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闻写作教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报纸经济新闻的语言

经济新闻报道强调专业性,并不是要求文章全篇都是经济学术语,让不懂经济学的人看了摸不着头脑。有的报道语言枯燥、乏味,形式呆板、拘谨。其原因是由于记者在写作过程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术语的堆积,不重通俗化的阐释。经济新闻的确有其特点,更具有理性色彩,但这绝不能成为经济新闻不好看的理由。经济新闻报道要考虑受众面,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经济新闻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一、经济新闻的语言特点

(一)具体

新闻用事实说话,而事实不是抽象的,它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事件经过、事件结果等因素构成,因而新闻语言必须具体,不宜用抽象的概念。新闻要求如实地记叙具体人、具体事、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经过,也要求有具体和形象的现场特写、细节描写等。

对于经济新闻来说,语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经济新闻要传送经济信息,离开了具体的叙述,人们就不能正确理解信息的内容。经济新闻要介绍经济工作中的新政策、新经验,而局外人往往对这方面的知识知之不多。如果语言抽象,许多外行读者就会不知所云,陷入“隔行如隔山”的慨叹和苦恼之中。相反,具体的语言能够显出充实的内容,能够帮助人们读懂经济新闻。

(二)准确

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要做到真实,除了新闻内容不能弄虚作假以外,语言必须准确。所谓准确就是对事实的性质、程度、空间、时间的叙述和描写要准确无误,不能含糊其辞,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

经济新闻报道中遣词造句的准确性,不但使报道更加明晰、便于理解,而且也可以赢得读者的信任。如果新闻记者在用语方面不准确,读者就可能怀疑他在报道事实方面也有差错。可见,语言的准确对于新闻的可信性意义重大。

(三)简练

新闻要求快,要求迅速、及时。新闻的这种具有强烈时间性的特性,决定了新闻语言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记者写新闻时,没有更多的时间四平八稳地做文章。报纸的版面有限,读者的时间宝贵,新闻语言不允许啰嗦、堆砌,容不得空话、废话,必须挤掉“水分”,短小精悍。

当然,我们提倡新闻要简洁,并不等于要简陋。简陋是支离破碎、残缺不全、词不达意。语言简陋是思想简陋的反映,凡是简陋的新闻,都缺乏表现力,因而是失败的作品。我们要用较短的篇幅、精炼的文字来反映新闻事实,使经济新闻作品既不显得臃肿、累赘,又不失丰满、充实。

(四)通俗

新闻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事实,具有广泛性。这就要求新闻语言通俗易懂、浅显明白,使更多的人能接受。只有通俗,才易于为普通读者所接受,才能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宣传出去,从而达到信息传播、宣传引导的目的。经济新闻报道要真正做到通俗易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经济现象、经济术语专业性很强,编辑、记者要首先了解各种经济理论、掌握最新发生的经济现象,还要明白读者想了解什么、要了解到什么程度,然后才能把高深的知识道理、严肃的新闻事实,用生动通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否则便会是“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

深奥的道理寓于通俗的表述之中,即深入浅出,才能更好地达到新闻宣传的效果。经济新闻工作业务性强、术语多、数字多,俗语说“隔行如隔山”,这些术语、数字在外行人读来,不免味同嚼蜡,如果能用通俗的语言将深奥的道理、枯燥的数字表达出来,无疑会使新闻增色不少。

二、专业术语的使用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业务特点,外行人不易看懂,而我们不管报道哪个行业的新闻,都是为广大读者服务的,所以我们的经济新闻报道应该尽可能地让外行人都能看懂。因此,我们在写经济新闻时,必须对专业技术名词、术语做好翻译、解释工作,即要用通俗的语言,讲出通俗的道理,以此来克服行业不同带来的障碍。具体有以下四种方法:

(一)对业务性较强的名词、术语进行解释或用俗称

这种通俗的表达方式具体、形象,读起来顺口,有助于读者理解新闻主题。例如,2005年2月18日新华社《世贸组织受理欧盟诉美国<外销公司法>过渡期案》中就对《外销公司法》作了解释:“根据美国1984年通过的《外销公司法》,包括微软、波音、通用电器在内的6000多家美国企业的部分出口收入可享受免税待遇。1997年,欧盟将该法告上世贸组织公堂。世贸组织多次裁决《外销公司法》提供的优惠待遇属非法出口补贴,要求美国废除该法。因美国拒不执行裁决,2003年5月世贸组织授权欧盟对美国采取贸易报复措施。”

(二)用通俗、形象的描写代替专业术语

专业术语的业务性很强,许多外行人对它十分陌生。如果我们在写经济新闻时,注意使用通俗的描写,就会使读者顺利地接受我们的信息。例如:


美联社伦敦2003年3月25日电 诞生刚刚四星期的吉玛·查瓦茨基得到了一件独特的礼物——一位电子计算机保姆。这个保姆没有围裙和温暖的怀抱,却有磁带和打字键盘。


这样的报道不只是懂电子技术的读者感兴趣,外行人也会被其吸引,因为记者避开了电子技术上的业务问题,用最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电子行业的这一新产品。

(三)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手法

有些经济学的名词和技术术语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如果在经济新闻报道中将这些抽象的名词、术语用日常生活中的事进行比喻,或采用生动形象的拟人手法,就会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例如,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一篇谈芬兰森林重要性的报道,一开头就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俗话说,每当芬兰的林业打喷嚏,芬兰的工业部门就要患感冒。”这里记者把林业生产出现的问题比作“打喷嚏”,把工业部门的连锁反应比作“患感冒”,形象而又贴切,富有生活气息而又有些幽默感。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如把“审计工作”比作“经济医生”,把“内债外债”比作一个国家经济形势好坏的“晴雨表”,把煤炭比作工业的“粮食”,把石油比作工业的“血液”,把铁路比作国民经济的“大动脉”等。这种通过已知事物来说明未知或不易理解的事物的比喻手法,既使报道通俗易懂,又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

(四)尽量少用专业术语、名词

有些专业术语、名词很难“软化”,出现在文章中又是阅读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应尽量少用或不用。但我们必须明确,通俗并不等于肤浅。很多通俗的报道里包含深刻的思想性、政策性和理论色彩,那种认为通俗就可以不去深挖主题的想法是错误的。一些报道大段引用专业术语,让人难以看懂,也不一定就深刻。任何深刻的内容都需借助通俗的表现形式达到广为传播的效果。通向这条成功之路的秘诀,无外乎通俗的导语加上清楚的解释,而记者对生产、技术领域知识的理解是前提。

三、数字的使用

经济生活中的数字既是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尺,也是经济新闻中一个有力的表现手段、一种特殊的语言。但是,数字毕竟是一种抽象化了的概念,人们对数字的接受能力又受到行业不同的限制。在经济新闻中,数字不可不用,也不可无选择地乱用。有的可单用,有的需通过比较连起来用;有的可直接使用,有的需折算后使用。在经济新闻报道中,如果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数字,文章会增色不少。经济新闻报道中经常要用到数据,但是数据多了,往往会让人感到乏味。数字对于经济新闻报道是重要的,但数字后面的故事更吸引人。记者在报道中表现数字的时候,要善于利用“讲故事”的方式,还可以把重要的数字用各种图表及图形表现出来。

(一)通过对比手法使用数字

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个好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数字也只有在比较中才能说明问题。比较可以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种。纵向比较,即与自身的历史相比,这样才能看出是发展还是倒退,发展的步子是大还是小。横向比较,即与外界的同类相比,这样才能看出是超前还是滞后。

(二)通过折算把数字形象化

在经济新闻报道中,不管记者引用多么巨大的数字,如果单独地放在报道中,人们不会对它有多大兴趣,也留不下什么印象。但若对数字稍加处理,或展开形容,或折算后进行解释,那么一个数字就如同一首诗、一本账、一段故事。数字中蕴含的丰富内容,通过折算后展现在读者面前,便会深深地留在人们心中。例如:


新华社北京2002年1月11日消息 布什总统昨天向国会提出的预算被新闻界称作美国的第一个万亿预算。实际上这个预算是10242亿美元的预算。10000亿实际上就是1000个10亿,或者100万个百万。月亮离地球25万英里远,从月亮到地球200万个来回才能达到10000亿英里这个数目。10000亿英里还意味从地球到太阳5376个来回。如果这难以用美元来表达的话,听听布什总统是怎么解释的,他在讲演中说,10000亿美元,意味着用1000美元面值的钞票垒65.247英里那么高。10000亿美元足以使全世界每个人分得250美元。它还意味着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近1/4。


“10000亿美元”到底是一个多大的数字?记者先从数的概念解释,而后又通过距离折算。这些折算通俗又形象,有助于人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三)通过转换把数字形象化

有些数字、数字单位,读者阅读起来很难理解,记者通过转换帮助读者形象化地理解这些数字、数字单位,进一步理解报道的内容。例如,《全国一天消费知多少》一文就是以数字构筑一条新闻,通过数字、数字单位的转换,读者就容易理解这篇新闻。

我国大陆每天城乡消费总额在21.2亿元以上。每天消费粮食74万吨以上,相当于一个粮食基地县全年的总产量;消费猪肉4.7万吨以上,即每天要屠宰生猪1000万头左右;食用植物油1.7万吨以上,即每天要吃掉55.5万亩油菜所产生的油;消费糖1.6万吨以上,即每天要吃掉4.8万亩甘蔗地所产的糖;鲜蛋1.87万吨,即每天要吃掉18.6万只良种卵用鸡全年的产蛋;水产品1.955万吨,近于云南省水产品一年产量的一半;酒3.6万吨,全年累计喝掉的酒可以装满1.5个杭州的西湖;生活用布3600万米,几乎可以绕赤道一圈;购买报纸5000万份,约需400多辆中型汽车才能装载。

(四)数字不宜连串使用

据心理学家分析,人们对数字的接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连续出现长串的数字,不但会使读者从心理上产生一种抵触情绪,而且看了也记不住,因此,经济新闻写作中一定要避免连串使用数字。


思考题

1.如何开拓经济新闻的材料来源?

2.如何挖掘经济新闻的主题?

3.经济新闻材料的选择与经济新闻的立意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确定写作的视角?

4.如何理解经济新闻的专业性与语言的通俗性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