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分裂时期
犹太人12个支派中位于京城耶路撒冷以北的10个支派在所罗门王去世后不久分裂出去,组成了北方王国,史称“以色列王国”,最后定都撒马利亚。由其余两个支派(犹大支派和便雅明支派)则组成了南方王国,史称“犹大王国”,仍以耶路撒冷为都。分裂后兄弟阋墙,纷争不断,时而还兵戎相见,致使犹太人的总体实力大减。在当时群雄争夺的近东地区,没有实力实际上意味着灭亡。事实上,这两个分裂的犹太人国家的存亡,由于自身实力不济,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与周边大国的关系。
位居北部的以色列王国尽管一开始倚仗人多势众,地理条件优越,经济实力较强,所处的战略位置也较为重要,一直试图控制和吞并犹大王国。然而,王国内部严重不和,权力争夺激烈。在其存在的200余年中,九次“改朝换代”,王位的继承基本上靠武力或阴谋实现,先后有19人称王,在位最短的仅为七天。与此同时,国人信仰混乱,偶像崇拜盛行,世风日下,上下风气败坏,传统文化遭到破坏。最为不幸的是,统治者对时局判断失误,在与周边强权打交道时不能把握方向。对以色列王国造成威胁的先后有埃及人、亚兰人和亚述人。公元前722年,在近东地区崛起称霸的亚述帝国挥戈南下,此时错误地与埃及结盟的以色列王国无法抵御亚述强大军队的进攻,被一举消灭。亚述帝国的统治者为防止占领地的民众聚集造反,通常执行一种将被征服民族分散到本民族居住地以外地区的政策。这样,组成以色列王国的10个支派的犹太人在亡国后被分散流放到亚述各地,远离故土,加之王国的民众早就传统丢失,无法保持犹太人的固有文化,久而久之被当地人同化,从此不知去向,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丢失的十支派”之谜。
被掳以色列王国国王耶户向亚述王下跪图(浅浮雕)(公元前7世纪)
犹大王国人少国小地偏,长期生活在以色列王国的阴影之下,在地区事务中所起的作用微不足道,但内部纷争不多,王室基本一脉相传,可谓偏安一隅,以致强大的征服者对其没有多大兴趣,较少受到外部侵扰,并侥幸躲过了亚述人对耶路撒冷的洗劫,没有落到以色列王国那样亡国的地步。不过,亚述帝国当时在整个地区称霸的态势,使得犹大王国成为亚述帝国事实上的附庸。附庸的地位不仅表现在政治上依附和听命于亚述,而且还反映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上,亚述式的生活方式和宗教影响日渐扩大,异神崇拜甚至进入圣殿,造成国内信仰混乱,民心不一。到了约西亚王时代,犹大王国乘亚述式微,进行了一场清除异教影响的运动,史称“申命改革”。据称,改革的起因是在修复圣殿的过程中,大祭司发现了一部藏匿多年的《律法书》手稿,约西亚王深为《律法书》内容打动,故以此为契机,以《律法书》中内容为准绳,下令在圣殿和民众生活中清除外来文化的影响,净化民族信仰,确立一神教思想的独尊地位。这实际上是一次围绕犹太民族信仰进行的全民宗教纯洁运动,运动触及到王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每一个人。申命改革的成功进行尽管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挽救犹大王国逃脱亡国之命运,但是,应该说,对于犹太人民族信仰的加强和民族的留存却起到了积极作用。
唯一保存下来的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头像
随着亚述帝国的土崩瓦解,犹大王国曾试图借机向沿海扩张,但持续的时间甚短。当历史到了公元前7世纪末,又一个帝国——新巴比伦决意在该地区称霸时,犹大王国的灭亡也就在所难免。公元前597年,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率军攻破耶路撒冷,掳走犹大王约雅敬,立西底家为傀儡国王。十年后,犹大王国试图借埃及力量反叛新巴比伦,导致尼布甲尼撒二世再次率军前来征讨。公元前586年,在新巴比伦的强大进攻面前,犹大王国无力对抗而遭受灭顶之灾,京城耶路撒冷连同圣殿一道被毁。犹太民族历史上的“第一圣殿时期”就此结束,犹太人的独立历史也就此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