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十五讲(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讲 别具一格的道门经籍

【学习目的】 了解道教经典流传与编纂的基本情况,熟悉历史上几种道教大丛书的体例以及沿革,尤其是弄清“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式,认识道教经典的主要特点,掌握阅读道经的基本知识。


任何一种宗教研究都无法离开经典文献。没有经典文献为依据的研究,是不可能真正把握宗教精神实质的。对于道教研究来说,当然也是如此。所以,在对道教神仙信仰体系有一个基本了解之后,我们将集中地探讨道教经籍文献的来龙去脉和思想价值问题。大家也许注意到,我在前面几次课中已经引述了道教的一些经典,比如《太平经》和《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等。不过,在那些场合,我的介绍只是零星的,并且不是从文献学的角度来进行的。为了比较全面地认知道教,我在本次课中将根据历史脉络,对道教经典的由来与发展作一些说明。

中国道教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除了奉先秦道家《老子》、《庄子》、《列子》、《亢仓子》等为诵习的功课外,还创作了大量的经籍。此类经籍是在道教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体现了道教的教理教义,涉及道教的方术、戒律、科仪等诸多领域。道门中人出于学习的需要和保存的意识,多次对其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并且结集出版。现存的《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是道教文献流传过程中的主体,其他还有为数不少的文献也是道门中人的知识结晶。从整体而言,我们了解道教经籍,不仅要考察收入《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中的文献,而且应该注意到明代万历以后的道教作品。

著名汉学家N.J.基拉多特指出:“《道藏》的经文尽管奥秘神奇,篇幅浩繁,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异常丰富的源泉,使我们可以较准确地弄清其宗教性质、社会特征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任其自然”——道家之道》,美国芝加哥英文版《宗教史》杂志第23卷第2期,1983年11月。基拉多特虽然是站在西方宗教学者的立场上来看待道教及其典籍的,但至少也说明了道教经籍内容的丰富性和在传统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