女性提出要求。由此可见,文中的礼制表现的是一种外在性,“内宰”教授“阴礼”不是知识、学养上的礼学教育,而是通过规范外在举止进而内化到对妇人德行的培养。除此之外,“内宰”主掌的“阴礼”和“妇职之法”本身自有其标准;前者规定采桑是女性贵族的主要工作,后者规定“九御”的主要工作是治丝麻。这种规定受上古形成的男耕女织的事实状况的遗传的影响,进而形成了一种礼制传统。

地官司徒·大司徒

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

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一),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而辨其邦国都鄙之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二),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三)

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四):一曰山林,其动物宜毛物,其植物宜早物(五),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泽,其动物宜鳞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动物宜羽物,其植物宜核物,其民专而长。四曰坟衍,其动物宜介物,其植物宜荚物,其民晳而瘠。五曰原隰,其动物宜裸物,其植物宜丛物,其民丰肉而庳(六)

因此五物者民之常(七),而施十有二教焉: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二曰以阳礼教让(八),则民不争。三曰以阴礼教亲(九),则民不怨。四曰以乐礼教和(一〇),则民不乖。五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则民不愉。七曰以刑教中,则民不虣。八曰以誓教恤,则民不怠。九曰以度教节,则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十有一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禄,则民兴功。

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一一),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种(一二),以教稼穑树艺。

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职,以令地贡,以敛财赋,以均齐天下之政。

以土圭之法测土深(一三),正日景,以求地中(一四)。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一五)

凡建邦国,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一六);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叁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叁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封沟之,以其室数制之。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

乃分地职、奠地守、制地贡而颁职事焉,以为地法而待政令。

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一七),七曰眚礼(一八),八曰杀哀,九曰蕃乐(一九),十曰多昬,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贼。

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曰媺宫室(二〇),二曰族坟墓,三曰联兄弟,四曰联师儒,五曰联朋友,六曰同衣服。

正月之吉,始和布教于邦国都鄙。乃县教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教象,挟日而敛之。乃施教法于邦国都鄙,使之各以教其所治民。

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二一)

颁职事十有二于邦国都鄙,使以登万民(二二):一曰稼穑,二曰树艺,三曰作材,四曰阜蕃,五曰饬材,六曰通财,七曰化材,八曰敛材,九曰生材,十曰学艺,十有一曰世事,十有二曰服事。

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以乡八刑纠万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姻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乱民之刑。

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

凡万民之不服教而有狱讼者,与有地治者听而断之;其附于刑者归于士。

祀五帝,奉牛牲,羞其肆(二三)。享先王,亦如之。

大宾客,令野脩道委积。

大丧,帅六乡之众庶,属其六引,而治其政令。

大军旅,大田役,以旗致万民,而治其徒庶之政令。

若国有大故,则致万民于王门,令无节者不行于天下。

大荒、大札(二四),则令邦国移民通财、舍禁弛力、薄征缓刑。

岁终,则令教官正治而致事。正岁令于教官曰:“各共尔职,修乃事,以听王命。其有不正,则国有常刑。”

■题解

大司徒,古代官名。周置,《周礼地官·大司徒》:“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抚邦国。”由此可知,大司徒在周朝是掌管图籍、人口和教化的官员。本篇是对大司徒职责的具体说明。

■注释

(一)九州: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

(二)壝:社稷坛周围之矮墙也。

(三)遂以名其社与其野:郑玄注举例,如以松木为田主,其社就叫松社,其野就叫松树之野。

(四)土会之法:会:计算。根据各种土地所生之各种动植物和人民,从而制定贡税之法则。

(五)早:阮校说,是“皁”的假借字。

(六)庳:矮,短。

(七)常:谓常所安习,亦即习惯。

(八)阳礼:指乡射、饮酒之礼。

(九)阴礼:指婚姻之礼。

(一〇)乐礼:王引之《经义述闻》以为“乐”下不当有“礼”字,此涉上祀礼、阳礼、阴礼而衍。乐谓五声八音之乐。

(一一)十有二土:据郑玄注,是指根据天上的十二星次所划分的地上的十二个国家或区域。

(一二)十有二壤:乃“十有二土”之变文。

(一三)土圭:原为测日影的土堆,后来做成玉器,一尺五寸长,代替土堆作为测日影的标准仪。土圭之法:即用土圭测日影以计算土地的方法。

(一四)地中:指东西南北四方的交叉点,体长等于影长的地方,实是北纬45°处。

(一五)畿:周王直接统治的地方叫“畿”,也称王畿之地;封树:在边界处挖界沟,并在挖出的土上植树。

(一六)食者半:谓公爵可收取租税的土地占五百亩的一半,其余一半土地的租税则归天子所有。下文“叁之一”、“四之一”之义同此。

(一七)去几:郑注曰:“去其税耳。”案谓关市之税。

(一八)眚礼:眚:通“省”,削减。这里指礼节从简。

(一九)蕃乐:蕃:通“藩”,闭藏。此指将乐器收藏起来,不作乐。

(二〇)媺:美。

(二一)相宾:郑玄注:“宾客其贤者。”

(二二)登:成,使民能各从其业也。

(二三)肆:已经剖割之牲体也。

(二四)札:瘟疫也。

■讲疏

本篇介绍了大司徒的地位和职责,这个职位掌管国家地理图册、人口以及执行礼乐教化等。作者认为对百姓进行礼乐教化,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事,“因此五物者民之常,而施十有二教焉”。通过教化,让百姓心理、生活、生产有序而不乱,达到“中和”,正如篇中所说的“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孔子有“富而教之”的主张,这在本篇中也有反映,在“颁职事十有二于邦国都鄙”之后又介绍了“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这是对百姓由物质丰富到精神提高的更高追求。总之,教化是一种调节,也是一种丰富,更是一种权利的象征,教化是自上而下的,这种恩惠是上层的撒播,接受者是百姓。其次,本文还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民本思想。这主要体现在“保息养民”和“本俗安民”上,在灾荒之年,官员对百姓的安抚政策,在荒政时以十二种恩惠于民之策来聚集百姓,若在“大荒、大札”之年,“则令邦国移民通财、舍禁弛力、薄征缓刑”。

春官宗伯·大宗伯

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一),以佐王建保邦国(二)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三),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四)

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五),以狸沉祭山林川泽,以疈辜祭四方百物(六)

以肆献祼享先王(七),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八),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九),以吊礼哀祸灾(一〇),以礼哀围败(一一),以恤礼哀寇乱(一二)

以宾礼亲邦国(一三)。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一四)。时聘曰问(一五),殷眺曰视(一六)

以军礼同邦国(一七),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一八);大田之礼,简众也(一九);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以嘉礼亲万民(二〇),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二一);以昏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二二);以脤膰之礼(二三),亲兄弟之国(二四);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二五)

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二六)。壹命受职,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赐则,六命赐官,七命赐国,八命作牧,九命作伯。

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二七)。王执镇圭(二八),公执桓圭(二九),侯执信圭(三〇),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以禽作六挚,以等诸臣。孤执皮帛(三一),卿执羔(三二),大夫执雁(三三),士执雉(三四),庶人执鹜(三五),工商执鸡(三六)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三七)。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

以天产作阴德(三八),以中礼防之;以地产作阳德(三九),以和乐防之。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

凡祀大神,享大鬼,祭大示,帅执事而卜日(四〇),宿(四一),视涤濯(四二),莅玉鬯(四三),省牲镬(四四),奉玉粢,诏大号(四五),治其大礼(四六),诏相王之大礼。若王不与祭祀,则摄位。凡大祭祀,王后不与,则摄而荐豆笾彻。

大宾客,则摄而载果(四七)。朝觐、会同,则为上相(四八)。大丧亦如之(四九)。王哭诸侯亦如之。王命诸侯,则傧。国有大故(五〇),则旅上帝及四望(五一)。五大封,则先告后土,乃颁祀于邦国都家乡邑(五二)

■题解

大宗伯为古代官名,周朝六卿之一,掌国家礼仪。《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为六卿,各有徒属职分,用于百事。”注:“师古曰:冢宰掌邦治,司徒掌邦教,宗伯掌邦礼,司马掌邦政,司寇掌邦禁,司空掌邦土也。”贾公彦疏引郑玄《三礼目录》云:“象春所立之官也。宗,尊也;伯,长也。春者出生万物,天子立宗伯,使掌邦礼、典礼以事神为上,亦所以使天下报本反始。不言司者,鬼神示人之所尊,不敢主之故也。”本篇正是对其以上职责的具体讲述。

■注释

(一)建:立也。立天神地祗人鬼之礼者,谓祀之,祭之,享之。礼:吉礼是也。

(二)保:安也。

(三)禋:禋之言烟,周人尚臭,烟,气之臭闻者。

(四)槱:积也。

(五)社稷:土谷之神,有德者配食焉,共工氏之子曰句龙,食于社,有厉山氏之子曰柱,食于稷。

(六)疈:疈牲胸也。

(七)肆:进所解牲体,谓荐熟时也。献:献醴,谓荐血腥也。祼:灌,灌以郁鬯,谓始献尸求神时也。

(八)哀:谓救患分灾。

(九)荒:人物有害也。

(一〇)祸灾:谓遭水火。

(一一)以:同盟者合会财货,以更其所丧。

(一二)恤:忧也。邻国相忧。

(一三)亲:谓使之相亲附。

(一四)“春见”句:此六礼者,以诸侯见王为文。六服之内,四方以时分来,或朝春,或宗夏,或觐秋,或遇冬,名殊礼异,更递而遍。朝犹朝也,欲其来之早。宗,尊也,欲其尊王。觐之言勤也,欲其勤王之事。遇,偶也,欲其若不期而俱至。时见者,言无常期,诸侯有不顺服者,王将有征讨之事,则既朝觐,王为坛于国外,合诸侯而命事焉。

(一五)时聘:无常期,天子有事乃聘之焉。

(一六)殷眺:谓一服朝之岁,以朝者少,诸侯乃使卿以礼重聘焉。一服朝在元年、七年、十一年。

(一七)同:谓威其不协僭差者。

(一八)“大均”句:均其地政、地守、地职之赋,所以忧民。

(一九)简:阅也,谓阅其车徒之数也。

(二〇)嘉:善也。

(二一)亲:使之相亲。人君有食宗族饮酒之礼,所以亲之也。

(二二)宾客:谓朝聘者。

(二三)脤膰:社稷宗庙之肉,以赐同姓之国,同福禄也。

(二四)兄弟:有共先王者。

(二五)异性:王昏姻甥舅。

(二六)“以九”句:每命异仪,贵贱之位乃正。《春秋传》曰:“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二七)等:犹齐等。

(二八)镇圭:盖以四镇之山为瑑饰,圭长尺有二寸。镇:安也,所以安四方。

(二九)公:二王之后及王之上公。桓:宫室之象,所以安其上也。桓圭:盖亦以桓为瑑饰,圭长九寸。

(三〇)信:当为“身”,声之误也。身圭、躬圭,盖皆象以人形为瑑饰,文有粗缛耳。欲其慎行以保身。圭皆长七寸。

(三一)皮帛:束帛而表以皮为饰。皮:虎豹皮。帛:如今璧色缯也。

(三二)羔:小羊,取其群而不失其类。

(三三)雁:取其侯时而行。

(三四)雉:取其守介而死,不失其节。

(三五)鹜:取其不飞迁。

(三六)鸡:取其守时而动。

(三七)礼:谓始告神时荐于神坐。

(三八)阴德:谓情性隐而不露。

(三九)阳德:谓分地利以致富。

(四〇)执事:诸有事于祭者。

(四一)宿:申戒也。

(四二)涤濯:溉祭器也。

(四三)玉:礼神之玉也。

(四四)镬:亨牲器也。

(四五)大号:六号之大者,以诏大祝,以为祝词。

(四六)治:犹简习也。

(四七)载:为也。

(四八)相:诏王礼也。出接宾曰摈,入诏礼曰相。相者五人,卿为上摈。

(四九)大丧:王后及世子也。

(五〇)故:谓凶灾。

(五一)旅:郑注曰:“国有故而祭曰旅。”孙诒让曰:“凡言旅者,并指非常之祭而言。”

(五二)“乃颁”句:班其所当祀及其礼。都家之乡邑:谓王子弟及公卿大夫所食采地。


■讲疏

春官系统共有七十职官,大宗伯是其长,小宗伯是大宗伯的副手。按照《叙官》的说法,春官是“礼官”,即掌礼事的官,《周礼·春官·大宗伯》篇首言:“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神、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大、小宗伯的职责主要就是掌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礼),以辅佐王建立和安定天下各国。其下六十八属官,则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掌礼事的官,有肆师、郁人、鬯人、鸡人、司尊彝、司几筵、典瑞、典命、司服、典祀、守祧、世妇、内宗、外宗、冢人、墓大夫、职丧、都宗人、家宗人、神仕等,凡二十职。第二类是掌乐事的官,有大司乐、乐师、大胥、小胥、大师、小师、瞽蒙、视瞭、典同、磬师、钟师、笙师、鏄师、袜师、旄人、籥师、籥章、鞮鞻氏、典庸器、司干等,凡二十职。第三类是掌卜筮的官,有大卜、卜师、龟人、菙氏、占人、筮人、占梦、视祲等,凡八职。第四类是祝巫之官,有大祝、小祝、丧祝、甸祝、诅祝、司巫、男巫、女巫等,凡八职。第五类是掌史及星历的官,有大史、小史、冯相氏、保章氏、内史、外史、御史等,凡七职。第六类是掌车旗的官,有巾车、典路、车仆、司常等,凡四职。还有天府一职,其主要职责则是掌宗庙宝器以及吏治文书的收藏,可自成一类。

从以上分类看,春官的职责虽不尽掌礼事,但还是要服务礼事。如第二类掌乐事的官,就是直接为礼事服务的,且礼、乐二官的数量占了春官系统的大半。第三、第四、第七三类职官,也主要是为礼事服务的,而天府一官,也有为祭礼服务的职责。北周依《周礼》置六官,其春官府亦以大宗伯为长官,设卿一人,正七命;佐官为小宗伯,上大夫二人,正六命;春官府又有都上士,正三命。《唐六典》谓大宗伯相当于礼部尚书,小宗伯相当于太常少卿,春官府都上士相当于礼部员外郎。后以大宗伯为礼部尚书的别称,少宗伯为礼部侍郎的别称,少宗伯即小宗伯。明清亦称礼部尚书为大宗伯。

春官宗伯·大司乐

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一),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二),祭于瞽宗(三)

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四)。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五)。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

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七),大合乐以致鬼神示(八),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

乃分乐而序之(九),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大蔟,歌应钟,舞《咸池》(一〇),以祭地示。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韶》,以祀四望。乃奏蕤宾,歌函钟(一一),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则,歌小吕(一二),舞《大濩》,以享先妣(一三)。乃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凡六乐者,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

凡六乐者,一变而致羽物及川泽之示(一四),再变而致臝物及山林之示,三变而致鳞物及丘陵之示,四变而致毛物及坟衍之示(一五),五变而致介物及土示,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一六)

凡乐,圜钟为宫(一七),黄钟为角,大蔟为徵,姑洗为羽,雷鼓雷鼗(一八),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一九),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凡乐,函钟为宫,大蔟为角,姑洗为徵,南宫为羽,灵鼓灵鼗(二〇),孙竹之管(二一),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示皆出,可得而礼矣。凡乐,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大蔟为徵,应钟为羽,路鼓路鼗(二二),阴竹之管(二三),龙门之琴瑟,《九德》之歌,《九韶》之舞,于宗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

凡乐事,大祭祀宿县(二四),遂以声展之,王出入则令奏《王夏》(二五),尸出入则令奏《肆夏》,牲出入则令奏《昭夏》,帅国子而舞。大飨不入牲(二六),其他皆如祭祀。大射,王出入,令奏《王夏》;及射,令奏《驺虞》。诏诸侯以弓矢舞(二七)。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钟鼓。王师大献,则令奏恺乐。

凡日月食,四镇五岳崩,大傀异灾,诸侯薨,令去乐。

大札、大凶、大灾、大臣死,凡国之大忧,令弛县。

凡建国,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声(二八)

大丧,莅乐器(二九)。及葬,藏乐器,亦如之。

■题解

大司乐,官名,又名大乐正,始于周代,周朝春官的属官。主管祭祀、乐仪、教育的长官,员二人,中大夫爵,为乐官之长。《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其主要职责为:“以乐德教国子”,“以乐语教国子”,“以乐舞教国子”。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当学者。大司乐还负责在祭祀时,按尊卑等级演奏乐舞。

■注释

(一)成均:郑司农云:“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大司乐主受此成事已调之乐。”郑玄注:“董仲舒云:‘成均,五帝之学。’”

(二)乐祖:郑玄注:“死则以为乐之祖,神而祭之。”

(三)瞽:盲人,古代多为乐师。

(四)祗:恭敬。郑玄注:“中犹忠也。和,刚柔适也。祗,敬。庸,有常也。”

(五)兴:以物譬事。道:通“导”,以古导今。讽:背诵诗歌的文字。诵:歌唱。言:直说己事。语:回答他人而说。

(六)《云门大卷》:周代所存古代六舞之一。为皇帝的乐舞,与黄钟、大吕之乐相配,祀五帝及日月星辰。《大咸》:亦名咸池,六舞之一,为尧的乐舞,与大蔟、应钟之乐相配,祭地神。《大韶》:六舞之一,为舜的乐舞,与姑洗、南吕之乐相配,祭四望。《大夏》:六舞之一,为禹的乐舞,与蕤宾、函钟之乐相配,祭山川。《大濩》:亦作“大护”,六舞之一,为汤的乐舞,与夷则、小吕之乐相配,享先妣姜嫄。《大武》:六舞之一,为武王的乐舞,与无射、夹钟之乐相配,享周之先祖。

(七)六律:十二律中的六个阳声: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同:也称“六吕”、“六钟”。十二律中六个阴声:大吕、应钟、南吕、函钟、小吕、夹钟。五声:指宫、商、角、徵、羽。八音:指八类乐器,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金,钟镈。石,磐。土,埙。革,鼓鼗。丝,琴瑟。木,柷敔。匏,笙竽。竹,管箫。六舞:周代所存上古六种大舞。即《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八)六舞大合乐:六舞即六代之舞(见上节)。

(九)乃分乐而序之:贾公彦疏:“上总云六舞,今分此六代之舞,尊者用前代,卑者用后代,使尊卑有序,故云序。”

(一〇)《咸池》:即《大咸》。

(一一)函钟:即林钟。

(一二)小吕:即中吕。

(一三)先妣:姜嫄。传说姜嫄履大人迹,感神灵而生后稷,故为周之先母。

(一四)变:郑玄注:“犹更也,乐成则更奏也。”是一变犹言一遍。下文“二变”、“三变”等同此。

(一五)坟:堤岸。衍:大河两侧的平地。

(一六)象物:指四灵,即麟、凤、龟、龙。

(一七)圜钟:即夹钟也。此句谓以圜钟律来定宫音的音高。

(一八)雷鼓雷鼗:指八面的鼓。下文的灵鼓灵鼗六面,路鼓路鼗四面。

(一九)《云门》之舞:贾公彦疏:“天用《云门》,地用《咸池》,宗庙用《大韶》者,还依上分乐之次序,尊者用前代,卑者用后代为差也。”

(二〇)灵鼓灵鼗:据郑玄注,都是六面鼓。

(二一)孙竹:据段玉裁说,是横生的竹根所生出的小竹。

(二二)路鼓路鼗:据郑玄注,都是四面鼓。

(二三)阴竹:郑玄注:“生于山北者。”

(二四)宿县:祭祀前一天晚上预先把乐器悬挂好。

(二五)《王夏》:乐章名。下文的《肆夏》、《昭夏》同为“九夏”之一。

(二六)大飨:天子飨宴来朝的诸侯宾客。

(二七)弓矢舞:在行射礼时,奏章乐,射者执弓挟矢,其行动之节与舞相应。

(二八)淫声:所谓郑、卫之音。过声:哀乐失节之声。凶声:亡国之声。慢声:惰慢不恭之声。

(二九)莅:临也。:兴也。

■讲疏

上古时期,“诗”、“乐”、“舞”三者一体,巫在祭神时的唱辞要有乐和舞的配合,乐起着渲染和内心感化的作用,“乐”的教化意义逐渐凸显出来,后来人们开始将“礼”、“乐”结合,赋予其政治性。《周礼》对传统礼乐文化的内容多有保存和宣扬,选文详细介绍了“乐教”的内涵:

“乐德”是指“乐”所体现的道德精神,它包括“中、和、祗、庸、孝、友”六个部分,郑玄注:“中,犹忠也;和,刚柔适也;祗,敬;庸,有常也;善父母曰孝,善兄弟曰友。”这就给音乐加上了道德的色彩,旨在使音乐成为道德教化的有效途径。《礼记·乐记》有“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者,通伦理者也”。其思想与本篇一致。

“乐语”包括“兴、道、讽、诵、言、语”,郑玄注:“兴者,以善物喻善事;道,读曰导,导者,言古以剀今也;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发端曰言,答述曰语。”孙怡让:“言语应答,比于诗乐。”指通过音乐来引导人,教化人。篇中谈到,使用不同的音调,在不同的时节,处于不同的地方,会让音乐产生不同的结果,或“天神皆降”,或“地祇皆出”等。此即文中提到的乐有六变。

“乐舞”是一种舞蹈化的语言,也是对历史的保留和再现。列举的六种乐舞分别属于黄帝、尧、舜、禹、汤、武时期的音乐,这些贤君都是德治的典范,强调他们那个时代的乐舞是对乐教的肯定和继承。另外,六大舞也用于王朝祭祀,即“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不同的乐舞可祭祀不同的神,这也是《周礼》“五礼”中“吉礼”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秋官司寇·大行人

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一),以亲诸侯。

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二),秋觐以比邦国之功,夏宗以陈天下之谟,冬遇以协诸侯之虑,时会以发四方之禁(三),殷同以施天下之政(四)

时聘以结诸侯之好,殷眺以除邦国之慝(五)。间问以谕诸侯之志(六),归脤以交诸侯之福(七),贺庆以赞诸侯之喜,致以补诸侯之灾(八)

以九仪辨诸侯之命(九),等诸臣之爵;以同邦国之礼,而待其宾客。上公之礼,执桓圭九寸(一〇),缫藉九寸(一一),冕服九章(一二),建常九斿(一三),樊缨九就(一四),贰车九乘(一五),介九人(一六),礼九牢(一七),其朝位(一八),宾主之间九十步,立当车轵(一九),摈者五人,庙中将币三享(二〇),王礼再祼而酢(二一),飨礼九献,食礼九举,出入五积,三问三劳(二二)。诸侯之礼,执信圭七寸,缫藉七寸,冕服七章(二三),建常七斿,樊缨七就,贰车七乘,介七人,礼七牢,朝位宾主之间七十步,立当前疾(二四),摈者四人,庙中将币三享,王礼壹祼而酢(二五),飨礼七献,食礼七举,出入四积,再问再劳。诸伯执躬圭,其他皆如诸侯之礼。诸子执谷璧五寸,缫藉五寸,冕服五章(二六),建常五斿,樊缨五就,贰车五乘,介五人,礼五牢,朝位宾主之间五十步,立当车衡,摈者三人,庙中将币三享,王礼壹祼不酢(二七),飨礼五献,食礼五举,出入三积,壹问壹劳。诸男执蒲璧,其他皆如诸子之礼。

凡大国之孤(二八),执皮帛以继小国之君,出入三积,不问,壹劳,朝位当车前,不交摈(二九),庙中无相,以酒礼之(三〇)。其他皆视小国之君。凡诸侯之卿,其礼各下其君二等以下,及其大夫士皆如之。

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岁壹见,其贡祀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二岁壹见,其贡嫔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男服,三岁壹见,其贡器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采服,四岁壹见,其贡服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卫服,五岁壹见,其贡材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要服(三一),六岁壹见,其贡货物。九州之外谓之蕃国,世壹见,各以其所贵宝为挚。

王之所以抚邦国诸侯者:岁遍存;三岁遍眺;五岁遍省;七岁属象胥(三二),谕言语,协辞命;九岁属瞽史,谕书名,听声音;十有一岁达瑞节(三三),同度量,成牢礼,同数器(三四),修法则(三五);十有二岁王巡守殷国。

凡诸侯之王事,辨其位,正其等,协其礼,宾而见之。

若有大丧,则诏相诸侯之礼。

若有四方之大事,则受其币,听其辞。

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

■题解

秋官司寇负责刑法事务,大行人是其属官。大行人主掌大宾客礼仪以亲诸侯,凡诸侯朝聘、王向诸侯、蕃国相卫,皆主之。《周礼·秋官·大行人》:“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储侯。”天子称来朝的诸侯为“大宾”,称来朝的诸侯之大夫、卿为“大客”。意即负责接待远方的客人。

■注释

(一)郑玄注:“大宾,要服以内诸侯。大客,谓其孤、卿。”

(二)图天下之事:孙诒让言:“与诸侯图谋一岁行事之可否。”

(三)时会:分四时会见一方诸侯。

(四)殷同:同时会见各方诸侯。

(五)殷眺:天子畿外六服,每十二年中,元年、七年、十一年只有一服来朝,故众诸侯派卿以聘礼来朝天子,天子以礼见之。

(六)间问:天子每隔一年派臣聘问诸侯。

(七)归脤:赠送祭祀宗庙社稷的余肉。

(八)致:某一诸侯国有凶荒丧灾,天子及其他诸侯汇集财物慰问救助。

(九)九仪:包括命者和爵者两部分。命者有公、侯、伯、子、男;爵者包括孤、卿、大夫、士。

(一〇)桓圭:圭的两边各有两条瑑饰,合之为四,正与四桓楹相似,故称桓圭。

(一一)缫藉:圭的衬垫,大小与圭相同。

(一二)冕服:戴冕时所穿的衣、裳、韨。九章:衣与裳之上共有九种装饰图案,上衣画龙、山、华虫、火、宗蠡,下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

(一三)常:旗帜。斿:缀于旗帜正幅旁的犬牙状飘带。

(一四)樊缨:络马的带饰。樊在马腹,缨在马颈。就:五彩具备为一就。九就即九根五彩绳。

(一五)贰车:副车。古代行车必有副车相随,一为壮威仪,二为备乘车损坏。

(一六)介:辅助行礼的人。古代出使,正使为宾,副使为上介,余为众介,其爵位各递降一等。

(一七)礼九牢:此是行过朝聘礼后,天子派卿送给宾客的饔饩。牛、羊、豕三牲各一为一牢。

(一八)朝位:皋门外之廷为天子迎接朝君之处,宾主所立的位置有规定。朝聘宾客至大门外下车步行,至距大门九十步处站定;天子迎至大门口。

(一九)车轵:轮毂的外端。朝君所乘车在大门外之西,距门九十步,朝君立于车东当轴头处。

(二〇)将币:诸侯朝见天子时将玉授于天子。

(二一)再祼:以郁鬯酒献宾两次。此再祼均为大宗伯代行。

(二二)三问三劳:问:问候。劳:慰劳。朝聘诸侯始入王畿、远郊、近郊,天子派臣或亲自至途中馆舍问劳三次。问劳皆有礼物,但问礼轻,劳礼重。

(二三)七章:衣四章,裳三章。于九章减龙、山为七章。

(二四)前疾:据惠士奇校,“疾”当作“侯”。郑司农读之为“前胡”,“胡”通“侯”。前侯:指车辀与车身相接处。

(二五)壹祼:大宗伯代王献郁鬯于宾,不代王后献。

(二六)五章:七章中去华虫及火为五章,衣三章,裳二章。

(二七)不酢:不回敬主人的酒,因诸子爵位低。

(二八)大国之孤:上公之国,立孤卿一人,侯伯以下的诸侯国无孤卿。

(二九)不交摈:即不交摈传辞。案诸侯将自己的来意告诉自己的上介,上介传于次介,次介传于末介,末介再传之于王的末摈,末摈传之于承摈、上摈,最后由上摈传之于王。王的辞命则依相反的程序传之于诸侯。

(三〇)以酒礼之:聘享之后,天子以齐酒礼孤,不用郁鬯酒,孤也不酢天子。

(三一)要服:蛮服,因距离王都远而得此称。

(三二)象胥:翻译官。

(三三)达瑞节:瑞节,即符节,用作信物、凭证,是权利的象征。

(三四)数器:郑玄注:“铨衡也。”

(三五)法则:郑玄注:“法,八法也。则,八则也。”

■讲疏

大行人是帮助天子主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的官员,也就是说大行人辅助天子接待远近诸侯和重要卿相,并对来朝见的公侯们提出要求,规范他们的礼仪。等级越高,礼仪要求就越严格,公、侯、伯、子、男级别不同,对他们来朝见时的要求不同,天子对彼此的问候就有差异。本篇除了对大行人具体职责的介绍外,还间接告诉了我们诸多先秦的文化知识,例如:“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秋觐以比邦国之功,夏宗以陈天下之谟,冬遇以协诸侯之虑。”周天子在不同的季节朝见诸侯会有不同的称呼,春季为“朝”,秋季为“觐”,夏季为“谟”,冬季为“虑”。不同季节的朝见名称不同,自然谈论的国事也不同,春朝是天子诸侯聚集共讨一年中天下大事,秋觐是评比各诸侯国的业绩,诸侯们借夏宗陈述彼此的谋略,诸侯们在冬遇时协调彼此的思想。还有就是周朝对距离国都远近的不同地方,名称不同,规定的朝见政策也不一样,周天子的京畿之地(即直接管辖)围绕国都方圆千里,一千里至一千五百里的地方称“侯服”,要求每年都要向天子进贡用于祭祀的东西一次,春秋齐桓公南侵楚国时的理由就是依此来的。以五百里为单位,更远的分别称“甸服”,“二岁一见,其贡嫔物”;“男服”,“三岁一见,其贡器物”;“采服”,“四岁一见,其贡服物”;“卫服”,“五岁一见,其贡材物”;“要服”,“六岁一见,其贡货物”,这是九州以内的,属于周王的直接或间接管辖,九州之外的称“蕃国”,新王登基时来见,以乡土稀世珍宝为见面礼。《周礼》将官员的职权划分阐释得十分严密,体现了作者完备的“礼制”政治思想。

■参考文献

《周礼》,(汉)郑玄注,(唐)陆德明释文,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本,中华书局1980年。

《周礼正义》,(清)孙诒让撰,中华书局2013年。

《周礼译注》,杨天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周礼》国学基本丛书,钱玄、钱兴奇、王华宝、谢秉洪注译,岳麓书社2001年。

《三礼辞典》,钱玄、钱兴奇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