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视角新颖,框架合理
中国梦是我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对一系列的目标和任务进行了统摄和提升,高度概括、凝练和整合。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切入点对这样一个内涵丰富、目标高远、充满历史感与现实感的宏大命题进行认知、解读成为一个关键而艰巨的任务。该课尝试从历史的纵向维度与世界的横向维度建构一个时空的坐标体系,从而为体会、解析中国梦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
从纵向来说,正所谓“以史为鉴”,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因而对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能够为未来的走向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借鉴。而且该课突破了以往谈到中国梦总是从鸦片战争讲起的惯例,而是从公元前221年大一统中国形成开始谈起,大跨度地叙述了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500年的辉煌、1500年东西方历史的转折、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脉络清晰,简洁明了,惜墨如金;但关键的起点、转折点却“挥毫如土”“浓妆重抹”,在“挥毫落笔如云烟”的宏大叙事中将基本脉络、重大转折、未来走势阐释得有高度又浅显易懂,从而能够提供一个更加旷远的视野,让我们深度思考这个国家和民族所曾经经历过的浮沉变化、所拥有的文化自信。同时,为了防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性,课程在谈及历史时以欧洲为参照系,构建一个纵横分明的坐标体系,既能对两大中西文明的发展脉络有更清晰和直观的认识,又为比较进而深思提供分析框架与基本史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专题对于中国历史统一的重要意义、欧洲历史逐步形成的契约精神的重要作用给予特别关注,这是比较有见地的。
从横向来说,课程主要从与美国梦对比的视角来对中国梦进行审视,从而对自身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定位。通过横向对比,一方面更加凸显了我们的制度优势,坚持“四个自信”;另一方面,也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对个人权利缺乏充分尊重、制度建设不完善等问题进行了客观、深入分析。由于这些对比、分析、批判是基于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是以较充分的史料以及讲授者熟稔的史学功底为基础进行的,从而既宣传了中国梦的理论内涵,又易于为听者所接受。在上述框架与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本专题自然而然提出了人们更加关注的问题: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虽然本专题对如何实现中国梦提出基本思路与方法,但时空坐标与比较分析所给出的不只是一些意见或结论,而更多的是为学员思考中国梦提供一种分析框架和方法,是一种相对开放、具有包容性的专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