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华意识文化的几个要点
中华意识文化内涵丰富。整体观念、伦理观念、勤奋观念和笃学观念是中华意识文化的几个要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的核心是任何事物存在对立面的转化,存在相反相成,需要和谐与均衡。整体观念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1)讲综合,讲普遍联系;(2)讲中庸,讲大局平衡,不偏不倚。
西方思维模式的主流是二元对立。在天人关系上表现为天人二分,人定胜天。中国思维模式的主流是合二为一,阴阳互补。在天人关系上表现为天人合一。
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思维的主要区别是:“东方综合,西方分析。所谓分析,比较科学一点的说法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许多部分,越分越细。这有其优点:比较深入地观察了事物的本质。但也有缺点: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谓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成一气,使之变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西医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中医则往往是头痛医脚,比如针灸的穴位就是如此。”中医治病主张治本,强调人体各部分间的不可分割性,生理功能上的互相协调性,病理变化的相互关联性。
整体中庸观的源头是3000年前的《周易》。《周易》的中心思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春秋时期,形成明确的中庸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庸的核心是肯定事物的本质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保持事物的和谐统一。“过犹不及”,过头与不够都是无益的(见图2-2和图2-3)。
图2-2 阴阳平衡称中
图2-3 适中给人和谐美感
整体思维与现代科学有相通性。日本诺贝尔奖得主江崎玲在《读卖新闻》上撰文,认为量子力学、基因科学和电脑技术是20世纪的三大科学技术杰出成就。这三大成就都与阴阳学说有联系。量子力学的奠基人是丹麦教授玻尔。他把《周易》的阴阳图像作为量子力学会的会徽。马丁·斯科诺伯杰在《生命的奥秘》一书中说,生物64个遗传密码与《周易》六十四卦有对应关系。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在1679年3月撰写关于二进制算术。不久,西方传教士白晋向他介绍易经八卦。莱布尼茨研究易经后感慨说:“它与我的二进制算术如此吻合”。“这的确令人吃惊”。日本学者五来欣造评论说:二进制算术和易经象征东西两大文明相契合的两只手掌,互相携手。
(二)伦理观念
中华文化崇尚“天下为公”,崇尚群体利益。群体利益需要道德来维护。中华文化有发达的道德规范。“教之道,德为先”,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德才兼备,德在才前。每一个行业都有本行业的德。医有医德,艺有艺德,武有武德。
仁是儒家伦理道德的集中体现。“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仁的本质是两个人间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包括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夫妻关系,等等。在封建社会形成的仁的概念,有一层为封建等级制度服务的外壳。剔除消极的外壳,尊老爱幼,热心公益,服务桑梓,回报社会,效忠国家,应该是可取的。最近西方提出情商概念,认为一个人的事业成功,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情商的重要内容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我国经历长期封建宗法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是家庭。汉学家费正清说:“中国是家庭制度的坚强堡垒。”在家庭伦理影响下,我国重视血缘关系的细微区别,有表、堂、外、干等辅助性称谓词。英文中一个“Aunt”,中文有伯母、婶母、姑母、舅母、姨母、阿姨等不同称呼。《红楼梦》中林黛玉是贾宝玉的姑表妹,薛宝钗是贾宝玉的姨表妹。同样是表亲,分量是有差别的。
“家国同构”,家和国是不可分的。重视家,推而广之,要重视国。国家一词大概就有这层含义。皇帝是天子,天的儿子。官吏是父母官,是百姓的父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国士大夫立身处世的纲领。
(三)勤奋观念
勤奋包含勤俭和奋发自强两个方面。
先秦《尚书》讲“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清朝朱伯庐写《治家格言》,将勤俭形象化:“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治家格言》是蒙童识字课本之一,对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影响深远。
勤是奋发自强,进取革新的基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效法刚健的天道,从大自然的天道中领悟为人的准则,勤奋自强。孔子说他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孟子严厉批评懒散的人是“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认为逆境磨难可以励精图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肯定不能成功。”华人漂洋过海,到任何地方都能扎下根来,靠的是勤奋。翻阅华人经营成功的记录,都会提到勤奋两字。
华人勤奋与东亚季风环境和长期小农经济体制有关。东亚季风区有适宜农耕的一面,也有降水变率大、水旱涝等灾害较多的一面。小农经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先民只有克勤克俭,积谷备荒,才能度过灾险,繁衍生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国百姓就像原上小草,历经万难,顽强求生。
(四)笃学观念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重视学习,尊敬师长是中华文化的美德。按士、农、工、商排序,学校和教师是社会结构的重要部分。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翻开《论语》,第一句话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至今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华人在世界上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爱好学习、重视教育是基础。1995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史蒂文森对美国3500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时间做过调查。调查结果,华裔学生每星期学习时间比白人学生多一倍。白人学生每星期学习20小时,其中数学3.4小时。华裔学生每星期学习40小时,其中数学11.4小时。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这样描述华人家庭对子女的培养:“课后作业被认为是一项家庭共同承担的任务,年长的孩子要帮助年幼的孩子;父母不让孩子们做家务,以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做作业。典型的场景是饭后桌子就被清理干净,然后家里所有孩子都趴在桌上写作业。”他认为这一情景是东方文化的写照。
根据《知心姐姐》调查,中国父母对孩子最常说的三句话:“听话”,“好好学习”,“没出息”。其实这三句话就是一句话:“好好学习”。因为“听话”的内容是“好好学习”;如果不“好好学习”就“没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