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概论(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国内外现代物流发展

一、美日欧物流发展特征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事实上,作为Logistics意义上的现代物流是在科学信息技术革命、政府管制放松、质量创新理念推广、企业战略联盟兴起等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促使企业决策者探寻新技术、新手段、新思想,加快现代物流发展进程,推动物流各种基本要素的集成。文献研究表明,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把Logistics作为“企业商务物流”运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从70年代开始全面走向现代物流;日本全面导入现代物流是80年代以后的事。现代物流的发展历史至今不过半个世纪,但是现代物流在以美国、日本和欧洲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进入了成熟期,现代物流的技术运用日益广泛,现代物流的理念思想深入人心,现代物流的概念内涵不断丰富,体现了美国、日本和欧洲的现代经济和现代管理的风貌特征。

1.美国强调企业物流

美国在发展物流过程中,一直把物流作为企业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予以高度重视,将企业物流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加以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改变了美国企业经营管理的行为,促使企业意识到顾客满意是实现企业利润的唯一手段,是保障企业生存发展的唯一路径;现代的顾客满意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行为规范,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理念和哲学而被赋予时代使命。因此,美国企业特别强调物流的服务保障职能,并通过物流的服务保障增强企业竞争力,增加企业利润。以顾客满意为理念的企业物流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物流的研究和实践,使美国的物流发展史成为一部以企业物流发展为核心的历史。1963年成立的美国物资配送管理协会在1985年改名为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其称谓离不开物流管理,这从侧面说明了美国物流是始终围绕企业物流理念的升级和企业物流技术的进步发展起来的,是在追求顾客服务竞争的企业物流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日本强调物流系统

日本物流概念的形成比美国晚得多,但是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推动下,物流理念的提升和物流功能的整合进程很快,现代物流发展十分迅速,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经验和方法,成为现代物流方面的先进国家。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日本从美国导入物流概念的过程中,把物流理解为“各种活动综合体”,包含了运输、配送、保管、库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活动等基本活动。60年代,日本通产省发表了《关于流通活动系统化》,提出为了适应流通活动高度化和效率化,要把整个流通活动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把物流基本功能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70年代,运输省发表了《走向物流系统化的道路》,认为物流系统是经济社会的子系统,提出构建理想的物流系统的思路。从此,在日本,从政府层面到行业层面再到企业层面开始全面构建物流系统。在政府层面,日本有专门的行政部门,即原来的通产省和运输省来行使物流行政管理职能,制定物流政策和法令,如《综合物流政策大纲》(1997年4月)、《新综合物流政策大纲》(2001年7月)等。在行业层面,1970年成立的日本物流管理协议会(Japanes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JCLM)和日本物的流通协会(Japan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JPDMA)于1992年合并为日本物流系统协会(Japan Institute of Logistics Systems, JILS),突出物流系统的观念。在企业层面,日本企业高度重视物流,积极投资物流体系的建设,构筑与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相适应的物流设施,如80年代通运、大和运输等一些较大的物流企业都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分公司、子公司,面向国内外开展第三方物流业务,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综合物流网络体系。

3.欧洲强调综合物流

在欧洲的物流观念中,始终强调综合的观念,重视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物流,提倡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理念。成本中心观念带来欧洲供应链管理的盛行,供应链理论和技术应用相当出色,提高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之间的效率成为欧洲物流发展的重点。欧洲的许多企业通过直接控制供应链,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通过把供应链上的物流和其他企业经营管理要素纳入一个整体的思考系统中,进行系统规划,促使“功能性”的物流系统成为重要部门,大大提高了物流一体化程度,综合物流成为欧洲物流发展的重要特征;通过把SCM和ECR(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有效客户反应)作为企业“价值创造链”的核心理念,强化供应链竞争力的物流因素的作用。随着欧盟的诞生和欧洲共同市场的形成,欧洲物流呈现出企业物流社会化、国际化的趋势,第三方物流的应用水平高于美国和日本。近两年来,欧洲物流运输市场共发生890宗收购结盟的商业活动。在大型物流企业规模扩张的趋势中,一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中心,供应商、制造商、中间商和相关服务商有机结合的完整网链结构正在欧洲形成。

综上所述,现代物流在美国、日本和欧洲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其特征与风貌各有千秋,可资发展中国家借鉴启示的经验主要有三点:①现代物流体现的是系统化的思想,追求的是系统最优,实现的是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②现代物流活动是企业行为,第三方物流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动力;③在现代物流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政府的物流发展政策措施指导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

二、中国物流发展历史沿革

我国对物流概念、物流理论的研究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物流理念开始展开的。物流作为经济管理的一个基本领域、基本功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其物流活动和物流管理在新中国经受了半个多世纪的洗礼。中国物流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下的发展阶段、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下的发展阶段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发展。

1.计划经济下的物流(建国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

这一时期,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国家的整个经济运行处于计划管理之下。国家对各种商品特别是生产资料和主要消费品,实行指令性计划生产、分配和供应,商品流通企业的主要职责是保证指令性分配计划的实现。为了节省商品流通领域的费用,政府努力综合发展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布局物资储运点,建立合理库存,编制并不断修改主要物资的合理流向图,提倡综合利用各种运输方式及发展联运,但总体上是按计划生产、储存和运输,实现计划分配与供应。特别是1963年物资部门实现统一管理中转供销仓库以后,全国物流活动基本上由各种物资储运公司和商业储运公司来承担。物资储运公司遵循“以收抵支,收支平衡”的原则,无论中转次数多少,只向用货单位按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收取一次性管理费用,物资系统内部调拨物资不收管理费。国家要求物资企业发挥蓄水池的作用,导致了社会物资库存量不断上升,物资周转缓慢。工业消费品的储存和运输按三级批发的供销体制进行,即对应一、二、三级商品批发供应站设立相应的商业储运公司,分别承担三级批发过程中的储运业务。当时的商品零售业主要是由国营的百货商店、粮店、副食店和各种物资供应站构成的,它们成立物流的终点,而且大都规模不大,内部物流活动主要是储存。与此相对应,企业生产按计划安排,物资供应按计划调拨,产品销售按计划分配,交通运输按计划执行,几乎所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都是由各级政府按部门、行政区域通过计划手段进行分配和供应的。涉及物流的各个环节,包括采购、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均完全通过计划手段进行管理和控制,企业基本没有自主经营的空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物流管理方式,在生产规模小、产业结构简单、基础设施短缺、物资供应匮乏的经济发展阶段,虽然使政府比较容易掌握当时的社会物资供应状况,能在一定范围内调剂余缺,保持社会供应的相对稳定,但却导致了条块分割,自成体系,机构重叠,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互相分离,社会库存量大,物资周转缓慢,资金占用较多,给社会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

可以说,这个时期中国尚未引入物流的概念,更没有现代物流的理念。资源分配和组织供应是按部门、行政区划进行的,物流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指标的落实,物流的经济效益目标被放到了次要位置。物流活动仅限于对商品的储存和运输,物流环节相互割裂,系统性差,整体经济效益低下。

2.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下的物流(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

这个时期,中国引入了物流的概念,物流发展进入部分一体化管理阶段。中国经济开始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随着产品和服务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各类企业开始意识到现代物流的重要作用,不仅流通部门加强了物流管理,生产部门也开始重视物流问题;不仅国营物流企业的建设有所加强,同时一些集体和个体物流企业也有了发展,物流业已打破部门、地区的界限,向社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但是,这个时期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运作和现代物流企业。

这个时期,我国实行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加,多种经济成分进入市场,国民经济步入高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中国的物资分配体制、商品流通体制、交通运输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逐步放开了对企业生产、物资、价格的管理。工业企业自主决定其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商贸企业根据流通体制改革和物资供应方式的调整变化,建设配送中心,开展商品物流配送服务;交通运输企业突破传统的观念,把业务范围向运输前后的两头延伸;货运代理企业作为托运人与承运人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开办了代理货物托运、接取送达、订舱配载、联运服务等多项业务。国外先进的物流概念和物流管理方式开始进入我国,影响渗透着我国物流活动的各个领域。

这个时期,由于经济活动已向商品经济转变,物流业开始注重经济效益。物流活动已不仅仅局限于被动的仓储和运输,而开始注重系统运作,即考虑包括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在内的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益。按系统化思想,推出了仓库一次性作业、集装单元化技术、自动化立体仓库、各种运输方式综合利用和联合运输等系统应用形式,用系统思想对物流全过程进行优化,使物流总费用最低,物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所提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物流(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经济建设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消费需求个性化、多元化趋势的加强,竞争机制的建立,使得我国工商企业,特别是中外合资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不断提出新的物流需求,我国经济界开始把物流发展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国家逐渐加大力度对一些老的仓储、运输企业进行改革、改造和重组,使他们不断提供新的物流服务,与此同时出现了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物流企业。

在物流学术领域,一系列会议也陆续召开。例如,199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在上海召开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国际学术会议;1995年,中国物资流通协会成立,并于1997年举办了亚太国际物流会议。此间,《现代综合物流管理》《现代物流学》《物流学》《军事物流概念》等新一批重要物流书籍出版发行。这一阶段是中国物流发展的成长时期。

4.新经济发展形势下的物流(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新经济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网络经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电子商务,让人们转而聚焦物流这个“瓶颈”,并意识到网络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物流;新经济的表现形式之二是信息经济;表现形式之三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新经济背景迫使中国企业不得不重视物流这一“第三利润源”。

我国物流的发展也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领导人多次在有关会议上对物流产业的发展表示关切。2001年,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铁道部、交通部、原信息产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民航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2004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公安部、铁道部、交通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民航总局、工商总局九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经国务院批准;2005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7年3月,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2009年3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11年6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工作,推出了推动物流业发展的八项配套措施,等等。

与此同时,我国物流领域第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行业组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成立;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正式实施并于2006年进行了修订;《中国物流年鉴》《中国物流发展蓝皮书》出版发行;各种物流峰会、论坛、研讨会和物流机械展览会接连不断;各省、市、自治区纷纷制定物流发展规划,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纷纷涌现。

这一阶段是中国物流大发展的时代,中国物流正和世界经济接轨,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也越来越小。

▶ 案例一

欧洲物流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物流产业在欧洲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新兴服务领域,对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物流产业发展需要政府的参与和必要的政策支持

(1)协调政府的管理职能,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是欧盟在促进欧洲统一市场形成的过程中,制定和大力推行的统一贸易政策、运输政策、关税政策、货币政策等,极大地促进了货物在全欧洲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二是欧洲各国政府积极地为本国物流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2)打破垄断,减少政府干预,创造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近年来,欧洲各国政府实施了一些打破垄断、放松管制的政策措施,对促进各国物流产业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3)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为物流产业健康发展提供运行平台。这方面的政策包括: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效率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政策,以及促进大型货运枢纽、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和公共配送中心等新型物流基础设施发展的政策。

(4)推进物流产业的标准化进程。

一是针对物流基础设施、装备制定的基础性和通用性标准;二是针对安全和环境制定的强制性标准;三是支持行业协会对各种物流作业和服务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5)支持物流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加快物流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6)制定必要的导向性政策,引导和鼓励物流产业发展。

2.物流行业协会组织在物流产业发展中作用显著

(1)引导和促进作用。如欧洲物流协会组织的物流企业问卷调查,跟踪和分析整个欧洲物流产业发展状况,结合世界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引导和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2)咨询服务作用。如荷兰国际物流配送协会,专门提供配送中心选址、规划、经营等方面的咨询和信息,帮助成员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其发展。

(3)教育和培训作用。目前,欧洲各物流协会的物流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基本上采用的是欧洲物流协会开发和制定的物流教育培训标准,并形成了相应的物流从业资格制度。

(4)行业规范作用。如欧洲物流协会与欧洲标准化委员会及各种标准化研究机构合作,参与制定了多种物流行业标准,并合作编写物流词典,规范物流用语。

(5)联络和交流作用。一是利用研讨会、组织专项研究活动等,促进物流产业内部的交流和合作;二是建立与欧盟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对话机制和交流渠道,反映行业的呼声和利益要求,积极寻求政府对物流产业发展的支持。

3.国际经验给我国物流产业带来的借鉴与启示

(1)建立协调统一的管理制度,为物流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鉴于我国物流管理体制中存在着条块分割现象,对物流产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近期有必要成立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参加的协调机构,专门负责研究、制定和协调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此基础上,结合政府当前的政策取向,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物流装备更新的融资政策、物流基地的土地使用政策、物流服务及运输价格政策以及工商登记管理政策等方面,研究制定有利于物流产业发展的支持性措施。

(2)改变基础设施分散规划、投资的格局,注重新型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改变目前按不同运输方式和行业管理部门进行规划和投资的方式,将政府在基础设施规划和投资方面的职能适当集中,以统筹规划和布局各种基础设施,促进基础设施之间的配套和协调发展。同时,中央政府应当加强对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新型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并注意协调地区之间、城市之间的物流发展规划。

(3)打破行业、地区界限,促进全国统一物流市场的形成。一方面,要制定全国统一的贸易、运输管理政策,进一步放宽政府的干预和管制,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货物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另一方面,要在规范市场准入的基础上,鼓励物流企业进入不同运输服务领域,为物流产业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4)采取积极的措施,推进物流标准化的进程。协调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加快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的制定工作。同时,清理和规范已有的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各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5)重视物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工作,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政府应积极支持和鼓励物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一方面要支持和资助大学及科研机构在物流方面的研究和创新活动,提高我国物流理论和技术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建立物流研究机构,鼓励企业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以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应促进多层次、多样化的物流教育体系的形成。

(6)关注物流行业协会组织的成长和发展,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要尽快培育中国的物流行业协会,一是促进商业、物资、运输、外贸等行业协会中各物流专业委员会之间的合作,以尽快形成全国性的物流行业组织;二是参考欧盟的做法,赋予协会一些职责和权力,在制定和推广物流行业标准、物流教育规范、物流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等方面发挥协会的作用。

资料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网www.chinawuliu.com.cn,2010-10-27。

▶ 案例二

纵观新加坡的物流业

世界地图上的新加坡只不过是个“小红点”,但新加坡所处的地理位置却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之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商业、运输、通信、旅游中心。靠水吃水,一直以来,新加坡凭借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目前,物流业已经成为新加坡的支柱产业,新加坡港的吞吐量也一直名列世界各港口前列。

1.平台

新加坡是亚太地区领先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中心。新加坡的樟宜机场是世界第四大货运机场,每周4000驾次航班连接着57个国家的182个城市。机场内设有樟宜航空货运中心(也称物流园),面积达47公顷,是一个24小时运作的自由贸易区。这个一站式的服务中心,提供了装卸航空货物所需的设备和服务,从飞机卸下的货物送到收货人手里,前后只需一小时。民航局不定期研讨制定樟宜机场的发展规划,以确保机场有足够的能力应对亚太地区航空交通的强劲增长。

新加坡利用其优良的深水港,兴建了4个集装箱码头。新加坡港务集团每年可装卸超过1500万个集装箱,是世界最大的单一箱运码头经营机构。2008年,新加坡港以260多万标箱(TEU)及两位数的增幅,再次雄踞国际港口的榜首。在新加坡,200家船务公司把新加坡港与123个国家的600个港口连接起来。这一切都使新加坡毋庸置疑地成为亚太地区领先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中心。

2.地位

正因为新加坡拥有强大的海上和空中网络连接着亚洲和世界各地,有超过9000家的物流企业将新加坡作为区域转运及配运中心,其中包括位列全球业界前茅的17家第三方物流公司中的10家在新加坡设立了亚洲总部。这里也是许多正在进入亚洲市场的跨国公司的亚洲总部。据一项调查显示,新加坡工业及商业企业运用物流组织管理技术和专业化的3PL(Third Party Logistics,第三方物流)服务非常普遍,约60%的新加坡企业使用3PL服务,其中有83%已经是3年以上的3PL服务客户。超过90%的使用者认为3PL服务能帮助他们降低成本,并对3PL提供的物流服务十分满意,这是新加坡3PL服务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此外,世界知名物流企业如敦豪、联邦快递、辛克等都在新加坡设立了区域总部。再加上与互联网的结合,新加坡物流业更以电子物流的全新经营模式,整合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网络供应链管理系统(IS-CM),吸引跨国企业利用新加坡物流业的优势来构建亚太地区的外包供应网,使跨国企业可以更好地专注于产品研发及市场营销,提高国际竞争力,从而更加巩固新加坡物流业的支柱地位。

3.政策

新加坡政府扶持经济的发展在世界上既具有知名度,也是较为成功的。新加坡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支持物流行业发展的政策,主要有税收优惠、研究经费的资助和提供各项教育与在职培训计划。由于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新加坡的物流行业投资规模较大,且有强大的推动力和持续性。新加坡物流业的发展还在于其政策上对物流业进入、投资没有限制,而良好的物流服务环境则吸引了大批国际著名企业在新加坡驻足及设置物流运作基地。

4.特点

作为发展较为成熟的现代物流业,新加坡物流可以用“四高”来形容,即高效率、高科技、高服务、高专业。

新加坡物流业充分体现了“高效”的含义,这不仅由于新加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还在于其各环节畅通无阻。以通关程序为例,新加坡政府使用“贸易网络”实现了无纸化通关,贸易审批、许可、管制等通过一个电脑终端即可完成。

高科技是新加坡物流业的主要支撑力量之一,而网络技术则是重中之重。新加坡物流公司一般都拥有高技术仓储设备、全自动立体仓库、无线扫描设备、自动提存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基本实现了整个运作过程的自动化。新加坡物流企业都斥资数百万美元建成了电脑技术平台,通过公司的技术平台,客户不但可以进行下订单等商务联系,还可以随时了解所托运货物的空间位置、所处的运送环节和预计送达的时间。现代科技还保证了货物的安全和物流过程中的准确性,如条码和无线扫描仪的使用使每天多达数千万份的货物运送准确率超过99.99%。

服务的专一性是新加坡物流企业提供高质量服务的重要原因。它们要么专门为某一行业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要么为各行业的客户提供某一环节的物流服务。新加坡港口、机场附近均设有自由贸易区(保税区)或物流园区,提供集中的物流服务,在园区内就能找到运输、仓储、配送等各个环节的专业物流商,极大地方便了客户联系业务。樟宜国际机场附近的物流园,吸引了数十家大型物流公司进驻,达到了较好的规模经济效果。新加坡现代物流业已经转向“量身定做”的服务,以满足每个客户的不同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服务范围之广、之细可谓空前。公司通过和客户共同研究,找出一种或几种最理想的服务方式,最终选择能最大限度地为客户提供低成本服务的解决方案。

注重人才的培养也是新加坡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新加坡政府以讲座的形式向公司及公众介绍物流技术的最新发展,推出了政校合作、国际交流等多项物流人才培训计划,并配合市场的实际需要推出广泛的专材训练课程。政府也与物流专业机构、协会或商会合作,推动物流展览会、研讨会等的举办,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新加坡政府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等高等学府设立物流硕士课程,培养物流专业的高级管理人才。1999年,政府提供2000万新元资助新加坡国立大学和美国佐治亚州科技学院在新加坡合作成立了亚太物流学院,主要培养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的专业人才,全球二十八家著名学府认可其物流专业资格,完成课程的学员可在这些学府升读物流的硕士课程。此外,政府还鼓励私立教育机构开办物流专业课程,为在职专业人员提供培训,如新加坡物流学院,目前在校受训的在职人员达1500人,该校同时也提供学位教育,培养物流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

5.新加坡物流业的外扩之路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加坡的物流市场已成熟,国土面积小、没有工业成为新加坡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新加坡的物流业者认识到必须走出国内市场,寻求新的促进增长的道路。

亚太物流业报告指出,亚洲物流业估计价值1万亿美元,以中国为首,其后依次是东盟国家和印度。经济的全球化造成了生产基地向东移;世界贸易组织提倡的多边贸易体制及区域贸易协定、双边贸易协定等都有助于国际货物流动的大幅增加;采购原材料、分包制造以及成品配送活动也正在全球化过程中,同时增加了企业供应链的长度和复杂性。这一切都使生产企业无暇顾及全部的产业链环节,迫使其将部分物流业务外包。

一方面,新加坡物流业者亟须摆脱国内物流业的饱和状态,需要进一步扩大业务,以取得更大的利润;另一方面,一直以来,新加坡物流业不仅是区域跨国企业的物流服务提供商,也已经拥有广泛的网络。因此,两者不谋而合。

由此可见,新加坡物流业外扩的成功不仅仅是顺应全球经济形势,也与长期以来的硬件发展分不开。

资料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网www.chinawuliu.com.cn,2010-8-6。


本章提要

现代物流内涵的演进经历了20世纪初的PD阶段到20世纪80年代的Logistics阶段,再到21世纪的Supply Chain阶段,物流理论实现了从一个窄小的领域向一个广阔领域的飞跃。

物流学科是以物流全过程为对象,研究物品实体流动的概念、理论、规律、技术和方法的学科,属于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和理学等互相交叉的新兴学科。

在对物流的认识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商物分离、“黑大陆”说、“物流冰山”说、“第三利润源”说、“效益背反”说等经典学说。物流效用包括时间和空间效用,物流价值体现在物流系统功能价值、物流经济活动价值、物流利润价值、物流成本价值、物流环境价值、企业发展战略价值、国民经济价值和新经济价值。

美日欧物流发展有其各自的特征:美国强调企业物流,日本强调物流系统,欧洲强调综合物流。中国物流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下的发展阶段、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下的发展阶段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发展。


练习与思考

1.现代物流内涵的演进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Logistics包括的物流内容是什么?

3.比较PD与Logistics的物流内涵的不同。

4.物流的六大功能是什么?

5.物流产生了哪些效用?

6.关于物流有哪些经典学说及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