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报纸经济人物通讯
一、经济人物通讯概述
经济人物通讯是具体而形象地报道各类经济人物的事迹、经历的一种新闻文体。
经济人物通讯主要用来写经济活动中的先进人物。宣传先进人物的事迹和思想,是报纸、广播、电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是弘扬主旋律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力度加大的年代,各条战线、各个地区和单位,每天都不断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先进经济人物:有的勇于开拓新路,有的有发明创造,有的则几十年如一日在本职岗位上像老黄牛一样忠于职守、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新闻工作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把大量涌现的先进人物、先进思想和事迹报道出来,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经济人物通讯当然不限于写先进的经济人物,也可以写不同类型的经济人物,写他们的成就和困惑、奋斗和思索以及经验和教训。一个企业家的沉浮,一个小百姓的哀乐,如果有一定的普遍意义,都可以写一篇经济人物通讯予以报道。
二、经济人物通讯的写作要求
(一)要用先进人物的事迹,具体生动地反映时代的面貌,反映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和落实
人物通讯能真实、迅速、及时地报道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在他们身上最能体现时代精神,也最能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的效果。因此,宣传先进人物,既是传播党的方针、政策,又能用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先进思想来告诉读者如何解决当前出现的各种矛盾,使广大群众有学习、赶超的榜样和目标。例如,2005年6月30日《大众日报》发表的《这个头,带得好:访“冬暖式大棚菜之父王乐义”》,这篇通讯的主人公是农村改革的老典型王乐义。可以说,作为冬暖式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发明者,王乐义久为人知,对他的宣传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接连不断,持续时间长。此前,《大众日报》也不惜版面,多次作过报道。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再次推出王乐义的典型报道呢?2005年4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到先进性教育活动联系点寿光市考察时,来到三元朱村,看大棚,问农户,了解到王乐义发明、推广大棚蔬菜种植,带领广大农民“发大财”后,总书记由衷地称赞:“王乐义这个头带得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就是要体现在带领农民致富上。”总书记亲口称王乐义为“优秀共产党员”。总书记的赞誉明确地点出了王乐义这个老典型的新的时代精神。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把王乐义放到先进性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考量,也就是把“典型人物”放到反映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典型环境”中去描摹。再反观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在“先进性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之初,对广大基层群众来说,最需要回答的问题莫过于“农村基层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哪儿?社会主义新农村怎么建?”而王乐义三十几年的实践,几乎就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一面镜子,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这篇通讯的发表,加深了人们对新时期党中央方针、政策的认识,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也因此被评为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
(二)写经济人物通讯要反映经济人物的个性特征,同时要选择新的角度,表现新颖、深刻的主题
老记者田流同志在1980年第12期的《解放军报通讯》上发表的《记者的写作》一文中讲过一段话,谈及如何报道人物的个性特征,对写作人物通讯的记者很有启发。他说:
在一篇报道里,在一篇具体问题、具体事物的报道里,哪些材料是主要的,哪些材料不是主要的呢?对这个问题,相当长时间内我不懂得,处理得不好。比如,报道一个劳动模范,他做了很多事情,特别是那些老劳模,事迹更多,我们总不能把他的事迹都写进去呀;可是,又舍不得把他的任何“模范事迹”省略掉,怕不足以表现其模范性,就是因为这样认识,舍不得“埋没”他一点事迹。结果,文章写得很长,事迹罗列很多,究竟这个劳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特别令人学习之处,反而看不清了。时间长了,碰的钉子多了,我逐渐体会到,能不能把问题说清楚,能不能把一个先进人物的本质特征表现出来,不在于“堆积材料”、“罗列现象”,而在于能不能选取最能表现事物本质特征的典型材料、典型事件。在这种时候,我们就应该认真研究——仍以报道劳模为例,我们就应该研究这位劳模和别的劳模有什么不同,一定要找出这个“不同”来,有了这个“不同”,那些最能表现这个劳模本质的材料、事迹,就站到前列来了,那些别的劳模都会有的事迹、材料——对我们要报道的这个劳模来说是次要的事迹、材料,就容易被区别开来,就容易被淘汰了。这样,我们虽然只写他一两件事,反而更能表现这个劳模的特点,使这个劳模更生动形象地站在读者面前。相反,如果抓不住特点,把一大堆材料、事迹堆上去,写出来的文章,既不是这个劳模,也不是那个劳模,而是一个人的名字加上一大堆事件,是不会生动感人的。
一个先进人物的事迹,往往表现在许多方面,他可能既是先进生产者,同时又是学习高科技知识的积极分子。每个劳动模范,各有不同的先进事迹和不同的个性。如果没有挖掘出经济人物的个性特点,没有选择一个新的角度去报道,就可能把通讯写得面面俱到,显得一般化或主题雷同。这就要求作者选择新颖的角度,把经济人物写得新意盎然。有经验的通讯作者,尽管掌握了经济人物许多先进事迹,但如果没有找到这个经济人物有特色的个性和有新意的描写角度,是不动笔的。以《人民日报》老记者柏生同志在1978年7月15日采写的通讯《韧性的战斗——访著名科学家高士其》为例。据有关资料介绍,当她的采访本上的材料越记越多时,她不时地用这样一些问题问自己以及高士其的家属、助手:为什么年纪轻轻的高士其在细菌侵入小脑后仍然学完了芝加哥大学的全部博士课程?为什么半身瘫痪的高士其当年却“爬”到了延安?为什么长年卧床不起的高士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写出了一百多万字的作品?过去有不少作品介绍过高士其的事迹,怎样才能写得不雷同、有新意?柏生同志说,在未有明确的答案前,也就是说,在没有挖掘到这个本质、个性特点和找到有新意的角度之前,她一个字也不写,只是静静地想,静静地分析。直到找出高士其那些感人事迹的本质——坚忍不拔的毅力,她才铺开稿纸,写出了受读者欢迎的通讯:《韧性的战斗——访著名科学家高士其》。
(三)经济人物通讯要写出人物的思想,表现出人的精神境界
经济人物通讯不但要写出先进人物的先进行为、事迹,还应该注意写出先进人物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反对做那件事。先进人物的先进行为和事迹,是在某种思想支配下进行的。没有思想,人物的行为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挖掘根本,将人物思想写出来,才能达到教育读者的目的。例如,《人民日报》记者张东波、贾西平在1996年2月1日采写的通讯《我的一切属于人民》,记叙了我国新时期优秀知识分子代表、世界闻名的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他兄妹七人,仅他一人在国内,他名气最大而金钱最少,以他的成就和名气,如果出国很快便会成为百万富翁,但他说:“这些钱对我没有用……我小时候是个漂泊海外的穷孩子,1940年归国后也是个衣食无着的穷学生,党和人民给了我一切,我的一切应该属于党和人民。”这些话给人以多么深刻的启示和教益!人物通讯正因为写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才那么激动人心,使人久久难忘。新华社记者报道先进人物徐虎的通讯《在平凡岗位上温暖千万家》,在最后部分精选了两句精彩而实在的引语。一句是徐虎的自训:“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君子之志。”另一句是徐虎的话:“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寥寥数语,多么生动形象而富于哲理地反映了一个新时代先进人物的高尚思想,给人以鼓舞和激励。“隔行不隔理”,每一个人从事的具体工作千差万别,但先进的思想却可以在各条战线上、各行各业中开花结果。
写先进人物的思想,要防止事迹和思想像油和水一样分离。写思想要与先进事迹相结合,两者互相渗透。例如《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记者写“老坚决”潘从正的每一个事例时,都能将主人公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做到事迹与思想水乳交融。请看两个写事又见思想的例子:
1962年,大队组织社员把3.2万多株树移栽万碧风口时,“老坚决”兴奋得就像老帅带着自己的队伍开上前线。
1967年的一天,几个自称“造反战士”的人挑着旗子闯进苗圃,动手就拔树苗,平时行动迟缓的老汉,这时突然像雄狮敏捷地蹿出来,挡住他们,怒吼:“树苗犯啥错误了?你们要造反!”
从“兴奋得就像老帅带着自己的队伍开上前线”到“平时行动迟缓的老汉,这时突然像雄狮敏捷地蹿出来,挡住他们,怒吼”,潘从正老汉的爱与憎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经济人物通讯要使报道的经济人物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和深度,绝不能只罗列一些经济事实。“见物不见人”,“见人而不见思想”,见“形”而不见“神”,是人物通讯的大忌。不要事务性、技术性地介绍先进人物,而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画龙点睛,点出人物可贵的思想。
经济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广阔、复杂、神秘、多彩的领域。对经济人物要作细致的了解、深层的剖析,不要将其简单化、平面化。有些经济人物通讯,经济人物虽然高大,但总让人感到缺少了一些什么,缺少一些亲切感、平实感,使人觉得现实生活中这种人太少了,可望而不可即,这就影响了经济人物通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经济人物通讯要写生活中可敬、可亲、可学的经济人物,让人触摸得到。
写经济人物的先进思想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这就要求作者做深入细致的挖掘和艰苦的探索。表现经济人物的思想,不能靠简单的推论去拔高。有的人经济工作出色,记者就推断他思想好,进而又推断他努力学习经济知识、要求进步等,这样一步一步往上推,越推越先进,也越来越失真。凡失真的思想,不是经济人物固有的、充满活力的思想,是不会有真正动人的力量的。
在反映经济人物思想时,还要注意:有些人思想很好,但做法不符合有关经济规定或有关经济政策法规,这就不值得提倡和推广。另外,对违反科学的做法也不要宣传。有的通讯过分宣扬先进人物带病工作,有病不治,有病不休息,甚至身患绝症,反而比健康人还更拼命地工作,死也要死在工作岗位上等。这在特殊情况下是可以宣传的;然而在一般情况下做这种宣传,会有一定的副作用。
为了写好先进经济人物的思想,作者必须满怀深情地投入生活,与先进经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关心他们的事业和创造,关心他们的成功与失败,细心地观察、体验、学习,有所发现,为之激动,并且产生共同的信念、感情和语言。这样,写出的经济人物通讯才会情真意切,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
三、经济人物通讯要注意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人物与群众的关系
任何先进人物总是在群众中产生的,是群众的一分子,而不是远离群众的特殊人物。他们之所以在经济工作中有成就,有创造,固然是由于自己的努力奋斗,但也少不了周围群众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如果不恰当地强调个别先进人物的作用,甚至把周围群众的功劳都记在一个人的账上,那么,不但会引起周围群众的反感,使先进人物孤立起来,而且不利于先进人物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以致在今后的成长中留下隐患。所以经济人物通讯写作中不要采取“水落石出”的方法,压低一片,抬高一个。不要有意无意地把周围群众写得特别无能,作为先进人物的陪衬和对比。经济人物通讯要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写出“水涨船高”的关系,即经济领域先进人物在周围群众的帮助支持下才有经济工作中的成就,有时群众的理解与支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人物与社会的关系
任何人物都生活在社会之中,社会对人物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当写作中涉及主人公的坎坷遭遇时,不宜过分强调社会是多么不尽如人意,社会对他们是多么不公正。即使在坏人横行的个别地方、个别时期,总还有正义的力量在起作用。要注意写出社会的这种正面的力量和因素,使经济人物通讯给人以信心、勇气和力量。不能单纯写苦难和挫折、消极地描写社会或渲染人物的怨愤和不满。
(三)人物与家庭的关系
先进经济人物并非不要家庭,并非六亲不认,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先进经济人物不应该是冷酷无情的人。他们有父母,有子女,有配偶,有普通人的生活和感情。他们之所以先进,并不是因为他们无情地舍弃了这一切,而是因为他们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处理得比较恰当。人是有血有肉的。经济人物通讯应当有人情味。“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配偶、子女都不知道爱,怎能设想这种人能爱党、爱国、爱人民呢?有些经济人物通讯之所以在这种问题上写得不近人情,往往不是因为人物本身缺少人情味,而是因为作者思想上的片面性、简单化,作者甚至认为这种简单化的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先进,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四)人物与党的关系
一个先进经济人物的成长,离不开党的培养。在个人与党的关系上,不要把先进经济人物写成“向来如此”的自发的英雄,似乎一贯正确,天生先进,忽视他们的成长过程。有的人物我行我素,说干就干,不受组织约束,甚至凌驾于组织之上。对这样的人物,记者要细心探索他与党组织的关系,并恰当地反映这种关系。既不要牵强附会,也不要割断联系。不管是表现人物的成功,还是写他们经历中的曲折和挫折,都要恰如其分地体现他们与党的关系。
在新闻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全面报道先进经济人物的必要性。过去关于经济人物报道的简单化处理方法,已日益显出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