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本书的主题为美国印度洋战略的历史演进,为了保证书中的研究思路更为开阔,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国内外国际关系学界关于印度洋问题的研究进行全面的回顾。主要包括:印度洋的地缘政治环境、历史上以及现实中美国的印度洋战略举措、相关大国的印度洋战略以及与美国的互动关系。
一、国内研究现状
纵观国内学者的研究,研究的时间范围主要集中在21世纪之后,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印度洋的战略价值和地区环境研究
宋德星和白俊的《21世纪之洋——地缘战略视角下的印度洋》一文,从地缘战略的视角对印度洋地区的战略价值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印度洋的重要价值取决于其独特的地理构造和鲜明的战略支点作用;21世纪以来,它们赋予了印度洋独特的地缘战略和经济地位;各主要大国,如印度、美国和中国的印度洋战略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塑造。张文木则从理论和历史的视角对印度洋的地缘环境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地缘政治与资源政治的统一,是现代地缘政治学说的本质特征,而资源政治则是地缘政治的核心。”工业革命的兴起使环印度洋地区的丰富资源成为地缘政治角逐的焦点,印度洋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各个大国也在印度洋上进行了多轮权力较量。楼春豪的《印度洋新变局与中美印博弈》一文,从现实角度分析了21世纪印度洋地区的政治形势。他认为,随着地区力量重组的实现,传统的印度洋地区政治格局——域外统治将会被打破;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印度洋地区的许多国家发生政治动荡,导致非传统安全威胁与日俱增;这一过程反而使海上通道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更加突出。上述环境特点为印度洋上的大国博弈提供了大框架。时宏远的《美国的印度洋政策及对中国的影响》一文分析认为,印度洋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战略地位不断上升:丰富的自然资源、国际关键水上通道最为集中,大国的关注焦点正在向“印度洋—太平洋”地区转移,因此,印度洋逐渐成为大国竞相角逐的一大主战场。
(二)大国的印度洋战略研究
1.印度的印度洋战略研究
其一,关于印度海洋战略思想的研究。宋德星和白俊的《论印度的海洋战略传统与现代海洋安全思想》一文分析了印度海洋战略传统与海洋实践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作为陆海复合型国家,印度的海洋战略传统深受南亚次大陆内部政治生态、所处的地缘安全环境和海洋实践活动的影响。文章梳理了13世纪之前的经典时代、西方列强殖民时代以及现当代三个时期印度的海洋实践,并得出结论:印度的海洋战略传统和海洋安全思想已经成为印度战略文化的一部分,对每个时代印度的海洋安全战略制定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卞秀瑜的《新时期印度海权战略的确立及其思想根源》梳理了印度独立之后海权战略的起始、初步形成和调整确立的过程,作者认为,新时期的印度海权战略思想根源是:“其一,印度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造就了印度强烈的海权意识;其二,新时期印度海权战略深深根植于马汉海权论影响下的潘尼迦海权思想。”
其二,关于印度的海洋安全战略的研究。宋德星和白俊的《新时期印度海洋安全战略探析》一文认为,印度的海洋安全观是现实主义的海权观,其基本战略信条是实施海洋威慑与控制;它对海上安全威胁的认知则采取泛印度洋的视角,将印度洋地区发生的所有事件都纳入国家安全的考虑范围,考察它们对国家安全存在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它将海军力量当作实现海洋安全战略的重要支柱,非常强调海军力量建设;同时,印度也在不断加强非军事力量建设,通过构筑印度洋地区的伙伴关系网络拓展战略空间,扩大战略行动自由。马孆在《试析印度的海洋战略》一文认为,主导印度洋是印度的海洋战略目标,印度的海洋战略布局是“一点两环”——“一点”是印度洋北部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两环”是指印度洋的西环和东环。“印度的海洋战略的具体谋略为加快军事现代化的步伐、加强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军事联系、以多边合作的方式来提升印度的国家形象以及 ‘联美抑中’,塑造有利于印度的战略安全环境。”
2.美国的印度洋战略研究
国内学者以美国的印度洋战略为主题的研究成果较少。时宏远的《美国的印度洋政策及对中国的影响》一文分析了美国在印度洋的战略利益,即国际商业安全通道、中东的石油资源、阻止不友好国家主导印度洋以及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之后分析了美国的印度洋政策,包括积极塑造印度在地区和全球的领导角色、大力发展与地区国家如东南亚和中东各国的友好关系、强化美国在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军事基地以及领导或参加应对非传统安全的双边或多边行动。文章最后分析了美国印度洋政策对中国带来的影响,如对中国海洋运输安全的挑战、对中国与印度洋国家关系产生不利影响、导致中国南海局势复杂化等。孙现朴的《美国的印度洋战略》一文,从战略演变、奥巴马的“印太”战略、战略利益、美国的印度洋战略与地区安全以及美国称霸印度洋的战略逻辑和特点五个方面对美国的印度洋战略进行分析。文章认为,随着印度洋战略地位的提高,美国提出了“印度洋—太平洋”概念,并强化其在印度洋的战略利益:“保持主导地位、保护海上交通线安全、控制战略要冲等。美国在意识形态和经济因素的驱使下,通过军事部署和制度安排在印度洋取得霸权地位,但与英国相比,美国的印度洋霸权是 ‘弱势’霸权。”
关于美国的印度洋战略研究也散落在一些文章中。如陈利君和许娟的《弹性均势与中美印在印度洋上的经略》,文中以较小篇幅涉及了美国印度洋战略的相关内容。文章中提到,“美国的印度洋战略是置身于全球战略框架之下的,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是确保美国在全球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遏制任何一个地区大国成为美国国家利益的挑战力量或反对力量。因此,美国对印度洋的战略目标核心是继续保持对印度洋的绝对主导权。”关于美国对印度洋的控制主要依靠投放军事力量的手段,如加大迪戈加西亚基地的扩建,以及美军在澳大利亚达尔文港和斯特灵海军基地的驻扎和使用。
3.中国的印度洋战略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中国的整体战略研究。朱翠萍的《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动因、挑战与应对》一文认为,印度洋的能源通道和贸易通道对于中国非常重要,之后对于中国实施印度洋战略进行了SWOT分析,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由此提出了对于中国制定与实施印度洋战略的建议:加强与环印度洋沿岸国家的经贸关系、提供公共产品、处理好与印度的关系以及提升远洋海军实力。陈利君和许娟的《海洋世纪与中国的战略抉择——兼论印度洋对中国的意义及应对之策》一文,首先论证了海洋对于中国崛起的重要意义,海洋资源、海洋通道以及海洋防务都对中国崛起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而印度洋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地缘价值、海洋安全等方面,作者认为中国在实施印度洋战略时需要以新兴海权理论作为支撑、依靠强大的现代化海军力量作为保障、以双边和多边合作维护印度洋区域安全以及积极与印度洋沿岸及相关国家开展军事合作交流。综观国内学者关于中国印度洋战略的研究,大致遵循“利益—政策”的模式,角度缺乏创新性且视角不够全面。
4.澳大利亚和日本的印度洋战略研究
其一,关于澳大利亚的印度洋战略研究成果较为匮乏。许善品的《澳大利亚的印度洋安全战略》一文认为,澳大利亚在印度洋的利益主要包括经济利益、防止被印度控制、应对非传统安全以及防止中印两国的过度竞争。澳大利亚在印度洋上的策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澳大利亚通过加大与印度和中国的合作以及追随传统盟友美国的措施来应对传统领域的威胁;另一方面,澳大利亚加强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双边合作以及多边合作来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最后文章分析了澳大利亚印度洋战略的影响,得出结论说中国与澳大利亚在印度洋上并不存在结构性矛盾,更多存在共同利益。王钱柱的《寻求体系转型中的战略增长点——澳大利亚的印度洋政策前瞻》分析指出,近年来澳大利亚国际战略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挤压,在此挑战下,澳大利亚将视野转向印度洋地区,以摆脱战略空间压缩并应对国际体系转型的新的战略增长点。文中归纳澳大利亚的印度洋战略包括三个方面:“通过强化与印度洋地区主要国家的双边关系,开拓新的战略空间;促进印度洋地区一体化进程,恢复澳大利亚的议题倡导能力和中等强国地位;强化澳大利亚在西海岸地区的海上力量,凸显其战略存在。”
其二,关于日本在印度洋战略的研究更为罕见。李秀石的《试析日本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扩张——从“反海盗”到“保卫”两洋海上通道》一文,“论证了2001年小泉首相倡议缔结亚洲 ‘反海盗’ 协定以来,日本立足马六甲海峡和索马里亚丁湾,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以 ‘反海盗’ 为契机,构建海上安全合作框架,逐步扩大军事和准军事存在的战略性举措。”文章总结了日本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战略扩张的实质和特点,认为日本的战略扩张与美国军事和外交战略相契合,并借力于国际组织来推进两洋政策,对于推进双边及多边海上安全合作也有一定的效果。
(三)中美印三国在印度洋上的互动关系研究
首先,关于美印两国在印度洋上的关系研究。陈利君和许娟的《弹性均势与中美印在印度洋上的经略》分析美印在印度洋上的合作包括安全防务、打击海盗和进行人道主义救援以及共同遏制中国,同时,美印在印度洋上存在着对印度洋的制海权之争等矛盾,美印之间的分歧为中国提供发展空间,两国也都借助中国来削弱对方在区域内的影响力。宋志辉的《美印在印度洋上的博弈对双边关系的制约与推动》一文首先分析了美印的战略冲突对两国关系的牵制,两国在争夺印度洋的控制权、印度洋地区的政策以及各自在印度洋地位问题都存在一定的分歧,这些因素将对美印关系产生长期的制约,之后文章分析认为,美印两国在印度洋地区存在一系列共同利益,如反恐、确保水上通道的安全、共同遏制中国对该地区的影响等,共同的战略利益是两国间进一步合作的重要基石。
其次,关于中印两国在印度洋上的关系研究。刘新华的《论中印关系中的印度洋问题》一文认为,印度洋之所以成为中印关系中的热点问题是因为印度洋日益重要的战略价值以及该地区“破碎地带”的属性,中印两国的利益在印度洋延伸,导致了双方的冲突。“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决定了中国进入印度洋只能采取 ‘非直接进入’ 的战略,即通过与印度洋国家或地区的协助与合作来保障自己在印度洋地区的战略利益。”印度则从历史与现实的多个角度来观察中国,从而形成了自己对中国的总体认知;它对中国进入印度洋的看法受到这一总体认知的制约,从而对中国进入印度洋感到担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牵制中国。时宏远在《印度对中国进入印度洋的认知和反应》中分析认为,印度对中国进入印度洋意图的认知为扩张性的,并会损害印度的利益。印度与美国都鼓吹中国的“珍珠链战略”,印度担心中国会控制海上交通线并占据重要基地。在这种错误认知的指引下,印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范中国,包括大力发展海军、加强与周边国家尤其是印度洋岛国之间的关系、提升与美国的关系以及积极实施“东向政策”。
最后,关于中美印三国在印度洋上的结构模式研究。陈利君和许娟在《弹性均势与中美印在印度洋上的经略》文中总结认为,中美印三国有着各自的利益需求,但由于共同利益两两之间会进行密切的合作,从而使三角结构具有稳定性。由于三国之间没有危害对方国家根本利益的结构性矛盾存在,因此三国在印度洋上形成了“斗而不破”“非敌非盟”的弹性均势。楼春豪在《印度洋新变局与中美印博弈》中分析认为,印度洋关乎中美印三国的利益,同时三边互动又反过来决定印度洋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三国目前在印度洋上的关系是彼此借用又相互竞争的状态,并且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中保持动态平衡。中美印三国需要彼此达成共识和妥协,扩大共同利益。
综观国内学者对印度洋问题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有以下几点不足:第一,成果多以学术论文为主,缺少系统性的学术专著。目前为止国内只有几本涉及印度洋问题的译著,中国学者对印度洋问题系统研究的学术专著较为匮乏;第二,研究领域较为狭窄。成果最集中的是中美印的印度洋战略以及三国之间的互动,而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地区国家也逐渐更加积极地参与印度洋事务,如澳大利亚和日本,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国内学者的研究有所忽略;第三,对于冷战时期的研究关注不足。研究时间段大多集中在21世纪之后,实际上,在冷战时期,印度洋作为美国遏制苏联的重要基地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时期的研究在国内尚处于空白;第四,对于美国印度洋战略的研究,成果少且不够深入,尤其是对于美国印度洋战略内容的研究不够全面。实际上,美国的印度洋战略不仅包括美国在印度洋海域上的行动、与地区国家之间的关系,还包括更大的地理空间,如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政策等。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与国内研究不同的是,国外学者对于美国印度洋战略的研究已成体系和规模。因此,本小节将以“美国的印度洋战略”为对象进行文献回顾。从整体来看,国外学者对于印度洋的研究大致集中于两个时期,即冷战时期和21世纪以来。其一,美国作为冷战两极格局中的一极,美国学术界对于美苏冷战的相关问题尤为敏感并保持高度关注,而印度洋作为美苏对峙的重要地区关系到美国的切身利益,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因此诞生了众多以印度洋地区政治和美国印度洋战略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其二,由于21世纪的印度洋地区聚焦了美国众多战略利益,因此,美国学术界重新兴起了对美国印度洋战略等印度洋问题的研究。本节将按照这两个时期进行文献回顾。
(一)冷战时期的印度洋问题研究
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对印度洋地区国际关系和大国政治,以及对美国印度洋战略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地缘政治、战略利益以及政策的分析上。费仑茨·瓦利(Ferenc A.Vali)教授在1970年的著作《印度洋地区的政治:权力均衡》一书的观点为:印度洋地区的大多数国家直到“二战”之后才陆续独立,而一些独立后的国家的主权统治也没有得到稳固,因此,该地区在当时的环境下具有脆弱性,冲突和混乱时常发生,再加上英国退出印度洋地区导致了“权力真空”的形成,这也是地区外部大国入侵该地区的根本原因。作者将印度洋地区分为东南部地区、印度次大陆及相邻地区、波斯湾地区、非洲角和红海地区以及西南部地区,详细分析了这五个地区的不稳定的通性,之后分析了美国、苏联等国家在印度洋地区的战略利益以及战略存在。这本著作是当时对于印度洋地区政治分析得较为全面的代表作。
莫诺兰扎·贝兹博鲁阿(Monoranj an Bezboruah)博士1977年的《美国的印度洋战略:国际反应》一书,是研究1968—1976年美国印度洋战略较为系统和权威的一大力作。作者认为,印度洋的地缘政治使其成为“未来之洋”,而美国的印度洋战略决定了未来一定时期地区形势的走向。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历史视角对印度洋地区的地缘政治进行分析;第二部分,论述了美国在印度洋的战略和经济利益以及尼克松政府的政策,之后又讨论了当时美国学术界和国会对于是否应该加大美国在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基地建设的辩论;第三部分,作者分析了当时国际上对于美国战略的反应,包括苏联、中国、日本、西欧以及印度等印度洋地区国家;第四部分,对美国印度洋战略进行了评估,认为美国的利益决定了在该地区的政策,因此,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美国将继续加大在此地区的存在。
随着20世纪80年代美国利益的逐步深入以及地区局势日益复杂,学术成果更加丰富,且研究多集中在美苏对峙政策以及和平区的尝试。拉里·鲍曼(Larry W.Bowman)和伊恩·克拉克(Ian Clark)1981年编著的《全球政治中的印度洋》一书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作者分析了印度洋地区的地理分区和内部局势,作者认为,民族主义、宗教争端、军事竞争等众多的地区性问题引发了冲突,尽管外部大国对此地区进行介入,但是它们对该地区内部冲突的影响力非常有限;第二部分,作者在考察了美国、苏联和法国三个外部国家在该地区的活动之后发现,深层的地区因素引起了大国对于本地区的介入,这种介入对于地区形势和地区国家产生了影响;第三部分,作者分析了国际上对这一地区军备控制、非军事化以及建立和平区的尝试。
迪特尔·布莱恩(Dieter Braun)在1983年所著的《印度洋——冲突区还是“和平区”》一书,对地区形势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作者在第一部分分析了地区特征和总体趋势;第二部分分析了全球权力均衡下的地区形势,并探讨了外部力量在此地区的利益及行动,包括美苏等国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政策演变,以及关于军备控制谈判的进程;第三部分探讨了外部势力和地区力量之间的互动,按照区域划分分析了外部势力对于地区力量分配的影响;第四部分讨论多边主义安全概念的提出和实施,详细论述了和平区概念从提出到尝试建立的过程。全书逻辑清晰,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美国学者塞利格·哈里森(Selig S.Harrison)和印度学者苏布拉马尼亚姆(K.Subranhmanyam)于1989年合作编著的《印度洋地区的超级大国竞争:基于印度和美国的视角》一书,囊括了三位美国学者和三位印度学者的观点。他们从本国的立场出发,对印度洋的安全问题、经济问题以及军备控制这三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从不同的立场出发进行研究,让世人更加全面客观地对当时印度洋地区形势、超级大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不同战略利益以及对于各自的影响进行判断。
(二)21世纪以来的印度洋问题研究
1.专著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两名教授彼特·东布罗夫斯基(Peter J. Dombrowski)和安德鲁·温纳(Andrew C.Winner)合作编著的《印度洋和美国大战略》一书,收录了8篇关于论述印度洋战略地位及美国印度洋战略的学术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对美国印度洋战略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论述,可以说是美国学术界对美国印度洋战略的最新也是最为深刻的研究成果。
华尔特·拉德维希三世(Walter C.LadwigⅢ)的《加强伙伴关系以维护和平:“新尼克松主义”在印度洋地区的应用》一文认为,近几年美国处于一种“帝国式过度扩张”状态,美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利益很重要但并非是最核心的,因此,作者建议与地区关键性国家发展战略关系,这些国家在美国的支持下将担负起维护印度洋地区安全的重要责任。与之观点相似的还有克里斯多夫·普雷布尔(Christopher Preble)的《抛弃单极化:促进美国利益的战略框架》一文,同样也主张美国应当放弃对其来说并非关键利益的地区,强调美国对该地区的军事和政治干预并不是最主要的保障,美国应当培育由强民主国家组成的多极化的地区安排和机制,以维护地区稳定和安全。威廉·马特尔(William C.Martel)所著的《印度洋地区大战略的再形成:以遏制战略为例》一文,从安全和经济角度阐释了印度洋地区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的几个关键问题,并论证了将遏制战略应用于印度洋地区的原因、途径、可行性以及制约因素。海军战争学院的詹姆斯·福尔摩斯(James R.Holmes)和吉原恒淑(Toshi Yoshihara)的文章《印度洋地区的离岸制衡:前进还是原点》认为,由于相当遥远的距离和复杂的地缘环境,印度洋地区是最不适合美国实施离岸制衡的地区,因此,美国不能复制当时大英帝国对欧洲大陆实施的离岸制衡政策。罗杰·佩恩(Rodger Payne)的《印度洋地区的合作性安全》一文认为,美国在印度洋地区范围内应当建立超越恐怖主义、国家间战争等传统军事问题,并致力于解决经济不平等问题、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公共健康危害等问题的合作性安全议程,而美国目前的印度洋战略恰恰忽视了这一点。迈克尔·艾斯林(Michael Auslin)的《从中心到中枢:促进美国印度与战略利益的战略框架》一文中认为,美国下一步最大的挑战是实施战略整合,将印度洋融入到美国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框架中,并且美国下一步应当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其印度洋战略:其一,美国应当适当增加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存在并建立一支可靠的力量以维护地区稳定和应对突发性的冲突;其二,建立一套有着共同利益且能够彼此相互促进的同盟体系,最终目的是在“印度洋—太平洋”范围内建立以自由和同盟体系为基础的共同体。特里西塔·谢弗(Teresita Schaffer)的《印度洋:保护动荡的重地》一文中认为,美国在印度洋地区的首要目标是在印度洋地区建立强大的网状结构用以应对中国在该地区渐增的存在,次要目标是防止伊朗对美国的利益产生威胁。安德鲁·温纳(Andrew Winner)在《应对印度洋的跨国安全威胁:美国地区战略重心》一文中认为,美国在印度洋地区利益的首要挑战是跨国性的威胁,包括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海盗和海上犯罪以及自然灾害等问题。这些威胁都是长期存在的,依据它们的性质,只能通过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来应对。
罗伊国际政策研究所的罗里·麦德卡夫(Rory Medcalf)对本书内容进行了精辟的总结:“本书中诸多的专业视角提出了美国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政策的棘手问题:如何在战略威胁发生但超出美国能力范围之外的地区维持住稳定的地位?答案绝不简单,但这本书有效地传递了战略伙伴是最关键的因素这样一个思想。”
罗伯特·卡普兰于2010年出版的《季风:印度洋与美国权力的未来》一书对美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地缘政治战略作了详细分析,并从美国的视角对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的印度洋利益进行阐述,对于我们研究21世纪的美国印度洋战略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作者开篇提出中国和印度分别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进行战略扩张,之后在第二部分,作者按照对印度洋地区进行的划分进行详细分析,包括阿曼、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并明确划分了潜在的盟友和地缘战略更活跃的国家。卡普兰认为,中国是美国在未来面临的最大威胁,中国威胁论的阴影也存在于印度洋地区国家内部,而美国可以与其联合起来对抗中国的国家包括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第三部分提及了美国学者鼓吹的中国的“两洋战略”、印度洋地区形势的走向以及美国的应对等。这本书不仅为我们研究印度洋地区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更能够带给我们警示,让我们明确中国在寻求印度洋利益时,必然会面临美国等国家的防范等一系列困境。
印度著名学者拉贾·莫汉(C.Raja Mohan)在2012年所著的《中印海洋大战略》一书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对中国和印度的大国关系进行深刻的分析,讲述了中印近代以来的关系和两国的海洋战略。文章内容依次为中印竞争的结构、中印对海权的追求、中印核力量对地区的影响、中印分别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方向的扩张、中印在海洋上的安全困境以及印太地区秩序的未来走向。作者认为,中印两国在印太海洋上呈竞争态势。控制印度洋地区具有战略意义的众多群岛是世界大国海洋战略的核心,中国试图与这些国家建立长期关系,而印度的应对是限制中国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反过来与斯里兰卡等国巩固关系。同时,美国作为世界海权的主导,也被卷入了中印战略竞争中。尽管由于目前三国海军实力各不相同,但未来中美印三国将在海洋上形成三角竞争态势。印度前外交部长兼总理特使希亚姆·萨兰(Shyam Saran)对该书评价认为:“在中印两国崛起不可避免地产生利益交叉的背景下,‘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究竟有哪些威胁?莫汉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深刻的分析和见解。本书对于研究亚洲地区的大国关系和大国海洋关系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
2.文章
关于美国的印度洋战略的学术论文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论文集,主要还有以下几篇:
美国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的迈克尔·格林(Michael J.Green)和罗伊国际政策研究所的安德鲁·希勒(Andrew Shearer)所著文章《定义美国的印度洋战略》从美国的战略利益、对中印竞争的考量、美国印度洋战略的组成这几个部分进行分析。作者得出结论,尽管美国在印度洋战略利益非常重要,但由于美国在该地区有历史渊源、战略伙伴以及军事资源等存在,因此,地区威胁对于美国来说构不成危机,美国应当保持住这些利益存在,不需要再尝试新的地区性举措,而应当多通过与战略伙伴的联盟来实现。
安德鲁·埃里克森(Andrew S.Erickson)等人所著的《迪戈加西亚岛和美国新兴的印度洋战略》一文以美国在印度洋上的军事基地迪戈加西亚岛为主线,分析了美国印度洋战略实施的背景及美国的战略利益,以及迪戈加西亚岛的来龙去脉和重要价值,最后分析了中印两国与他们各自的印度洋战略。作者认为,美国对迪戈加西亚岛的日益重视说明了美国谋求在印度洋地区建立一个灵活且持续的存在,但是美国目前的印度洋战略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不应只是作为其太平洋战略的补充。
印度学者沙拉吉特·辛格·帕玛尔(Sarabj eet Singh Parmar)的《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重心:对印度洋地区的影响》一文,也对美国印度洋战略进行了全面的解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美国在印度洋地区适用的战略是修正后的离岸平衡与新尼克松主义,美国在印度洋地区的行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干预叙利亚和伊朗局势、巩固其在亚太地区的同盟关系、面对复活的俄国以及平衡正在崛起的中国。对于新尼克松主义的运用则意味着与印度洋地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盟国加强关系,包括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等。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学者发表在学术网站上的文章。如大卫·布鲁斯特(David Brewster)的《美国关于印度洋的战略考量》一文,提出了作者认为非常重要的几个问题:“印度洋应该被视为太平洋的延伸区域吗?美国应当如何应对中国,遏制还是合作?美国应当发展和构建地区安全体系吗?美国应当将新尼克松主义运用在印度洋地区吗?”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思考。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的《中国演进中的印度洋战略分析》一文,分析了中国对于印度洋的战略考量。作者认为,虽然中国的战略重心现在仍在太平洋地区,但中国已经意识到了印度洋的重要性,并会逐渐付诸行动。中美印三国在印度洋地区的竞争态势是不可避免的。卡普兰的《印度洋地区渐进的战略竞争》和印度学者赛奇·德赛瓦·拉纳赛尔(Sergei DeSilva Ranasinghe)的《为什么印度洋重要?》都对印度洋的战略价值进行了独到的解析。
3.研究报告
国外众多智库和研究所也出版了大量的关于印度洋问题的研究报告。
由美国华盛顿的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的大卫·迈克尔(David Michel)和拉塞尔·斯蒂克勒(Russell Sticklor)2012年7月编著出版的研究报告《印度洋地区:海洋安全和政策挑战》,从不同的角度对印度洋的安全环境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包括印度洋地区的海盗和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军事力量、能源问题、自然资源问题、环境压力等。报告中运用了大量的图表和分析数据来说明和论证,内容翔实,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印度洋的环境状况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华盛顿三大智库之一的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于2014年出版的《印度洋地区:一项战略性的网络评估》主要的研究和评估对象为“影响印度洋地区稳定和安全的战略性的威胁”。作者首先确定了印度洋地区存在的会对地区安全产生影响的不稳定因素,之后分地区分析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如何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最后分析了美国和中国如何在印度洋地区进行战略竞争与合作。
澳大利亚的学术研究所对于印度洋问题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澳大利亚—印度”研究所(Australia India Institute)于2013年3月出版了题为《印度洋地区:21世纪的安全、稳定和持续》的研究报告。报告第一部分论述了印度洋地区的安全挑战的动态发展,第二部分介绍了印度洋地区的几大安全议题如军事冲突等传统安全、经济和资源安全、海洋安全、环境安全等,第三部分讨论了印度和澳大利亚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安全。该研究报告逻辑结构清晰,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是研究印度洋问题的很好的参考资料。澳大利亚的未来国际方向(Future Directions International)研究所于2011年9月研究出版了工作报告《美国在印度洋地区的战略目标》,报告中讨论了美国的总体战略目标,以及对于印度洋地区国家的具体的对外政策目标,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等。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印度—太平洋”治理研究中心(Indo-Pacific Governance Research Center)于2012年4月发布了题为《印度洋安全吗?——地区安全竞争结构》的报告,并提出了“印太”这个概念,认为印度洋与太平洋存在着越来越深的战略联系,而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应积极扩展其与中国、美国等国家的外部联系。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国家关于印度洋研究的报告,如南非的安全研究所(Institute for Security Studies)于2012年8月发布的《印度洋的海上安全:战略环境和特点》一文从战略环境的角度,对于印度洋的海上航道、海盗问题、环境威胁、资源安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目前印度洋地区的地区跨国间合作组织和活动进行了介绍。
综观国外学者和研究机构对于美国印度洋战略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以下特点:第一,关于美国印度洋战略的研究已初具规模,而且形式多样,不仅包括专著和学术论文,还有智库和研究所出版的大量的研究报告,这是国内学术界所欠缺的;第二,研究领域更宽,不仅包括对于美国的战略研究和印度洋上的大国战略竞争研究这两大热门话题,对于印度洋环境安全、资源优势等背景问题的分析也很多,为进行更为深入的学术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