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结论

本章扣紧21世纪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探讨新时代大学所面临的两项新挑战,也以海峡两岸的大学为例,提出因应挑战的对策。我们在本章第二节首先指出:由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21世纪以英语为中心的文化系统之影响力与日俱增,而逐渐形成具有宰制力的霸权文化,因此,21世纪非英语国家的大学必然面临本土文化如何保存并发扬的问题。我们认为:在21世纪“全球化”愈加速发展,亚洲的大学教育愈应在基础教育中加强本土文化的研习与传承,才能厚植亚洲文化圈中大学生的本土文化资源,使他们在21世纪强势文化的冲击之下,不致形成为漂泊的灵魂或失根的兰花。但是,我们也提醒,经由本土文化的浸润而奠定学生的价值意识这项教育策略,并不意味着另一种形式的“文化自恋狂”教育,从而制造文化或精神的义和团。我们认为:只有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亚洲国家的大学才能在21世纪植根本土并放眼世界,真正实践“全球思考,在地行动”(“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的理想。

本章第四节分析21世纪全球化时代中,由于新科技如生命科学及纳米科技的突破,创造巨大的商机,使大学所创造的新知识之市场价值大幅提升。这种新发展的结果有可能颠覆大学的原始目标,改变大学作为追求真理的知识殿堂之性质,而造成大学的“自我异化”,使大学成为教育的对立物。我们在本章第五节主张:21世纪的大学固然不应也不可能是遗世而独立的象牙塔,大学师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但是大学却也不是为了经济创收而存在的利益共同体。21世纪的新大学必须与大学门墙以外的经济部门,建构一种如南宋大儒朱子(晦庵,1130—1200)所说的“不离不杂”的健康互动的“互为主体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