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的观念论和知觉研究的传统进路
梅洛-庞蒂对先验观念论的攻击指向三个目标:晚期胡塞尔、康德和法国观念论,比如布兰舒维克(Brunschvicg)以及拉雪兹-雷(Lachièze-Rey)。梅洛-庞蒂认为,布兰舒维克的新康德主义主张知识依赖判断,这只不过证明了他自己的对立面,即自然科学总是以前科学的经验为先决条件的。
胡塞尔在其晚期未完成的作品中,区分了客观主义和先验论。客观主义天真地在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世界基础上寻求真理,而先验论主张意义仅仅是建立在前科学的经验和思想基础上的主观结构。胡塞尔区分了心理主义的观念论和非康德主义的先验观念论,他反对前者而支持后者。他试图将先验观念论和他的生活世界概念结合起来。
梅洛-庞蒂努力变得比胡塞尔还要胡塞尔,一方面保卫胡塞尔,另一方面反对他。更准确地说,保卫晚期关于生活世界的旨趣,而反对其先验论视角。解释生活世界需要从直接经验开始,但胡塞尔晚期的先验分析却封堵了这一方向。这是梅洛-庞蒂所称的“理智主义”的一个实例,它以主体概念代替了在世界中的人。他也同样反对“客观主义”。像胡塞尔一样,他把这种客观主义与关于主体性的还原方法联系起来,后者包括像自然主义哲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及机械论生物学。
按照梅洛-庞蒂的观点,现象学通过将主体视为有限的人来反驳观念论,或者至少反驳观念论的知觉观。他的主体观与他对萨特的笛卡尔主义主体性概念的批判有关,并导致了一种所谓后笛卡尔主义的主体观。梅洛-庞蒂认为有三种对我思的解读。他主张,唯一适当的我思不是超验的,而是在世界中具体的,因此是具身的存在物。这一主体性概念从根本上不同于康德和晚期胡塞尔的观点,倒更接近于某种流传甚广的对海德格尔人本主义式的误读。这种解释盛行于当时法国的学术圈。按照梅洛-庞蒂,真正的我思,在把主体展现为“在世界中存在”的过程中,借助其思想和无可怀疑性等,与大家熟知的对主体的笛卡尔主义认识论进路决裂了。
这一主张引出三个评论。首先,很难确定梅洛-庞蒂称之为“真正的”我思能否负此盛名。海德格尔强硬地批判笛卡尔,通过此在(Dasein)这个神秘的术语,强调存在先于认识论。与此相似,梅洛庞蒂强调,对于通过意识(笛卡尔)或者认识论功能(康德)建立起的主体性的观念论进路,身处社会和历史境遇中的有限的人具有优先性。
其次,存在着一系列的解释问题。关于主体性,就笛卡尔和海德格尔两者而言,梅洛-庞蒂的观点是种误导。他主张,在世界中存在是对笛卡尔我思的“正确”解释,这似乎没有得到辩护。尽管我不能给出另外一种解释,不过,只需要说出这一点就足够了:梅洛-庞蒂主张那超越了世界的我思反而内在于世界之中,考虑到这一点,我相信他误读了笛卡尔。进一步的误读则是认为海德格尔的主体与之相容。海德格尔的主体来自于对笛卡尔我思的拒斥。他的意图不是要建构,而是要拒绝任何形式的笛卡尔的我思。于是,如果他仅仅用不同的语词重述了笛卡尔的观点,这将会具有讽刺意味。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不应该与对笛卡尔我思最具创造性的解读结合在一起。
第三点涉及梅洛-庞蒂借助内在主体的概念对康德的反驳。这对于反驳此类观念论来说是不充分的,那种观念论并不存在。然而,它和许多不同形式的观念论相容。认为主体是在世界中的存在,这一观念和康德以及晚期胡塞尔不相容,也即观念论转向之后的胡塞尔。但这种主体观念和另一些人的观念论相容,包括费希特、黑格尔,以及马克思,如果他是观念论者的话。
梅洛-庞蒂运用内在主体概念来反驳观念论,这说明他在提出自己的看法时忽视了笛卡尔和康德之间的连续性,同时也暗示他误解了康德之后的德国观念论。一方面,正如康德通过对术语的选择所表明的,在笛卡尔的我思(je pense)概念和康德关于自我意识(ich denke)的先验统一体观念之间具有深刻的连续性。对这两种观念而言,通过对主体获得知识能力的抽象分析,主体被还原为它的认知能力取代了在世界中有限的人的概念。根据梅洛-庞蒂,观念论的主体概念把主体还原成主体的思维,把世界还原成对世界的思想。正如康德在其“对观念论的反驳”(Refutation of idealism)中所言,仅仅因为存在着独立于心灵的世界,对世界的思考才是可能的。这个世界不同于,因而也不能还原为对它的思考。另一方面,康德之后的观念论者对批判哲学的回应开启了有关主体的全新概念,主体作为有限的人既内在于又超越于世界。这一观念由费希特发展起来,并经过其他人重新表述,包括黑格尔和马克思。一般而言,它和梅洛-庞蒂关于主体处在社会和历史境遇中的现象学观点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