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板上不朽的苏美尔文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苏美尔人的故乡

希腊语Mesopotamia(“美索不达米亚”),意为“河流之间的土地”,是古代希腊人及其继承人罗马人对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地区的称呼。我国学术界一般意译为“两河流域”或音译为“美索不达米亚”。这一地区广义上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中下游地区,北迄陶鲁斯山,南到波斯湾,东迄扎格罗斯山脉,西到叙利亚沙漠,包括现伊拉克的全境以及叙利亚和土耳其与其相连的部分。苏美尔人是这里最早的文明创造者。

两河流域由不同的地域组成,各地的地理特征和当地的自然资源影响着居住在那里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南部由沼泽和宽广、平坦而贫瘠的平原组成,各城市沿河渠而建并逐渐发展起来。由于自然资源匮乏,与周边国家的商贸异常重要。北部由山地和平原构成,由于有季节性降雨和从山地流下来的河流网,所以土地相当肥沃。早期的居住者开垦土地并使用附近山区的木材、金属和石料。

幼发拉底河

底格里斯河

两河流域南部古称巴比伦尼亚,是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地区,其南部古称为苏美尔(Sumer=Ki-en-gi)。—支非本地塞姆语的外来民族迁移到这里生息繁衍,开创了两河流域文明。他们被本地说塞姆语的阿卡德人称为“苏美尔人”。巴比伦尼亚的北部和迪亚拉河下游地区在古代被称为阿卡德(Akkad =Ki-uri),这是因为第一个统一两河流域的城邦阿旮德(Agade)位于这里;说东北塞姆语的阿卡德人可能是本地土著居民。苏美尔和阿卡德的分界约在中部圣城尼普尔。

两河流域的农业和畜牧业产品相当丰富,有谷物、蔬菜、肉类(牛羊肉为主,苏美尔时期有猪肉)、奶制品、皮革、羊毛、亚麻以及角制品等。谷物有小麦、红小麦(emmer)、小米等;大麦因适应本地略带盐碱的土壤,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主要的谷物。大麦芽被用来酿造世界上最早的啤酒,小麦和大麦被磨成面粉烤制面饼。主要油类植物是芝麻。丰富的椰枣(俗称“伊拉克蜜枣”)也是两河流域人民的美味食品,南部炎热的气候和充足的灌溉水源非常适合枣椰树生长。

河渠浇灌的椰枣园

本地的自然资源总的来说是贫乏的。河流能提供鱼和其他水产品及芦苇。苇杆用来编席子、篮子和箱子,造船和建房。由于枣椰树的木质粗糙和它的果树性质,本地缺乏木材。石料仅有石灰石和“摩苏尔大理石”两种。

虽然现代伊拉克以丰富的石油蕴藏闻名,古代两河流域人却仅知道石油的伴生物沥青矿。苏美尔人用沥青作砖层之间的粘接物、房屋建筑和造船的防水涂料、艺术品镶嵌的粘接剂和塑型材料以及燃料,甚至作为药用。本地没有金属矿藏,缺乏建筑、装饰和雕塑用的石料和木材。从原始时期起,这些原材料就由外地进口,并在这一无铜地区发展成铜石并用文化。一般认为铜最早由伊朗西部和高加索山区的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输入。后来,附近的小亚、塞浦路斯、巴林岛和阿曼的铜都能运到两河流域。锡可能来自伊朗、高加索和阿富汗。白银多数来自套鲁斯山脉。黄金来自从埃及到印度的许多矿点。伊朗几处供应硬石料和各种有价值的宝石。文献提到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石刻匠常用的光亮的黑闪长岩碑料来自“马干”(阿曼或埃及)。普通木材可以在扎格罗斯山脉的森林中找到,但建筑庙宇和宫殿的高大杉木、柏木和雪松则必须取自地中海岸边的黎巴嫩山脉和阿马奴斯山。其他种类的木材则来自海外的麦鲁哈(印度或埃塞俄比亚)。

苏美尔人运输的主要途径是水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形成两条南北大动脉。两河之间则有上下纵横的许多渠网连接各个城市。由于冬季陆地上覆盖着河水泛滥留下的厚泥层,而春季洪水又常发生,水路运输往往超过了以骆驼和驴车为主的陆路运输。

两河流域通往西方叙利亚和地中海岸的商路有二条。一条路程较近但旅行困难:由巴比伦或西帕尔城沿幼发拉底河上溯到达马端或其上游的戴尔卓尔(Deir-ez-Zor)一带,然后向西进入大漠到达叙利亚的绿洲塔德摩尔(Tadmor,古名帕勒穆腊[Palmyra]),再向西行出沙原到达侯姆斯。从那儿出发,西可到达腓尼基海岸的各城,北可进入北叙利亚的重镇哈拉波。从哈拉波向北可进入小亚半岛,向南可到达大马士革;再南是以色列和腓利斯汀(巴勒斯坦)的土地,从那可以踏上通往埃及和非洲大陆的道路。由于这条路线穿越荒漠、行程艰难而且易受到荒漠绿洲之间的游牧民族的抢掠,商队一般都选择另一条虽然路途较远,但能保证给养供应又较为安全的路线。这条路由西帕尔沿底格里斯河北上,到达现代摩苏尔对面的亚述的尼尼微后转向西方,穿过哈布尔上游的各个城镇,由舒巴特恩里勒(垒兰丘)到古扎那(哈拉夫丘)。商队在巴里赫河上游的哈兰城休整后,向西从埃马尔城(美斯给耐丘)或卡尔赫美什(耶腊波留斯)城渡过幼发拉底河,前面就是北叙利亚重镇哈拉波(今阿列颇)。由哈拉波向西可到达奥伦特流域和地中海(“日落之西海”,“大海”)岸边的乌旮瑞特城,南下可经哈马特城到南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向北过阿马奴斯山进入小亚海岸的基里基亚平原,由此可通向小亚半岛西部。两河流域通往小亚东部的商路可以由尼尼微沿底格里斯上溯,或由哈兰向北穿过陶鲁斯山脉的各个关口。到东方的商路由于高山峻岭的阻挡比较困难。三个关口通过扎格罗斯山脉。最北点在上扎布中上游的柔万杜孜(Rowanduz)以东的下扎布源头附近的腊亚特,过此关可进入乌尔米亚湖南岸和阿塞拜疆。中部关口在迪亚拉河上游南岸的哈拉比亚,其西北是下扎布河南岸的苏莱马尼亚市。由此关口可以进入伊朗高原。最南的关口在迪亚拉河中游南岸城市哈那秦(Khanaqin),对面的伊朗城市是凯尔曼沙;往东再行是哈马丹(古米底首都所在地),进入伊朗高原向东北行则至里海南岸。两河流域通往东南的道路经过埃兰的国土。这条路没有高山阻挡,苏美尔人可经过东邻乌莱亚(今凯尔哈河)和乌克奴(今卡闻河)二河的苏萨平原。北方的亚述和阿卡德的商人则常沿扎格罗斯向东南经德尔城进入埃兰首都苏萨。由苏萨向东是安善(后属于波斯),向北是里海南岸的米底各部落。古埃兰是—个经常进入两河流域和那里的各王朝争霸的强大国家。在阿卡德和乌尔第三王朝(前2111—前2004)统治埃兰之后,这条商路一直控制在埃兰人自己手中,两河流域的商人不能自由地使用它。

两河流域最南部还有一条重要的海上道路——波斯湾(古称“下海”,“日出之东海”)。文献中常提到由迪勒蒙(Dilmun,今巴林岛)、马干和麦鲁哈来的船队。马干可能位于埃及或苏丹或埃塞俄比亚的红海沿岸地带,而麦鲁哈可能指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西海岸一带。

由于两河流域位于一个连结近东地区各部分贸易网络的中心地带,苏美尔文明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贸易和商业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