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指南】
1.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简介:王德威在文章中提出,传统解释新文学的“起源”,多以五四为依归,胡适、鲁迅等人被赋予开山宗师的地位。相对的由晚清以至民初的数十年文艺动荡,则被视为传统逝去的尾声,或西学东渐的先兆,过渡意义,大于一切。但到了20世纪末重审现代中国文学的来龙去脉,我们应重识晚清时期的重要,及其先于甚或超过五四的开创性。他认为,现代性的生成不能化约为单一进化论,也无从预示其终极结果。实际上,太平天国前后以至宣统逊位的六十年里,中国文学的创作、出版及阅读蓬勃发展,前所未见;推陈出新、千奇百怪的文艺实验,较五四毫不逊色。晚清小说的四个文类——狭邪、公案侠义、谴责、科幻,已经预告了20世纪中国“正宗”现代文学的四个方向:对欲望、正义、价值、知识范畴的批判性思想,以及如何叙述它们的形式性琢磨。仅以狭邪小说为例,它在开拓中国情欲主体想象上,往前承续古典情色小说感伤及艳情的两大传统,向下影响到郁达夫等人的颓废美学。而晚清文学的这些现代性内容到了五四被压抑了,五四文学以其正统儒家心态——“写作是事业,不是企业”,否定了晚清文学的“商业意识”,其“菁英的文学口味其实远较晚清的前辈为窄”,这阻断了文学的多样可能性。
2.刘纳:《五四能压抑谁?》, 《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期。
简介:刘纳本文针对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一文,提出三问:往前说,压抑了晚清文学的现代化趋势吗?平行说,压抑了被文学史家划归通俗文学的那一部分作品吗?往后说,压抑了五四之后中国文学的多种可能吗?刘纳认为晚清小说再怎么繁荣,也仍然敌不过当时占据正统地位的诗文,而且大多数作品语言乏味酸腐,阅读成了一种折磨。比如被王德威举证为“想象高妙”的《新中国未来记》等小说,以文学眼光看,不堪卒读。倘若不是在晚清之后有了五四,倘若不是五四新文学发难者大大抬举了晚清小说,如今未必会有那么多研究者到晚清留下的杂志中去爬梳。刘纳认为,晚清小说的四个文类在五四以后依然繁荣,反映了五四及其以后市民阶层兴起的历史现实,而新文学的读者主要是知识青年。对于五四是不是压抑了后来中国文学的多种可能性问题,刘纳认为首先要把文学史写作和文学史本身区分开来。文学史的丰富内容,在文学史家的陈述中被规范,这体现了一种话语权力。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五四被不断阐释,也是在被“压抑”。王德威问责五四“化约”了晚清,他自己是不是也在“化约”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