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建市30年实录(上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提升医疗卫生水平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一、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人居环境

晋城市的爱国卫生运动有一定的历史基础。早在1952年,原晋城县的东四义村,就被评为全国卫生模范村。此后,各个村镇纷纷效仿东四义村,注意环境面貌改善和个人卫生习惯养成,定期清扫院落和街道成为制度。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经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的经济体制和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晋城县委和县政府又根据新的形势,于1982年开展了更加深入的爱国卫生运动,并迎来了全国农村爱国卫生运动现场会在晋城县的召开,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出席会议并讲话。

全国卫生模范村——东四义

晋城市组建后,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发扬原晋城县的光荣传统,始终把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紧紧抓在手上,在制订“两个文明”建设规划时,就把新农村建设和开展“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良厕所、水井、畜圈、炉灶、环境)及除害灭病等工作列入计划,动员全社会各行各业齐抓共管。很短的时间,全市就有80%的厕所、79%的畜圈、60%的水井得到初步改良。1988年,各县(区)都把爱国卫生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实行块块承包的目标管理和条条负责的委员分工负责制。高平县掀起全民动员、城乡结合,大打全方位、大卫生综合治理的总体战役,全县爱国卫生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不仅有效地巩固和提高了卫生红旗县城的标准,而且使卫生红旗乡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9月,市委、市政府在高平县召开全方位、大卫生综合治理现场会,及时推广高平县的先进经验。1989年3月7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全国爱卫会确定,每年4月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第一个“爱国卫生月”活动的重点,是开展健康教育和治理环境卫生。3月11日,市政府对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组成单位和人员作了调整。经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在全市形成全民齐上阵、人人搞卫生的良好氛围。全市统一开展了灭鼠达标活动,城镇的鼠密度由活动前的11.5%下降到4.8%。年底,全市城市街道绿化率达到85%,上下水道普及率达8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25%。农村改水受益人口占农村人口的87%,其中饮用自来水的达59.6%;食品卫生抽查合格率达到80%以上。1990年国庆节前,经省检查团验收,晋城市被命名为“卫生城市”。

1991年,全省展开“迎国庆、创三优”(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竞赛活动。通过这一竞赛活动,晋城市的城市基础设施明显增加,市容焕然一新,城市秩序大为改观,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城市意识明显增强,并获得“迎国庆、创三优”先进城市称号。1995年9月,晋城市被全国爱卫会评为“卫生城市”,高平市被省爱卫会评为“卫生城市”,城区、沁水县、阳城县分别被评为“卫生县城”。1996年,全市以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为主要目标,严格实行委员部门分工负责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狠抓治本,强化管理,通过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改善了城乡环境面貌,推动了市区和各县县城市容环境的整体改善。抓治本建设,促进了农村改水、改厕全面发展,全市卫生水饮用人口达到164.7万人,其中饮用自来水人口达到136.7万人,分别占农村人口总数的94%和78.3%;厕所改良率达到60.8%,其中卫生厕所占到10.5%。在除害防病工作中,坚持突击性杀灭和经常性杀灭相结合的办法,“四害”密度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之内。在强化市民卫生意识活动中,经过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山西省卫生管理条例》,组织开展控烟活动和“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城市万人签名”活动,市民的城市意识、卫生意识、交通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进一步提高。1997年,按照“政府组织、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的工作方针,爱国卫生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的格局。农村以改水、改厕为重点,全面提高农村的治本建设,不断提高环境卫生质量,普及健康教育,继续深入开展除害防病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全市先后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精神文明建设,城市管理活动和保护环境整治污染等一系列治本工作。在全国卫生城市检查评比中,晋城市继续保持“省级卫生城市”称号,高平市、沁水县分别获得“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卫生县城”称号,9个村获得“省级卫生村”称号,分别是:东四义村、渠头村、山耳东村、窑头村、谭村、杨村、武安村、夏匠村、东宅村。1998年,全市各县(市、区)均跨入省级卫生县城行列,泽州县巴公镇在全省十佳卫生县城(镇)评选活动中,名列全省卫生镇榜首。1999年,晋城市的爱国卫生运动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卫生县城为主要目标,全面推动卫生基础建设和总体卫生水平的提高,以巩固、发展、提高为主导,提高了城市卫生和县城卫生的水平:在农村实施农村健康工程,结合宽裕型小康村建设,把开展创建卫生乡镇、卫生村活动作为主要内容,同步推进农村改水工作;在城乡全面开展卫生厕所改建工作,在陵川县召开全省农村卫生厕所(双瓮漏斗式、通风改良式)建设培训会,并在陵川县、泽州县、阳城县进行试点性推广。在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中,全面启动创建卫生村(镇)、卫生单位、卫生居民小区活动,共建成50余个“净化、硬化、绿化、美化、香化”“五化”配套的高标准卫生单位和20余个卫生居民小区,30个乡(镇)和100余个村建成标准化卫生乡(镇)村。

2001年,全市以创优美环境、树文明新风为主要内容,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整治、机关单位庭院绿化、除害防病、百万农民健康教育、新农村规划建设等多项活动,全市的爱国卫生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02年,以治理城乡环境卫生为突破口,清除“四堆八乱”、垃圾死角;以改厕为重点,对农村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整治,并以灭鼠、灭蝇为重点开展除害防病工作。环卫体制实行目标责任制、岗位制、效益工资制、定任务的“三制一定”制度和垃圾定时倒、定时运、定时扫、全日保洁的“三定一保”制度。单位、店铺严格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度。2003年,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以清除垃圾死角、整洁环境卫生为突破口,加大食品、住宿等行业卫生监督检查,严格消毒管理。2005年,对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进行了探索,依照国家卫生城市考核办法和标准,根据晋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方案。投资1500万元建设城市公厕和垃圾收转站,市区主干道推广机扫、冲洗、保洁、监察“四合一”制度。实施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和卫生厕所改造工程,全市农村自来水饮用人口达90.19%,卫生厕所使用率达45.86%,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58.77%。利用世行贷款,在泽州县和陵川县各安排500个农户卫生厕所改造项目。2006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列入市政府议事日程,成立了晋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领导组,制定《2006—2007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规划》和《2006年创建国家卫生工作要点》,并按照国家卫生城市考核办法对创建工作进行摸底调查。是年,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50%。以东四义村为典范,积极推动创建“国家卫生村”工作。10月10日至12日,全国爱卫办创建国家卫生村工作研讨会在晋城召开。2007年,大力开展卫生县城和卫生村镇建设活动,泽州、阳城、陵川、沁水4县爱国卫生工作达到省级卫生县城标准。在农村,各地卫生村镇创建活动也取得明显成绩,涌现出泽州县巴公村、山耳东村,城区大张村、大车渠村,阳城县皇城村,高平市马村,陵川县杨村,沁水县中村、土沃村等东四义式的卫生示范村镇100多个。5月31日,全省农村爱国卫生工作现场会在晋城市召开。9月20日,全国农村爱国卫生工作暨纪念爱国卫生运动55周年现场会议在泽州县东四义村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爱卫会主任吴仪、卫生部部长陈竺和全国爱卫会成员单位有关负责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主管领导、卫生厅局负责领导、爱卫办主任约300人参加会议。继1952年和1982年之后,东四义村再次成为全国农村爱国卫生工作学习推广的典范。2008年,全市开始实施城乡环境卫生清洁工程,新建垃圾填埋场846个、垃圾收集站29个,新建公厕1236座,新增环卫专用车辆468台,组建农村环卫专业队伍1760支,农村环卫专业队伍覆盖率达到80%。9月,6个县(市、区)全部获省级卫生城市、卫生县城称号。2009年,城乡环境卫生清洁工程整治重点向农村转移,全市建成卫生乡镇20个,卫生村50个。6个县(市、区)均获省级卫生城市、卫生县城称号,阳城县获全省十佳卫生县城称号。晋城市在省级卫生城市综合评比中获全省第一名。

2010年,晋城市掀起以整治城乡环境卫生、完善城乡卫生设施、健全城乡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根本改观。2011年11月24日,晋城市被国家爱卫办评为“国家卫生城市”,成为全省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2012年,在全省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评比中,晋城市被省爱卫会评为全省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先进市,6县(市、区)均被评为全省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先进县(市)。在省级卫生县城(城市)创建工作中,城区被评为“省级卫生区”第一名,高平市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市”县级市第三名,陵川县被评为省级“十佳卫生县城”,阳城县、泽州县、沁水县被评为“省级卫生县城”。2013年,全市爱国卫生工作以农村清洁工程和巩固提升创卫成效为重点,广泛开展爱国卫生宣传教育,强化综合整治力度,着力建立健全爱国卫生工作长效机制,全市城乡环境卫生面貌不断改善。4月3日,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农村清洁工程被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全市所有乡镇全部成立“环境卫生管理中心(站)”,除个别地处偏远、近期将整体搬迁或其他原因的农村外,全市基本实现农村保洁人员全覆盖,共配备保洁、清运人员10251人。全市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15000户,投入厕改资金1875万元(中央专项经费750万元、省级配套经费375万元,市级配套经费750万元)。2014年,实施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重点的完善提质工程,以采煤沉陷区治理、危房改造、易地搬迁为重点的农民安居工程,以垃圾污水治理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工程,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的宜居示范工程,均取得一定成效,全市的卫生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加强食品和饮水卫生管理,确保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食品卫生管理

1985年建市初,全市共有国营饭店78个,粮站、供销社办的饭店307个,各企事业单位办的集体公共食堂5000余座,从业人员36000余人,绝大多数炊厨人员没有经过健康体检,只有少数卫生模范单位的从业人员和几家国营卫生先进饭店进行了一般性体格检查。

1992年,开展全国性食品卫生第三次大检查。此后,食品卫生工作以检查、督促、指导为重点,培训提高卫生知识与操作水平为目的,做了大量工作,郊区东四义村、阳城二饭店等一批老典型和金辇大酒店、高都大酒店、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等被评为省级卫生信得过单位。全市健康体检率、发证率、培训率、五病调离率均达到省级要求标准。

2004年至2006年,全面开展食品卫生许可监督、食品卫生经营性监督、食品卫生预防性监督工作,开展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餐饮业、学校食堂、农村食品等专项整治活动,对餐饮业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2007年,对6县(市、区)政府2006年食品放心工程管理指标进行考核评价,全面推动食品放心工程。整合食品安全管理资源,增补市发改委、市食品工业协会等8个单位为市食品安全协调领导组成员单位,成员单位达到24个。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构建全市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出台《全市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考核评价方案》,对市区9所学校14个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监测和通报网络体系,实行每月食品安全事故月报工作制度。2009年,全面实施食品原料进货索证制度和台账登记制度管理,食堂和县城以上餐饮单位100%建立原料进货索证制度,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规范各餐饮单位、食堂食品添加剂使用行为。

2011年,在全省率先推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脸谱”公示制,对全市2400余家餐饮服务单位进行“脸谱”公示,发放“笑脸”公示牌423个。在市区部分学校食堂和前进路、红星街餐饮单位试点推行“透明操作法”制度。结合餐饮企业违规撕分制,对全市2358家餐饮服务单位实行动态量化分级管理,比率达到98%以上。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全市6县(市、区)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全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覆盖率达100%,食品中毒事件以县为单位网络报告率达100%。2012年,出台《晋城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事权划分实施方案》和《网格化监管工作实施方案》,推行网格化监管、格式化检查、痕迹化管理的监管模式。2013年,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创建工作,全市创建国家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1个、省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1个,省级餐饮服务示范店12个、省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2条,市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店33个,示范食堂19个、示范街道4条、示范乡镇4个。在全省率先推行学校(幼儿园)食堂“陪餐制度”,由学校(幼儿园)指定校方主要负责人和学生一起就餐。制订《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协管员管理办法》,在全市范围推行食品安全协管员制度。2014年,食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布点覆盖100%的县(市、区),超过国家、省“监测点覆盖75%以上县(市、区)”的要求。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建设,确定城区、泽州县、阳城县4所医院为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11月19日,国家卫计委食品司督导组对晋城市的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督导考核,给予充分肯定。

(二)饮水卫生管理

1..饮水消毒

建市初,饮水消毒品应用最广泛的是漂白粉清液。群众在实践中自制自用持续性消毒装置大体有塑料袋、竹筒、瓶子、塑料罐等,很适应井水、缸水消毒,预防了水源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1990年,加快兴建自来水设施和改水井步伐,每年投资兴建的速度以6%递增。到1997年底,完成集中式给水和手压式给水的受益人口达16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95%。市属6个县(区、市)给水方式分两种:一种是由市(县、区)自来水公司经营供水。这种供水方式,因设备质量好,管理水平较强,检测技术精,水质合格率较高。另一种是自备给水,即由企事业单位设置自用给水系统,兼供单位职工和附近居民生活饮用水。这种供水方式,因管理不善,设备不全,检测技术跟不上,供水质量较差。由卫生防疫部门及自来水公司不断检查监测,发现超标,限期改正。建市以来,尚未发现由于水源污染而致相关传染病的流行和中毒事故发生。

2007年,对水源井保护区内可能危害水源水质的构建物和设施进行清除和整治,增加防护措施,按照国家《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进行保护。同时,制定和实施《晋城市自来水公司水源水质安全控制方案》,从供水水源的水文地质条件、污染源的类型、污染源的分布等实际情况出发,按照水源形成的路径走向及有可能造成水源污染的情形,布置水源监控点加强监控,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检测项目和检测频率,对各水源井和水源地进行水质监测,保证城市供水水源安全。至2014年,晋城市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实现全覆盖,生活饮用水供水单位监督覆盖率达到100%,保障了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2..监督监测

建市后,每年都要进行枯水期与丰水期两次监测。测定项目包括物理性指标、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细菌学指标、放射性指标等,如色、味、PH值、总硬度,含铁、砷、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游离余氯、放射性物质等共35种。生活饮用水总体情况:市区和县城饮用自来水为主,消毒好,水质合乎卫生要求。乡镇和大村以自来水、手压水、深井水为饮用水,尚有部分浅井水、河水,故水质卫生相对较差;山区农村饮用泉水、河水、窖水、池塘水、山沟水,或被大气不洁物污染,或被工业废水废气侵入,或被人畜粪便浸入,水质卫生差,“三氮”、细菌含量超标严重,对人身健康威胁很大,亟待进一步改进。总的情况是城市好于乡镇,乡镇好于农村;达小康乡村好于一般乡村,一般乡村好于贫困山区。

1992年,市政府出台《晋城市生活饮用水防护、监督和二次供水卫生管理暂行办法》,改善和提高全市生活饮用水水质质量,控制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2005年,设立24个管网末梢点,对管网水进行24小时监测和监控,进行每月的常规检测和全检。建立了《供水水质应急预案》,发现水质问题及时采取措施。2009年起,市自来水公司陆续购置10台(套)大型水质检测仪器,检测指标包括《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城市供水水质标准》和《水处理剂聚氯化铝》等标准中规定的全部检测项目,完全覆盖国标规定的106项指标。按国家规定对水质实行三级检测制度,即:净化过程中水厂制水人员实施检测,水厂化验室每天重点检测,公司水质抽检中心每月全面检测,把好出水厂、管网水、入户水三道检测关。同时,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城市供水水质标准》要求的频率和检测项目,对出水厂进行每日9项指标、每月42项常规指标、每年两次106项检测指标检测,晋城市城市供水出厂水水质完全符合国家标准。

2011年,市自来水公司按照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开展水质监测工作,对水源水、生产工艺、出厂水和管网水进行连续监测和质量控制,确保居民饮用水安全。2012年7月1日,全国强制实施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测指标由原来的35项增加到106项。晋城市城市供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出厂水合格率100%。

三、强化妇幼保健工作,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健康

(一)保健机构

1..市级机构

1985年5月建市初,原晋东南地区妇幼保健所改设为晋城市妇幼保健所,有职工54名,其中主治医师5名、医师14名、医士20名、其他人员15名。1988年12月,晋城市妇幼保健所更名为晋城市妇幼保健院。1993年3月15日,晋城市妇幼保健院部分职工由长治市延安南路甲48号南迁至晋城市城区太洛路39号,租赁24间房屋,设立门诊、病房,开展妇产科手术、计划生育四术(上环、下环、人工流产、输卵管结扎),并以市区为中心,指导各县(区)的妇幼卫生工作。从此,该院分为晋城、长治两地办公,以晋城为主,长治成为晋城市驻长治单位及离退休老干部的医疗保健点。1995年,经省卫生厅审评注册为二级妇幼保健院。1996年,除开展妇产科手术外,新开展普外手术。并以市政府、西巷各居委、市直各单位为对象,全面开展社区服务项目。同年,创建爱婴医院通过国家评审。2001年6月13日,市妇幼保健院正式迁入市凤台西街2753号新院址办公。2003年6月16日,市妇幼保健院全部南迁晋城(曾留长治部分改设为晋城市妇幼保健院长治分院,除为当地妇女儿童保健服务外,亦为晋城市驻长治的离退休人员服务,成为晋城市的定点医疗单位之一)。2005年,晋城市儿童医院在晋城市妇幼保健院挂牌成立。2003年1月,成为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2014年,全院总人数230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0名,中、高级职称人员128名,本科以上学历占85%。设置32个科室,其中临床、保健、医技科室20个,职能科室12个。开放床位100张。

2..县级机构

建市初期,全市各县(区)除城区外,都建立有妇幼保健站,总人数147名。1987年,城区成立妇幼保健站。1995年,各县(市、区)妇幼保健站(所、院)全部经省审评注册为一级妇幼保健院。其中,泽州县妇幼保健院于1997年首批晋升为二级乙等妇幼保健院,2006年晋升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高平市妇幼保健院于1999年被卫生部评为“爱婴医院”“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2006年6月通过省卫生厅“二甲”复审。阳城县妇幼保健院为二级乙等妇幼保健院,获得“爱婴医院”称号,并受到国家卫生部的表彰奖励。陵川县妇幼保健院于1995年评审为一级甲等妇幼院。沁水县妇幼保健院于2002年被山西省卫生厅授予全省“十佳爱婴医院”,是全省惟一获此荣誉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

(二)妇女保健

城区计划生育服务站工作人员在绿欣市场向流动人口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常识、开展清查验证工作

1..围产期保健

1985年,郊区、阳城县开展孕产妇死亡监测和儿童生命监测工作。郊区列入卫生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建设第二周期妇幼卫生综合示范县(区)名单。1986年,阳城县成为全国孕产妇死亡重点监测县。1988年,城区村村设立妇幼保健员,建立了三级妇幼保健网系统,全面开展孕产妇系统管理,管理人数达1177人,管理率达84%,筛查出高危孕妇44人,无一例死亡。同年3月,阳城县成为卫生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妇幼卫生示范县的扩展县,加强妇女围产期保健,同时开展婚前健康检查工作。1989年,郊区建成妇幼卫生综合示范县(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西太平洋区域干事帕克一行对郊区妇幼院及巴公镇东四义村、水东乡水西村等地考察后,给予较高的评价。1990年,全市各县(区)开展“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初级卫生保健创建工作。其中妇幼保健的八项指标,各县(区)均达标,晋城市成为全国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市。

1991年,全市各县(区)对1990年度孕产妇死亡情况进行回访调查,孕产妇死亡率为188.3/10万。死因顺序:产后出血(占69.81%)、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心脏病、羊水栓塞、产褥热。1992年,阳城县孕产妇死亡监测项目获卫生部科学进步二等奖。1994—1996年,市、县两级妇幼保健院开展创建“爱婴医院”活动,产科条件明显改善,母乳喂养成功率达到国家要求标准。1996年,全市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山西省开展母婴保健法的办法》,统一发放出生医学证明书。阳城县妇幼院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和省级孕产妇、5岁以下儿童、出生缺陷监测三网并一网重点监测县。年底,卫生部授予阳城县“全国妇幼工作先进县”称号。1997年,阳城县18个医疗单位跨入“爱婴医院”行列,促进了“爱婴县”的建设。陵川县将妇女保健工作重点放在孕产妇系统管理上,从妇女怀孕至产后42周内实行全程跟踪服务管理,逐人建立簿、卡、表,并开展定期检查、新法接生、产后访视等一系列服务。1998年8月,阳城县启动“削峰工程”项目,在全县宣传、推广、使用“斯利安叶酸片”,遏止缺陷儿出生和新生儿出血症的发生。1999年,高平市实施“削峰工程”,高平市妇幼院等医疗保健机构设立“孕妇学校”,宣传孕产期保健知识。同时,要求相关人在怀孕前和怀孕后前3个月每日口服斯利安0.4毫克,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并要求怀孕16~20周的孕妇进行“B超”筛查,发现畸形依法及时终止妊娠,降低出生缺陷率。是年,阳城县通过“爱婴县”检查验收。2000年,阳城县“削峰工程”项目通过市级评估验收,全市排名第一。

2004年8月,阳城县启动“母婴安全大行动”试点县工作,县政府与18个乡镇及县直单位签订“艾滋病母婴阻断”项目工作目标责任书。2005年,阳城县启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逐步取消家庭接生,全面实行住院分娩,确实保障母婴健康。2006年,全市新生儿出生缺陷率由1997年的177.59/万下降到95.04/万,儿童身体素质逐步提高;全市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3.16%,全市孕产妇死亡率由2000年的82.11/10万下降到65.46/10万,新生儿死亡率由2000年的14.80‰下降到8.77‰,并继续保持下降趋势。2009年,继续实施“降消项目”,降消县由原来的阳城县、沁水县扩展到全市六县(市、区)。全市以县为单位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均达到96%以上。为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预防出生缺陷,以县为单位增补叶酸知识知晓率、服用率、依从率分别达到80%、70%、30%以上。2013年,全市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叶酸服用人数为14358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人数9321人。

2..妇女病防治

1985—1990年,高平县、城区、郊区、沁水县先后普查妇女73463名,其中患有妇女病者15949名,治疗10811名。以阴道炎、宫颈糜烂居多,都分别建立档案,进行防治。

1990—1995年,妇女病防治工作重点是开展初级卫生保健。郊区在建成妇幼卫生综合示范县(区)基础上,医疗、防疫等部门相互配合,开展妇女、儿童疾病普查普治工作并建档建网建卡。妇女以防宫颈癌、乳腺病为目的。加强对高危孕产妇和体弱儿的管理,孕产妇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1995年,市妇幼院与上海市乳腺病医院合作对市直单位和部分重点农村妇女进行乳腺疾病普查,共查18000名,其中43.2%的妇女有不同程度的乳腺纤维增生。在1222名乳腺增生妇女中,确诊乳腺癌患者6名。2000年,陵川县强化基层妇幼保健工作,开展全覆盖式妇女病普查普治,至2006年,全县妇女患病率由1997年的31.2%下降为26.7%。

2001年后,全市开展大面积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各基层单位和农村每年普查一次妇女病,重点是防癌。2011年,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13123人,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2000人,高平市、阳城县成为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项目县。2014年,泽州县成为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项目县。

(三)儿童保健

1..科学育儿

1985年建市初,境内各县已全面推行了母乳喂养、预防接种、口服补液盐疗法及生长发育监测图。

1990年后,全市县、乡两级先后办起正规化幼儿园。均有专职教师、保育员,按幼儿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教养,科学培育儿童水平得到提高。先后涌现出陵川县附城镇幼儿园、阳城缫丝厂幼儿园、阳城县文卫幼儿园、阳城县机关幼儿园、郊区巴公镇幼儿园、城区健乐幼儿园、沁水县机关幼儿园、郊区大阳镇一分街幼儿园、郊区巴公镇一村幼儿园、郊区巴公镇四村幼儿园等一批先进典型。1992年,市委、市政府在郊区大阳镇一分街幼儿园召开全市幼儿教育现场会。此后,各村相继办起幼儿园,阳城县白桑乡通义村幼儿园、城区晓庄村幼儿园、高平县南李村幼儿园等较有特色。1994年后,家庭育儿采用电视录像进行教育,“婴儿喂养”“婴、幼儿保健教育”等节目深受欢迎;电视台的少儿、幼儿动画节目对开发幼儿智力很有好处。在体格发育方面更注重营养供给比例。开展了婚前检查、早孕期检查、孕中期卫生保健指导、孕晚期胎儿发育情况监测(B超)、围产期新生儿访视、婴儿期母乳喂养、预防接种、体格检查、小儿生长发育监测、疾病防治等工作。1995年8月,陵川县妇幼院建成陵川县第一所“爱婴医院”。随后,县人民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平城镇卫生院、附城镇卫生院、古郊乡卫生院相继建成“爱婴医院”和“爱婴卫生院”。1997年后,陵川县提倡母乳喂养,产妇只喝稀米汤的传统陋习基本改变,营养供给趋于合理。同时普及婴幼儿阳光浴和补铁、补碘、补钙、早期智力开发等科学育儿知识,科学育儿成为大多数家庭的自觉行动。1998年7月,陵川县通过省卫生厅“创建爱婴县”检查验收,促进了全县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2004年,高平市儿童保健覆盖率为90.49%,母乳喂养率为98.1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8.45‰,比2000年分别提高11.66%、3.62%和下降3.49‰。并开展了新生儿接触、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酮尿症筛查、微量元素(铅、锌、铜、钙)测定。

2007年,全市开展“健康宝宝,幸福家庭”预防系列宣传活动,共举办各种活动10余次,在媒体举行宣传讲座10期,发放宣传资料280余万份(册),提供咨询服务500余人(次),普及妇幼保健和预防出生缺陷的知识。2013年开始,加强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工作,全市每年组织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人员知识培训,考核合格予以发放上岗合格证,提高托幼机构卫生保健能力和水平。

2..健康检查

1985年,开展儿童体检、生长监测、母乳喂养、科学育儿、卫生宣教、儿童系统管理保健知识等摸底调查工作。对1664名3~7岁儿童进行体检,并检查测量肱二头肌和肩胛下角皮褶厚度。结果为男性、女性均低于天津市的水平,不论男女,其肱二头肌及肩胛下角皮褶厚度均随年龄而增长,总的为下降趋势。其体格发育分析结果为:各种形态发育指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男童较女童在各种指标上均稍高。与1975年全国九市郊区儿童生长发育水平相比,郊区儿童的各项指标均值稍高于1975年九市同龄、同性别儿童。1986年,对260名0~6岁儿童进行体检,结果为:健康儿占23.85%,缺碘儿占49.62%,患病儿占26.53%;其体格发育:体重,中上以上占57.30%,身高,中上以上占56.92%;佝偻病患病率为35.38%,营养性贫血占14.23%,沙眼占20.0%,龋齿占22.31%,扁桃体肥大占37.69%。在城区晓庄村实施儿童保健系统管理(试点),为全村儿童进行体检。同年,对1872名0~3岁婴幼儿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结果为:营养不良0月以上为14.7%,3月以上为15.1%,6月以上为19.1%,9月以上为14.4%。

1990年,生长发育监测图在郊区巴公镇各村试用,随后在阳城县西河乡各村和高平县、沁水县、陵川县及城区推广应用。根据生长发育监测图,能及时发现儿童营养不良而及早采取预防措施,深受家长欢迎。1992年,各县开展“小儿生长发育监测”适宜技术培训,边教边实践,培训人员达300名。1993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专家组对郊区巴公镇各村、阳城县西河乡各村儿童检查评审后,认为小儿生长发育监测图方法可在中国农村推行。卫生部妇幼司认为3岁以下儿童使用“小儿生长发育图”监测小儿生长发育的效果与“四、二、一”的体格检查制度有同等的保健作用,可在全国推广使用。

1994—1996年,全市各县(市、区)妇幼院全部被评审为“爱婴医院”。1995年,全市各县(市、区)用统一方法、标准,在同一时间进行母乳喂养调查,母乳喂养率为85%,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率为18.24%。1996年,各县(市、区)在创建等级妇幼保健院活动中更加注重儿童健康检查工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推荐的儿童体格发育标准评价全市儿童体格发育状况,并开展了眼、耳、口腔的保健及智力发育方面的测查。

2004年6月1日起,全市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2005年,全市开展儿童“三网”监测工作。市妇幼院对市直所属幼儿园的儿童及辖区内的散居儿童进行健康体检和生长发育监测,对发育中的儿童开展营养咨询及喂养指导。了解全市婴幼儿佝偻病患病情况,采取整群抽样法进行了佝偻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调查人数为9900例,采用佝偻病诊断标准及BACP测定诊断技术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晋城市婴幼儿佝偻病率为52.34%。2009年,国家推行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结合此项工作的开展,0~6岁儿童可以享受11次免费健康管理服务,健康管理质量明显提升。2013年,全国开展新一轮“爱婴医院”创建活动,标准更高,评审更严。市、县两级均开展创建活动,推动了母乳喂养、降低剖宫产等工作的落实。

3..儿童病防治

1986年,全市新生儿死亡率为29.55‰,围产儿死亡率为30.61‰。市区婴儿死亡率为1.42‰,高平县婴儿死亡率为31.69‰,阳城县婴儿死亡率为46.58‰。同年,郊区对0~7岁儿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营养性贫血患病率为50.6%,腹泻患病率为24.48%,佝偻病患病率为73.95%。是年,全市儿童病防治重点放在防治小儿佝偻病、营养性贫血、肺炎、腹泻方面。1987年,举办市、县、乡和重点村妇幼保健员培训班,重点讲授小儿四病防治技术,推广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推荐的G(生长监测)、O(口服补液盐疗法)、B(母乳喂养)、I(预防接种)的防治措施。1988年4月—1989年4月,在郊区用维生素D2的不同剂量和不同方法干预研究婴儿佝偻病,用以筛选出最佳药物防治方案,研究结果:投药组患病率为23.1%,对照组患病率为55.5%, P<0.005,证明投药有效。

1990年,全市进行5岁以下儿童死亡回顾性调查,婴儿死亡率为34.56‰,新生儿死亡率为25.3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41.86‰。婴儿死亡顺序为:第一位肺炎占22.26%,第二位畸形占17.05%,第三位窒息占16.72%,第四位早产占14.71%。此次数据作为“八五”“九五”期间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基础数据。1995年,全市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率为18.24%。1996年,引进小儿佝偻病特异诊断方法—微量血测定“骨碱性磷酸酶试剂盒”,为确诊小儿佝偻病提供科学简易的诊断方法。2000年,加强儿童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工作,不仅对儿童常见病(佝偻病、贫血、肺炎、腹泻)进行防治,还开展了儿童铅中毒防治、碘缺乏病防治、高危儿和低弱儿的管理、智力测验、生长发育监测、营养咨询、口腔保健、婴儿游泳、抚触、计划免疫等工作。

2004—2006年,对44052名3~12岁儿童铅中毒流行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3.15%的儿童血铅值超标。此次调查,共举办儿童铅中毒防治科普知识讲座32场,听讲人数达16374人,发放宣传资料8万余份、书刊6000本,儿童铅中毒防治知识家喻户晓。在加强防治儿童铅中毒的健康教育活动中,让家长、教师、儿童保健工作者和社会成员参与和了解环境中铅的来源,早期预防儿童铅中毒,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2012年,“降低孕产妇死亡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妇幼卫生监测项目”的项目县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到所有县(市、区),至2014年底,这两项工作的实施提高了全市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项目工作成效显著。

四、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大幅度降低疾病发生率

(一)防控机构

1..市级防控机构

市疾控中心大楼

1985年5月晋东南地区撤销时,建于长治市的原晋东南地区卫生防疫站划归晋城市,改名为晋城市卫生防疫站。1989年迁至晋城市办公。2003年,市疾控中心在抗击“非典”战斗中,与全市人民一道严防死守,构筑严密的防控屏障,取得了巨大成绩,先后被省委、省政府、省卫生厅、共青团山西省委授予抗击“非典”先进集体标兵称号。2003年11月29日改为晋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和履行晋城市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等职能。2014年,人员编制75名,其中,主任、副主任医(技)师职称人员11人,中级职称人员28人,初级职称人员13人。拥有气质联用仪、液质联用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等大型检测检验设备20台,固定资产价值4000余万元。内设办公室、传染病防控科、消毒与有害生物防控科、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办公室、环境与公害病防控科、职业病与放射病防控科、学生常见病防控科、检验科、宣教信息科、质量管理办公室、总务后勤科、财务科等20个行政业务科室。

2..县级防治机构

所辖6个县(市、区)均建有卫生防疫机构。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原晋城市(县级)卫生防疫站更名设立。泽州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有疾病预防控制等13个职能科室,拥有原子吸收仪等大中型卫生监督监测检验设备85台(件)。高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有防疫科等17个科室,主要设备有原子吸收仪、气相色谱仪、500MAX光机、高温炉等。1999年、2000年连续两年被省卫生厅评为卫生监督先进单位;2001年,被卫生部授予计划免疫先进集体称号,被省卫生厅授予农民健康工程先进集体称号;2003年,被山西省委、省政府评为防控“非典”先进集体,防疫科被省人事厅、省卫生厅授予抗击“非典”先进集体称号。2006年被卫生部授予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阳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有疾病预防控制等14个职能科室,拥有原子吸收仪、高千伏X光机、肺功能仪、公共场所微小气候监测仪、高倍显微镜等监督监测检验设备80台(件)。1997年,被卫生部评为全国计划免疫工作先进集体,2001年被评为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陵川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有疾控科等7个科室。沁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有疾控科等6个职能科室,拥有各类检验检测设备60余台(件),能够开展检验监测项目80余项。

(二)传染病防治

1..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

1996年,晋城市在全省率先实行微机联网进行法定甲、乙类传染病疫情报告,传染病疫情报告组织进一步健全,疫情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市消除“0”报告,县报市、市报省均达到100%。同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授予市防疫站“全国疫情报告先进单位”称号。1996—1998年,晋城市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传染病管理及网络直报先进集体”。

2003年“非典”发生后,“非典”病人实行网络直报。2004年,全市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法定传染病的网络直报,即由诊断医疗机构直接进行网络报告。12月1日,丙类传染病也实行网络直报。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实现传染病疫情的网络直报。疫情报告组织和疫情报告制度不断完善,消除了“零、缺”报,县报市、市报省均达到100%。

2011—2014年,加强传染病网络直报体系建设,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传染病网络直报率达到100%,网络直报质量名列全省前茅。2014年,完善传染病网络直报体系,全市131家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率达100%。全年,全市共收到网络报告法定传染病20种12141例,报告发病率为527.60/10万;病死4例,死亡率为0.17/10万,病死率为0.03%。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病种为:乙肝、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肺结核。

2..传染病监测与防控

1985年建市初,晋城市就参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的计划免疫—冷链合作项目。1986—1989年,全市共装备冷藏运输车7辆、低温冰箱30台、冷藏箱120台、保冷背包3000余个,实现由依赖自然条件突击接种向运用冷链运转实行计划免疫的历史性转折,增加了接种次数,保证接种效果,扩大了免疫覆盖面积,提高了免疫服务质量。

1989年、1992年、1995年,全市分别如期实现以省、县、乡为单位的卡介苗、百日破、麻疹和脊髓灰质炎四种生物制品85%接种率的目标。

1992年1月1日后,全市无一例脊髓灰质炎病例发生。每年的1月5、6日和12月5、6日,均进行大规模糖丸强化服苗工作,巩固防控成果。1999年,确定霍乱、流行性出血热、肝炎、麻疹为防治重点,进行疫情监测报告和防控工作。在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开设肠道门诊;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免疫接种工作。2000年,预防细菌性痢疾流行,对特殊人群进行痢疾疫苗接种免疫,痢疾发病率较1999年下降9.6%,预防效果明显。

2001年8月,高平市建宁乡北社村发生数例麻疹病例,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2002年,为了解全市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情况,有计划地抽取全市人口不同人群中的5%进行乙肝病毒携带流行病学调查,共调查11万人,并对这些抽样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接种。2003年5月,发现1例“非典”病人。立即制定下发《晋城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控制应急预案》《晋城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调查方案》《晋城市农村预防和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工作方案》,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开展疫情监测,有效控制了“非典”疫情的蔓延。2004年,加强以“非典”、“人禽流感”为重点的呼吸道传染病监测工作。全市共监测感冒、肺炎病例5757例,未发现“非典”和“人禽流感”病例。是年,在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中,全市共调查1900人,采集标本1900份(其中土源性线虫1500份,弓形虫400份),调查结果:蛔虫感染率为0,蛲虫感染率为24.23%,弓形虫感染率为13.50%。

2004—2006年,全市连续三年开展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监测工作,共在三个医院设立监测点,各年分别采集腹泻病人的大便标本139份、210份、345份,进行病原学检测,其中有54份(21、10、13)检出致病菌,主要为痢疾杆菌(福氏志贺菌、宋内氏志贺菌),检出率分别是22.30%、4.76%、3.77%,未检测出霍乱弧菌。

2005年,开展正常人群流脑带菌率调查,共调查9个年龄组186人,采集咽拭子和血清标本各186份,其中3份检出病原菌,正常人群流脑带菌率为1.61%。在全市开展林区莱姆病调查,共调查608人,其中林场工人316人、林区居民292人。采集血清标本113份,检出阳性3份,阳性率为2.65%。2006年开始,开展传染病质量管理督导检查(即漏报调查),每年漏报率均在2.00%以下。2008年开始,开展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采集现症病例的咽拭子、血清等标本,通过实验室检测,及时发现流行毒株,为制定科学防控对策提供依据。2009—2014年,开展流感样病例监测,共采集咽拭子标本2321份,确定全市流感优势毒株,为流感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007年,全市五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5%以上,AFP病例监测达到省控制指标,全年保持无脊灰状态。县级医院全部设立感染性疾病科,开设肠道门诊。2008年,免疫规划由原来的“五苗”防“7病”增加到“十一苗”防“12病”,市、县两级均配备冷链运输车、疫苗专用冷库。2009年,开展学生、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甲流疫苗接种工作,共计接种甲流疫苗13.31万剂,预防了甲流疫情。2009—2010年,全市开展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共计接种乙肝疫苗192864剂,接种率为98%;2010年,开展麻疹疫苗和脊灰疫苗强化免疫工作,接种麻疹疫苗90763人份,脊灰疫苗96048剂。实现儿童免疫信息化管理。免疫规划各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0%以上。开展健康人群抗体水平监测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实现急性弛缓性麻痹、麻疹/风疹、流脑、乙脑等疾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2012—2014年,麻疹发病率均维持在1/100万以下,实现消除麻疹目标。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维持在99%以上,急性弛缓性麻痹、麻疹/风疹、流脑、乙脑等疾病的监测系统运转正常。2014年,晋城市发生1例VDPV病例,采取脊灰疫苗应急免疫、加强主动监测等措施,阻断疫情发展。推广规范预防接种门诊、示范预防接种门诊、狂犬暴露处置门诊工作。

2009年,制定《晋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晋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两部专项预案,组建卫生应急队伍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市、县两级财政投入1500余万元,用于防控物资和医疗设备的储备、感染病房和流感监测实验室建设、急救车辆装备和疫苗接种经费补助,市疾控中心建成全省一流的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全市以学校、社区、农村为防控重点,构筑市、县、乡、村、社区五级防控网络责任体系。加强疫情监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累计对4万余名具有发热等流感样症状学生进行属地化居家隔离治疗管理,救治3例重症和危重病例。全市累计完成接种13.3万人次,全市疫情呈平稳下降趋势。组织开展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接种工作,补种人数达15.61万名。

2013年3月,随着全国H7N9禽流感疫情的发生和发展,市疾控中心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分队,制定《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应急工作预案》。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强化流感、不明原因发热、不明原因肺炎和人禽流感等疾病的诊断和研判。市疾控中心流感网络实验室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样本检测纳入流感常规检测,开展核酸分型检测。对各县(市、区)业务人员进行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知识专题培训,印发《疫情动态》,编印禽流感防治宣传挂图,并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相关防治知识宣传,正面引导舆情,消除大众恐慌。2014年,西非埃博拉出血热肆虐,市疾控中心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分队,对部分过期应急物资(消杀药品等)及时进行更新和补充,并指定专门科室密切关注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动态,确立外松内紧的防控对策。11月,市疾控中心组织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并针对埃博拉出血热防控进行现场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处置技能,锻炼队伍。

3..性病和艾滋病防治

1995年,晋城市首次发现并报告性病病例。同年,在有偿献血人员中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997年6月,市政府下发《关于对易感人群开展血源性传染病筛查的通知》,在市区范围内对文化娱乐业、理发美容业等公共服务场所的从业人员连续4年进行梅毒和艾滋病的血清学监测:1997年,共检测1051人,梅毒阳性18例,阳性率1.71%;1998年,共检测677人,梅毒阳性3例,阳性率0.45%;1999年,共检测418人,梅毒阳性11例,阳性率2.64%;2000年,共检测260人,梅毒阳性8例,阳性率3.08%。连续4年检测中均未检出艾滋病抗体阳性者。1997年,山西省开始进行血站感染因子抽检工作,每季度抽取120份,2007年底结束。2000年4月,世行贷款卫生IX项目即预防和控制性病/艾滋病项目在晋城启动。该项目覆盖市本级及高平市,主要围绕政策开发、行为干预、疫情监测和血液管理四个领域开展工作。10月,开展第一轮行为监测,调查暗娼160人、煤矿工人368人。掌握了高危人群和脆弱人群的基本行为资料。10月底,举办晋城市第一届性病、艾滋病诊疗培训班,共培训120人。年底,晋城市出台《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2001—2010年)》。

2001年,市防疫站成立性病、艾滋病防控科,市防疫站和市血站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在全市率先通过省卫生厅验收,市防疫站实验室被认定为初筛中心实验室。2002年,市卫生局下发《在全市开展HIV抗体检测的通知》,检测人群进一步扩大。晋煤集团总医院和市医院通过艾滋病初筛实验室评审。10月、12月,分两期对市、县级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进行艾滋病、性病预防知识全员培训。12月,举办晋城市卫IX项目艾滋病性病疫情管理培训班和艾滋病性病诊疗及检验人员培训班,并对乡一级人员进行培训。2003年,3个初筛实验室共监测血清15137份,确认阳性6份。同时,规范疫情报告及HIV/AIDS管理,提高基层防保人员的素质。2004年,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同年,国家实行“四免一关怀政策”,全市开始开展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全市符合抗病毒治疗的有24人,接受抗病毒治疗的21人。又有5家初筛实验室通过验收,检测网络进一步完善。完成卫IX项目第二轮行为监测工作,监测对象包括暗娼、青年学生、煤矿工人共计919人。首次在市妇幼保健院、陵川县和高平市建立孕产妇、长卡司机和暗娼三个省级HIV监测哨点。高平市、阳城被确定为第二轮全国艾滋病防治示范区,对全市的艾滋病防治起到了示范作用。2005年,开始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行CD4检测,首次对监管场所羁押人员和既往有偿献血人员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共筛查4184人份(有偿献血286人),其中在监狱羁押人员中确认阳性5例,在有偿献血人员中确认阳性2例。监管场所羁押人员的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成为常规。同年,对全市的从业人员、结核病人、煤矿工人、孕产妇和娱乐场所女服务生进行大范围的艾滋病抗体筛查,共检测18564人份,其中在从业人员中确认阳性1例。市、县两级均成立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重点对暗娼人群开展宣传干预工作。开展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全年进行面对面自愿咨询204人次,检测197人次,其中阳性3例。2005年,晋城市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开始运行。

2006年,《艾滋病防治条例》开始实施。晋城市又有4家初筛实验室通过验收,全市有初筛选实验室12家、初筛中心实验室1家,筛查信息通过网络上报。全市有9个自愿咨询检测点,分别是市、县7个CDC和阳城县妇幼保健院、高平市妇幼保健院。在原有3个省级哨点的基础上,新增加一个性病门诊的省级哨点,设在泽州县人民医院;新增加一个国家级暗娼哨点,设在城区防疫站。2006年,开始开展对外来媳妇的筛查,至2008年,共筛查1203人,检测阳性8例,其中筛查缅甸22人,阳性5例。

2007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项目获得山西省全球基金项目的支持,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支付临床体检费用。完成卫九项目的第三轮行为检测及患病率调查。同年,国家开始对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量化考核。2008年,中央转移支付艾滋病项目开始实施,对艾滋病各项工作指标进行量化,并给与经费支持。城区被确定为全国性病监测点,性病监测病种由原来的8种(艾滋病、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疱疹、非淋菌性尿道炎、软下疳、性病淋巴肉芽肿)改为5种,艾滋病列为专报,取消软下疳和性病淋巴肉芽的报告,改非淋菌性尿道炎为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6月,卫九项目结束。

2009年,原省级孕产妇哨点升级为国家级艾滋病哨点,检测项目在艾滋病和梅毒基础上,增加丙肝项目。2010年,成立市艾滋病防治协会,加强梅毒预防与控制工作,开始尝试对男男性接触者干预工作,与男男草根组织爱同工作室进行合作,建立沟通渠道和平台,打破男男性接触人群干预工作僵局。高平暗娼、阳城长卡、市CDC负责的性病门诊就诊者哨点全部升级为国家级哨点,全市国家级哨点达到5个。市艾滋病确证实验室通过验收,缩短了艾滋病初筛阳性病例的确诊周期。3月,全球基金项目与中央补助地方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市级地方财政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进行整合,启动新一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高平市、阳城县仍为示范区,新增城区、陵川县两个全球基金项目县,所有县(市、区)的艾滋病防治工作都按全球基金项目进行管理。至2012年底,全球基金项目结束,晋城市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更加规范。

2012年,山西省开始实施丙肝防控暨医师培训项目。市疾控中心先后组织开展相关医疗机构传染科医师培训、所有医疗机构全员培训,全员培训涉及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两轮共培训医师686人次,接受普及性教育10838人次。2014年,扩大艾滋病免费抗病毒范围,所有CD4小于500个/uL或者配偶阴性的感染者都纳入治疗范围。至年底,全市累计报告艾滋病271例,死亡83例,失访10例,存活管理178例,CD4检测率为99.4%,符合治疗标准(CD4小于350个/uL或者配偶阴性的感染者)153人,治疗142人,治疗覆盖率为92.8%。

4..结核病防治

1994—2001年,阳城县、陵川县、沁水县被确定为“卫生部加强与促进结核病控制项目县”。项目以发现病人、治愈病人为目的,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实行归口管理,严格质量控制。2000年,卫生部Ⅷ项目在陵川县实施,开展免费治疗活动。2002年,晋城市启动日本援助结核病项目,覆盖境内的高平市、阳城县、沁水县,项目对涂阳肺结核病人实施全程督导,免费治疗,免费痰检,免费拍片。2003年4月,全市启动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项目覆盖高平、阳城、沁水三县(市),项目以减少患病和死亡率,提高发现率和治愈率,提高人群健康水平为目的。2004年8月,城区、泽州县、陵川县启动日本援助项目。至此,全市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策略)覆盖率达到100%。2004年11月1日,FIDELIS结核病项目在晋城市启动,项目为就医难的病人免费检查治疗外,还提供往返车票补助。

2001年,晋城市下发《2001—2010年结核病防治计划》,将结核病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重申结核病归口管理规定,建立健全结核病防治网络,制定督导制度和培训要求。2002年,全市发现管理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人145例,复治涂阳肺结核病人123例,初治涂阴肺结核病人80例,发现率达到60%。DOTS策略覆盖率达到50%,治愈率达到85%。2004年,全国实行结核病控制月报制度。当年,晋城市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保持在70%,发现管理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人561例,复治涂阳肺结核病人280例,初治涂阴肺结核病人100例。2005年,全国实施结核病网络监测防治信息管理专报系统,建立所有已发现病人的个案信息库。全市实现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达到70%、新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达到85%、DOTS策略覆盖率达到100%的三大规划目标。2006年,根据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要求,成立“综合医疗机构与结防机构间合作实施DOTS策略合作组”和“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健康促进活动工作组”,医疗机构报告肺结核和疑似肺结核病人的报告率达到97%以上,医疗机构转诊肺结核和疑似肺结核病人的转诊率达到95%以上,结防机构追踪未到位肺结核病人的追踪率达到100%,追踪到位率达到66.9%。2008年,医疗机构报告肺结核和疑似肺结核病人的报告率达到95%以上、医疗机构转诊肺结核和疑似肺结核病人的转诊率达到95%以上、结核病防治机构追踪未到位肺结核病人的追踪到位率达到85%以上,涂阳病人密切接触者筛查率达到85%以上。

2012年,开展百千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活动,下发《百千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行动方案》,开通腾讯微博,印刷《结核病防治知识读本》5000册,组织志愿者深入基层进行宣传。建立长期开放的志愿者活动平台,发动社会各界结核病防治宣传力量,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结核病防治知识的传播,形成国家级百名、省级千名、市县级万名志愿者的“百千万”阶梯,由点及面形成传播链,提高全民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水平,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结核病防治工作的良好氛围。

2013年,制定《晋城市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晋城市2013年结核病健康促进活动实施计划》《晋城市结核病“三位一体”防治模式实施方案》,推进结核病“三位一体”防治服务新模式(即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肺结核患者疫情报告,并将结核病人转诊到当地卫生部门指定的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定点医疗机构负责对肺结核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和登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转诊、协助追踪肺结核患者,并根据定点医疗机构制定的治疗方案,对本地肺结核患者的治疗进行督导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卫生部门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开展结核病防治规划管理、疫情监测与处置、实验室质量控制、防控技术指导、宣传教育、绩效评估等工作),构建定点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三位一体”模式覆盖全市六县(市、区)。开展结核病“三位一体”技术培训,培训定点医院9所56人次。推行结核病“三位一体”模式后,登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871例,新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率维持在90%以上。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率达到100%。同年,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明确疾控中心、学校、定点医院的职责和工作。制定《学校结核病疫情处置规范》,规范学校结核病疫情处置工作。加强学校结核病疫情监测,每日重点审核学生(或教师)肺结核病人,防治学校发生聚集性疫情。加强校医培训,对150余名学校校医进行结核病知识培训。

2014年,开展全市农村寄宿制学校结核病筛查工作。全市实筛查27596人,其中小学生15275人,初中生11003人,教师1318人。发现强阳性者647人,强阳性率为2.3%;登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871例,新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率维持在90%以上;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率达到100%。

(三)地方病防治

据1994年普查,全市有碘缺乏病、氟中毒病、大骨节病、布鲁氏杆菌病4种地方病。

1..碘缺乏病防治

1994年,在阳城、陵川、沁水3个县的13个边远乡(镇)进行碘缺乏病普查,病区人口68627人,地方性甲状腺肿病人642例,克汀病117例,患病率分别为0.99%和0.3%。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高达20%,还有1500多名智力低下者。防治碘缺乏病的方法是,推行以食盐加碘为主和服碘油丸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增强人民群众自我防治的意识。

从1994年10月1日起,全市推行全民食用碘盐,食盐加碘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标准化轨道。1995年抽样调查,碘盐覆盖率为89%,合格率为86%。1996年抽样调查,碘盐覆盖率为92%,合格率为88%。

从1994年开始,新婚育龄妇女,孕期、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和儿童,共补服碘油丸60万人(份),占到全市特殊补碘人群的90%。1994年,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为20%。采取食盐加碘为主和服碘油丸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后,甲状腺肿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1995年为10.8%,1996年为7.5%。1994年,全市尿碘均值(中位数)是70ug/L,采取食盐加碘为主和服碘油丸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后尿碘值呈逐年上升趋势,1995年是238.1ug/L,1996年是241.9ug/L,居民总体尿碘水平都超过国家标准(100ug/L)。

1996年,在泽州县抽查40名8~10岁儿童进行碘缺乏病的监测,用触诊法检查甲状腺,甲肿率为15%,同时在这40名儿童家中采集食盐样品40份测定碘含量,中位数是26.6毫克/千克,合格率为80%。在40名儿童中随机采集尿样12份,中位数是325.9ug/L,频数分布都大于100ug/L。1997年,结合1996年的监测结果对碘缺乏重点地区的特需人群进行碘油丸强化补碘工作。1999年,第三次全国碘缺乏病调查,全市甲肿率为3.33%,碘盐合格率为94%,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性目标。

2000年,在高平市、阳城县、沁水县各抽查一所小学校,每所学校抽查40名8~10岁儿童进行碘缺乏病的监测,120名儿童的甲肿率为2.5%;监测尿样36份,高平市、阳城县、沁水县的中位数分别是658.2ug/L、709.2ug/L、427.6ug/L,尿碘偏高。在陵川县居民中采集盐样300份,合格率为94%,达到国家标准。2002年,市防疫站在全市开展饮用水微量元素含量检测,采集各方水井、河流的水样500多份,几乎没有测出标准碘含量的水。

从2004年起,市疾控中心对市一级碘盐批发生产企业进行按月次的监测工作;同时对居民食盐进行含碘量的采检工作。2006年,随机抽查城区、高平市、陵川县三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抽查城、乡两所小学,共抽查学生240名,进行一系列碘缺乏病监测。结果:甲状腺肿大率为0.83%;采集尿碘74人份,中位数是264ug/L;健康教育,家长及格率为96.66%,学生及格率为58.30%;碘盐合格率为99.13%。除学生及格率略低外,各项指标都在国家规定范围之内。2009年,完成全市碘盐监测任务和重点地方病项目任务,高平市被评为全省地方病综合防治示范县。根据《山西省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极考核评估方案》要求,组织开展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工作。2010年,山西省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考评组对晋城市的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给予肯定,城区成为消除碘缺乏病达标县。

2013年,按照省、市《外环境水碘含量调查项目实施方案》,晋城市完成全市外环境水碘含量调查工作。共采集水样1656份,其中合格水碘41份,占总份数的2.48%,低水碘1615份,占总份数的97.52%(其中λ0.2μg/L的55份,占总份数的3.32%, λ5μg/L的1466份,占总份数的88.52%, λ10μg/L的94份,占总份数的5.68)。从数据可看出,晋城市属于典型的缺碘地区,坚持普及碘盐仍是持续纠正人群碘营养缺乏的唯一有效途径。

2010—2014年,全市六县(市、区)碘盐监测覆盖率达100%,碘盐覆盖率、碘盐合格率、合格碘盐食用率几项指标都保持在95%以上,处于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范围。

2..氟中毒病防治

晋城市地方性氟中毒主要是烯煤型氟中毒。由于使用炉灶无排烟设施,煤炭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氟化物污染空气,通过空气和飘尘进而污染粮食、蔬菜,就产生了氟中毒病。防治煤烟型氟中毒病的根本措施是改灶,即改开口炉灶为有烟道的炉灶,使煤炭燃烧后的气体顺烟道排走,降低室内空气含氟浓度,杜绝氟化物对人体的直接侵害。

1994年4月,地方病普查资料表明,煤烟型氟中毒分布于全市6个县(市、区)的97个乡镇,涉及人口113万,共有氟斑牙病人53万人,氟骨症病2万余例,患病率分别为44%和2.4%。1994年后,全市共改灶25万余户,受益人口达100万人。1996年底,市防疫站深入阳城县调查,居民室内空气氟含量由原来的0.378毫克/立方米下降到0.0091毫克/立方米,8~12岁学生氟斑牙患病率由原来的44%降低到23%。

2001年,在阳城、陵川、沁水三县进行调查,随机抽查90户,防氟改灶率达80%,正确使用率达70%。2004年,开展防氟改灶工作。夏秋之季,利用沼气、秸秆气、天燃气等改灶,推广型煤,普及烟筒等多种形式改灶。据不完全统计,该次活动全市共改灶52320户。2006年,全面铺开防氟改灶工程,煤气、液化气、型煤、秸秆气化和规模不等的沼气站建设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共改灶2万户。2007年达10万户,其中陵川县杨村建成亚洲最大的秸秆气化站,可供1000户农户生活用气。

2012—2014年,对全市所有乡镇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居民户改良炉灶及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情况调查,共调查380519户居民、53540名儿童。

3..大骨节病防治

据1994年普查,沁水县发现病人72例,分布于苏庄、王必、樊村河3个乡。其中早期9例、I度42例、II度18例、III度3例,患病率为1.6%。采取防止粮食霉变、改善饮食结构、移民搬迁改变生活条件和卫生条件等措施,并在春季、秋季两次全程足量服用亚硒酸钠片进行预防,服药人数达8000余人,控制病情发生。沁水县是晋城市惟一的大骨节病监测点,市防疫站每年都要进行一定数量的手骨X线拍片。

2001年,对沁水县杨家河乡、王必乡1~12岁的403名儿童进行监测,对其中50名疑似儿童进行X光拍片检查,患病率为2%。2006年,全省开展地方病基线调查,晋城市有大骨节病乡镇1个,病区人口2100人,患病人数4人,患病率为0.19%。

2012年,沁水县对王必、苏庄、樊村河三个疫区的7~12岁91名儿童,开展临床和X线检查。2014年,对病区村8116名16岁以上的成人进行临床大骨节病诊断,开展成人现症病人调查;对56名7~12岁儿童开展临床和X线检查。经调查,成年大骨节病病人由于自然死亡或搬迁外地等因素,由2008年的157例降到115例;儿童无新发病人。

4..布鲁氏杆菌病防治

1985—1995年,晋城市没有发现布鲁氏杆菌病。1994年,沁水县建立4个监测点,对重点人群全部进行免疫接种,无新发病例。1996—2000年,全市布鲁氏杆菌病报告一直是1~2例,2001年,全市布鲁氏杆菌病上升到56例,其中沁水县38例。

2003年,全市的布鲁氏杆菌病发病人数上升到144例,其中沁水县91例。市、县两级防疫站对沁水县,对疫区的羊等家畜进行检疫、免疫和扑杀。同时,对病人进行治疗和个案调查,针对易感人群接种5000支预防布鲁氏杆菌病疫苗,布鲁氏杆菌病疫情得到遏制。2004年,布鲁氏杆菌病发病人数下降到42例。2005—2006年,沁水县布鲁氏杆菌病发病率仍居全市的首位,沁水县组织力量加大宣传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布鲁氏杆菌病的流行。

2012年,陵川县古交乡南边村发生布病暴发疫情,市疾控中心组织专家对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处置,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情蔓延。

2014年,泽州县成为布病防控县,开展了布鲁氏菌病健康教育和行为监测,对800名高危人群进行血清学检测,发放干预包150余份。当年,全市网上直报布鲁氏菌病110例,发病率占全市总人口4.79/10万,分布范围为六县(市、区)48个乡镇(街道)91个村。其中泽州县40例,占全市发病总数的36.36%;沁水县32例,占全市发病总数的29.09%;阳城县14例,占全市发病总数的12.72%;城区11例,占全市发病总数的10%;高平市10例,占全市发病总数的9.1%;陵川3例,占全市发病总数的2.73%。各县(市、区)均按要求逐一建立布病病人档案。

(四)职业病防治

1985年,晋城市有市辖以上大型厂矿25个,县属厂矿180个,乡镇管理的厂矿2692个,接触粉尘工人4385人,接触毒物工人11777人,接触有害物理因素工人14087人;检出尘肺病人1603人,患有尘肺病并肺结核病88人。1988年4月—1989年底,开展尘肺流行病调查工作。全市调查尘肺流行病2396例,并统一填卡,填卡率达到99%。还为晋城矿务局1000多名肺尘患者进行复核诊断。

1993年,市卫生局、市劳动局、市总工会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粉尘作业工人健康普查的联合通知》,对望云、莒山、北岩等15个市营厂矿进行调查摸底,开展健康监护检查6500余人,占应查人数的80%以上,尘肺阅片1万余张,根据检查结果,建立个人档案,制定定期监护制度。全年监测粉尘作业点133个、噪声点50个,监测率90%以上。1995年,市防疫站对市营以上25个厂矿进行全面监督监测。全年共采集粉尘样品300余份,监测噪声点160余个,尘肺普查857人,查出I期矽肺病人6例。1996年起,市防疫站开展放射防护监测量与个人放射剂量监测。

1996年后,晋城市主要从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等三方面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都需要取得由省卫生厅颁发的相应的资质证书方可开展工作,市疾控中心于2003年、2004年先后取得以上三种资质证书。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1996年、1997年,对市属26个工矿企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共采粉尘毒物等样品970余份,监测覆盖率达100%,监测合格率为67%。2000—2003年,共检测62个厂矿210个粉尘、噪声作业点,粉尘合格率为39%,噪声合格率为76%。2004年8月,市疾控中心对市辖煤矿、水泥厂、玻璃厂、机械厂、化肥厂、电厂等用人单位进行检测,主要检测项目为粉尘、噪声、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温度、湿度、风速、热辐射等,其中检测粉尘14点,合格5点,合格率为35.7%;检测噪声19点,合格12点,合格率为63.2%;检测煤矿井下有毒有害气体5点,合格率为100%;检测井下作业场所气象条件5点,合格1点,高温1点。2007年,增加化工厂氨气检测项目,检测8点,全部合格。

职业健康检查1998年,完成就业前体检260余人,职业性体检183人。1999年、2000年,分别对310名、105名放射人员进行健康检查。2001年、2003年,完成职业性体检235人、862人。2005年,对各大煤矿、化肥厂、机械厂等市辖厂矿企业2959名接害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检出可疑尘肺病人63人,检出率为2.94%。2006年,对全市医疗单位放射从业人员260余人进行健康检查,检出职业禁忌症11人,对山西晋丰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651名接害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未发现职业禁忌症。

职业病诊断1997年,对14个厂矿的550名5年以上接尘人员进行尘肺普查,诊断出I期矽肺病人4人。2004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取得职业病诊断资质,接收职业病诊断申请198人次,诊断为煤工尘肺I期病人15人,煤工尘肺II期病人1人,其中7人为新发病例。2005年,接收职业病诊断申请90人次,诊断为煤尘肺I期12例。2006年,诊断为煤工尘肺I期22人,煤工尘肺II期1人,其中19人为新发病例。2008年诊断为煤工尘肺9例,2009年诊断为煤工尘肺50例,2010年诊断为煤工尘肺30例, 2011年诊断为煤工尘肺25例,2012年诊断为煤工尘肺8例,2013年诊断为煤工尘肺51例,2014年诊断为煤工尘肺29例。

五、发展和改革医疗事业,解决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

(一)医疗单位

2006年底,全市共有公立公益性综合医疗单位45个,其中,市级13个,县级32个,厂矿企业21个。另有民办个体医疗单位19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含卫生院)116个,农村诊所或保健室2078个。

2014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069个。其中,市级医疗卫生机构17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35个,乡镇卫生院74个,村卫生所225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7个,其他医疗机构(民营、厂矿、门诊) 625个。

市人民医院

1..市、县级医疗单位

1985年建市初,虽然城区、郊区及高平等2区4县都有医疗机构,连乡镇也都建有卫生院,村级还建有卫生所,但是由于晋东南地区撤销时,原晋东南地区人民医院即太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已属晋东南医专附属医院,晋东南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和中医院也划归长治市,晋城市的直属卫生机构就只有卫生防疫站和妇幼保健站,而没有一所综合性的医疗机构。所以建设一所具有相应规模的综合性医院就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市委、市政府在1986年初就成立了晋城市人民医院筹建领导组。12月1日,晋城市人民医院门诊部在市区驿后街十字路口西北角西巷综合厂招待所(租赁房屋)挂牌开诊,又在西大街设门诊分部。1990年底,医院门诊大楼竣工。院址在文昌东街456号,占地3.9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5万平方米,开设床位506张。1994年,该院经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儿童基金会评审认定为“爱婴医院”。2008年,职工总数达7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19人,副高职称人员65人,中级职称人员198人。拥有高档螺旋CT、核磁共振、东芝直接数字化X摄影系统(DRO、东芝Winscope6000数字胃肠机)、美国GE高档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大C臂、X—刀等现代化的大型诊疗设备200余台(件)。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全院设有临床科室23个,医技科室12个,职能科室21个。2012年12月26日,成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此外,还有晋城市妇幼院、晋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晋城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晋城市荣军康复医院、晋城市中心血站、晋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城区中医院、泽州县人民医院、高平市人民医院、高平市中医院、阳城县人民医院、阳城县中医院、阳城县肿瘤医院、陵川县人民医院、陵川县第二人民医院、陵川县中医院、沁水县人民医院、沁水县第二人民医院、沁水县中医院等市、县级医疗机构。

2..厂矿企业医疗单位

2006年底,全市厂矿企业有职工医院、卫生所、医务室85个,卫生技术人员1237名,其中西医师826名,中医师411名。

2014年底,全市厂矿企业有职工医院、卫生所、医务室72个,卫生技术人员2537名,其中临床医师866名,中医师122名。主要厂矿企业医院有:晋城煤业集团总医院、晋城煤业集团凤凰山矿医院、晋城煤业集团王台铺矿医院、晋城煤业集团古书院矿医院、晋城煤业集团成庄矿医院、晋城煤业集团寺河矿医院、晋普山矿医院、山西绿洲纺织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医院、晋城市兰花集团望云煤矿职工医院、晋城市兰花集团伯方煤矿职工医院、晋城市兰花集团莒山煤矿职工医院、晋城市兰花集团北岩煤矿职工医院、晋城市财贸职工医院、晋城市职业病医院、市心脑血管病医院等。

3..乡村医疗单位

2006年,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的实施方案》,以农村卫生院改革为重点,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农村就医环境得到改善。先后完成28个乡镇卫生院国债项目建设评估和验收工作。投入800万元,用于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建设,45个乡镇卫生院达到标准化,农村卫生条件落后的状况得到有效改善。至年底,全市有乡镇卫生院116个、中心卫生院28个、村卫生所2078个,乡村医生4058人。

2007年,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农村卫生基础建设提升农村卫生服务能力的实施方案》,全年市、县两级政府投入5000万元用于县、乡、村卫生机构的达标建设,其中市财政投入800万元为乡镇卫生院购置设备723台(件),维修改造房屋23216平方米,完成40所乡镇卫生院的标准化建设,全市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达标率达到71%。2008年,继续加强农村卫生机构达标建设,出台《乡村卫生机构达标建设的实施方案》。全市共投入达标建设专项资金达1670万元,其中,市级1070万元,各县配套600多万元,为36个未达标乡镇卫生院购置34种必备设备1025台(件),为280个规划达标卫生所购置设备500余台(件),改造、修建房屋2万多平方米。年内累计完成116个卫生院和1741个卫生所的达标任务,全市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达标率达到78.3%,初步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2009年后,继续按照“保基本、强基层”的原则,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乡镇卫生院102个(包括分院)、中心卫生院28个、村卫生所2251个,乡村医生2670人。

(二)医疗设备

1985年,县级医院拥有纤维胃镜、B超机、乳腺照像机、肝扫描仪、X光机(最大的300MA)、膀胱镜、食管镜、脑电图机、大型麻醉机、双目显微镜等设备。一些乡镇卫生院在对原有器械逐步更新的基础上,引进了心电图机、B超机等先进设备。

1990年后,晋城煤业集团总医院和市、县级综合医院及晋城骨伤医院均添置了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以传统医学为主体的中医院,也增加了不少现代医疗设备。1995年,晋城钢铁厂职工医院引进体外冲击波碎石机,乡镇卫生院在原有医疗设备基础上新添了牙科综合治疗机、功能手术床、麻醉机、RS治疗机、二氧化碳激光机、生化系列仪、救护车等。

飞利浦Allura Xper FD20大C臂

1992年,晋煤集团总医院购进0.15T永磁磁共振设备。1993年,晋煤集团总医院和市人民医院购进全身CT机。2005年后,相继购进64排螺旋CT、全部数字化放射设备、高档功能检查设备,拥有GE64排螺旋CT、2000D数字化乳腺机、STMWNSE1.5T超导磁共振SLMWNSE双板DR、SIM-WNSE数字化胃肠机、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机,PHILIPIE33三维超声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端设备;有运动平板、肺功能测定、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动态脑电图、肌电图、电测听、脑循环检测、经颅多普勒、动态血糖检测等功能检测系统。ICU、CCU、NCU均配有中央监护仪系统。有多台电视腹腔镜、胸腔镜、关节镜、膀胱镜、气管镜、纤维喉镜、胆道镜、鼻窦镜、宫腔镜、阴道镜、电子胃肠镜等系统进口手术内镜;有各种超声诊断系统、体外冲击波碎石机、钛激光、超声刀、人工肾、血滤机、高压氧舱、眼底激光、泪道激光等多种诊断和治疗设备;有罗氏、日立、美国伯乐、法国梅埃里等名牌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系统和酶免分析系统、细菌分析系统、微生物药敏系统等检验鉴定进口设备。

高平市医院东芝64排螺旋CT

2000年后,市人民医院购进了日本东芝DVW-20AX、C型臂电视X光机、日本阿洛卡1100型心腹双功能超声诊断仪、经颅多普勒、日本奥林巴斯XQ-30型纤维胃镜、日本奥林巴斯CYF-3型纤维膀胱镜、数字式十二导心电图机、日本爱克600型麻醉机、脑电地形图仪、美国纽邦呼吸机、美国多参数床旁监护仪、心电除颤仪、肺功能检测仪、美国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全自动电分析仪、口腔内窥镜影像系统等先进医疗设备。至2014年底,市人民医院有日本东芝64排螺旋CT、荷兰飞利浦1.5T双梯度超导磁共振和飞利浦大平板血管造影机、东芝直接数字化X摄影系统(DR)、东芝6000数字胃肠机、美国GE心脏彩超、X—刀、奥林巴斯腹腔镜、高清关节镜、血管内超声波诊断仪、数字化乳腺机辅助侦测系统、电子支气管镜、电子胸腔镜、射频消融治疗仪、尿动力学分析仪、四维彩超、电子内窥镜、超声内镜、移动C型臂X射线机、放疗剂量验证系统、美国豪洛捷乳腺X光机、美国贝克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子胃镜、中央监护仪、血液透析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运动平板仪、制氧机等现代化的大型诊疗设备350余台件。

晋煤集团总医院于2009年引进飞利浦高速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成像及扫描系统(双探头SPECT/CT)和美国瓦里安公司生产的232EX医用直线加速器大型医疗设备,填补了晋城地区肿瘤疾病诊断、治疗技术的空白。2010年,购入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机。2011年,引进3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冷极射频肿瘤治疗机、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治疗机、全自动包药机、药房发药机等设备。2012年,引进正电子发射及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PET—CT)和医用回旋加速器,血管内超声诊断仪、电生理导航系统,无线查房医生站系统、无线查房护士站系统。2013年,购入胃肠动力学系统、骨科C型臂和手术器械。2014年,引进Site~Rite5(视锐5)超声导引系统,为静脉条件极差的病人提供置管机会,置管成功率达98%以上,实现由传统盲穿到可直视血管穿刺。

市妇幼院近年投资近3000万元,购置了CT、医用诊断X线透视摄影系统、飞利浦四维彩色超声诊断仪、便携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高端麻醉机、电动综合手术台、无创呼吸机、进口高清晰宫腹腔镜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高端多参数监护仪、新生儿窒息复苏系统、导乐分娩配套设施、电动液压式产台等医疗保健设备。

(三)医疗技术

1..中医

中医擅长针灸治疗妇科、内科及小型专科等病,临床治疗急、慢性肝炎和乙型肝炎、妇科杂病效果突出。此外,针灸治疗聋哑、癫痫、面神经麻痹等疑难杂症效果不错,针灸加中药治疗高血压病、小儿麻痹、慢性肾炎、小儿舞蹈病、蛔虫症、盆腔炎、囊肿、中耳炎等有明显效果。

1989年,阳城县气管炎医院通过体内穴位埋藏微型磁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极好疗效,并获国家专利。1995年6月,阳城县中医院武子仁研制的多功能中药养生保健睿智帽获超人牌金杯奖。1989—1993年,高平县人民医院针灸技术人员开展配用新选用头针治疗偏瘫的临床观察研究,同时开展火针疗法治疗痹症120余例。

2000年后,全市注重在继承中创新,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诊治疾病的优势,以中医辨证施治与专病专方相结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临床诊疗理论。主要开展项目有消化道肿瘤、肺间质纤维化、胆结石排石、慢性结肠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的中医、中药治疗等。

2013年,全市创建中医药特色卫生院6个,六县(市、区)各确定县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1个,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站。城区、阳城县、高平市、陵川县、沁水县创建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医院10所。高平市中医院、阳城县中医院被确定为山西省第一批县级名医堂建设单位。至2014年底,全市创建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中医药特色卫生院5个,高平市创建成为省级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高平市中医院、阳城县中医院被确定为山西省第一批县级名医堂建设单位。全市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6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2..西医

1985—1993年,是晋城各医院发展的较快时期,医院派出医疗骨干到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地学习胸外和神经外科医疗技术。从1987年开始,医院每年成批送出技术骨干外出学习。之后,神经外科、胸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及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和五官科、妇科、儿科等学科均有很大进展,可以开展各种脑外伤手术、开胸食管癌手术、前列腺切除、关节手术、子宫切除、耳鼻咽喉手术。内科系统开展消化内镜检查和各种重要脏器衰竭等重症的治疗。

2005年,医院相继开展断肢再植、人工关节置换、脑肿瘤手术、脊柱手术、电视腹腔镜手术、体外循环先心病手术、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手术、前列腺电切、气管异物取出、白内障超声乳化、烤磁牙技术、宫颈癌根治及心脑血管梗塞的早期溶栓治疗,传染科开展腹水回输治疗。

2005—2007年,各专业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截至2007年底,全市整体医疗技术处于省内先进行列,能够开展各种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异体肾移植、大脑深部肿瘤切除、各种心脏介入手术、腹腔镜直肠癌根治、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复杂颈椎损伤手术、各部位人工关节置换、断肢再植、大容量肺灌洗、内窥镜下肿瘤切除、食管支架植入、CTA动脉造影、磁共振(胰胆管、泌尿系)水成像等。

至2014年,全市宫腔镜、腹腔镜、COOK导丝等妇科微创手术技术水平逐步提升,腹腔镜下子宫内膜癌、宫颈癌3-4级腔镜手术,开创了晋城市妇科腔镜手术治疗恶性肿瘤的先河;与省妇幼保健院结成长期合作关系。

内科方面 建市以后,开展了“超声雾化吸入、纤维镜给药”等新技术,对糠尿病、席汉氏综合症等内分泌疾病有了进一步的治疗经验,对心脑血管病的诊治有了新突破;开展了心脏除颤术等。随着高新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开展光量子自血疗法、脑血栓病人的抗氢化清除自由基疗法、腹膜透析法、心肌梗塞溶栓疗法、肝组织活检、脊髓活检等。并在2001年以后,开展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影像指导下的各种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大容量全肺灌洗以及重症肺炎、急性肺栓塞、呼吸衰竭、肺癌和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的治疗;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置入术以及大面积急性心肌梗塞、恶性心律失常等危重症病人的监护与抢救;消化道大出血、肝硬化及其并发症治疗;白血病、紫癜、贫血等疾病治疗;24小时动态血糖监测以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减)、桥本氏甲状腺炎、同位素治疗甲亢;利用肝脏穿刺技术、腹水回输技术、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和肝组织免疫组化技术开展治疗。

外科方面1985年后,开展了颅内肿瘤清除术、开颅检查术、乳腺癌根治术、全胃切除术、肝破裂压迫止血术、颅内肿瘤切除术、子宫颈癌广泛病灶清除术等。市医院开展了心内直视手术、断肢(指)再植等高难度手术。1996年,开展腹腔镜微创手术(胆囊切除、直肠癌根治、卵巢囊肿切除、肝囊肿开窗、阑尾切除等),各种肿瘤(胃癌、结肠癌、胰腺癌、贲门癌、肝癌)治疗,各种腹壁疝(如斜疝、直疝、股疝、切口疝)采用补片降低了复发率。1993年,开展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2006年,开展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2007年,开展同种异体肾脏移植、钬激光和体外震波碎石技术,显微镜下脑、脊髓肿瘤切除术;关节外科开展全膝表面置换、全髋及股骨头置换,治疗各种晚期关节病变及高龄股骨颈骨折;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解剖学重建、半月板成形缝合、游离体摘除、滑膜刨削等治疗各种关节创伤疾病;脊柱外科开展胸腰椎骨折脱位合并截瘫、椎间盘突出症、胸腰椎椎管狭窄、脊柱滑脱等手术治疗;颈椎前后路减压内外固定融合术,治疗颈椎创伤骨折脱位合并截瘫、颈椎病等。能够开展各种复杂断肢(指)再植显微技术。2004年,晋煤集团总医院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系列器械复位内固定术通过省级科研成果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血管长段桥接腓骨皮瓣移植修复小腿复合组织缺损的研究及临床应用”科技项目,获2006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妇产科方面1986年,开始对宫颈糜烂进行冷冻治疗。1990年,开展宫颈癌根治术、腹膜代阴道输管吻合术。2000年以来,开展有微创的阴式大子宫切除术及经腹小切口子宫全切术、腹腔镜手术技术、妇癌手术;产科方面开展急危重症抢救及各种妊娠并发症及子痫、胎盘早剥、前置胎盘以及妊娠期糖尿病等合并症诊治;母儿中央监护及数码远程监护系统实现全产程监护以及家中监护;与省筛查中心联合对新生儿进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苯内酮尿症进行筛查;开展不同孕周采用不同的引产、流产方法,并在无痛人流、无痛上环、取环等技术上有新的突破。

3..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宫外孕、胆囊结石、阑尾炎、传染性肝炎、冠心病、神经衰弱、糖尿病等有很好的效果。

1987年,各县(区)成立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的分会,推广中西医结合先进技术。1989年,县级医院传染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效果满意。20世纪90年代,全市中、西医务人员均能不同程度地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

2001—2006年,全市各级医院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急腹症、宫外孕、胆道蛔虫症、胆囊结石、阑尾炎、阻塞性黄疸、传染性肝炎、小儿肺炎、冠心病、脑血管后遗症、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糖尿病等疾病,均取得明显的效果。2012年,开始探索消化道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医政管理

1..医疗机构管理

1985年12月,召开全市卫生工作会议,县级医院全部达标成为文明医院。以后每年复审一次,不断提高医院管理和服务水平。

1989年,国务院出台医院分级管理标准,对医疗机构进行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管理。同年,陵川县人民医院成为全国文明医院,山西省在陵川县召开全省文明医院建设现场会。1992年,阳城县人民医院、沁水县人民医院经省卫生厅评审,成为二级乙等医院。1996年底,陵川县人民医院成为二级乙等医院,先后有54家乡(镇)卫生院经市医院分级管理评审组评审达一级甲等卫生院,4所达一级乙等卫生院。1997年,泽州县人民医院、高平市人民医院被评为二级甲等医院。1998年,市第二人民医院被评为二级甲等医院。2002年至2006年,连续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机构、人员、技术三项准入管理。

2007年,开展治理不合理检查、不合理收费、开单提成、开药提成等专项治理,共派出检查人员120余人(次),检查校验医疗机构600余家;健全了依法执业责任追究制、医疗质量安全督查机制、医疗纠纷预防机制三项制度。在部分综合医院试行临床检验报告“一单通”。2008年,出台《乡村卫生机构达标建设的实施方案》,全市共投入达标建设专项资金1670万元,为36个未达标乡镇卫生院购置34种必备设备1025台(件),为280个规划达标卫生所购置设备500余台(件),改造、修建房屋2万多平方米。116个卫生院和1741个卫生所达标,全市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达标率达到78.3%。

2011年,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全部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所有县级综合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和常见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加强医院投诉管理,增进医患沟通,避免和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全市6个县级综合医院、城区中医院、高平市中医院、阳城县中医院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陵川县中医院通过二级乙等医院评审。强化医院运行管理,推进县域卫生一体化运行,实现卫生资源共享。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形成六个一体化,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实行“五统一”管理。2012年,省卫生厅组织相关专家对全市7家省级创优示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复评。晋城市人民医院、晋城市妇幼保健院通过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晋煤集团总医院通过三级甲等医院复评。全市5家县级综合医院和5家县级妇幼保健院通过二级甲等医院复评。12月6日,晋城市建成市、县两级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总投资1600万元。该系统以晋城市人民医院为核心,连接晋城大医院和6县(市、区)综合医院,最终与解放军总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国家慧影远程医疗网连接,开展远程诊断、会诊、培训等服务。2013—2014年,市人民医院探索成立由36所医疗机构组成的区域医疗共同体,特邀5名国内高级专家长期进行技术支持,与市第三人民医院合作共建感染性疾病科,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2..医务人员管理

1985年,各医疗单位基本实行院长负责制。1986年初,市卫生局在沁水县对56名“六长”(即卫生局长、医院院长、防疫站长、妇幼保健院院长、药检所长、卫校校长)分两期进行业务培训。培训结束后,“六长”参加全国业务统考,晋城市获全省第一名。1987年,对各类医务人员按职称标准进行考核管理。纠正由于种种原因所致的医护比例失调状况,培训护士110名,充实各类医院。对各级医师除定期按职称标准进行考核管理外,在各类医院开展“白求恩杯”竞赛活动,加强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和医德医风教育。经常进行病案讨论和病历标准评分比赛,每次考试、考核和病历评分成绩都归档备案。

2004年,强化医务人员宗旨教育,形成“医为民行、技为民用、情为民系”的整体行业氛围。2005年,对全市医疗行业不正之风进行督察。2008年,加大乡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对乡村卫技人员进行传染病、呼吸、急救、产科、放射、检验等相关业务培训600余人(次)。

2011年,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升医疗服务体系的运行效率。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为乡镇卫生院招收定向免费学医学生19名,对381名乡镇卫生院人员、1786名村卫生室人员和33名全科医生进行转岗培训。2013年,出台《晋城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意见》,促进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以乡镇卫生院为单位,采用集中视频教学方式培训乡村医生2649人。转岗培训全科医生60人,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10人。2014年底,全市共有卫生人员13942人。其中高级职称772人,中级职称2335人,初级职称4207人,执业(助理)医师5781人,乡村医生2670人,注册护士4307人,药师(士)771人,技师(士)633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1105人。每千人拥有病床4.39张,每千人拥有医生3.7人。

3..医疗事故处理

1985年,省政府制定《山西省医疗事故鉴定处理试行办法》及《实施细则》,各县及各医疗机构普遍成立医疗事故鉴定小组,同时制定实施方案,负责对本地区、本医疗机构所发生的事故进行认真鉴定,结论记录归档。1987年,国务院下发《医疗事故处理办法》。1989年11月,晋城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正式成立。至1996年底,全市共受理医疗纠纷32起,其中鉴定为二级技术事故4起、三级医疗事故3起、麻醉意外事故1起,都按照规定作了处理。

2002年9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正式实施。晋城市医学会承担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全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步入正常渠道。2002—2006年底,市医学会办公室接受来自法院委托、卫生行政部门移送及当事双方共同委托的医疗纠纷39起,其中鉴定为二级医疗事故6起、三级医疗事故6起、四级医疗事故6起,占鉴定案件的46%。2010年,成立了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避免医患双方直接接触,为化解医患纠纷发挥作用。

(五)药政管理

1..药品监督

1985年,药品监督员从医药、工商、卫生部门的专业人员中聘任,主要负责药品生产、经营和医疗单位药品使用质量的监督检查。市卫生局聘任市级药品监督员5人。1989年,市卫生局设立药品监督办公室,专门负责全市药品监督、检查工作。到1996年底,有监督大队1个、监督员46人,并在乡镇和医疗单位聘任药品检查员200名,在村级卫生所聘任药品质量报告员1100人,基本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药品质量监督网。

1985—1996年,全市共取缔药贩200余个,没收假劣药品1000余种,取缔非法药品经营单位6个,没收药品价值达50万元。1997—2000年,市卫生局多次组织医药市场联合执法检查,查处市区高庄一非法制药窝点,没收伪劣药品数卡车。

2002年2月,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药政管理工作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

2..药品检验

1985年5月,晋东南地区药品检验所更名为晋城市药品检验所。编制15人,技术人员13人,其中副主任药师2人,主管药(医、技)师8人,药师2人,内设办公室、中药检验室、化学检验室、生测检验室。办公地址位于晋城市市区太行南路。《药品管理法》实施后,建立健全各项质量检验制度和质量管理制度,并对检验使用计量、容量仪器及时进行校正年检,对各种检验使用试剂、标准品、对照品,严格按药典标准要求采购、保管、使用。在检验程序上严格收发检品,按检验操作流程办理。1986年,在市区、高平县查获经营假药案2起。截至1996年底,累计对全市1400多个医药门诊、药店、经营单位进行检查3000多次,共查获假药500余种(次),劣药800余种(批),过期、失效、虫蛀、霉变、淘汰药品1200余种(批次),价值上百万元。

2002年2月,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药品检验工作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

3..特殊药品管理

1986—2001年,市卫生局加强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管理,制定严格的申请登记制度,加强对使用单位的监督、检查,严格实行专人、专柜、专用处方、专用账目、专册登记制度。在市区某医院检查时发现该医院杜冷丁管理混乱,查出该院个别人员滥用杜冷丁,立即向有关部门进行汇报,及时加以控制。

2002年2月,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特殊药品管理工作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

(六)卫生监督

2003年11月29日,晋城市卫生监督所成立,隶属于晋城市卫生局,全所共有人员41名,其中副主任医师2名,主管医(技)师17名,有卫生监督执法资质人员31名。设食品卫生监督科、公共卫生监督科、职业(放射)卫生监督科、医疗卫生监督科4个卫生执法科室,稽查科、宣教信息科2个综合业务科室,办公室、总务科2个行政职能科室。

2007年,对食堂和县城以上城市餐饮单位,实行量化分级管理2432家,量化实施率为99%;建立进货索证制度和台账登记制度2440家,建立率为100%;原料管理监督检查覆盖率达100%;使用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开展职业卫生、公共场所、饮水卫生、化妆品等方面专项检查,全市公共场所监督检查覆盖率达100%。7月,卫生、公安、药监等部门联合开展打击非法行医突击行动,取缔无证行医机构115家,查处无证人员125人,查处非法医学美容、药店坐堂医生30人。2008年,开展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工作,监督检查各类医疗机构1534家,监督检查覆盖率达78.5%,实施行政处罚254户(次),取缔无证行医机构67家,净化了医疗卫生市场。对全市采供血情况进行清查,全市有中心血站1家、临床用血医疗机构100家,监督检查覆盖率达100%。2009年,全市建成乡镇卫生监督站69个,覆盖率达到93%。

2011年,对职业放射卫生、医疗卫生、公共场所及饮用水卫生进行经常性检查。全市采供血机构监督覆盖率达100%,放射诊疗机构卫生监督覆盖率达91%,住宿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率达100%,美容美发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率达72.65%,沐浴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率达5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全市6县(市、区)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建立了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服务机构为主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报告系统。全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覆盖率达100%,食品中毒事件以县为单位网络报告率达100%。2014年,组织开展中小学校卫生专项整治,寄宿制中小学校卫生监督覆盖率达100%。开展“蓝盾行动”,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行为,全市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举报案件查处率、涉嫌犯罪案件移送率、医疗机构监督覆盖率均达100%。六县(市、区)均建立卫生监督协管服务机制。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管,住宿场所、游泳场所、美发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率均达100%。

(七)医疗制度改革

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提出,“卫生事业是公益性的福利事业”“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办成经济实体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全市卫生行业顺应改革潮流,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1999年,全市卫生行业在改革中完善。首先,改变过去国家办医的单一模式,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办医,全市各级各类卫生单位发展到2600多个,卫技人员达8000多人,开放病床6500多张,长期困扰群众的“买药难、就医难”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市、县、乡、村各级医疗防保网络基本健全,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的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其次,改变过去高度集中、大包大揽的管理机制,在加强区域规划、宏观调控的基础上,调动基层和社会各界的办医积极性。其三,从小而全、大而全向突出专科、横向联合的经营策略转变。全市有50多家医疗单位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横向联合,成为联合办专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高的典型。其四,全市卫生单位学习借鉴农村改革和企业改革经验,在人事、分配、财务等机制上进行大胆改革,普遍推行院(所、站)长负责制和质量、效益、岗位责任制,调动和激发广大医务人员的敬业创优积极性。从改革医院管理体制,实行科学、规范管理入手,按照全国统一标准,开展创新等达标活动,先后有80家县、乡级医院进入等级医院行列,16家妇幼院进入“爱婴医院”行列。医疗单位的内部改革促进了全市卫生行业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2002年2月,国务院公布《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医改。是年,对卫生行政管理机构进行改革,剥离药政管理和公费医疗管理等职能,划入爱国卫生管理和职业卫生监察职能。2009年,晋城市被确定为全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市,高平市被确定为试点县(市),晋城市政府、高平市政府分别出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成立领导组,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全面安排,积极稳妥地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完善新农合制度,城区和高平市公立医院全部配备基本药物,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并实行零差率销售。确定高平市人民医院为全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

2011年,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和县域一体化综合改革。全市83个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和2251个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率达100%。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平均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233种,省补充基本药物142种,共计375种。次均门急诊费用同比下降2.95%,次均住院费用同比下降2.39%,门急诊诊疗人次同比增长7.91%,次均门急诊药品费用同比下降2.25%。高平市人民医院确定为全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重点在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等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探索。选择高平、阳城、沁水三县(市)开展医药卫生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通过实施政府主导、财政保障,凸显医院的公益性质。2012年,全市81个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和所有村卫生所全面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实行省级网上统一采购、统一结算,实施率达100%。高平、阳城、沁水3个试点县(市)的县级医院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全部取消“以药补医”,实行药物零差率销售。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2013年,泽州县公立医院取消“以药补医”,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开展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城区西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2014年,全市医改工作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在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三个方面重点突破。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六、加强医药卫生科研教育,不断提高医药科技水平

(一)医药卫生科研

1..科研机构

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后,原晋东南医科所改称晋城市医药科学研究所(简称市医科所),由晋城市卫生局管理。1986年,市医科所同时担负起医学会的任务。1991年4月,市医科所组织100余名市级医疗单位医务人员,开展为贫困山区群众义务就诊活动,多个医疗队在山区为孤寡老人治病,诊治人数2000余人(次)。1996年,市医科所在市区凤翔小区南区开办综合门诊部。2006年,市医科所综合门诊部成为东街凤翔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全省、全市示范站。2007年,市医科所编纂出版了《晋城市医药卫生科技新进展成果》《农村居民卫生防病手册》。2014年,服务社区总户数2587户,服务总人口7761人,为社区的个人和家庭提供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和基本医疗六位一体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市医科所成立至2014年,先后承担的科研项目有:晋城市青少年近视眼防治调查、晋城市皮肤病、性病发病普查、心脑必康胶囊临床研究、山茱萸叶不同采集季节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及其综合开发基础研究、纯中药口溃康冲剂的研制、晋城市城镇人口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亚康灵煎剂研制、保元口服液研制、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研究、一种治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研究及其制备方法等。其中“晋城市城镇人口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干预总结报告”获得中华医学会优秀论文,“一种治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研究及其制备方法”2011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医药学会

1986年,晋城市召开卫生系统第一届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成立晋城市卫生系统学(协)会10个,分别是:晋城市医学会、晋城市红十字会、晋城市预防医学会、晋城市中医学会、晋城市中西医结合协会、晋城市护理学会、晋城市药学会、晋城市健康教育协会、晋城市抗癌协会、晋城市防痨协会。1992年12月,召开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重新组建成立学(协)会12个。会议民主选举产生了学会的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正副会长、正副秘书长。1998年4月,全市召开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组成新的理事会。2002年11月16日,晋城市医学会第四届全市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完成换届工作。

在各个医药学会中,规模最大和最为普及的是红十字会。其中,晋城市红十字会成立于1986年。设有会长1名,副会长10名,秘书长1名。全市有团体会员单位150个,团体会员2.4万余人,会员15万余人。到2006年底,全市红十字志愿工作者达5600余人,初步形成红十字组织网络。市红十字会围绕救护培训工作,累计培训机动车驾驶员、乘务员、消防官兵、煤矿工人、建筑工人、电力工人、导游、旅游景点的服务员、农村医疗机构人员、青少年等各种易伤害人群10万多人(次)。在交通沿线建立红十字急救站31所、急救中心7个。积极开展备灾救灾工作,参与国际国内救援项目,救助西藏、青海雪灾,松花江、嫩江、长江流域和河南的水灾,新疆的地震灾害以及省、市各种灾害等,累计接受社会募捐款物3000万元。1990年、2002年,晋城市红十字会被中国红十字会授予先进集体称号。2005年,市红十字会成为独立建制,划归市政府办公厅管理。

3..学术活动

1986年后,各学(协)会每年都举办大型学术讲座,开展大型义诊、卫生知识宣传等活动。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多次邀请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前来讲学。1985年,在郊区东四义村举办全省主治医师培训班,参加培训人数达100余人。1987年9月,在城区人民医院举办为期一周的“临床新技术学术”讲座,邀请北京医科大学、山西医学院附属医院专家钱启东、朱坚等前来讲课,听讲人数达300余人。1994年,市医学会、市卫生局联合举办为期3天的成分输血学术讲座。1995年后,先后邀请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教授吴卫年、于生元,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教授张保樽等来晋城讲学。1996年,市医学会在晋城市人民医院和晋城市职业病医院,分别召开首届内科、外科学术年会。2009年,晋煤集团总医院组织院级学术讲座16次,承办省、市学术会议3次,举办了晋城市首届国际骨科学术交流会。

2011年,晋城市宫颈病变筛查新技术研讨会在晋城煤业集团总医院举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赵昀、山西省人民医院教授张乃珍与晋城市各医院妇产科、病理科的300余名医务人员进行学术交流。2012年,在晋煤集团总医院举办晋城市消化道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学术会。2013年,晋城市泌尿外科学术论坛在晋煤集团总医院举行,专家教授分别就肾癌的治疗进展、B超引导下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输尿管结石的微创治疗等前沿技术进行交流。2014年,市人民医院先后主办晋城市临床检验学术研讨会和新进展学术研讨会,分别邀请解放军总医院教授马骏龙和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科教授薛子东,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助理、胸外科二病区主任教授薛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胸部微创中心主任医师教授赵辉等前来授课。晋煤集团总医院举办产科临床新进展与规范化诊治培训班,邀请北京、天津、山西医科大等专家前来讲学,全市20多家医疗机构近400人参加培训。

4..科研成果

1988年,晋城市郊区妇幼院在全县开展小儿佝偻病流行调查(1985—1986),调查人数占全区患儿的70%左右。根据患病原因分别投药治疗,对全县小儿佝偻病防治起到重要作用。1986年,阳城县肿瘤研究所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共同完成国家攻关项目“食管癌易感人群的检出及其分子遗传学基础的阐明”。1992年,阳城县妇幼所孕产妇死亡监测研究,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2005年,全市共完成市级以上科研项目32项,其中晋城市人民医院《晋城地区5475例围产期新生儿出生情况调查分析》、晋城矿务局总医院《椎弓根固定技术治疗胸椎骨折脱位临床应用研究》《磁共振成像对宫颈癌分期的评价研究》3项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承担省级科研课题3个,确定市级重点学科8个,其中血液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核医学科、创伤外科等部分学科跻身全省先进行列。2006年,4项市级科研项目和8项院级科研项目均正常运作,《冠状动脉造影术诊断冠心病的临床研究》获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晋城市围产期母婴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篇论文获晋城市第十三届优秀论文一等奖。2007年,晋城市的卫生科研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承担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市级科技进步奖4个,立市级科研项目80项。晋煤集团总医院承担的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3项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1项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1项获部级二等奖。2009年,晋煤集团总医院2项科研成果获得部级三等奖,全市6项科研成果通过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11项科研成果获得地市级科技成果奖。市人民医院新开展各种适宜技术、高难技术和学科前沿技术项目23个。2013年,全市共建设3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科研项目通过省部级专家鉴定,其中4个项目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1个项目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获得省部级科研进步奖3项,开展新技术53项。

5..学术报刊

《农村医学科普》,创刊于1982年,晋东南地区卫生局主办,每月一期,印数万份,发至晋东南17个县(区)的乡镇卫生院。1985年,由晋城市卫生局主办。1990年起,因经费紧张,改为双月刊。每期印5000份。通过各县(区)兼职发行站,及时发放到广大农民手中。1995年停刊。

《晋城医药杂志》,原名《泽州医药杂志》,创办于1989年,由晋城市卫生局主管,晋城市医学会、晋城市医科所主办。每年编印1~2期,共发论文稿件1000余篇。在1994年、1995年和1996年的全国地方医学期刊协作会议上被评为“优秀地方期刊”。由于晋城市郊区改设为泽州县,1996年后更名为《晋城医药杂志》。2004年停刊。

《太行医药》,创办于2003年,由晋城市卫生局主管,晋城市医学会主办。每年4期,旨在开展全市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的学术交流,为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学习交流经验的平台。已停刊。

(二)医药卫生教育

1..健康教育

1985年晋城建市后,原晋东南地区防疫站改称晋城市卫生防疫站,各县(区)和市防疫站宣教科共有专业健康教育人员23名。1986年4月,晋城市健康教育协会成立。1987—1989年,各县(区)相继成立健康教育协会,晋城矿务局和下辖各矿成立健康教育委员会,各乡(镇)成立健康教育领导组,全市各级协会成员共计1300余名。1989年8月,成立晋城市健康教育所。1990年,全市卫生系统有专职健教人员36名,兼职健教人员2600名。全市卫生系统从市县专职机构、专业人员到乡(镇)村兼职机构、兼职人员,形成纵向健康教育系统。1989年,晋城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晋城市矿工安全健康教育领导组。同年,晋城矿务局、晋普山煤矿和望云、伯方、莒山、北岩4个市营煤矿及全部县营煤矿,部分乡、村煤矿成立了煤矿工人安全健康教育领导组。

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以“初级卫生保健”为中心内容的农民和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同时,进行行为监督干预教育及吸烟有害健康教育。1993年,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开展“健康教育年”活动。1994年后,按照全国统一部署,每年都开展“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活动。1995年后,开展创建卫生城市活动、控制吸烟宣传活动、预防心脑血管病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及中小学校健康教育、医院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等全方位的全民健康教育,都收到好的效果,取得了经验。

1996年,全市健康教育工作与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相结合,开展“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预防地方病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以心脑血管病为主的防治慢性病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和控制吸烟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纠正不良卫生行为,改变不良生活方式。1997年,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健康教育咨询服务,促使中老年人学习健康知识,掌握保健技能,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危害。全市各级健康教育机构制定控烟专项计划,健全组织机构,推选代表出席全省控烟经验交流会,有三篇论文在大会进行经验交流。狠抓城市健康教育工作,全市中小学校健康教育开课率达90%以上。1998年,实施“农民健康工程”,通过网络教育、健康培训和播放录音、录像带等,受教育群众达120万人,普及率达60%,培养先进示范乡镇40余个、示范村200个、示范户10000户。城市社区健康教育及医院、学校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促进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吸烟,不酗酒,少吃盐,合理膳食,情绪稳定,坚持锻炼”的文明健康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广大市民的首选方式。2000年,大力实施和推进“百万农民健康行动”,制定完善《百万农民健康行动健康教育实施方案》,设计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第一阶段摸底调查,编印《农民健康指南》、百万农民健康行动系列丛书以及传单、小册子等宣传教育资料11种20余万字,为全市“百万农民健康行动”提供统一教材。

2002年,在社会各类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及控制吸烟工作。2003年,在全市开展防“非典”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各类人群在个人防护、家庭防护方面获取相应的预防知识。2004年,以防“禽流感”为重点开展健康教育工作。2005年,围绕“学习科学、拥有健康、享受生活”主题,在城市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普及相关知识,纠正和消除不良行为和习惯,改进不良生活方式。2006年,市健康教育所抽取城区西巷社区、万苑社区和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西河乡西沟村、次营镇南义村5个村(社区),对15∽80岁的2754名常住居民开展高血压及相关行为因素调查。9月,组织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健康学校、企事业单位、机关单位健康教育基本内容和考核标准,编印相关资料5种。2007年4月3日,晋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晋城市健康教育“十一五”规划的通知》,推动全市健康教育工作。2008年,市健康教育所和市直有关医疗单位开展常规健康宣传,通过网站、宣传栏、新闻媒体等,向群众宣传卫生健康知识。2009年,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知识宣传和行为干预。在农村和社区发放健康素养66条读本、《预防甲型H1N1流感健康知识》等宣传资料6万余份;在社区、学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系列宣传活动。全市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2010年7月23日,市健康教育所在高平市神农镇邱村举办以“关爱健康,呵护生命”为主题的健康教育咨询义务活动。

2011年,市健康教育所对照国家新修订的《创卫健康教育验收标准》,补充完善创卫健康教育实施计划方案,提出创卫健康教育攻坚意见,对有关单位健康教育任务提出具体要求。2012年,组织大规模《健康素养66条》大众健康传播活动,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3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10余种10万余份。11月20日,晋城市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在金华社区挂牌成立。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交流活动。2013年,开展创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全市共创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健康单位9个、健康社区4个、健康餐厅3个、健康公园2个、健康步道1个。

2..医药专业教育

晋城市职业卫生学校1989年6月6日成立,隶属市卫生局。同年11月,首期在城镇女青年中招生110名,学制为3年,学业期满考试及格者发给毕业证书。承认中专学历,享受中专待遇。1994年、1995年,又先后两次招收医士班学员,学制3年。2006年,有在校学生130名,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为农村培养乡村医士。已停止教学,不再招生。

泽州县卫生学校 成立于1985年,原名晋城市郊区卫生学校,1996年更名为泽州县卫生学校。除培养医务人才外,还担负着基层医疗单位在职卫生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及学历再教育的任务。1985年至1996年,共培养临床医士班学员(1~12班)1500余人。1996年,该校与山西省职工医学院联合办学,招收三年制成人医学中专学员,开设专业有乡村医士、中医士、护理、卫生保健等。共培养学生1189人,其中乡村医士专业1069人,中医士37人,护理业15人,卫生保健68人。2002年,该校又与山西中医学院联合办学,是山西中医学院在全省县级卫校中惟一设立的函授站。该站在晋城市范围内进行医学专科层次教育,开设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西医结合高级护理、农村医疗卫生三个专业。共培养学生926人,其中中西医结合临床358人,中西医结合高护314人,农村医疗卫生254人。2005年后,由于各方面因素,生源逐年减少。2009—2013年,泽州县实施国家卫Ⅺ项目县期间,县卫校承担第Ⅳ领域任务,每年培训全县乡镇卫生院相关人员及632个行政村村医相应科目。2014年,按照泽州县政府为无村医和村医年龄老化村培养定向村医的计划要求,与晋中市卫生学校合作,从2014年开始至2016年,每年培养村医70名。2014年底,学校在职职工14人,其中专科以上学历14人,中级职称4人,高级职称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