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解读]
冲,平和;淡,恬淡。冲淡是平和恬淡的一种意境风格。该品可分为三个部分来读。
一、“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这四句讲的是,冲淡这种诗境风格,与诗人的老、庄式的道家处世态度和精神修养密切相关。第一句“素处”,是以淡素的态度处世,也就是无欲无求,与世无争,所谓“同乎无欲,是谓素朴”(《庄子·马蹄》)。老、庄把素朴视为“道”所固有的本质,“素”是体现着“道”的最高境界,“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只有得道之人才能以淡素的态度处世:“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庄子·刻意》)“真人”也就是得道之人。得道之人无欲无求,虚静无为,所以缄“默”而少言,所谓“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庄子·在宥》)。第二句“妙机其微”,“妙”是“神妙”;“机”,清孙联奎《诗品臆说》释为:“机者,触也,契也。”也就是一触即合之意。“其”指冲淡的诗境;“其微”,冲淡诗境的微妙之处。这开头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能够以淡素缄默的态度处世的人,一与外界的景物相触发,便能神妙地与冲淡的诗境相合。
第三句“饮之太和”,“太和”是阴阳调和的冲和之气。《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饮”是饱吸、调养于心的意思。第四句“独鹤与飞”,指精神状态犹如与独鹤齐飞般高洁脱俗。这两句是说,由于把冲和之气饱吸调养于心,其精神便可达到与独鹤一起高飞的境界。
二、“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这四句以“犹之”开头,就是打比方,以具体的物象和生活景况,比拟冲淡的诗境,使人得到一种具体的感受。前两句中,“惠风”指和畅宜人的春风;“荏苒”是轻微、柔弱的样子。这两句是说,冲淡之境犹如和畅的春风,轻轻拂动人的衣襟。后两句中,“阅音”就是听音乐,不说听而说“阅”,这是根据艺术欣赏中的“通感”原理,人的视觉和听觉可以互相沟通,乐曲可以引起人的视觉感受,所以“听音”也可说成“阅音”。“修篁”是修长的竹子。“阅音修篁”是说,冲淡之境又如在修长幽深的竹林里听着美妙的音乐。“美曰载归”,“曰”是语助词,“载归”是同载而归,不愿离开。这是说,上述冲淡之境使人感到美好而不愿离开它。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对这四句话的含义作了很好的描述:“春风冲和淡荡,在可觉与不可觉之间,只觉襟袖飘扬,好像没有刺激到皮肤,通体绝无不适之感。其竹微动,其声清和,其境幽静,身经其间,一声两声,遭之于有意无意之间,心赏其美,神与之合,不禁产生与之俱归的愿望。”
三、“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这部分是讲获得冲淡诗境的途径和方法。前面两句中的“之”字,都是代表冲淡的诗境。前两句是说,冲淡诗境的获得(“遇之”)是自然而然的,是以淡素缄默、与世无争的态度对待生活的结果,不需要艰深而求(“匪深”)。如果人为勉强地去追求它,那么,你越靠近它(“即之”),它就离你越远(“愈稀”)。“稀”是稀微难求之意。所以冲淡诗境在创作态度上追求一种即目会心、不加雕琢的“自然英旨”(钟嵘《诗品序》语)。
后两句讲的是创造冲淡诗境的艺术形象的方法。“脱”,若,如果。如果采用(“脱有”)“形似”的方法,你想握住它(“握手”),它却离你而去(“已违”)。“违”,远去、离开之意。这就是说,艺术形象的创造,不可采用追求表面真实的形似方法,而要“离形得似”(《二十四诗品·形容》中语),也就是求其神气,得其神似。《二十四诗品》对“神”的强调是多处可见的,如“洗炼”品云“空潭泻春,古镜照神”,“清奇”品云“神出古异,淡不可收”,“精神”品云“生气远出,不着死灰”等等。在艺术形象的创造上反对只求其形,而要达到神似的境地,这不仅是“冲淡”之境的要求,而且成为一种普遍的原则。
[例释]
如果说诗境之美可以分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雄浑无疑属于阳刚之美,而冲淡既不属于阳刚之美,也不属于阴柔之美,它是介乎二者之间的“中和”之美,是阳刚与阴柔二者的平衡调和。“冲淡”一品的“冲”字,即体现了这一特点。“冲”就是“冲气”,是阴气与阳气相互作用而达到平衡调和,前面曾引《老子》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个“和”也就是“冲淡”品中所说的“太和”,即阴阳调和之气。诗人“饮之太和”,其所表现的诗境也便是阴阳调和的“中和”之美。这就造成了冲淡诗境的第一个特点:感情色彩既非刚强雄壮的,也非柔弱低回的,而是平和超然的;感情色彩不鲜明,不强烈,是淡泊悠远的。它的第二个特点便是这个“淡”字。《二十四诗品》多处强调“淡”:“人淡如菊”(“典雅”品语),“淡者屡深”(“绮丽”品语)等等。“冲淡”之“淡”,在情感色彩上是淡泊超然;在诗境色彩上与浓墨重彩相反,是轻描淡写;在诗味上不是平淡无味,而是清淡有余味,如苏轼所云:“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明代竟陵派的领袖人物钟惺则说:“诗之为教,和平冲淡,使人有一唱三叹,深永不尽之趣。”(《文天瑞诗义序》)对“冲淡”意境风格的标举和理论上的概括、探索,是由《二十四诗品》首创的。司空图之前,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未曾涉及。皎然《诗式》之“辨体一十九字”也未论及,仅其中之“静”这类风格与“冲淡”略微相关。《诗式》对“静”境的解释是:“非如松风不动,林狖未鸣,乃谓意中之静。”心意的宁静是创造冲淡诗境的必要条件,但“冲淡”毕竟不同于皎然所说的“静”,“冲淡”诗境的内涵,如上所述要丰富得多。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概括出八种创作风格,但他最为标举的是“风骨”,是“八体”中“壮丽”一类的风格。刘勰之后,一直到盛唐殷璠编选《河岳英灵集》,称“言气骨则建安为传”(《河岳英灵集集论》),都是提倡“风骨”、“气骨”一类的阳刚之美。《二十四诗品》在理论上首创“冲淡”之诗境,且置于开首的“雄浑”之后,足见其对“冲淡”之重视与标举。它是对晋唐以来以陶渊明、王维为代表的田园山水隐逸诗派创作风格的肯定与褒扬。自此以后,直至宋明,提倡“冲淡”一直成为山水诗画创作的一股潮流。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冲淡”的有关诗例。先看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境界可谓十分平和恬淡。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物形象,诗人、童子、隐者。诗人寻隐者不遇,从童子嘴中知道,他到深山中采药去了。诗人是失望,是遗憾,还是对隐者有所赞扬?都看不出来。诗人的感情是平和的,童子的回答是淡然的,隐者的形象是淡泊悠远的。这首诗,通体只是写一问一答,但问句在诗中都被省略了:“松下问童子”——你师去哪儿了?“言师采药去”——在何处采药?“只在此山中”——山中哪一处?“云深不知处”。寻访隐者的过程,写得极其轻描淡写,却余味无穷。隐者是何等样人,作者没有描写,完全是虚写。我们只知道,这位隐士的居室旁种着青翠的苍松,身边有一个道童伴随。他以采药为生,行踪飘忽不定,经常出没在深山白云之中。虽然诗人没有具体描写这位隐士的状貌,但是他的生动形象已经活现在我们的想象之中,因为它写出了隐士的生活环境和精神特征,达到了神似,也就是司空图在该品中说的:“脱有形似,握手已违。”若以形似求诗境之冲淡,便不可能得到。
这首诗采用自然白描,不加刻意修饰。这郁郁苍苍的青松,悠悠满山的白云,既与隐士的身份相符,又衬托出隐士高洁恬淡的精神境界,犹如该品所云:“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就诗人而言,创造冲淡诗境的代表人物应当是陶渊明和王维了。在情感的平和与诗味的淡远上,二人是一致的,但他们又有不同之处。概而言之,陶渊明的冲淡是入世忘忧的,王维的冲淡是超然出世的。我们可以用《归田园居》和《饮酒》来说明陶渊明的冲淡。在陶渊明的诗篇中出现得最多的意象是“酒”与“菊”。“菊”是淡雅之物,适足寄托陶渊明的人品;“酒”是忘忧之物,他称自己的喝酒是“泛此忘忧物”(《饮酒》),说明陶渊明心中有“忧”。这“忧”表明,陶渊明虽然归隐却仍然牵挂人世的是非与苦难,所谓“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等等(引文皆见《饮酒》)。不过陶渊明的“忧”并不浓化为怨恨或怒斥,而是以酒忘忧,淡然释怀的。《饮酒》中的这一首最能体现陶诗的冲淡境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耳?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所以陶渊明的冲淡没有离开他所“结庐”的“人境”,他的冲淡充满了田园生活的人间气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如此等等(引文皆见《归田园居》)。王维的冲淡则不然。王维晚年归隐蓝田辋川,笃信佛教,自言:“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明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因此,他的冲淡诗境很少人间烟火味,而是超然出世,走向山水自然,充满清新、静谧、空灵之气。且看下列诸诗: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人的生活心态常处于“闲”、“静”、“空”、“寂”之中,其创造的山水诗境在冲淡之中偏于幽冷孤清。除上引之诗外,其不少写景名句都带有这种色彩,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归嵩山作》),“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奉寄韦太守陟》)等等。当然,王维的写景诗并不都是如此,也不乏阔大淡远、灵动活泼之作,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等。但总的说来,超尘绝世,空灵静寂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主要倾向。陶渊明的冲淡主要走向田园,王维的冲淡主要走向山水;陶渊明的冲淡是入世的,王维的冲淡是出世的。所以,同是冲淡的诗境,具体到不同诗人身上,其冲淡的特点又是各不相同的。其他诗境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