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文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

190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玛丽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华沙,原名玛丽·斯科罗多夫斯卡(Marie Skłodowska)。父亲是华沙一所公立中学的物理学和数学老师,母亲是华沙一所女子学校的校长,同时是一位音乐家。

玛丽9岁时,母亲因病去世,这一打击使玛丽陷入深深的忧郁之中。小时候的玛丽生性胆怯,幸亏父亲很会教育,知道如何辅导孩子。图为玛丽的母亲。

玛丽的中学毕业证书,上面每门功课的成绩都是优秀。像哥哥姐姐一样,玛丽获得“优秀中学毕业生金质奖章”,却因为华沙大学不招收女生而被拒之门外。

16岁的玛丽期待着更高的教育,然而因为当时家境窘迫,她只好远离华沙到一个农场主家庭当教师,业余组织了一个识字班,冒险采用波兰语课本教育村里的孩子,村民们都很感激玛丽。也是此时,玛丽发现自己的兴趣在数学和物理学,并立志将来去巴黎学习。

华沙当时处在俄国的残酷统治之下,有些波兰家庭遭到流放,还有大批人被捕下狱。俄国人的办学宗旨是要摧毁波兰人的民族意志,不许孩子们公开讲母语,然而这样一种教育制度却在玛丽心中激起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图为1831年俄国士兵在华沙捕抓儿童的场景。

1890年,玛丽和父亲、二姐布洛妮娅(即布洛尼斯洛娃,Bronislawa)、三姐海拉(即海伦娜,Helena)的合影。二姐获得巴黎大学医学博士,嫁给一位波兰医生德鲁斯基(Dluski),后在奥属波兰喀尔巴阡山区创办了一所著名的疗养院。三姐留在华沙,像父母那样成为一名教师。玛丽还有一位哥哥约瑟夫(Józef),是华沙一所大医院的主任医生。

玛丽的初恋男友名叫卡西密尔·佐洛斯基(Kazimierz Żorawski),是玛丽做家庭教师那家的长子。因为家庭的反对,卡西密尔退缩了,这使玛丽非常痛苦。卡西密尔后来成为波兰著名的数学家,却仿佛一生都后悔当初听了父母的话——玛丽去世后,华沙人常常见他坐在竖有玛丽铜像的广场上,面对铜像久久凝视。

1890—1891年玛丽就在这里进行她最初的科学实验。这间属于市政府的实验室当时由她表兄管理,玛丽白天要做家庭教师,只有晚上和星期天到那里去做实验。这段经历,使玛丽对物理和化学的兴趣更深了。

1891年11月,24岁的玛丽终于实现了心中多年的梦想:到巴黎求学并在巴黎大学找到了她一直追寻的学术自由。为了更好地学习,玛丽离开二姐家住到巴黎大学附近的一个六层楼房的阁楼上,这里不通水电,极其简陋,但可以不受干扰,玛丽可以夜以继日地学习。图为巴黎大学主楼。

1894年玛丽第一次见到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感觉皮埃尔表情沉着,举止高雅,神态潇洒,总像是在沉思什么。她们互有好感,很快相恋便结婚。

那时候皮埃尔一家住在巴黎郊区的索城(Sceaux),他们都喜欢宁静的乡间生活。

居里一家。父亲欧仁·居里(Eugòne Curie)是一位正直、仁爱的医生,贤淑的母亲克莱尔·德布雷(Claire Depouilly)把全部身心都放在了丈夫和孩子身上,哥哥雅克·居里(Jacques Curie)那时是蒙彼利埃大学(University of montpellier)的教授。

1895年7月,玛丽和皮埃尔举行了简单的婚礼,这时候玛丽28岁,皮埃尔36岁,他刚获得博士学位并被巴黎理化学校聘为教授。图为新婚中的居里夫妇正准备开始蜜月旅行:骑车去乡村旅行。这也是他们婚后最喜爱的业余活动。

1895年伦琴(W. C. Roentgen,1845—1923)发现X射线,这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所谓“穿透性射线”,立刻轰动了整个科学界。

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 1871—1937)确立了放射性是发自原子内部的变化,使人们对物质结构的研究深入到原子内部这一新的层次,这也开辟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原子物理学。

贝克勒尔(A. H. Becquerel, 1852—1908)也开始对这一领域着迷。他发现了放射性现象,可惜却没有对其来源深入探究。

贝克勒尔的工作引起了玛丽的极大兴趣,她决定对此展开专门的研究并以此作为博士论文。图为1898年6月玛丽的笔记,记录了对各种元素特征的测量。

居里夫人的博士论文是在巴黎理化学校(The School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in Paris)的实验室里完成的。图为当时该校的一个典型实验室。

居里夫妇的实验室在理化学校一间废弃的屋子里,德国一位化学家形容它“像一间马厩或地窖”。在这简陋的实验室里,他们全身心地投入科学研究。玛丽说,这是“我们共同生活中真正的英勇奋斗时期”。1898年7月,他们发现新元素,为纪念祖国波兰而命名为钋(Po), 12月,他们又发现了更著名的新元素镭(Ra),这使他们声名远扬。

玛丽在自传中写道:“夜里进入我们的实验室也是一种乐趣。那些隐约发光的试管看起来就像装饰在圣诞树上的彩灯。”图中的仪器是皮埃尔亲自设计制造的。

1903年,玛丽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成为法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女性。同年末,由于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居里夫妇与贝克勒尔共同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居里夫人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证书。

玛丽和她的两个女儿:伊伦娜(Irene Curie,1897—1956)和艾芙(Eve Curie,1904—2007)。玛丽舍不得放弃自己热爱的科学研究工作,当她在实验室的时候,女儿就由她们的祖父照看。

1906年玛丽、皮埃尔与女儿在花园散步。那时,他们租住在巴黎近郊这所带花园的房子里,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1904年,居里夫妇、伊伦娜、老居里医生在巴黎国际度量衡标准局(BIPM)门前合影。[此照片由纪尧姆(C. E. Guillaume ,1861—1938)拍摄,他是192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1904年巴黎的一份报纸报道居里夫妇。

1904年12日,居里夫妇的漫画出现在《名利场》杂志上。当时的社会舆论始终把玛丽放在从属地位,说她是丈夫的好助手。

1906年4月19日,皮埃尔遇车祸不幸身亡,他辉煌的科学生涯才刚刚开始就猝然结束。此事震惊了科学界,对玛丽更是巨大的打击,她每天给皮埃尔写寄不出去的信,并在《自传》中写道:“我实在无法表达失去丈夫——我最亲密的伙伴和最好的朋友——给我的打击和对我的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我被打垮了,感到无法正视未来。但是我没有忘记我的丈夫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即使他不在了,我也必须继续我的工作。”玛丽撰写的《居里传》,篇幅大大长于她自己的生平传记,她对丈夫的深情由此可见一斑。

玛丽以罕见的勇气和坚强承受了皮埃尔去世的打击,同时接替了皮埃尔的职位和课程,期待将来有一天能够建成一个无愧于他的实验室。

巴黎大学和巴斯德研究所共同为居里夫人建造一个镭研究所,专门进行镭射线的物理化学和生理学研究。

为纪念皮埃尔·居里,图中通向镭研究所的那条新街在当时被命名为皮埃尔·居里路。

1910年底,玛丽参选法国科学院院士,这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兴趣,因为这涉及妇女能否进入科学院的问题。许多院士反对妇女当选,加上玛丽并不喜欢拉私人关系,结果落选。从此,玛丽再也没有去参选过院士。图为今日的法国科学院,她曾经将自己最优秀的科学家拒之门外。

1911年,玛丽·居里(前排坐者右二)参加第一届索尔维会议(Solvay conference)。玛丽·居里坐在数学家亨利·庞加勒(J. H. Poincaré,1854—1912)的左边,才华横溢的年轻科学家爱因斯坦(右二)的发言给玛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他们成为真挚的朋友。右一为郎之万(Paul Langevin,1872—1946)

1911年11月4日,巴黎《新闻报》在头版上刊登了一则两栏的新闻,标题是:爱情故事——居里夫人与郎之万教授。顿时,人人敬仰的居里夫人,被卷入了一个巨大绯闻的中心。11月7日,居里夫人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11月23日,《作品报》主编泰瑞公布了居里夫人写给郎之万的信件片断,使居里夫人的自尊受到了极大伤害,也激起了一些公众的不满。巴黎大学的一批教授,要求她离开法国。郎之万要与泰瑞决斗,结果现场谁都没有动手,只是闹剧收场。当时的各家报纸都有声有色地报道了这场决斗。

被绯闻缠身而不堪重负的居里夫人虽然坚持参加12月10日的诺贝尔颁奖典礼并发表了演讲,但其后因抑郁症,领奖后没有回法国而是到英国朋友家休养了约一年。

郎之万是皮埃尔的学生,比玛丽年轻5岁,身材高挑,有军人气质,留着入时的八字胡,人称“骑兵队长”。他与居里夫妇相交甚笃,在皮埃尔遇难后,郎之万自然在许多方面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1920年的郎之万(中坐者)与爱因斯坦(左一)等人。郎之万对中国物理学会的成立起过积极作用,他也是中国物理学会第一位名誉会员。

前排左起:伊伦娜、居里夫人、德比尔纳(Andre Debierne ,1874—1949)。德比尔纳和居里夫妇一起进行放射性研究,1899年从沥青铀矿中发现放射性元素锕(Ac)。在皮埃尔去世后以及后来在镭研究所的岁月里,他一直是居里夫人的忠实朋友和同事。

新的镭研究所刚刚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居里夫人带领女儿伊伦娜为战地医院组织放射诊疗服务。她组建了X光检查站和放射医疗车,成立放射医学班,在战争结束前共培养了150名女性X光操作员。后来居里夫人将这段战时经历写成《放射医学与战争》一书。图为1919年居里夫人和伊伦娜在镭研究所指导美军士兵,这时候的伊伦娜才17岁,刚完成大学预科,正准备入读巴黎大学。

X射线可以为医生提供一种特别又有效的诊断手段。在这场战争中,X射线诊断车的使用拯救了许多伤员的生命。

“一战”期间的X射线诊断车。玛丽经常亲自开着这种诊断车在前线做战地救护工作,因为工作出色多次得到救护队的书面褒奖,战后还获得一枚勋章。

居里夫妇发现镭之后,没有申请专利,毫无保留地公开了提炼镭的方法,正因如此,全世界的镭工业才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他们头几年从铀矿渣中提取到的那些镭,已经全都捐献给了实验室,有时还分送给世界其他实验室用于研究。镭在医学上有重要的应用,它在矿物中的含量又极小,所以价格很高,居里夫妇放弃专利,就等于牺牲了巨大的财富,尽管他们时刻梦想着有一个像样的实验室。哪怕后来居里夫人自己都买不起一克镭用于实验时,她也仍然认为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1921年,居里夫人应美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女权杂志《描述者》主编麦隆内夫人(M. M. Meloney,1894—1961)之请,携女儿前往美国领取由美国妇女为之捐赠的1克镭。前排左起:麦隆内夫人、伊伦娜、居里夫人、艾芙。正是麦隆内夫人一再建议居里夫人撰写《自传》,并为之写了一个生动的序言。

居里夫人在白宫与哈丁总统的合影。1921年5月20日在白宫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总统将用来开启装有美国妇女捐赠的1克镭的小匣子的钥匙交到居里夫人手中。

居里夫人在美国镭工厂与技术人员交谈。她在美国以极大的兴趣参观了一家最大的镭工厂,工厂中使用的提炼方法仍然是居里夫妇当初建立的,只不过装置比实验室中的更大而已。

巴黎的镭研究所走入正轨之后,居里夫人将精力转向波兰。此前姐姐布洛尼娅曾经筹钱创办一所镭研究所,但收效甚微。居里夫人亲自回到波兰参与筹款,并第二次得到麦隆内夫人的帮助。1929年10月29日,居里夫人抵达华盛顿,成为美国总统胡弗的贵宾,并接受了五万美元(用于购买1克镭)的捐赠。

居里夫人在美国接受访问。

图为1932年玛丽和勒戈(Claudius Regaud)在去往波兰的轮船上。此时,华沙镭研究所终于落成。

1938年的华沙镭研究所。玛丽在自传中写道:“同胞们把我当成亲人一样欢迎我,他们在那一种困难的特殊政治环境下仍然成功地进行有益建设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热诚,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合影,这无疑是一张汇聚了物理学界智慧之脑的“明星照”。物理学通常被认为是被男性占据,居里夫人最先打破了这一神话。

在对两个女儿的教育中,居里夫人认为学校的各种读写训练占去的时间太多,科学课程普遍缺乏实践练习。于是和朋友组织起来共同教育孩子,每个人负责一门课程,给所有的孩子上课。把文理两方面的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孩子们兴趣很大,亦取得明显的效果,比如伊伦娜就受益匪浅。

伊伦娜12岁时就已经显示出具有较强的推理能力,喜欢科学,智力方面像她的父亲。从17岁开始,伊伦娜就成为居里夫人的得力助手。

1934年,居里夫人在巴黎镭研究所的阳台上。这年7月5日,她因恶性贫血而去世,享年66岁。

艾芙从小活泼聪明,且具有不凡的音乐天份,最终成为一名钢琴家、记者。1937年艾芙出版《居里夫人传》,此传记大量引用居里夫人的信件和札记,资料翔实,细节丰富,加之作者的特殊身份,很快就风靡全球,并陆续译成了数十种语言,至今畅销不衰。2007年艾芙以103岁高龄去世。

伊伦娜继玛丽之后担任礌研究所所长。1935年伊伦娜和丈夫弗莱德里克·约里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伊伦娜与爱因斯坦。伊伦娜59岁时和母亲一样逝于恶性贫血。法国以国礼葬之。

居里夫妇的科学家族通过长女的后代延续至今:外孙女Hélène Langevin-Joliot是物理学家(和郎之万的孙子结婚)、外孙Pierre Joliot是生化学家。

巴黎政府努力将居里夫人的实验室保持原样。当年的工作室,现在成了纪念馆。

巴黎著名的先贤祠(Panthéon)前身是Saint-Genevieve的教堂,1791年议会决定在此安放对法国作出杰出贡献的伟人灵柩。如卢梭、伏尔泰、雨果等都安葬于此。1995年4月,居里夫妇遗体迁入此地。居里夫人凭借其骄人成就而有幸成为安息在这座圣堂内的首位女性。

在巴黎镭研究所的小花园里,竖立着居里夫妇的铜质头像。

当时旨在纪念皮埃尔的居里街,如今改名为皮埃尔和玛丽·居里街(Rue Pierre et Marie Curie)。

时至今日,居里夫人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关于她的传记,就多达数百种。世界各地都争相以各种形式纪念她和皮埃尔·居里。1943年她的故事被拍成电影《居里夫人》,并获得1944年(第16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居里夫人 铜像。

居里夫人纪念章。

居里夫人奖章(Curie Medallion)

印有居里夫人头像的纸币。

乍得(Chad),2004。

古巴(Cuba),1938。

摩纳哥(Monaco),1998。

为纪念居里夫人及皮埃尔·居里而发行的邮票。

几内亚比绍(Guiné-Bissau),2008。

阿富汗(Afghanistan),1963。

科摩罗(Comores)。

1929年底,年仅21岁的中国清华大学毕业生施士元考取公费留学来到巴黎大学,成为居里夫人培养的唯一一位中国籍博士生。图为1931年施士元在莱茵河畔德法交界处。

施士元博士论文答辩,居里夫人(中间)为答辩委员会主席,其他两位答辩委员为佩林(Jean Baptiste Perrin,1870—1942)和德比尔纳。论文答辩很顺利,第二天,居里夫人专门为施士元举行了庆祝酒会并诚意邀请施士元留下来工作。

施士元博士论文封面。在施士元来到居里夫人的镭研究所前,一个法国学生因为实验中吸入了过量的氡气致死,而施士元所做的课题正是那个法国学生未完成的,凭着游泳时屏住呼吸的本领,加上居里夫人的正确指导,施士元的身体没有受到任何损伤并顺利完成研究。

1932年夏于巴黎,前排左一为施士元。施士元博士毕业后回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物理人才,如素有“东方居里夫人”称号的吴健雄就出自其门下。

1937年7月,24岁的中国留学生钱三强来到巴黎镭研究所,在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共同指导下进行研究。1940年,钱三强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图为1946年,钱三强与夫人何泽慧在居里实验室。

1946年,钱三强在居里实验室做观测铀核三分裂的实验(四分裂由何泽慧首先提出)。弗莱德里克·约里奥曾盛赞钱三强:“他是一个十分和蔼可亲的人,而且是一个天才。”

1948年春,钱三强回国前夕在约里奥-居里夫妇所住的小花园内与两位恩师合影。钱三强将回国的想法告诉恩师时,弗莱德里克·约里奥虽然不舍,但也表示理解。他说:“我要是你的话,也会这样做的。”回国后的钱三强投身于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1952年,钱三强与弗莱德里克·约里奥在维也纳。

1948年4月26日,伊伦娜亲笔书写的对钱三强工作和品德的评语(法文):“钱先生在与我们共事期间,证实了他那些早已显露了的研究人员的特殊品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十年期间,在那些到我们实验室并由我们指导工作的同时代人当中,他最为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