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把书归拢在一起,建了个藏书室。费尔南多逼着我买下的那本又矮又厚的小书也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藏书室里的外文书籍都是纸质封面,英文书籍的封皮则是五颜六色的,但因为那本小书的形状和羊皮纸的封面,它总会引起我的注意。这本书倒不会令我觉得厌烦,因为它会帮助我回想起费尔南多的酒馆,夏日里塞维利亚的街道(街道上伸展出来的遮阳篷减弱了刺眼的阳光),还有曼萨尼亚雪利酒那凉爽而不太甜腻的口感。但是,我从未想过要去阅读它。直到一个落雨的午后,当我在群书间浏览时,恰巧注意到了这本书,便将它从书架上取了下来,随意地翻了几页。我本想读上一个段落,看看自己是否能明白。可是那一个段落就有六页纸之长。我觉得它并不像我预想中的那样难以理解。长长的“s's”有点麻烦,还有“n's”,省略的规则并不明显,而是通过在前一个字母上加上弯曲的短线来表示。字母“u”代替了单词当中的字母“v”,而如果“v”是首字母,有时则用字母“b”替代。这样就重现了十六世纪的发音方式。然而,我对这些规则并不熟悉,当我不得不猜测拼写为“boluer”的单词是否该读作“volver”的时候,那可真是个难题。书中有大量缩略语,拼写方式也古老陈旧。然而我发现倘若专心阅读的话,并没有太大的困难需要克服。在我看来作者的文字似乎很明晰清楚,他简洁地描述了他必须表达的内容。我把书翻了回去,从头读了起来。
这是一个很奇特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伯尔崔恩·雅内茨·德奥纳兹和他的妻子玛利亚·萨兹·巴尔达的十三个孩子中最小的那个儿子。伯尔崔恩先生是一个古老而光荣的家族的首领,他的妻子无论出身还是品德都与他十分般配。他们与基普斯高亚省最伟大的家族有联系。基普斯高亚是西班牙最惬意的地方之一,那是个多山的乡村,水晶般明澈的溪流冒着水泡,从绿色肥沃的山谷中穿流而过。在那里,冬季的寒冷尚可以忍受,而到了夏天,空气则凉爽而清新。伯尔崔恩的房子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它坐落于一个被前后环绕的丘陵封闭起来的狭长山谷上。尽管视野因此受到了局限,但还算是宽广的。山丘的顶峰光秃秃的,到处都是石头,可是山的两侧却长有树木,在较低的斜坡上种满了一片片牧草、玉米和谷物。这是一幅晴朗明媚、色彩富丽的景致。一条小河从山谷间流淌而过,据说可能是为了靠近河边比较方便,才把房子修建在那个地点的。然而那是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尽管这座房子不再是城堡——亨利四世和基普斯高亚的团体已经下令将城堡摧毁了——但在需要的时候仍可以利用它进行防御。这是一座四方形的建筑物,靠近地面的部分(十四世纪堡垒的遗迹)由灰色的未经装饰的石块建造而成的,但往上的部分是一个世纪之后修建的,军事风格已经淡化,是砖结构的,四个角落点缀有小巧的胡椒瓶状的塔楼,叫做“箭塔”。房子并不大,在英国也就相当于一座中等规模的乡间别墅。伯尔崔恩夫妇和他们庞大的家庭以及为匹配他们的身份所需要的仆人们都住在这座房子里,难免有些拥挤。伯尔崔恩地位显赫,他的继承人马丁娶了信奉天主教的伊莎贝拉女王[1]的宫女玛德莲娜·阿罗兹小姐,女王曾送给她一幅天使报喜[2]的画作为结婚礼物。新娘到达新家几天之后,惊讶地发现那幅画竟沐浴在水珠之中。这件奇事在所有家庭成员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新娘丈夫的兄长佩德罗·洛佩兹是位牧师,他建议将这幅画送往村里的教堂供信徒膜拜。但马丁不愿意将如此伟大的珍宝送走,于是便提出在房子里修建一座礼拜堂,这样这幅神奇的画就可以妥善地被安置在神龛内了。
我所读到的故事里的主人公就是伯尔崔恩最小的儿子,在受洗礼时他被命名为伊尼高。当他还不过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被父亲送入宫廷,为天主教君王的财政大臣库维拉的堂·胡安·委拉斯开兹·库维拉服务。在当时,入宫当差可是份荣耀的差事。有地位的人从不认为将他们的儿子送到贵族家中作仆人是件有失颜面的事。侍童们伺候主人用餐,整理床铺,生火炉,扫地,为主人跑腿打杂。堂·胡安·委拉斯开兹是阿维拉省阿瑞瓦洛城的地方长官,阿瑞瓦洛城是卡斯蒂利亚王国国王胡安二世[3]留给她的寡妻,也就是伊莎贝拉女王的母亲的所有城市中的一座。阿瑞瓦洛城的徽章上有一座防御墙和一位骑士,骑士帽子上点缀着彩色羽毛,全副甲胄,身跨马背,手执长矛。年轻的伊尼高就是在这座小城里学习礼节、社会规范以及成为一名绅士所必需的才艺。出类拔萃的兄长们为伊尼高树立了优秀的榜样,又加上他自身英勇精神的驱动,伊尼高在成年以后就参军作战了。他力超同辈,为自己赢得勇士的美名。然而为他写传记的人在涉及他的这一人生阶段时往往一带而过。从他自己晚年不经意的言谈中,人们才了解到:一旦需要,他会立刻捍卫自己的荣誉;他热爱打猎;他有点像个赌徒。伊尼高是个相貌俊朗的年轻人,个子不是很高,但身材匀称。他有一双小脚,并为此颇感得意。他后来承认自己喜欢穿比较紧的靴子。他有着一头栗子色泛着淡红光泽的漂亮头发。他那双棕色的眼睛很大,动人心魄而炯炯有神。他的肤色白皙。鹰钩鼻虽是他面部最显著的特征,但又不至于大到对他的容貌有丝毫毁损。他优雅地穿着宫廷里的华美服装。随着英俊王腓力[4]和他的佛兰德斯的追随者们的到来,天主教国王斐迪南[5]质朴的生活习惯(除了依据惯例在隆重的场合外,他都保持着节俭的风格)终被极度奢华的风尚所取代。伊尼高有一副多情的面容,据说他是斐迪南国王的年轻妻子弗瓦的杰曼尼的情人——斐迪南虽以审慎著称,在伊莎贝拉女王去世后,还是娶了这位年轻的女子。法国的编年史家将她形容成一位“品行端淑美丽异常的王妃”,但是当时的另一位西班牙人却声称她其貌不扬而且跛足。他或许是带有些偏见的。“这位女士将盛大的宴请引入了卡斯蒂利亚王国,尽管卡斯蒂利亚人乃至他们的君主们在这件事上都节制适度,”他严厉地评论道,“任何花钱为她举办筵席酒会的人就是她的朋友。”她嫁人时只有十八岁(而斐迪南国王已经五十四岁了),喜欢娱乐消遣也不奇怪。伊尼高狂热地爱上了她。他穿戴上她的衣帽,为她写情歌。他真是位高尚得体的绅士。
伊尼高一直过着无忧无虑且风流倜傥的生活,直到他二十七岁那年,斐迪南国王去世了,他的遗孀也改嫁他人。于是伊尼高开始为纳泽拉公爵安东尼奥·曼里克效力,这位公爵是他家族的保护人。伊尼高参加了各种战役,雄心勃勃而且精力充沛。由于他在人员管理方面很有天分,但凡遇到慎重之事,纳泽拉公爵就会交付他酌办。有一次,公爵派他去调解发生在基普斯高亚的争斗摩擦,伊尼高成功地解决了纠纷,令相关各方都很满意。查理五世[6]最初统治西班牙的时候犯下了一连串的错误,以至于他的新子民们要起来造反。于是法国国王便利用这一机会发动了对西班牙的战争,一支法国军队进入了纳瓦拉。纳泽拉公爵时任西班牙大军统帅,他命令卫戍部队留在潘普洛纳城中,然后就从国土上撤离了。法国军队包围了城市,伊尼高所在的卫戍部队的军官们看不到任何救援的希望,便起了投降的念头。可是,伊尼高反对众人的判断,他通过强有力的说服使军官们像他一样充满斗志,下定决心拼死抗击。然而,在一次进攻的过程中,他被一枚炮球击中右腿。与此同时,墙上石块的碎片又击伤了他的另一条腿。他倒下了,在他的勇气鼓舞下持续作战的军队也失去了信心,向法军投降了。
法军进驻了城市。当法国人来到伊尼高面前并发现了他是谁的时候,他们因为感动而产生了怜悯之心并照料起他的伤势来。为了使他得到更妥善的照顾,法军统帅宽宏大量地下令尽快用担架将他抬回住所。伊尼高还没到家,右腿的伤势就开始恶化了。医生们认为要治好他的腿就必须再次把骨头截断。手术做完了,病人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可是在手术的过程中,他却面不改色,没有呻吟,丧气的话一个字也不说。但他并没有好转,康复的希望也十分渺茫。伊尼高得知自己处境凶险,于是他做了告解并领受了病人傅油圣事[7]。然而就在那个夜晚,他一向虔诚信仰着的圣彼得出现在了他面前,使他重获健康。他的骨头开始复位,人也变得健壮起来。医生从他的一条腿上取出了二十片骨头碎片,因此这条腿比另一条腿短了一截,还有些畸形。他既不能行走也无法站立。膝盖以下的一根骨头不雅观地突了出来,这令伊尼高感到很痛苦,于是他便询问医生们该如何矫正。医生们告诉他凸起物是可以切除的,但手术会带给他一辈子从未承受过的巨大痛苦。伊尼高本打算依靠双臂行动,可他是虚荣的,因为想穿上当时流行的帅气靴子,便不顾医生的迟疑坚持要动手术。他不同意被捆绑住,觉得这样做有损自己豪放大气的精神,于是就忍受着疼痛,一动不动,一声不吭。凸起终于消除了,后来通过使用手推车和其他器械(令他受了可怕的苦痛),他的那条腿逐渐伸展变直了。但它永远也不可能和另外一条腿一样长,从此以后,他一直一瘸一拐地行走。
为了打发在家中休养的无聊光阴,伊尼高提出想要阅读自己喜爱的骑士小说,但不巧的是在他的房子里根本没有这样的书。他只好看那里有的书,也就是《基督的生平》和记载圣人事迹的《圣贤花絮》。开始时,他只是无心地翻阅,但没多久就被深深打动了,并产生了仿效书中人物创立伟业的渴望。可他无法立即将过去忘怀,战争功勋的回忆、宫廷中愉快的任职经历以及关于爱情的种种遐思萦绕在他的脑海中。上帝与恶魔争夺着他的灵魂。伊尼高发现每当他想起神圣的事物时,心中就充满欢喜。相反,每当他想到世俗的事情时,就会觉得满心不快。此事足以令他决意改变自己的人生。对他而言,最痛苦的折磨就是将徒然追求的爱情从充满思慕的心灵中撕扯而出。一天晚上,当他像往常一样从床上起身做祷告的时候,怀抱孩子的圣母马利亚出现在他面前。从那时起,他彻底摆脱了困扰着他的肉欲之念,直到生命的尽头都毫无瑕疵地保持着灵魂的纯洁。
伊尼高的兄长以及家里的其他人都注意到他与从前不同了,尽管他保守着秘密,举止行为却发生了改变。他们一定已经猜到某件异常古怪的事情正在发生,因为当这位年轻的军人最终下定决心追随耶稣的足迹时,房子在猛烈的撞击中动摇起来,坚固的石墙完全裂开了。人们注意到伊尼高如饥似渴地阅读(这种活动对于他这样的出身来说自然是不合适的)还做祷告,他不再喜欢开玩笑了,讲话时严肃而慎重,谈的都是宗教话题。伊尼高写了很多东西。他是一名出色的抄写者,有一本装订优美的本子,上面记录了耶稣、圣母马利亚和圣徒们的光辉的名言和事迹。他用金色的字母书写耶稣的言行,用蓝色的字母记录圣母马利亚的言行,并依据他对圣徒们的信仰,用其他颜色书写他们的言行。他在这样的工作中感到满足,但没有什么比对天籁和星辰的冥想更令他觉得充实的了。这样的冥想使他轻视天空星辰下无常易变的万物,而是燃起了对上帝的爱。伊尼高终身保持着这个习惯,为他写传记的人讲述了他在晚年仰视天空时是如何始终专注于那番景象以至于喜不自胜的。当他重归自我的时候,泪水从眼中喷涌而出,心中满是喜悦,他说道:“当我仰望苍穹的时候,尘世显得多么卑劣而低下,不过是泥土与粪便。”他决定一旦身体康复就前往耶路撒冷。在成行之前,他决心通过斋戒以及不同形式的忏悔和体罚来残害自己的肉体。他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里,他通过践踏脚下的世俗之物和人间的浮华,严厉地惩罚自己,从而向救世主耶稣赎罪。
当他最终完全康复准备踏上朝圣之旅时,伊尼高知道家里人一定会反对,于是他编造了一个离家的借口,说是想去拜访他的保护人纳泽拉公爵。在他生病期间,公爵曾几次派人前来问候。但他的兄长马丁怀疑此行并非出于礼节而是另有其他目的,他把伊尼高叫到一旁。
“亲爱的弟弟,你身上具备一切伟大的素质,”他说,“你的智慧,你的判断力,你的勇气,你的出身,你的容貌,你对大人物的影响力,这个国家挽留你的一片好意,参战的价值和经验,理性与审慎,青春少壮的年纪,以及所有人基于这些事实对你远大前程的期盼。你怎么能凭着一时兴起,愚弄我们所有人,使我们合理的愿望落空,剥夺这个家族因为你的胜利而获得的荣耀,伴随你的奋斗而得到的利益和奖赏呢?与你相比,我只有一点优势,那就是我出生比你早;但在其他方面,我承认你都胜过我。我求求你了,比我生命还宝贵的弟弟,看看你所做的,千万不要选择一条不仅欺骗了我们,还会使整个家族永远蒙羞的路呵。”
伊尼高几乎没有回答。他只说自己不会忘记高贵的出身,并保证他不会做任何令他的家族蒙受耻辱的事情。他在两个仆人的陪伴下启程了,但随后就用礼物将他们打发走了。伊尼高最近的目的地是蒙塞拉特。自离开父亲家的那天起,他每夜都要鞭笞自己。伊尼高渴望从事伟大而艰难的事业,他严厉地苦修身体,因为圣徒们——也就是他努力效仿的楷模——正是以这种方式为自己免除罪过的。伊尼高这么做的目的与其说是为自己赎罪,不如说是为了取悦上帝。在沿途的某个地方,一个摩尔人[8]追赶上他(当时在瓦伦西亚和阿拉贡王国仍然有许多摩尔人),两人同行了一段时间。他们开始交谈,不久便讨论起了圣母马利亚的贞操问题。摩尔人承认马利亚在耶稣诞生时以及之前都是圣洁的,但否认她后来仍旧保持着贞操。伊尼高尽其所能地希望能让他醒悟,但那摩尔人十分无赖,根本听不进任何劝说。摩尔人继续骑马前行,伊尼高十分茫然地留在那里。他无法确定自己的信仰和基督教的慈悲是否要求他追随那个家伙,并将无耻放肆的他刺死。他是个战士,一丝不苟地维护着自己的荣誉,他认为一个信仰的敌人竟敢当着他的面如此不敬地谈论圣母马利亚就是对他本人的公然侮辱。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他决定将此事交由上帝裁定。他决心继续前行,直到十字路口。在那里,他将松开马脖子上的缰绳。如果马沿着摩尔人走过的路前进,那他就会跟随其后置他于死地。但如果马选择走另外一条道,那么他就会放摩尔人一条生路。于是伊尼高就这么做了。他的马避开了摩尔人骑马走过的那条宽阔平坦的道路,而选择了另外一条路。上帝已经作出了裁决。伊尼高终于到达了蒙塞拉特附近,他来到一个小村庄,在那里为自己购置了朝圣之旅所需的一些微薄之物:一件拖到脚踝的质地粗糙低劣的长袍,一条作腰带用的绳子,一双帆布鞋,一根手杖和一个饮水的容器。
蒙塞拉特是一个本笃会[9]的修道院,那是一个不断有奇迹发生的著名胜地,而来自各地祈求圣母帮助的人群也十分壮观。伊尼高刚到达,就去找了一位告解神父,连续做了三天的总告解[10]。然后他将马送给了修道院,并把剑和匕首放在圣母的祭坛前。夜幕降临,伊尼高到了一个穷人那里,把自己所有的衣服,甚至衬衫都给了穷人,自己则穿上刚买的粗糙长袍。伊尼高在有关骑士精神的书中读到,根据习俗新受封的骑士必须携带武器守夜,于是作为耶稣新加封的骑士,他一整夜都在圣母像前凝望。他为过去犯下的罪恶痛心地流泪,并决心从今开始修正自己的生活。为了不让别人知道去向,伊尼高在黎明到来之前离开了修道院。他没有走通往巴塞罗那的大路(从那里自然可以乘船前往意大利),而是以最快的速度赶往被群山环抱着的一个叫做曼雷沙的小村庄。伊尼高身穿朝圣的服装,但由于伤口仍然困扰着他,他就给一只脚穿上了鞋。走了没多远,他就发现有个人跟在后面喊他。那个人问他是不是真的把华丽的服装都给了乞丐。因为当人们看见乞丐穿着那么好的衣服时,都怀疑是偷来的,把他扔进了监狱。伊尼高承认自己的确把衣服给了乞丐,可当那个人询问他是何人从何方而来时,他却缄默不语。
在曼雷沙,伊尼高隐瞒了自己的身世以及先前的生活方式,他在一座穷人的医院住了下来。在世俗生活中,他曾很在意自己的容貌并为自己漂亮的头发而得意,他以前习惯留着长发。现在他不再关心自己的外表,将头发剃光,任胡子、指甲变长。每天,他都要鞭笞自己三次,跪上七个小时;每天,他都去做弥撒、晚祷和夜祷;每天,他都去祈求施舍。但他既不吃肉也不喝酒,只靠面包和水维生。他躺在地上睡觉,夜里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祷告。他小心地克制自己,拒绝任何能带来肉体欢愉的享受。尽管伊尼高是一个坚忍顽强的人,可没多久,严酷的苦行使他变得无比孱弱。一天,他和一群乞丐模样的人待在医院,身处贫困与肮脏中,他不禁问自己:“你在这个臭气熏天乌七八糟的地方干什么?你为何穿着得如此狼狈有失体面?难道你没发现么?因为与如此低下的人结交,言行举止变得像他们一样,你玷污了家族的荣誉。”伊尼高知道那是魔鬼的声音,他靠近了那些穷人,强迫自己以更加友善的方式对待他们。另一天,当他精疲力竭的时候忽然产生了一种想法,他无法忍受这种可能要持续七十年的比野蛮人的生活还要糟糕的生活,如此残酷而悲惨的生活。“但是,”他对自己说,“七十年的忏悔与永恒比起来又算什么呢?”一段时间以后,曾被伊尼高当作慰藉的灵魂的平和也离他而去了,他的内心感到非常干枯乏味,精神也似乎变得萎靡不振了。他祷告,却得不到满足或安慰。他被重重顾虑困扰,觉得在总告解中没有能说出他本应该说的话。良知谴责着他,他只得在痛苦的泪水中熬过漫漫长夜,深受焦虑的磨折。有一次,当伊尼高离开医院住在一个多明我会[11]的修道院时,他感到无比绝望,甚至想把自己从房间的窗户里扔出去。幸亏他曾经读过《圣贤花絮》,他回忆起一位圣徒的例子,那位圣徒因为对上帝有所祈求,便决定一直绝食到上帝满足他的要求为止。伊尼高仿效那位圣徒,决心不吃不喝直到获得他所渴望的心灵的平静为止。整整一个星期,他滴水未进。在这段时间里,他依然每天跪着祷告七个小时,鞭打自己三次,并继续以前常做的其他祈祷。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伊尼高觉得自己足够坚强可以持续进行下去,但是他的告解神父命令他进食,如果他不吃就拒绝给他赦罪。他停止了绝食,没多久就完全卸下了心头的顾虑。他将有关过去罪恶的记忆埋葬,再也没有为之烦恼过。
上帝赐予了这位忏悔者更多的恩典。有一天,当伊尼高在圣多米尼克教堂的台阶上祈祷的时候,他的灵魂得到了提升,他亲眼目睹了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形态。这一景象使他的心灵充满了极大的安慰,他既不能思考也无法言语。他用丰富的道理、比喻和例证解释了这一奇迹,所有聆听的人都充满崇敬和惊奇。当他祈祷的时候,时常会感觉到耶稣神圣的博爱,有时还会感知到光荣而神圣的圣母马利亚。一天,伊尼高在曼雷沙附近漫步,沉浸在对神圣事物的思索当中。他在一条小溪边坐下,凝望潺潺流水。忽然间,他将双目睁开,以一种全新的、不同寻常的眼光审视万物(并非具体感觉上的,而是以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上的方式),就这样他不仅理解了信仰的奥秘,而且洞察了全部知识的玄机。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伊尼高很肯定说他后来通过学习或神奇的恩赐所获得的知识都不像在神灵启发那一刻得到知识那么圆满丰富。
一个星期六,伊尼高像往常一样忙于做祷告,忽然间他昏厥了过去,周围的人都以为他死了,差点要把他埋葬,幸好有个人在给他诊脉时观察到他的心脏还在跳动。他一直昏迷到下一个星期六才从甜美的睡梦中苏醒过来。
身体的过度辛劳和灵魂的不断斗争使伊尼高精疲力竭,他觉得自己不得不休息一下。然而,呈现在他眼前的景象实在太令人惊奇了,这样的安慰无比甜美温柔。他原本分配给睡眠的时间就很短暂,但即使在这么短暂时间里他也无法入眠,而是在激动与喜悦中度过漫漫长夜。他病入膏肓,对生命已不抱什么指望。就在他准备赴死亡之约的时候,魔鬼撒旦向他暗示:作为一个公正虔诚的人,他无需对死感到恐惧。这令伊尼高心惊胆战,他竭尽全力与之抗衡,通过反省以往的罪恶,试图在上帝的慈悲下将魔鬼的希望从心中铲除。在稍有气力说话时伊尼高恳求身边的人,当他们满怀关切地看到他在死亡的痛苦中挣扎时就对他说:“噢,可怜的罪人啊,噢,不幸的人,想想你曾犯下的罪恶吧,想想你令上帝不悦的冒犯。”稍稍康复一些,他立即继续以往的苦修和严峻的生活。在战胜自我的不屈不挠意志的激励下,伊尼高自愿承担着远远超出他那疲惫的身躯所能忍受的重负,并一次又一次地身染重疾。直到最后一次,他的胃疼痛不已,加之当时又是天寒地冻的冬季,他这才勉强穿上足以御寒的衣服。就这样度过了大半年,伊尼高终于等到了可以出发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的那一天。有人提出愿意陪他同往,还有人建议他既然没有会说意大利语或拉丁语的人充当向导和翻译,就不要去尝试如此漫长而艰难的旅行了。可是伊尼高渴望与上帝独处,认为这样或许就可以毫无障碍地与上帝交流了。他对上帝坚信不疑,不愿意因为依赖他人的帮助而辜负了这份坚定。他踏上了前往巴塞罗那和追寻遥远目标的旅程,除了上帝之外别无他人的陪伴。
这就是西班牙贵族青年奥纳兹的伊尼高早年的生活,在历史上人们称他为圣依纳爵·罗耀拉。读者应该早就已经猜出来了,因为我说的这个故事家喻户晓。我从费尔南多那里极不情愿地买下的那本书是有关罗耀拉的生平的。它是耶稣会[12]的佩德罗·德·里瓦德内拉神父在罗耀拉去世后不久写的。
注释:
[1]伊莎贝拉女王(Queen Isabella,1504—1541):卡斯蒂利亚王国女王。后与阿拉贡国王斐迪南结合,统一了西班牙并共同执政。
[2]天使报喜(The Annunciation):指天使加百列奉告圣母马利亚,她将生育耶稣。
[3]胡安二世(King Juan II of Castile,1405—1454):卡斯蒂利亚王国国王,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的父亲。
[4]英俊王腓力(Philip the Handsome,1478—1506):神圣罗马皇帝马西米连一世的儿子,通过与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和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之女王储胡安娜的婚姻,成为该王国的共同统治者之一,是哈布斯堡王朝在西班牙的始祖。
[5]天主教国王斐迪南(Ferdinand the Catholic,1452—1516):又称斐迪南二世,原为阿拉贡国王,通过与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的婚姻,成为统一的西班牙的第一位君王。他是西班牙专制制度的创始人,并不遗余力地推行天主教政策。
[6]查理五世(Charles Ⅴ,1500—1558):英俊王腓力与卡斯蒂利亚的胡安娜之子,斐迪南国王与伊莎贝拉女王的外孙。
[7]病人傅油圣事:在天主教会七件圣事之一,专为坚强及安慰那些忍受病苦的人而设立的。届时圣事职员用油敷抹病人,并诵念礼仪书中所规定的经文;教会借以将重病的人托付给受苦难和受光荣的基督,并求祂赐与安慰和拯救。
[8]摩尔人:中世纪时西欧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对北非穆斯林的贬称。
[9]本笃会:本笃会是天主教的一个隐修会,又译为本尼狄克派,是在529年由意大利人本笃所创。本笃手订会规,规定会士须“发三愿”,即不得婚娶,不可有私财,一切服从长上。除每日按时进堂诵经、祈祷外,余暇时须从事各种劳动。此会规嗣后成为天主教修会制度的范本。会士誊抄古籍从事宗教艺术与教育事业,对保存欧洲古代文化遗产有所贡献,尤重视教会音乐,擅长咏唱格列高利颂调,此传统保持至今。
[10]总告解:天主教徒将某时期内,未告过或已告过之罪,全盘告明,以示谦虚认罪决心。
[11]多明我会:天主教托钵修会之一,意为布道兄弟会。因其会士戴黑色风帽,故又被称为黑衣修士。1215年西班牙贵族多明我创立于法国南部。由于宣传“清贫福音”,劝人民放弃反教会反封建斗争,而受教皇委派,主持异端裁判所。18世纪后趋于衰弱。多明我会强调圣母马利亚亲授之《玫瑰经》,并加以推广,现今已是天主教徒最普遍传诵之经文。
[12]耶稣会:为天主教的主要修会之一,1534年由西班牙人依纳爵·罗耀拉创立于巴黎,旨在反对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仿效军队纪律制定严格会规,故亦称“耶稣连队”。会士除严守“绝财”、“绝色”、“绝意”“三愿”外,还应无条件效忠教皇,执行其委派的一切任务。为便于深入社会各阶层,取消专门会服,不住修道院,通过讲道,开办学校、医院,担任官职和王侯的“神师”(听告解神父)等进行各种活动。18世纪资产阶级思想家曾予以抨击,欧洲一些国家曾加以取缔。1773年被迫解散,1814年又予恢复,该会在其后发展为天主教最大的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