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委笔记: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四部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新闻有学,学在有无中(初版序)

因为工作关系,我常参加各种全国性的新闻作品评奖。我是把这件事当作学问来做的。我们国家这样大,报刊这样多,能够在全国得奖是凤毛麟角。经过一级一级筛选而送上来的稿子,绝大多数是精品,其中饱含着新闻写作的道理和方法。所以每次评奖都大有收益,仿佛重上了一堂写作课。但同时也会发现一些稿子有毛病,甚至有的违反新闻原理和常识,有的不合语言规律。试想一篇稿从记者落笔、编辑编稿、部主任改稿、值班总编定稿,再经过各级评委认可,一级一级送上来,要过多少关,但还是不能尽如人意,可想平时报纸上的粗糙之作又有多少。每到这时我耳边就响起社会上流传的那句话:“新闻无学。”新闻界是最不爱听这种话的,这是一种无法忍受的蔑视。但是再转念一想,如果现在是评一篇国家级的科学论文呢?恐怕不会有这个笑话。看来有学无学之争还要认真对待一下。

“新闻无学”论者有三方面的根据。一是,你那个新闻稿简直是大白话,有啥说啥,见啥写啥,和我们平时讲话、写信,甚至打电话、捎个口信差不多,有什么特别之处?二是,新闻稿谁都能写,只要有个初中文化,句子通,字不错就行了,不要专门训练。试看报社门外的通讯员有多少,报社门内没有学过新闻的又有多少,不是照样写新闻?三是,课堂上专门传授的业务也没有什么深奥之处,比不得物理、化学,甚至也比不得音乐、美术。

应该说这里所举的三方面都有道理,但这是外行人的眼光,没有看到深处。新闻是大白话,一般人也会写两下,但白话未必就好写。人人要吃饭,家家要做饭,够得上厨师的毕竟是少数,这里有学问。人人能走路,能当竞走运动员的也是少数,这里也有学问。新闻,偶一为之,人皆可写,但要写成个新闻样,写出好新闻,或者就某人来说,他所有的新闻稿都不犯错,这就难了。这就用得着规律,用得着技巧,要掌握它的学问了。新闻肯定有学问,这个问题不容置疑。主要是外行人看不懂,不知道新闻的学问在哪里,干脆就说新闻无学。正如我们看竞走,觉得不如技巧、球类比赛复杂(或者说好看),就以为这里无学问。所以新闻有学无学,实质上是新闻的学问在哪里。

新闻有学,学在有无中。

新闻的学问为什么不为人注意?因为它的学问被化掉了,化作似有似无,化在了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哲学、科学以及各种专业知识和生活知识之中,化在各行业、各种人身上。大家都能感觉到它,就觉得很平常,平常到和没有一样。就如空气,常被人看作是“空”的,但要是一认真,就发现这“空”中还有氧,有氮,有氦、氖、氩、氪、氙,有温度、湿度,有空气动力学,等等。

学问大约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很专、很深,也就很窄。这种学问所从事的人少,相对来讲外行就多,就越显得神秘,越显得有学问。另一种学问是知识面广,包含的内容多,如文学、政治等,从事的人多,相对来讲外行就少,大家都知道一点,就不太神秘了,以至于好像没有什么学问。比如政治,在许多人眼里不是学问,是当官,是权术,是斗争。殊不知政治是包容最多的学问。新闻也是受了这种冤枉。世界真不公平,你越小、越少、越窄,人家倒越怕你;越大、越多、越宽,人家倒轻视你,侮慢你。比如,一根棍子,人人可以随便扛着、提着、抱着,摸来摸去。要是一根针呢?却小心翼翼,决不敢随便放在口袋里。

外行人怎么看新闻,这不怕,也无关大局。怕的是我们自己怎么看,怎么做。新闻记者和通讯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也认为新闻无学,或者不知道新闻“学”在何处。他们长年,甚至一生都在马马虎虎地写,总在重复着三流、四流的稿子,以为这就是新闻,从而给新闻无学论者提供了以上的根据。这一方面是因为不少同志没有专门学过新闻,没有仔细地辨析并把握住新闻的个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新闻中融进了太多的其他行业的知识,即使学了专业,不再刻苦地、不断地充实自己也不行。还有,人不聪明,少悟性也不行。难矣,新闻。新闻的作用很多,它除了传播信息,还有宣传教育、指导工作、普及知识、批评监督等功能,我们在运用新闻这个手段时,常常有一种错觉,忘记了手里使用的正是新闻。新闻这个框子又实在是太大了,它很容易装进其他东西,也经常装满了其他东西,所以有时也会产生错位。比如在新闻和文学之间就常闹笑话。经常有写得如小说、散文一样的作品,被当作好新闻得奖,甚至还拿到大学新闻系的课堂上去做范文。搞文学的人当然要窃笑我们新闻无学了。

新闻用处既多,框子又大,内外这么一化,粗看起来,也就没有什么学问了。我想了半天,以新闻比国画,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记得1994年我儿子考上了美术系,我带他去见老师。一见面,教授的第一句话就是:“国画是画文化。”真是精辟之至。确实,纸上的那几笔墨痕硬是代表了你的文学、艺术、历史、书法、修养、气质、阅历及各科知识。如果哪个方面(比如历史)缺一点儿,任你将笔抡圆,使出关公耍大刀的力气,也还是洒不出所要的那一点水。行家一看:“三流!”写到此,我不禁想起国内一家大报上曾发表过一幅国画,题目是《李白月下宴桃》。有点古文常识的人都知道李白的名文《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怎么变成李白请桃子吃饭了呢?这样的修养怎么能搞国画?画家无学,这样的画登在报上,我们也只好让人家说新闻无学了。1987年,国门初开,时在广州,我第一次陪外宾在白天鹅宾馆吃饭,一顿饭数千元。我说怎么能值这么多?主人笑道:“你以为这只是吃饭吗?我们来这里是吃高级灯光、音乐,吃小姐的微笑。”说得深刻。那回着实开导了一下我这个“老外”,我永远记住了这个分析,就是一个普通的吃饭也这么多学问,何况皇皇新闻呢!

那么,一篇新闻稿里究竟含有什么呢?主要包括:一、新闻的基本原理、功能;二、作者的人品和政治修养、社会责任感、工作作风,比如是否深入、顽强,能不能吃苦、牺牲;三、作者的知识修养和写作技巧,包括文学、艺术、思维、语言、各科知识、社会阅历等等,及这些东西的综合运用。这一堆东西都凝结在那一张薄薄的稿纸上,凝结在几百字的消息中。

你有很多知识,别人未必知道你文章的好坏,但看你的文章就知道你知识的厚薄和技巧的生熟。因为写作是创造,是一个既要准备米,又要做成饭的过程。我以为研究新闻的一个好方法就是把稿子拿来透视,这里面的学问是大学讲义里所没有的。所以,我在每次评奖之后总是把那些有代表性的稿子留下来,不管它是得奖的还是落榜的,只要其中有一二可资研究,就写成点评文章,目的是透过稿纸研究新闻写作的道理和渊源。这样从1991年10月发表第一篇评奖随笔起,三年多来我共写了47篇,取名为《新闻绿叶的脉络》,1995年5月出版第一版,以后多次重印。这次重新出版时又加入了几篇新稿。

梁衡

1994年12月初序

2002年6月三版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