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概要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定义
正如第一章所介绍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资产负债管理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而诞生并不断变化演进。在管理目的方面,从单纯的缺口分析,发展到统一管理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实现资本最优配置;在管理对象方面,从初期的以存款、贷款、债券为主,演变为目前的几乎涵盖所有的表内外业务;在管理风险方面,从初期的以流动性风险为主,进化到目前涵盖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在管理方法方面,也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演进。
关于资产负债管理的定义,北美精算协会将之定义为:资产负债管理是管理企业的一种活动,用来协调企业对资产与负债所做出的决策;它是在给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约束下,为实现企业财务目标而制定、实施、监督和修正企业资产和负债的有关决策的过程。对任何利用投资来平衡负债的机构来说,资产负债管理都是一种重要且适用的财务管理手段,对银行、基金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而言更是常用的一个概念。资产负债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产负债管理,是指金融机构按一定的策略进行资金配置,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有机统一;狭义的资产负债管理,主要指在利率波动的环境下,策略性地改变利率敏感性资产的配置状况,实现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或者通过调整总体资产和负债的持续期,来维持金融机构正的净值。因此,狭义的资产负债管理,主要是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管理;而广义的资产负债管理是包括多种风险管理和收益管理的综合管理。
结合资产负债管理的历史与发展,本书对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定义如下:资产负债管理,是指在给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约束下,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以及经营体制健全化,而制定、实施、监督和修正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有关决策过程,它是实现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经营目标的基础与手段。
二、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
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不单单是IT系统的导入,它是商业银行经营决策的过程体系,当然,在决策过程中有赖于其IT系统平台——资产负债管理系统提供必要的信息。总体而言,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的构建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资产负债管理理念的导入和管理流程的梳理;二是资产负债管理组织体制的构建与完善;三是IT系统——资产负债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完善。在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这三个方面是顺次递进的,同时它们之间又是相互支撑、相互匹配的,表2-1描述了这三个方面的简要内容。
三、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现状及发展
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实践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尚存在很大差距。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经历了从资产管理到负债管理再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渐进过程,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科学的体系,其管理方法较为多样,技术水平也较为先进。在中国,虽然有些商业银行也在摸索推行资产负债管理,但目前使用最多的仍只是较为简单、直观、要求明确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1998年之后,国务院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银行监管机构开始推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监管体制,这实际就是要求商业银行提高风险意识,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2006年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后,银监会开始实施包括资本充足率指标在内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以指标控制的方式监管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四大类风险。
随着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资产负债管理将越来越被中国商业银行所重视。2010年9月25日,银监会召开了新资本协议扩大会议,接受评估的6家银行的第一支柱下多数项目都已启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已投入使用;第二支柱项目处于建设阶段;大多数银行的第三支柱项目尚未启动。而中国地方性商业银行的现实是,核心业务系统正在升级或刚刚完成升级,内部评级系统准备建设或正在建设,市场风险管理系统、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还处于规划阶段。
中国商业银行建设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比较缓慢的原因在于:一是对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二是在现有的市场环境和监管条件下,商业银行也没有动力去借鉴与实现现代资产负债管理。具体而言,以下三点制约了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的发展:
第一,利率管制政策客观上形成了较高的存贷利差。中国一直实行利率管制政策,在这种制度下,监管机构不可能把存贷款利差压缩到商业银行难以承受的地步。长期以来,中国存贷款利差一直保持在2%的高水平以上,商业银行只要稍微加强内部管理,控制不合理的费用支出,降低不良资产水平,利润水平就会得到明显提升。
第二,中国居民储蓄倾向较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宽松。受文化传统的影响,同时也是防止突发事件的需要,中国居民一直具有较强的储蓄倾向,普通居民若有部分闲置资金还是会选择存入银行。在这样的经济与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仍然是以国内居民储蓄为主,因具有大量客户存款,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较为宽松,不担心出现吸引不到客户存款的情况。所以,大多数商业银行根本都不去考虑通过货币市场融入资金扩大短期负债业务以实现快速发展,更没有寄希望于通过大量借入短期头寸以维持资产的流动性。
第三,中国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发展尚不健全,金融远期、金融互换、金融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才刚刚起步,这使得商业银行即使想要通过对冲交易进行风险规避,也缺乏合适的对冲工具,在客观上制约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的发展。
虽然从传统上看,中国的商业银行历来重视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相对而言对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重视不足,对资产负债管理概念还比较淡漠。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推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监管环境的变化,中国商业银行将越来越重视资产负债管理,其具体理由如下:
1.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
首先,中国利率管制政策已经逐步放松,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商业银行很难再长期维持一个有稳定回报的固定利差。其次,中国正在加快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为企业各类融资提供便利,企业直接融资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商业银行会逐渐面对“脱媒”现象,竞争将逐步加剧,经营环境将日益严峻。最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将使得银行总资产规模和以外币计价的资产与负债快速增加,这在客观上增强了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动力。
2.竞争环境的激烈化
国内银行业的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例如利率竞争、商品差别化竞争以及服务竞争等,同时,随着银行业的全面放开,国内商业银行还面临着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另一方面,国内银行业还面临着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资本市场分流资金的压力。这些都将促使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负债管理更好地实现经营目标。
3.巴塞尔协议的实施
巴塞尔委员会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银行监管国际组织,但事实上已成为银行监管国际标准的制定者。从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Ⅰ到2006年的巴塞尔协议Ⅱ再到2010年9月的巴塞尔协议Ⅲ,其监管标准越来越严格,风险计量越来越精细化、数理化。中国银监会结合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对巴塞尔协议的实施范围及进程提出了具体要求,虽然没有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协议,但巴塞尔协议的思想无疑代表着未来银行监管的方向。2007年中国银监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国在分类实施、分层推进、分步达标的基本原则下,正式启动了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工程;2009年资本监管新规的推出将影响中国银行业的资本金压力和盈利能力与盈利模式;2011年5月中国银监会颁布的《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被称为“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这些都意味着中国商业银行将面临着与国际接轨的外部监管环境。而资产负债管理的实施,可以解决巴塞尔协议Ⅲ中关于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的计量问题,因此,巴塞尔协议的实施是商业银行重视资产负债管理的外部因素。
从以上原因来看,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出现重大变化,其利润来源将会逐步收窄。为了更好地实现股东收益最大化目标,更好地适应监管当局的要求,中国商业银行将会逐步加强资产负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