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手段
3.2.1 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方法
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方法,主要是审核有关技术文件、报告、进行现场质量检验或必要的试验、质量控制统计法等。
1.审核有关技术文件、报告或报表
对技术文件、报告、报表的审核,是项目经理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控制的重要手段,其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 审核有关技术资质证明文件。
(2) 审核开工报告,并经现场核实。
(3) 审核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措施。
(4) 审核有关材料、半成品的质量检验报告。
(5) 审核反映工序质量动态的统计资料或控制图表。
(6) 审核设计变更、修改图纸和技术核定书。
(7) 审核有关质量问题的处理报告。
(8) 审核有关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的技术鉴定书。
(9) 审核有关工序交接检查,分项分部工程质量检查报告。
(10) 审核并签署现场有关技术签证、文件等。
2.现场质量检验
1) 现场质量检验的内容
(1) 开工前检查。目的是检查是否具备开工条件,开工后能否连续正常施工,能否保证工程质量。
(2) 工序交接检查。对于重要的工序或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在自检、互检的基础上,还要组织专职人员进行工序交接检查。
(3) 隐蔽工程检查。凡是隐蔽工程均应检查认证后方能掩盖。
(4) 停工后复工前的检查。因处理质量问题或某种原因停工后需复工时,亦应经检查认可后方能复工。
(5) 分项分部工程完工后,应经检查认可、签署验收记录后,才允许进行下一个工程项目施工。
(6) 成品保护检查。检查成品有无保护措施,或保护措施是否可靠。
此外,负责质量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还应经常深入现场,对施工操作质量进行巡视检查;必要时,还应进行跟班或追踪检查。
2) 现场质量检验工作的作用
(1) 质量检验工作。质量检验就是根据一定的质量标准,借助一定的检测手段来估价工程产品、材料或设备等的性能特征或质量状况的工作。
质量检验工作在检验每种质量特征时,一般包括以下工作。
① 明确某种质量特性的标准。
② 量度工程产品或材料的质量特征数值或状况。
③ 记录与整理有关的检验数据。
④ 将量度的结果与标准进行比较。
⑤ 对质量进行判断与估价。
⑥ 对符合质量要求的做出安排。
⑦ 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进行处理。
(2) 质量检验的作用。要保证和提高施工质量,质量检验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概括起来质量检验的主要作用如下。
① 它是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在质量控制中,需要将工程产品或材料、半成品等的实际质量状况(质量特性等)与规定的某一标准进行比较,以便判断其质量状况是否符合要求的标准,这就需要通过质量检验手段来检测实际情况。
② 质量检验为质量分析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所需依据的有关技术数据和信息,所以它是质量分析、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基础。
③ 通过对进场和使用的材料、半成品、构配件及其他器材、物资进行全面的质量检验工作,可以避免因材料、物资的质量问题而导致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
④ 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对施工工序的检验取得数据,可以及时判断质量,采取措施,防止质量问题的延续与积累。
3) 现场质量检查的方法
现场进行质量检查的方法有目测法、实测法和试验法3种。
(1) 目测法。其手段可归纳为看、摸、敲、照4个字。
① 看,就是根据质量标准进行外观目测,如装饰工程墙、地砖铺的四角对缝是否垂直一致,砖缝宽度是否一致,横平竖直,又如清水墙面是否洁净,喷涂是否密实和颜色是否均匀,内墙抹灰大面及口角是否平直,地面是否光洁平整,油漆浆活表面观感,施工顺序是否合理,工人操作是否正确等,均是通过目测检查、评价。
② 摸,就是手感检查,主要用于装饰工程的某些检查项目,如水刷石、干粘石黏结牢固程度,油漆的光滑度,浆活是否掉粉,地面有无起砂等,均可通过手摸加以鉴别。
③ 敲,是运用工具进行声感检查,对地面工程、装饰工程中的水磨石、面砖、锦砖和大理石贴面等,均应进行敲击检查,通过声音的虚实确定有无空鼓,还可根据声音的清脆或沉闷,判定属于面层空鼓或底层空鼓。此外,用手敲玻璃,如发出颤动声响,一般是底灰不满或压条不实。
④ 照,对于难以看到或光线较暗的部位,则可采用镜子反射或灯光照射的方法进行检查。
(2) 实测法。就是通过实测数据与施工规范及质量标准所规定的允许偏差对照,来判别质量是否合格。实测检查法的手段也可归纳为靠、吊、量、套4个字。
① 靠,是用直尺、塞尺检查墙面、地面、屋面的平整度。
② 吊,是用托线板以线坠吊线检查垂直度。
③ 量,是用测量工具和计量仪表等检查断面尺寸、轴线、标高、湿度、温度等的偏差。
④ 套,是以方尺套方,辅以塞尺检查,如对阴阳角的方正、踢脚线的垂直度、预制构件的方正等项目的检查,对门窗口及构配件的对角线(窜角)检查,也是套方的特殊手段。
(3) 试验法。指必须通过试验手段,才能对质量进行判断的检查方法。如对桩或地基的静载试验,确定其承载力;对钢结构进行稳定性试验,确定是否产生失稳现象;对钢筋焊接头进行拉力试验,检验焊接的质量等。
3.质量控制统计法
1) 排列图法
排列图法,又称主次因素分析图法,是用来分析影响工程质量主要因素的一种方法。
排列图由两个纵坐标、一个横坐标、几个长方形和一条曲线组成,左侧的纵坐标是频数或件数,右侧的纵坐标是累计频率,横轴则是项目(或因素),按项目频数大小顺序在横轴上自左而右画长方形,其高度为频数,并根据右侧纵坐标画出累计频率曲线(又称巴雷特曲线),常用的排列图做法有两种,现以“地坪起砂原因排列图”为例说明。
应用案例3-1
某建筑工程对房间地坪质量不合格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有80间房间起砂,调查结果统计见表3-1。
表3-1 地坪起砂原因调查
画出“地坪起砂原因排列图”。
【案例点评】
首先做出“地坪起砂原因排列表”见表3-2。
表3-2 地坪起砂原因排列表
根据表3-2中的频数和累计频率的数据画出“地坪起砂原因排列图”,如图3.1所示。
图3.1(a)的两个纵坐标是独立的,而图3.1(b)两侧的纵坐标不是独立的,其左侧的纵坐标高度为累计频数N=80,从80处作一条水平线,交右侧纵坐标于累计频率的100%,然后再将右侧纵坐标等分为10份。
图3.1 地坪起砂原因排列图
排列图的观察与分析,通常把累计频率分为3类:0~80%为A类,A类因素是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80%~90%为B类,B类因素为次要因素;90%~100%为C类,C类因素为一般因素。
画排列图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左侧的纵坐标可以是件数、频数,也可以是金额,也就是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2) 要注意分层,主要因素不应超过3个,否则不会抓住主要矛盾。
(3) 频数很少的项目归入“其他项”,以免横轴过长,“其他项”一定放在最后。
(4) 效果检验,重画排列图。针对A类因素采取措施后,为检查其效果,经过一段时间,需收集数据重画排列图,若新画的排列图与原排列图主次换位,总的废品率(或损失)下降,说明措施得当,否则说明措施不力,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排列图广泛应用于生产的第一线,如车间、班组或工地,项目的内容、数据、绘图时间和绘图人等资料都应在图上写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2) 因果分析图法
因果分析图又叫特性要因图、鱼刺图、树枝图。这是一种逐步深入研究和讨论质量问题的图示方法。在工程实践中,任何一种质量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这些原因有大有小,把这些原因依照大小次序分别用主干、大枝、中枝和小枝图形表示出来,以便一目了然地观察出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运用因果分析图可以帮助我们制定对策,解决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
现以混凝土强度不足的质量问题为例,来阐明因果分析图的画法如图3.2所示。
图3.2 混凝土强度不足因果分析图
(1) 确定特性。特性就是需要解决的质量问题,放在主干箭头的前面。
(2) 确定影响质量特性的大枝。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主要是人、材料、工艺、设备和环境等5个方面。
(3) 进一步画出中、小枝,即找出中、小原因。
(4) 发扬技术民主,反复讨论,补充遗漏的因素。
(5) 针对影响质量的因素,有的放矢地制定对策,并落实到解决问题的人和时间,通过对策计划表的形式列出见表3-3,限期改正。
表3-3 对策计划表
3) 直方图法
直方图又称质量分布图、矩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它是将产品质量频数的分布状态用直方形来表示,根据直方的分布形状和与公差界限的距离来观察、探索质量分布规律,分析、判断整个生产过程是否正常。
利用直方图可以制定质量标准,确定公差范围,可以判明质量分布情况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但其缺点是不能反映动态变化,而且要求收集的数据较多(50~100个以上),否则难以体现其规律。
(1) 直方图的做法。
直方图由一个纵坐标、一个横坐标和若干个长方形组成。横坐标为质量特性,纵坐标是频数时,直方图为频数直方图;纵坐标是频率时,直方图为频率直方图。
现以模板边长尺寸误差的测量为例,说明直方图的做法。见表3-4为模板边长尺寸误差数据表。
表3-4 模板边长尺寸误差表 单位:mm
① 确定组数、组距和组界。
一批数据究竟分多少组通常根据数据的多少而定,见表3-5。
表3-5 根据数据的多少来分组
若组数取得太多,每组内的数据较少,做出的直方图过于分散;若组数取得太少,则数据集中于少数组内,容易掩盖了数据间的差异。所以,分组数目太多或太少都不好。
本例收集了80个数据,取K=10组。
为了将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都包含在直方图内,并防止数据落在组界上,测量单位(测量精确度)为δ时,将最小值减去半个测量单位计算最小值,最大值加上半个测量单位计算最大值。
本例:测量单位为1mm
计算极差为:
R′=χm′ax-χm′in =3.5-(-6.5)=10(mm)
分组的范围R′确定后,就可确定其组距h:
所求得的值应为测量单位的整倍数,若不是测量单位的整倍数时可调整其分组数。其目的是为了使组界值的尾数为测量单位的一半,避免数据落在组界上。
本例:
组界的确定应由第一组起
本例:第一组下界限值A1下=χ m′in=-6.5(mm)
第一组上界限值A1上=A1下+h
=-6.5+1=-5.5(mm)
第二组下界限值A 2下=A1上=-5.5(mm)
第二组上界限值A2上=A2下+h
=-5.5+1=-4.5(mm)
其余各组上、下界限值依此类推,本例各组界限值计算结果见表3-6。
表3-6 频率表
② 编制频数分布表。
按上述分组范围,统计数据落入各组的频数,填入表内,计算各组的频率并填入表内,见表3-6。
根据频数分布表中的统计数据可做出直方图,如图3.3所示为是本例的频数直方图。
图3.3 频数直方图
(2) 直方图的观察分析。
① 直方图图形分析。
直方图形象直观地反映了数据分布情况,通过对直方图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看出生产是否稳定,以及质量的好坏。常见的直方图典型形状如图3.4所示。
(a) 正常型——又称为“对称型”。它的特点是中间高、两边低,并呈左右基本对称,说明相应工序处于稳定状态,如图3.4(a)所示。
图3.4 常见直方图形
(b) 孤岛型——在远离主分布中心的地方出现小的直方,形如孤岛,如图3.4(b)所示。孤岛的存在表明生产过程出现了异常因素,如原料一时发生变化;有人代替操作;短期内工作操作不当。
(c) 双峰型——直方图出现两个中心,形成双峰状。这往往是由于把来自两个总体的数据混在一起作图所造成的,如把两个班组的数据混为一批。如图3.4(c)所示。
(d) 偏向型——直方图的顶峰偏向一侧,故又称“偏坡型”,它往往是因计数值或计量值只控制一侧界限或剔除了不合格数据而造成,如图3.4(d)所示。
(e) 平顶型——在直方图顶部呈平顶状态。一般是由多个母体数据混在一起造成的,或者在生产过程中有缓慢变化的因素在起作用所造成。如操作者疲劳而造成直方图的平顶状,如图3.4(e)所示。
(f) 陡壁型——直方图的一侧出现陡峭绝壁状态。这是由于人为地剔除一些数据进行不真实的统计造成的,如图3.4(f)所示。
(g) 锯齿型——直方图出现参差不齐的形状,即频数不是在相邻区间减少,而是隔区间减少,形成了锯齿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生产上的问题,而主要是绘制直方图时分组过多或测量仪器精度不够而造成的,如图3.4(g)所示。
② 对照标准分析比较。
当工序处于稳定状态时(直方图为正常型),还需进一步将直方图与规格标准进行比较,以判定工序是否满足标准要求的程度。其主要是分析直方图的平均值X-与质量标准中心重合程度,比较分析直方图的分布范围B同公差范围T的关系。如图3.5所示在直方图中标出了标准范围T,标准的上偏差Tu和下偏差TL,实际尺寸范围B。对照直方图图形可以看出实际产品分布与实际要求标准的差异。
图3.5 与标准对照的直方图
(a) 理想型;(b) 偏向型;(c) 陡壁型;(d) 双侧压线型;(e) 能力不足型;(f) 能力富余型
(a) 理想型——实际平均值与规格标准中心μ重合,实际尺寸分布与标准范围两边有一定余量,约为T/8。
(b) 偏向型——虽在标准范围之内,但分布中心偏向一边,说明存在系统偏差,必须采取措施。
(c) 陡壁型——此种图形反映数据分布过分地偏离规格中心,造成超差,出现不合格品。这是由于工序控制不好造成的,应采取措施使数据中心与规格中心重合。
(d) 双侧压线型——又称无富余型。分布虽然落在规格范围之内,但两侧均无余地,稍有波动就会出现超差、出现废品。
(e) 能力不足型——又称双侧超越线型。此种图形实际尺寸超出标准线,已产生不合格品。
(f) 能力富余型——又称过于集中型。实际尺寸分布与标准范围两边余量过大,属于控制过严,质量有富余,不经济。
以上产生质量散布的实际范围与标准范围比较,表明了工序能力满足标准公差范围的程度,也就是施工工序能稳定地生产出合格产品的工序能力。
4) 控制图法
控制图,又称管理图。它是反应生产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质量变动的状态,即反映生产过程中各阶段质量波动状态的图形,是用样本数据分析判断工序(总体)是否处在稳定状态的有效工具。
质量波动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偶然性因素引起的波动,称为正常波动;另一种是系统性因素引起的波动,称为异常波动。质量控制的目标就是要查找异常波动的因素并加以排除,使质量只受正常波动因素的影响,符合正态分布的规律。
质量管理如图3.6所示利用上下控制界限,将产品质量特性控制在正常质量波动范围之内。一旦有异常原因引起质量波动,通过管理图就可以看出,能及时采取措施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
图3.6 质量管理图
(1) 管理图的分类。
管理图分为计量值管理图和计数值管理图两大类如图3.7所示。计量值管理图适用于质量管理中的计量数据,如长度、强度、质量、温度等;计数值管理图则适用于计数值数据,如不合格的点数、件数等。
图3.7 管理图分类
(2) 管理图的绘制。
管理图的种类虽多,但其基本原理是相同的,现仅以常用的管理图为例,阐明作图的步骤。
管理图作图的步骤如下。
① 收集数据见表3-7。
表3-7 收集的数据
② 计算样本的平均值
本案第一个样本为
其余类推,计算值列于表3-7中
③ 计算样本极差R1=Xmax-Xmin
本案第一个样本为R 1=178-155=23
其余类推,计算值列于表3-7中。
④ 计算总平均值。
式中,K为样本总数。
⑤ 计算级差平均值。
⑥ 计算控制界限。
-管理图控制界限:中心线
上控制界限-
下控制界限-
上式中A2为-管理图系数(见表3-8)
表3-8 管理图系数表
R管理图的控制界限:中心线-
上控制界限-
下控制界限- (因为n=3,系数表中为—,故下限不考虑)
式中,D3, D4——R管理图控制界限系数见表3-8。
以横坐标为样本序号或取样时间,纵坐标为所要控制的质量特性值,按计算结果绘出中心线和上下控制界限。
其他各种管理图的作图步骤与管理图作图步骤相同,控制界限的计算公式可参见表3-9。
表3-9 管理图控制界限计算公式
(3) 管理图的观察与分析。
正常管理图的判断规则是:图上的点在控制上下限之间,围绕中心作无规律波动,连续25个点中,无超出控制界限线的点;连续35个点中,仅有一点超出控制界限线;连续100个点中,仅有两点超出控制界限线。当点子落在控制界限线上时,视为超出界限计算。
异常管理图的判断规则如图3.8所示。
图3.8 X--R管理图的异常情况判断规则
① 连续7个点在中心线的同侧。
② 有连续7个点上升或下降。
③ 连续11个点中,有10个点在中心线的同一侧;连续14个点中,有12个点在中心线的同一侧;连续17个点中,有14个点在中心线的同一侧;连续20个点中,有16点在中心线的同一侧,如图3.9所示为异常管理图的判断规则。
④ 点子围绕某一中心线作周期波动。
在观察管理图发生异常后,要分析原因、找出原因、找出问题,然后采取措施,使管理图所控制的工序恢复正常。
图3.9 异常管理图的判断规则
5) 相关图法
相关图法用来分析两个质量特性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即把影响质量特性因素的各对数据,用点子表示在直角坐标图上,以观察判断两个质量特性之间的关系。
产品质量与影响质量的因素之间常常有一定的依存关系,但它们之间不是一种严格的函数关系,即不能由一个变量的数值精确地求出另一个变量的数值,这种依存关系称为相关关系。相关图又叫散布图,就是把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用直角坐标系表示出来,借以观察判断两个质量特性之间的关系,通过控制容易测定的因素,达到控制不易测定的因素的目的,以便对产品或工序进行有效的控制。
相关图的形式有下列4种。
(1) 正相关:当x增大时,y也增大如图3.10(a)所示。
(2) 负相关:当x增大时,y却减少如图3.10(b)所示。
(3) 线性相关:两种因素之间不成直线关系如图3.10(c)所示。
(4) 无相关:y不随x的增减而变化如图3.10(d)所示。
图3.10 质量控制相关图
(a) 正相关;(b) 负相关;(c) 非线性相关;(d) 无相关
除了绘制相关图之外,还必须计算相关系数,以确定两种因素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相关系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
相关系数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正值表示正相关;负值表示负相关。y的绝对值总是在0~1之间,绝对值越大,表示相关关系越密切。
例:现就见表3-10所列数据,计算其相关系数。
表3-10 若干组数据
6) 分层法
分层法又称分类法,是将搜集的不同数据,按其性质、来源、影响因素等进行分类和分层研究的方法。它可以使杂乱的数据和错综复杂的因素系统化、条理化,从而找出主要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7) 统计分析表法
统计分析表法,是用来统计整理数据和分析质量问题的各种表格,一般根据调查项目,可设计出不同表格格式的统计分析表,对影响质量的原因作粗略分析和判断。
3.2.2 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手段
1.抓好工序质量控制
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序所构成,工序质量是基础,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要控制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质量,首先必须控制工序的质量。
2.质量控制点的设置
质量控制点是指为了保证施工项目质量,需要进行控制的重点、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以便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进行强化管理,使施工质量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质量控制点的设置,要根据工程的重要程度,或某部位质量特性值对整个工程质量的影响程度来确定。因此,在设置质量控制点时,首先要对施工的工程对象进行全面分析、比较,以明确质量控制点;然后进一步分析所设置的质量控制点在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或造成质量隐患的原因,针对存在的隐患,相应的提出对策措施予以预防。由此可见,设置质量控制点是对整个工程质量进行预控的有力措施。
质量控制点的涉及面较广,根据工程特点,视其重要性、复杂性、精确性、质量标准和要求而定,可能是结构复杂的某一工程项目,也可能是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某一结构构件或分项、分部工程,还可能是影响质量关键的某一环节中的某一工序或若干工序。总之,操作、材料、机械设备、施工顺序、技术参数、自然条件、工程环境等,均可作为质量控制点来设置,主要是视其对质量特征影响的大小及危害程度而定。
3.检查检测手段
在施工项目质量控制过程中,常用的检查检测手段有以下几方面。
(1) 日常性的检查,即是在现场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人员(专业工长、质检员、技术人员)对操作人员进行操作情况及结果的检查和抽查,及时发现质量问题或质量隐患、事故苗头,以便及时进行控制。
(2) 测量和检测,利用测量仪器和检测设备对建筑物水平和竖向轴线、标高、几何尺寸、方位进行控制,对建筑结构施工的有关砂浆或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发现偏差及时纠正。
(3) 试验及见证取样,各种材料及施工试验应符合相应规范和标准的要求,如原材料的性能,混凝土搅拌的配合比和计量,坍落度的检查和成品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能及打桩的承载能力等,均需通过试验的手段进行控制。
(4) 实行质量否决制度,质量检查人员和技术人员对施工中存有的问题,有权以口头方式或书面方式要求施工操作人员停工或者返工,纠正违章行为以及责令不合格的产品推倒重做。
(5) 按规定的工作程序控制,预检、隐检应有专人负责,并按规定检查、做好记录,第一次使用的混凝土配合比要进行开盘鉴定,混凝土浇筑应经申请和批准,完成的分项工程质量要进行实测实量的检验评定等。
(6) 对使用安全与功能的项目实行竣工抽查检测,严把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关。
4.成品保护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有些分项分部工程已经完成,其他工程尚在施工;或者某些部位已经完成,其他部位正在施工。如果对已完成的成品,不采取妥善的措施加以保护,就会造成损伤,影响质量。这样,不仅会增加修补工作量,浪费工料,拖延工期;更严重的是有的损伤难以恢复到原样,成为永久性的缺陷。因此,搞好成品保护,是一项关系到确保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按期竣工的重要环节。
加强成品保护,首先要教育全体职工树立质量观念,对国家、对人民负责,自觉爱护公物,尊重他人和自己的劳动成果,施工操作时要珍惜已完成的和部分完成的成品。其次要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采取行之有效的成品保护措施。
1) 施工顺序与成品保护
合理地安排施工顺序,按正确的施工流程组织施工,是进行成品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
(1) 遵循“先地下后地上”、“先深后浅”的施工顺序,就不至于破坏地下管网和道路路面。
(2) 地下管道与基础工程相配合进行施工,可避免基础完工后再打洞挖槽、安装管道,影响质量和进度。
(3) 先在房心回填土后再作基础防潮层,可保护防潮层不致受填土夯实损伤。
(4) 装饰工程采取自上而下的流水顺序,可以使房屋主体工程完成后,有一定沉降期;先做好的屋面防水层,可防止雨水渗漏。这些都有利于保护装饰工程质量。
(5) 先做地面,后做顶棚、墙面抹灰,可以保护下层顶棚、墙面抹灰不致受渗水污染;在已做好的地面上施工,需对地面加以保护。若先做顶棚、墙面抹灰,后做地面时,则要求楼板灌缝密实,以免漏水污染墙面。
(6) 楼梯间和踏步饰面宜在整个饰面工程完成后,再自上而下地进行;门窗扇的安装通常在抹灰后进行;一般先油漆,后安装玻璃;这些施工顺序均有利于成品保护。
(7) 当采用单排外脚手砌墙时,由于砖墙上面有脚手洞眼,故一般情况下内墙抹灰需待同一层外粉刷完成、脚手架拆除、洞眼填补后才能进行,以免影响内墙抹灰的质量。
(8) 先喷浆而后安装灯具,可避免安装灯具后又修理浆活,从而污染灯具。
(9) 当铺贴连续多跨的卷材防水屋面时,应按先高跨、后低跨,先远(离交通进出口)、后近,先天窗油漆、玻璃,后铺贴卷材屋面的顺序进行。这样可避免在铺好的卷材屋面上行走和堆放材料、工具等物,有利于保护屋面的质量。
以上示例说明,只要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便可有效地保护成品的质量,也可有效地防止后道工序损伤或污染前道工序。
2) 成品保护的措施
成品保护主要有护、包、盖、封等4种措施。
(1) 护:护就是提前保护,以防止成品可能发生的损伤和污染。如为了防止清水墙面污染,在脚手架、安全网横杆、进料口四周以及临近水刷石墙面上,提前钉上塑料布或纸板;清水墙楼梯踏步采用护棱角铁上下连通固定;门口在推车易碰部位,在小车轴的高度钉上防护条或槽形盖铁;进出口台阶应垫砖或方木,搭脚手板过人;外檐水刷石大角或柱子要立板固定保护;门扇安装好后要加楔固定等。
(2) 包:包就是进行包裹,以防止成品被损伤或污染。如大理石或高级水磨石块柱子贴好后,应用立板包裹捆扎;楼梯扶手易污染变色,油漆前应裹纸保护;铝合金门窗应用塑料布包扎;炉片、管道污染后不好清理,应包纸保护;电气开关、插座、灯具等设备也应包裹,防止喷浆时污染等。
(3) 盖:盖就是表面覆盖,防止堵塞、损伤。如预制水磨石、大理石楼梯应用木板、加气板等覆盖,以防操作人员踩踏和物体磕碰;水泥地面、现浇或预制水磨石地面,应铺干锯末保护;高级水磨石地面或大理石地面,应用苫布或棉毡覆盖;落水口、排水管安装好后要加覆盖,以防堵塞;散水交活后,为保水养护并防止磕碰,可盖一层土或沙子;其他需要防晒、防冻、保温养护的项目,也要采取适当的覆盖措施。
(4) 封:封就是局部封闭,如预制磨石楼梯、水泥抹面楼梯施工后,应将楼梯口暂时封闭,待达到上人强度并采取保护措施后再开放;室内塑料墙纸、木地板油漆完成后,均应立即锁门;屋面防水做完后,应封闭上屋面的楼梯门或出入口;室内抹灰或浆活交活后,为调节室内温/湿度,应有专人开关外窗等。
总之,在工程项目施工中,必须充分重视成品保护工作。道理很简单,既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优质品、上等品,若保护不好,遭受损伤或污染,那也就将会成为次品、废品、不合格品。所以,成品保护,除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外,还必须加强对成品保护工作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