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反思“红色经典”

关于“红色经典”,已有学者做出过明确界定。比如,孟繁华认为:“红色经典,是指1942年以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导下,文学艺术工作者创作的具有民族风格、民族作派、为工农兵喜闻乐见的作品。”孟繁华:《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第80页。刘康指出:“红色经典是指革命题材的文艺作品,也是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文化生产,是革命文化领导权(或文化霸权)建构的核心部分。”刘康:《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1期。而此概念也有如下官方说法:“‘红色经典’指的是约定俗成的,群众公认的,岁月久远的,影响较大的,描写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的经典作品。”参见陈一鸣、黄婷婷:《〈红色娘子军〉改编40年》,《南方周末》2004年5月6日。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革命历史题材”应该是“红色经典”的主要义项;而在宽泛的意义上衡量这些定义,也不应该有多大的问题。

但是,一旦把“红色经典”纳入到媒介文化的再生产中,问题就变得复杂了。比如,至2004年,被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立项的红色经典剧目共有45部,它们是:《野火春风斗古城》、《霓虹灯下的哨兵》、《雷锋》、《冰山上的来客》、《北风吹》、《烈火金刚》、《红旗谱》、《林海雪原》、《苦菜花》、《红色娘子军》、《迎春花》、《家春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少年英雄王二小》、《红嫂》、《三家巷》、《双枪李向阳》、《双枪老太婆》、《地道战》、《敌后武工队》、《一江春水向东流》、《阿庆嫂》、《红灯记》、《嘎子》、《永不消失的电波》、《子夜》、《战斗的青春》、《刑场上的婚礼》、《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闪闪的红星》、《节振国》、《沙家浜》、《小兵张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51号兵站》、《鸡毛信》、《铁道游击队》、《邱少云》、《保密局的枪声》、《杨靖宇》、《牛虻》等。赵文侠、黄敬怡:《45部“红色经典”批准立项》,原载《北京日报》2004年7月23日,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4/Jul/617972.htm。在这些公布的剧目中,大部分作品应该符合关于“红色经典”的定义,但像《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闪闪的红星》等作品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

本章将以《林海雪原》、《沙家浜》、《闪闪的红星》等作品作为分析对象,探讨在媒介文化的语境中,谁在守护“红色经典”,“红色经典剧”的改变遇到了怎样的困境,当所谓的“红色经典”遭遇恶搞之后,我们又会从中发现怎样的问题。同时,我也将进一步对“红色经典”这一概念做出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