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译序
铁钦纳(1867—1927)是一位代表德国心理学传统的美籍英国心理学家。他出生于英国南部一个没落的老式家庭,先是求学于莫尔文学院,后升入牛津大学布拉斯诺学院学习哲学和生理学,在那里受到英国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的影响。1890年,铁钦纳前往德国莱比锡,成为冯特的学生,在那儿结识了屈尔佩、墨伊曼、安吉尔等一大批心理学界的名家。1892年,他受聘美国康奈尔大学主持弗兰克·安吉尔一年前刚创设的该大学心理实验室的工作。从此以后,他毕生奉献给康奈尔,在那里整整生活了35年。
在康奈尔的35年中,铁钦纳为了使心理学在美国具有稳固的基础,翻译了一些重要的德文著作,如屈尔佩的《心理学大纲》、《哲学引论》,冯特的《人和动物》、《伦理学》以及《生理心理学》第五版的一部分。铁钦纳像他的老师冯特一样是一个多产的作者,发表的作品多达216部,其中主要的著作包括:《心理学大纲》(1896)、《心理学入门》(1898)、《心理学教科书》(1909—1910)等。他的巨著是4卷本的《实验心理学:实验纲要》,出版于1901—1905年间。在此书中,他表达了这样一种动机,那就是要将心理学建设成一门新科学,与物理学、生物学比肩而立。铁钦纳的最后一部著作便是这本《系统心理学》,依其学生的说法,这应该是一部堪与冯特的《生理心理学》相媲美的心理学巨著,但因铁钦纳于1927年病逝而未能完成,后由他的学生韦尔德将他在1921—1922年间发表的论文集结成完整的一卷,以《系统心理学:绪论》(1929)的书名刊印出版。在此书中,铁钦纳着重探讨了科学心理学的定义和题材问题,特别是对意动学派和机能学派等各派心理学家的观点作了介绍和评论,读者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
铁钦纳是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他的理论体系和实验研究继承了冯特的心理学精粹。铁钦纳认为,一切科学的对象都是经验,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不依赖于个体的客观存在的经验,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依赖于物理环境的客观存在的经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则是依赖于个体神经系统的客观存在的经验。铁钦纳这种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和冯特所说的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自然科学研究间接经验的看法并无本质的区别,只是在具体表述上,铁钦纳接受了阿芬那留斯的依存经验和独立经验说的影响。
铁钦纳主张心理学是“心灵的科学”,应该只研究心理内容自身,研究它的实际存在,无需讨论它的意义或功用。他之所以反对机能主义,就在于他认为机能主义只是心理技术,是心理学的应用,而不是心理学本身。机能心理学虽然有用,却必须建立在构造心理学的基础上。对他而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普通的正常人的心灵,动物、儿童、精神病患者都不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关心的是普遍的心灵,而不是特别的心灵。这样一种观点无疑使心理学的研究陷入过于狭隘的境地,也是后来的构造主义走下坡路的主要原因。铁钦纳认为,作为心灵科学的心理学有三重任务:首先,把意识经验分析为最简单的元素;其次,确定这些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最后,详细描述心灵和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
铁钦纳将大部分时间花在第一项工作上——确定构成心灵的要素。铁钦纳认为意识经验可以通过内省分析为三种基本的元素:感觉、意象和感情。感觉是知觉的基本元素,包括声音、光线、味道等经验,它们实际上是由当时环境的物理对象引起的。意象是观念的元素,可以在想象或在当时不存在的经验中找到,例如“望梅止渴”便是一种意象。感情是情绪的元素,表现在爱、恨、忧愁等经验中。在这一分析过程中,铁钦纳把自己对心理学的研究界定为“构造主义”。铁钦纳首次使用这一术语是在1898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在这篇论文里,他把“构造心理学”的假设与机能主义者——约翰·杜威和富兰克、安吉尔等人的研究相对照,这些机能心理学家反对人类经验的元素概念。
为了研究心灵的构造,铁钦纳意识到心理学必须做所有科学都要做的事情,那就是必须对它的题材讲行描述,必须根据所观察的事实对心理过程进行直接的描述。铁钦纳认为大多数物理学的、常识的观察毫无价值,因为它们通常是不精确的,总存在所谓的“刺激错误”,它们是对物理事件本身的描述,而不是对由这些事件导致的心理经验的描述。例如,做两点阈限的实验,被试可以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心理学的观点,只注意感觉自身是一点或两点,不要由感觉去推测是什么东西的尖端在触碰皮肤;另一种是物理学或常识的观点,注意某种刺激物的一点或两点在触碰皮肤。前种观察是心理学所要研究的经验,而后种观察就是注意到了被观察的对象,误以刺激为感觉了。
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旗下聚集着一批忠实的弟子,他们代表了这个学派的保守传统。铁钦纳在实验室中培养了众多的学生,在1894—1927年间共有58名学生从他那里取得了博士学位。其中,《实验心理学史》一书的作者——1928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波林称得上是最著名的学生。像冯特一样,铁钦纳限定他的学生应该研究的问题、应该使用的方法,确信他和他的学生在康奈尔实验室里进行的是“真正”的心理学研究。他们的研究与在美国发展起来的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引发了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的一次又一次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功用等方面。两派之争直至铁钦纳逝世以后,方才慢慢平息下来。其原因在于:一方面,铁钦纳最坚持冯特的心理学传统,也最好辩;另一方面则因为1930年以后的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在美国已为多数心理学家所接受,无须再为自己的合法地位而争论不休了。铁钦纳为之奋斗一生的构造主义由此走向没落。
铁钦纳在心理学史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他是心理学发展早期的一个重要人物,有时也被看做心理学的缔造者之一。他把心理学严格的实验研究手段带到美国,被人称为“美国经验心理学前辈”。铁钦纳对心理学主要有两大贡献,其一是他所著的《实验心理学》一书“帮助加速了作为心理训练组成部分的实验室的合法化,因此有助于加快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进程,有助于心理学发展成为如今这副模样”(Evans,1979)。其二是他在《美国心理学杂志》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这份杂志是霍尔(G.S.Hall)在1887年创刊的,并由他主编到1920年,铁钦纳从1895年到1920年担任杂志副主编,1921年接任主编,直到1925年。铁钦纳本人在这份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报告、书评、对冯特著述的重新表述和翻译,以及有关心理学的评论和反思。此外,铁钦纳也在《科学》和《自然》等其他杂志上发表文章。
铁钦纳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里,变得日益退缩,既退出了大学生活,也退出了心理学界,他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古钱币的收藏和研究,并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在他去世前几年,心理学正以他无法接受的方式变化着,机能主义和行为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它们都不是他的研究方向,铁钦纳决不相信它们是心理学。铁钦纳的心理学形成并定型于他和冯特在一起的两年时间里,他在美国生活了35年,但绝不是美国心理学的一分子,而一直是康奈尔大学的一位冯特主义者。正如凯勒(Fred.S.Keller)所说,铁钦纳是“出生在英国,具有德国人气质的美国居民”。
尽管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心理学体系没能继续发展,更新更具可塑性的心理学流派取代了它,但他在康奈尔实验室的研究,他的许许多多具有独到见解的论著,他把心理学传统引进美国所作出的种种努力,给心理学界的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系统心理学:绪论》中译本于2001年8月首次出版,而今已过去了整整十年。如今再度翻阅当时的译本,依然能回忆起翻译过程的艰辛。虽然该书只是铁钦纳未完成的鸿篇巨制的一篇绪论,一个开端,却洋洋洒洒地引述了无数的经典巨著,集聚了无数在心理学发展的初始阶段先哲们的思想、观念,乃至理论框架。如我这般愚钝的心理学小辈要完全领会文字中蕴涵的思想之奥妙、观念之新颖、理论之精巧,实属勉为其难。更为困难的是书中大量的脚注和掺杂其间的德文:脚注涉及许多心理学史知识,德文则是我未曾学习的语言。于是只能借助字典,不断地翻阅心理学史论著,方才完成了全书的翻译和统校工作。
此次,北京大学出版社决定再度出版该书中译本,应出版社陈静女士的邀请,我很荣幸与该书又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重新审读之下,发现原译本的许多表达过于稚嫩,用词不够简洁,个别句子的翻译存在理解错误。该书的重新翻译,使我这个原译者获得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对译文的字词重新推敲,删除了某些不必要的连接表达,尽可能使语句更加通俗易懂。翻译是一项需要深厚功力的工作,译者虽然已经尽力解读,仍有某些思想无法还原到作者原初的意念,只能留待未来的进一步领悟。由于译者才疏学浅,译本难免不尽妥当之处,还望学界同仁不吝指正。
李丹
2011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