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映照的影像记忆:“八一”军事电影的品牌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中国军事电影的发展概况

中国军事电影在当前电影理论研究当中,一般被界定为以在中国本土爆发的历次战争,或者有中国参与的战争为表现题材及表现背景的电影作品。章柏青、贾磊磊在《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对军事题材影片的所指做了一个分类,即是以战争电影为主,包括以各种军事活动为核心内容或以部队生活、军人风貌,以及与部队紧密联系的老百姓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电影作品,可以分为战斗片、民兵生活片、边防片、海战片、空战片、军营生活片、战俘片、复转军人片、军事科技生活片等题材种类。此分类参照章柏青,贾磊磊:《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而战争片作为一种电影类型是军事题材电影中的主体,皇甫宜川在《中国战争电影史》中指出,战争片是按题材来划分的一类片种,指“以描绘战争为主要内容的故事片。多着重于对人们在战争中命运的描绘;对战略战术及巨大战争场面的描绘。常以军事将领或英雄人物为主人公。艺术上常以战争紧张气氛的渲染和存亡攸关的巨大悬念吸引观众。”皇甫宜川:《中国战争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第3页。本书所提到的军事题材电影,指的就是包括战争片在内并以战争片为主的反映军事斗争、军事生活的“泛军事”章柏青、贾磊磊:《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218页用到“泛军事”这说法。电影。

中国军事题材影片创作是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清晰呈现的。建国以前,中国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狼烟四起的战争烽火和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使当时的电影制作环境处于一个多元并存、各成一派的局面,造成复杂多样的战时电影面貌。这一阶段以《狼山喋血记》、《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中华儿女》、《火的洗礼》、《塞上风云》、《乱世风光》、《民族的火花》等作品为代表,展现了抗战时期的现实风貌,鼓舞了民众的抗日情绪,适应了抗战环境的需要。虽然影片在形式和内容上还都比较单一,却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重要的一页,为新中国军事电影奠定了一个创作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新生的胜利豪情激荡人心,国家各项建设事业百废待兴。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新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开始以崭新的面貌走上发展历程,并在曲折前进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时代特征,丰富着自身的内容和价值。建国后到“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军事电影,最明显的特征是强烈的意识形态参与性。建国初,国民经济处在恢复时期,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运动、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思想改造运动”,形成的创作环境使文艺的作用必须是服务于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需要,文艺方向必须是“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文艺创作原则是“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虽然以阶级斗争为主导的高度意识形态化的社会政治环境使军事电影创作受到了各种束缚,但是在电影创作者们艺术热力和创作激情的鼓舞之下,军事电影创作在曲折的过程中仍然向前发展。

以《南征北战》为开端,陆续出现了《渡江侦察记》、《上甘岭》、《红色娘子军》、《小兵张嘎》、《冰山上的来客》、《红日》、《英雄儿女》等近七十部表现革命战争的特色佳作。记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革命斗争中伟大的红军长征、艰苦的敌后斗争、解放军的浴血奋战等许多历史瞬间,同时塑造了大量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旗帜的时代先锋,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及革命军人形象、支援革命战争的人民英雄形象、为了祖国人民幸福安宁不惜生命的志愿军形象、和平时期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军人和英模形象。

“文革”期间的军事电影在所谓“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背景之下,其创作不同程度受到“三突出”原则的影响,脱离了生活的真实性,叙事手法“假、大、空”,正面人物形象塑造“高、大、全”,敌人形象畸形化贬低,人物完全成为高度概念化、模式化的政治符号,创作思路和创作空间被严重束缚。

“文革”结束后,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形势日益明朗,文艺界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纠正了过去提出的“文艺服从政治、文艺从属政治”的偏颇提法,重申执行“双百”方针。新中国军事题材影片的创作也开始摆脱“文化大革命”的桎梏,逐步恢复并进入了新的发展征程。经过十年动乱,人们被压抑的精神和思想开始渐渐复苏,视线也从意识形态转到文化形态。思想观念的解放、文化环境的民主和西方电影的进入,使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心理都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为艺术创作者们张扬主体意识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也增添了理性色彩。从《小花》开始,《今夜星光灿烂》、《曙光》、《归心似箭》、《风雨下钟山》等影片,创作思想不断解放,创作观念不断丰富,在美学追求上也有了积极的探索,军事故事片的拍摄显示出日益成熟的面貌。创作者们扩大了表现的主题,出现了追求人性美、人情美的真实感人的情感表达,表现战争中人物的命运,反思战争与人性的关系,表达出对战争的思考。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这一时期对于以往的完美化、概念化形象也有了新的突破,回归现实主义的真实、朴素、客观描写。

80年代中期以后,一方面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电影市场化的需要,军事电影的艺术表达、创作技术、制作工艺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的科技手段在电影中得到运用、银幕语言日趋丰富与成熟;另一方面随着电影创作者们对历史认识的全面,对战争理解的加深,影片形态愈加丰富,对战争的表现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由单向到复杂,由历史的再现到达了艺术的表现;另外随着观众对军事题材影片审美要求不断提高,观众的欣赏热情和对完美艺术的期待,给创作者们以鞭策和激励。这些都使中国军事电影在新的时期有了新的发展。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军事影片大量出现,以《挺进中原》、《西安事变》、《大决战》、《太行山上》等为代表,这些作品以其开放和宽广的艺术视野,全景式地再现了历史瞬间。同时一些新的形式如战争喜剧片和军事动作片也出现在军事电影的银幕上,丰富了军事题材影片的表现元素。军事题材影片在思想性、娱乐性、艺术性各个方面都获得了新的经验,走进了开阔多元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