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唯物史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既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也揭示了人的本质、人的发展以及人的思想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引导和帮助人们遵循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确立正确思想。而正确的思想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反映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发展要求与受教育者实际思想水平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基本矛盾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是探寻社会发展和思想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也恰恰是唯物史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导意义之所在。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指导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种辩证关系,深刻揭示了人的思想形成的原因及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

首先,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存在就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人们的生产关系。社会意识指人社会生活中的精神方面和精神过程,主要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哲学、科学、文化艺术、宗教等以及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由于人们在发展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同时,也在改变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因此,社会意识的内容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与发展也不断变化与发展。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任何一个历史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是这个时代社会存在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人的一切意识,无论其正确与否,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离开了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虽然依赖于社会存在,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力量。这种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复杂的活动系统,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和独特的发展规律。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现上是不同的”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一定要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通过社会意识系统结构内部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推动整个社会意识的前进运动。第二,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同步性。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其发展变化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有时又能走在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前面,因而产生了同一社会形态中的三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意识形态,这是一种与社会存在基本同步的社会意识;反映已经被推翻或正在消灭的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这种落后的社会意识只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反映现存社会中孕育着的新型经济关系的意识形态,这种超前的社会意识将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较多地表现在一些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往往超过经济发达的国家。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状况,归根结底还要来自于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关系的变革要求。第四,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相对的历史继承性。人们对社会存在的意识,既是过去历史运动的结果,也是新的历史运动的出发点。“就个体方面讲,每个人首先只有学习、继承和掌握历史的、传统的和社会的意识,才有可能使自己成为有意识的主体和创造新的意识的主体。每个人只有接受和内化社会的、历史的意识,才有可能形成富有个性的个人意识。”肖前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6页。第五,个体意识的多样性和片面性。个体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并且永远打着社会的烙印。由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差异性,个体对社会存在的认识也会表现出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不断创造的一面。即使处于同一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的个体,其意识也有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社会意识并非只是消极的被决定的一方,它完全能够对社会存在发生能动的反作用。

再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从根本上说是从社会存在派生出来的,但它又能反作用于物质世界,是对客观世界创造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创造性和能动性常常表现强大的威力和作用。恩格斯指出:“一种历史因素一旦被其他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原因造成了,它也就起作用,就能够对它的环境,甚至对产生它的原因发生反作用。”恩格斯:《致弗·梅林》(1893年7月14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8页。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是为了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这是社会意识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据。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人的意识赖以产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人们通过以这些社会意识和思想观念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成客观现实。在阶级社会里,任何一个阶级或社会集团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或者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都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用代表本阶级利益的理论来动员或者组织群众,培养本阶级或集团需要的接班人。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将一定的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人意识和社会心理,通过个人意识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通过社会心理影响个人心理,并最终对社会存在产生影响。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和共产主义目标,发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正确说明了思想的产生、存在与发展的来源,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对思想意识进行分析要立足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由于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历史纬度和视野角度的差异性,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必然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决不能脱离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及人们生活的社会物质条件,孤立静止地从人们的头脑中寻找思想根源。第二,在阶级社会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要掌握阶级分析的方法。任何思想意识都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并且在阶级社会里产生的思想意识也必然具有阶级性,因此研究人们的思想意识应该具备历史的眼光并掌握阶级分析的方法。第三,人的思想的改变最终取决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人们的思想是否会发生变化以及发生哪些变化虽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偶然性,但从根本上看,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这就为研究人的思想改变的问题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第四,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对人的思想的影响,亦会作用于社会存在。陈旧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而新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则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在社会变革与转型时期,要善于通过批判旧制度、制订新方案、描绘美好未来等进行宣传、教育和鼓动,充分发挥社会意识的引领作用。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将会对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共产主义运动的胜利发挥决定性作用。

2.人的本质和全面发展理论及其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以人为对象的教育活动,最终改变人的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工作。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和全部工作中,人是最核心的因素。

人的本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作为人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根本特点,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对于自身本质的认识,人们曾有过多种多样的论述,但是只有马克思主义才对人的本质做出了正确的、唯物主义的说明。第一,人的本质具有实践性特征。人类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实践的能力,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最本质的特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因此,人的本质是一种自觉的活动,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劳动。第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生产实践中,为了改造自然的需要,必然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同上书,第80页。。生产越是发展,社会越是进步,人们之间互相交换与共同生产的合作性、依赖性就越强,个人愈发离不开社会。人们只能是从事物质生产的社会的、历史的、具体的个人,而不可能成为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纯粹的、抽象的个人。因此,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第三,人的本质就是人的个性。参见袁贵仁、韩庆祥著:《论人的全面发展》,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9页。人的个性是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区别于他人的不同特性,指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特有的气质、性格、情感等因素的总和。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应该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体。

从人的本质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全面发展是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实践活动,即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的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呈现出丰富和变化的特点。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天赋与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自己的活动领域。人的能力,即人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具体的活动才能,同样得以充分发展。马克思认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0页。恩格斯也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恩格斯:《在爱北斐特的演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14页。。第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为人具有全面丰富的社会关系。这不仅表现在个人社会交往具有普遍性,也意味着人们摆脱了以往由于个体、分工、地域、民族等因素带来的局限性,形成了全面、开放的社会联系。第三,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人的个性是人的本质的现实表现,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个性超越条件限制,充分发展各方面素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最高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为思想政治教育确定了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也正是在为人的全面发展把握方向、丰富内容、提供指导、创造条件的过程中,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因而这一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致力于人的能力的提高。人的能力只有在生产实践中才能以具体的活动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出来的能力,就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和能动创造性的有机结合,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改造现实社会的活动中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但人类在这些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可以通过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依赖一定的条件,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使人们主动创造条件使事物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当然,人的才能的多方面发展也会受到社会客观条件和个人身心潜能的限制,人只有具备了自由发展的条件,才有个人才能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把提高人的各种能力,包括体能、智能、自然能力和社会能力视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而社会发展对人的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生产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精神活动能力的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0页。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就是要培育人的主体意识,增强人的主体能力,这是实现人的解放的目的。因此,重视人的能力的提高,尤其是精神活动的能力的提高,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丰富人的社会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因此社会关系能够以各种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又会引起人们社会关系发生新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程度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程度。人的社会关系越丰富,人们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的信息就越丰富,人们的头脑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活跃的思想活动,加工出更多的思想产品,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更深入更具体,更容易取得效果。正因为通过考察各种社会关系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可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者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接受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形成的物质原因和社会根源,分析其思想和行为运动、变化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特别重视丰富人的社会关系,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发展人的个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自由发展是统一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那样:“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个性自由发展以全面发展为基础,没有一定程度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将是片面和畸形的。同时,全面发展也受到个性发展的制约。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是在基本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这一基础上的个性独特而自由的发展。个性发展也并非完全“随心所欲”,它关注的是每个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决不能以自己的所谓“个性发展”去损害他人的个性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所认为的个性自由,体现了人的现实社会交往关系,如社会经济关系、思想关系、政治关系等的变化、更新与发展,个性的人和人的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但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排斥人的个性发展道路,而是要为个性自由的发展创造必要的环境与条件,因此,不仅应该尊重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更应该努力培育人的健康和积极的个性,促进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以使人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

3.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及其指导作用

在马克思之前,一些哲学家、思想家也对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作过探索,并提出了“自然动力论”、“神性动力论”等形形色色的思想理论。他们虽然从某一侧面揭示了自然、人性、理性等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但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和阶级局限性,都没能科学地把握到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之所在。直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人们对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认识才真正走向了科学。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任何社会革命的根源,也是任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复杂的有机体,推动它发展的是无数相互作用的力量。马克思曾经指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页。在此基础上,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进行了客观、全面的考察。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页。,这种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同上。。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这一经典表述揭示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中,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它制约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革。只有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时候,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矛盾运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生产力的发展必然造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随着这种矛盾的尖锐化,必然导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生相应的变革。而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建立,反过来又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正是这种循环往复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不同的社会里,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不一样,因而解决矛盾的方式和途径也不同。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对抗和阶级斗争,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只有通过阶级斗争,以革命手段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夺取国家政权,改变原有的社会制度,建立起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才能彻底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阶级斗争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马克思恩格斯:《给奥·倍倍尔等人的通告信》(节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5页。和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如英法的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的十月革命等,都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各国的生产力。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论述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作为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因素的人对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作用。

在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中,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阶级斗争、人的能动性等,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正确理解这些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社会基本矛盾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造成种种具体社会矛盾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只有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最主要的矛盾,才可能为解决其他社会矛盾创造条件。政治对经济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政治权力、政治思想、政治活动、行政管理及其他因素等都是发生反作用的具体方式。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直接体现政治要求、政治意图和完成政治任务的手段,是对经济发挥反作用的重要一环,其影响力已经深深渗透、贯穿到其他各种反作用的具体方式中。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是体现其自身价值、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基本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维系本阶级的精神支柱服务。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任何时代的阶级斗争都包括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的斗争。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每一个统治阶级都会竭力占领意识形态的阵地,向被统治者和整个社会灌输本阶级的思想文化观念,不重视意识形态斗争的阶级就不可能取得阶级斗争的胜利。由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阶级斗争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人们需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主要矛盾,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阶级斗争将会更多地体现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对此,先进阶级更应该加强对本阶级成员进行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以争取本阶级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服务。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动力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作用的发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源和终极动力。人的动力来源包括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知识动力,知识动力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动力。近现代社会,随着物质生活资料的不断丰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民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精神动力在人的行为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资产阶级也开始注意到通过精神鼓励来调动工人阶级的积极性,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工人阶级受剥削的历史地位没有改变,因此资产阶级思想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精神动力问题。社会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他们既为国家为集体劳动,也为家庭为个人劳动。但并不是每个劳动者都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积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综合素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社会发展推动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