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修复保护生态建设美丽晋城
一、生态环境现状
(一)水土流失
晋城市区域地形起伏较大,降雨集中且强度大,人为性的植被破坏剧烈,水土流失状况较为严重。全市均存在水土流失问题,Ⅳ度侵蚀区主要分布于泽州县、高平市、阳城县、沁水县的沁河、丹河上中游地区的山丘区,其余地区均属Ⅴ度侵蚀区,每平方公里侵蚀量分别处于2000~4000吨与200~2000吨的区间内。由于长期以来治理速度缓慢,加上多数未治理区受自然风蚀、水蚀影响较大,水力侵蚀模数高居不下,水土流失的扩散速率仍在增加,呈现出面积大、范围广、强度高的特征。
(二)矿区生态
晋城市素称“煤铁之乡”,建市后由于煤炭开采迅猛发展,大小煤矿林立。矿产资源开采在促进本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了各类地质灾害和生态破坏:地面塌陷、地表裂缝、土壤扰动、地下水位降低、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动物迁徙等,而矿区生态重建率仅达30%左右,严重地危及到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安全。
(三)生物生态
境内有历山、蟒河等自然保护区,这些自然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已鉴定的物种有600种之多,其中,野生脊椎动物有250余种,占全省脊椎动物总数的61.1%。大鲵、菜花蛇、西藏蟾蜍、角蟾、隆肚娃、猕猴等10种动物更属山西境内晋城市所特有。但由于长期以来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仅对自然保护区未进行科学规划和出台针对性的管理规章,而且无健全有力的管理机构来抑制经济活动对生物栖息地的破坏,致使一些珍贵的动植物,如白皮松、南方红豆杉等和雕、金钱豹、金雕等濒危动物数量明显减少,生物多样性趋于降低,生物物种、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本底资料尚待完善。
(四)草地生态
建市初,晋城市有辽阔的天然牧坡和丰富的牧草资源,由于过度放牧、毁草开荒、乱采滥垦、人草争地、粮食争草、林草争地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草地资源受到严重破坏,草场退化现象十分普遍。截至2014年,晋城市共有天然牧草地38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6.8%,其中面积超过300亩以上的连片草地有161万亩,300亩以下的零星小块草地有65万亩。
晋城市天然牧草地面积分布表
(五)自然灾害
境内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也呈增长态势。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全市共发生较严重旱灾13次,其中,60年代发生1次,70年代发生2次,80年代达6次,90年代发生4次。共发生洪涝灾害21次,其中,60~70年代发生4次,80年代增至5次,90年代多达12次。旱涝灾害日趋频繁,说明生态破坏趋重,给工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巨大。根据晋城市气象站监测结果:晋城市沙尘暴天气20世纪70年代为年均1~3次,到90年代增加到1~4次,能见度由800~1000米降低到300~1000米,沙尘暴天气不仅明显增加,而且影响程度加重。
(六)农村生态环境
随着农副业与牧渔业生产活动日趋频繁,农药、化肥、农膜等大量使用,导致土壤肥力降低、耕地退化、果实品质下降,尤其近年来农村养殖业迅速发展,大量的畜禽粪便未能及时合理处置而堆放下渗,对土壤和饮用水源造成污染。上述种种情况表明,晋城市的生态环境现状堪忧,建设美丽晋城任重道远。
二、森林保护
加强森林保护,大力绿化造林,发展森林碳汇是实现低碳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晋城建市以来,在森林保护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森林抚育
森林抚育按照“去劣存优、造管并举、综合经营、永续利用”的方针,每年年初由国有林场、集体、单位(个人)上报抚育计划,县(市、区)组织林业技术人员编制抚育设计书,县林业局批准后施工。抚育完成后,县(市、区)林业局组织检查验收。
人工林抚育,根据不同林龄与不同树种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针叶树幼龄期,主要采取锄草、修枝、定苗等方法,15年左右的幼龄林和20年以上的中龄林,采用定株间伐法抚育,即按成材林目的定株间伐,抚育与利用相结合;阔叶林在10年以下,采取定株、修枝抚育为主,10年以上15年以下的以间伐抚育为主;经济林的抚育主要是修枝整形和土肥水管理,使其早挂果,早丰产。1985—2013年,全市共抚育森林459.4万亩。
(二)病虫害防治
一是开展普查测报。从1985年开始,市县两级森防检疫机构在全市范围内每年进行一次林木病虫害调查。至2014年底,全市共发现有森林病虫害及昆虫天敌205种。其中虫害127种,病害53种,昆虫天敌25种。危害林木的主要害虫有红脂大小蠹、油松毛虫、白蚁、光肩星天牛、木撩尺蠖、栎尺蠖、核桃举肢蛾、杨圆蚧、牡蛎蚧、桃小食心虫、金缘吉丁虫、松纵坑切梢小蠹、黄连木种子小蜂、松阿扁叶蜂、松梢螟、青杨天牛、双条杉天牛、杨柳毒蛾、侧柏毒蛾、泡桐大袋蛾等。危害林木的主要病害有泡桐丛枝病、枣疯病、松落叶病、煤污病、白粉病、腐烂病、溃烂病、枯萎病等。被害树种有油松、杨树、侧柏、泡桐、栎类、核桃、山楂等。昆虫天敌主要有:七星瓢虫、蜻蜓、螳螂、姬蜂等。国家及省级检疫对象有红脂大小蠹、苹果蠹蛾、松疱锈病、冠樱病、白蚁、杨干透翅蛾、梨圆蚧、柳蝙蛾等。1986年,建起伊侯山林场和阳陵林场2个油松毛虫测报点。1988年,陵川县建立核桃举肢蛾测报点。1991年,阳城县建立杨树天牛测报点。1994年,泽州县建立木撩尺蠖测报点。2000年,沁水县和陵川县建立红脂大小蠹测报点。2004年,高平市建立杨柳毒蛾测报点。2005年,阳城县和沁水县建立白蚁测报点。2003年,泽州县油松毛虫测报点、沁水县和陵川县红脂大小蠹测报点升格为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全市95个各类测报站点都有专人负责,配备了工具箱、标本柜、诱虫灯、养虫笼、体视显微镜等必要的仪器设备,主测这几大害虫的发生期、发生量、发生范围、危害程度等。历年来共制作油松毛虫、红脂大小蠹、白蚁、木撩尺蠖等主要昆虫生活史标本70余套,发布病虫情报300余期。
二是及时对森林病虫害进行检疫。1985年、1992年和2005年进行了3次全市性的检疫对象疫情调查,查出全市有33个乡镇有白杨透翅蛾、光肩星天牛、松疱绣病、青杨天牛;23个乡镇有杨圆蚧、21个乡镇有牡蛎蚧;11个乡镇有松疱锈病;74个乡镇有泡桐丛枝病;42个乡镇有红脂大小蠹;36个乡镇有白蚁;泽州县东南部10个乡镇分布有枣疯病、苹果蠹蛾;城区发现有冠樱病。全市共检疫各类苗木44689.87万株,种子3597.17吨,木材和竹材42.2万立方米,果品1040吨,花卉3950盆,中药材15.5吨。建立起无检疫对象种苗繁殖圃地127处。
三是大力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建市后规模较大的防治工程有:1987—1989年,在阳城、陵川2县连续防治核桃举肢蛾5.6万亩,该项目1992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1991年,在阳陵、伊侯山、大尖山林场连续防治油松毛虫15.4万亩,该工程被省林业厅评为省林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1994年,在全市范围内防治杨树蛀干害虫4.4万亩。1995—1996年,在泽州、阳城2县防治木撩尺蠖4.5万亩。1999—2003年,在全市范围内防治红脂大小蠹虫43.8万亩,该项目2004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获首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三等奖。2005—2007年,在全市范围内防治白蚁10.83万亩。1985—2007年,全市共防治各类森林病虫害176.5万亩,为国家挽回由森林病虫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5282.98万元。2008—2014年,在全市范围内防治白蚁、光肩星天牛、红脂大小蠹、油松毛虫、核桃举肢蛾、木撩尺蠖、松阿扁叶蜂等森林病虫害155.44万亩,为国家挽回由森林病虫害造成的直接经济将损失8526.6万元。至2014年底,全市共防治各类森林病虫害331.94万亩,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3809.58万元。
(三)森林防火
1985—1988年,是晋城市森林火灾的高发期,年均发生火警、火灾36起,最多的一年发生68起,最险的一天发生4起,成为全省的森林火灾重灾区。1989—1992年,全市森林火灾基本得到控制,森林防火形势由全省的重灾区变为先进市。1990年8月,晋城市曾代表山西省出席全国森林防火经验交流会,阳城县曾两次被评为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县。1993—1995年春,全市森林火灾出现反弹,失火次数由年均3起上升为8起。1996年,晋城市实现首次森林无火灾。2001—2014年,全市森林防火注重组织体系、教育体系、管理体系、预警体系建设,基本上具备防大火、救大灾能力。
在组织体系方面,2003年,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实施意见》,至2014年,形成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一是落实各级党、政一条线的责任,从市、县、乡、村直至村民组长,逐级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下达森林防火责任书,把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的责任贯穿到森林防火工作的全过程。二是把森林防火工作列入林业局长、林业站长、林场场长、护林员的年度目标管理进行责任考核。三是落实指挥部组成人员的责任。全市市、县、乡,特别是县乡两级防火总指挥一律由行政一把手担任,指挥部组成人员由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正职担任。四是落实山头地块的包片责任。实行各级、各部门领导包片负责制,特别是县级实行四大班子和指挥部组成人员包乡,乡干部包村,直至将山头地块的责任分解落实到护林员、村民的头上。
在宣传教育体系方面,把宣传教育作为抓好森林防火工作的第一道工序,将每年的3月定为全市森林防火宣传月,11月上旬定为全市森林防火宣传旬,并根据实际情况深入林区居民和田间地头、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矿区、山庄窝铺,以及风景旅游区等组织开展面对面的宣传。宣传形式有组织流动红旗宣传队文艺下乡、设置固定宣传牌、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手册、播放公益节目、中小学开设防火课、编发防火短信等。在林区和广大山区,坚持做到村村张贴《森林防火公告》,户户下发《森林防火公约》。进入森林防火特险期,还在各级新闻媒体开展森林防火专题宣传活动,利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不定期地在各级报纸、电台开展森林防火专题宣传。2006年,全市集中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在林区、村庄、道路、入山口、景区等人员活动、流动频繁的地方悬挂一块森林防火宣传警示牌,写一条森林防火标语,张贴一张封山禁火令,清明节前在中、小学开设一节森林防火专题课,新闻媒体每天滚动播出一条森林防火公益广告,以县级政府名义发一封森林防火公开信。
在管理体系方面,把森林火源管理作为森林防火的重点,落实四条措施:一是护林员定位。做到火情严监控,有火早发现、早报告、早扑救、防复燃。二是火险地段定点。对历史上的火灾易发区域,从实际出发,关键时刻定点把口,死看硬守,直至实行封山戒严。三是林区住户定责。对长年在林区生活生产的户主、牧工、坟主和林区边缘的农户签订责任状,明确护林责任。对老、弱、病、聋、儿童、精神病患者及痴呆人等无刑事责任能力的7种人严格落实监护责任,签订监护责任担保书。特别是烧地塄、熏粪沤肥者,做到谁家的地里火源蔓延到山上引起火灾,其管理使用土地的主人视为第一肇事者。四是林缘地边严阻隔。对历年来的易发火区域,每年秋冬季节结合农建,采取人工开设、化学除草、集中时段烧除等手段及时清理易燃物,使火源起到有效的阻隔作用。在火源监控上坚持做到春耕备耕看好“老汉”,寺庙周围看好“老婆”,公休假日看好“小孩”,矿区坑口看好“民工”,旅游景区看好“游客”,山庄坟头看好“移民”,形成孩子肇事家长负责、学生肇事老师负责、村民肇事村干部负责、职工肇事单位负责、痴呆人肇事监护人负责、民工肇事工头负责、游客肇事景区负责、移民肇事护林员负责的全方位火源监控管理体系。
在预警体系方面,为强化预警监测,每年春季,针对气温回升较快,大风天气增多,春耕备耕,火险等级高的实际情况,各级主要领导都要深入一线检查指导森林防火工作,对各级森林防火的组织领导、宣传教育、落实责任、封山禁火、应急保障等方面的工作进行督查。全市各类瞭望体系坚持做到24小时监控。各级森林防火指挥系统每天安排一名领导坐镇带班,机关干部24小时轮流值班,确保森林防火的信息、指挥、处置等应急体系准确、及时开展。加大防火投入,市、县两级都把森林防火经费列入财政预算,2006年,共落实专项资金250余万元,用于应急扑火装备建设。全市拥有灭火弹31000余发,风力灭火机、油锯、割灌机等750余台,灭火水枪、组合工具1400余套,3号工具等扑火器具8600余件。建立专业、半专业扑火队122支5000余人,专兼职护林员达8740余人。强化扑救处置,每年进入特险期,都以县级人民政府名义发布封山禁火令,把所有涉及有山、有树、有林、有草的区域及其边缘300米范围内一律划为禁火区,并将封山禁火令宣传张贴到所有村庄、社区、交通要道、林区路口、工矿企业、旅游景区等人员活动频繁的地方。春防期间,全市公安、武警、消防及驻地解放军处于一级战备状态,各级各类专业扑火队集中吃住。在通往林区的千余处主要入山口都设置防火检查站,各级护林员、防火检查站临时工作人员坚持做到佩带红袖章等明显标志24小时死看硬守,杜绝一切火种和易燃物进入禁火区。建市后,境内没有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1998—2007年,晋城森林防火工作连续10年分别受到国家、省等有关部门的表彰。2002年3月,市防火办被国家林业局授予“1998—2000年度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2007年3月,被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授予“2003—2006年度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2008年以来,全市从抓宣传、搞联防、严监控、堵火源、强队伍、明责任入手,全面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逐级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进一步完善县乡指挥部成员领导包片责任制、县域间森林防火联防责任制、森林防火检查站(卡)管理责任制,实行网格化巡查和定点责任看护,建立网格2239个,落实责任人13420人,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方位森林防火责任体系;争取省级投资2200万元建成森林防火远程监控系统;启动实施农林交错区可燃物清理工程、经济林带阻燃工程、防火隔离带建设工程等,创新分区管理、分类指导、部门联动、群防群治的防火机制;加强森林扑火专业队建设,新组建省级森林消防专业队100人,巩固市级以上灭火专业队50人,建立县级专业扑火队6支1876人;加大扑火物资储备,全市现有水车10辆,风力灭火机907台、油锯189台、割灌机119台,灭火弹5万余发,确保关键时刻能够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2014年,全市森林火灾受害率为0.107%,低于省控制指标,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
三、造林绿化
(一)植树造林
1985—2014年,晋城市将植树造林作为防止水土流失和培育森林资源、发展森林碳汇的重要手段,采取采种育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义务植树等多种形式,加强生态修复保护。1985—2000年,以群众造林为主,投资小,效果较差。2001—2014年,以工程造林为主,增加投资,效果明显。
1..荒山造林
1985—1997年底,全市共完成荒山造林307.4万亩,提前两年实现省规划的基本绿化达标。但由于晋城地处太行山石质山区,土壤瘠薄,十年九旱,加之财政投入少,管护跟不上,导致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极低。1998年后,随着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和省级六大造林绿化工程相继启动,全市依托国家工程推进山上治本,实施地方工程推进身边增绿,至2014年,共完成人工造林209.11万亩,封山育林1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9.2%,居全省首位。1985—2014年,全市合计造林面积573.15万亩,封山育林245.52万亩,公路绿化18010.4公里。造林最多的1995年,造林面积达29.16万亩,公路绿化最好的2006年,绿化公路里程达2330.4公里,造林最少的年份也有近4万亩,多数年份在10万亩以上,超过20万亩的年份达16年之多。
2..退耕还林
晋城市于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是将25度以上坡耕地、沙化地、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和宜林荒山,进行造林。工程涉及泽州、高平、阳城、陵川、沁水5个县(市)的76个乡(镇)、1105个村,共47873户农户。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承担退耕还林工程任务65.6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7.5万亩,荒山造林41.6万亩,封山育林6.5万亩)。第一轮兑现补助面积135.2万亩,具体投资情况为:种苗补助资金4204万元、现金补助资金2703.1万元、粮食补助资金18921.5万元、粮食调运费780.8万元。第二轮兑现补助面积59.9万亩,投资情况为:管护补助资金1198.7万元、生活补助资金4195.3万元。
承担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任务5.045万亩。工程任务主要涉及薪炭林(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干果经济林(后续产业项目)、生态移民、补植补造等项目。截至2013年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薪炭林建设1.795万亩,投资360.9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干果经济林建设3.25万亩,投资1137.5万元;补植补造18.71万亩,投资1007.7万元;生态移民累计达282人,投资141万元。
3..封山育林
坚持造林与封山育林并举,加强天然林保护。1985—2014年,全市共封山育林总面积近300万亩。主要措施有设立警示标志、人工巡护、设置围栏、人工抚幼育林等。封育年限一般为6~8年,封育类型包括乔木型、乔灌型、灌木型三种。
晋城市历年造林、封山育林情况统计表
4..补贴制造林
2004年,国家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对全市169万亩国家级公益林进行补偿,补偿范围覆盖城区、泽州等6个县(市、区),其中,国有林43万亩、个人和集体林121万亩,年补偿金额2000余万元。2011年,市政府建立“晋城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主要补偿对象为全市国有林地,年补偿金额500万元,迈出森林生态有偿使用的第一步。
全市从2010年开始实施补贴制造林项目,截至2014年底,共完成9.64万亩,其中城区0.34万亩,泽州县1.30万亩,高平市1.36万亩,阳城县2.4万亩,陵川县2.52万亩,沁水县1.72万亩。
5..发展干果经济林
经济林是晋城市林业优势产业,栽植历史悠久,品种多样。1985年,全市干果经济林面积为12.53万亩,总产量1436.63万公斤。2013年底,全市经济林总面积达67.5万亩,其中挂果面积为25.2万亩,占总面积的37.3%,总产量为2383.18万公斤,总收入7178.3万元。其中:核桃面积为26.45万亩,总产量912.5万公斤,总收入4906.3万元;杏4.89万亩,产量4.2万公斤,收入为42万元;花椒2.19万亩,产量126.9万公斤,收入931.3万元;山茱萸2万亩,产量186.8万公斤,收入为375.7万元;山楂1.91万亩,产量193.38万公斤,收入为106.9万元;柿子0.77万亩,产量541.9万公斤,收入301万元;红枣0.75万亩,产量84.3万公斤,收入193.8万元;黑椋子(木本油料)0.4万亩,产量222.3万公斤,收入54.4万元;板栗0.05万亩,产量0.1万公斤,收入2万元。
2014年底,全市经济林总面积达76万亩,其中挂果面积为25.2万亩,总产量2557.28万公斤,总收入为13581.3万元。其中:核桃面积27.89万亩,总产量894.3万公斤,总收入6341万元;连翘36.06万亩,总产量330万公斤,总收入5400万元;杏面积4.93万亩,总产量10.3万公斤,总收入42万元;花椒面积2.19万亩,总产量128.9万公斤,总收入915.3万元;山楂1.91万亩,总产量175.62万公斤,总收入88.6万元;柿子0.77万亩,总产量578.9万公斤,总收入302.2万元;山茱萸1万亩,总产量120万公斤, 241.5万元。
(二)绿化工程
1..太行山绿化
太行山绿化工程是晋城市承建的国家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之一。从1998年开始到2014年底,累计完成任务46.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2万亩(太行山示范工程10万亩、防护林工程2.7万亩、飞播5.4万亩、直播1.9万亩、镰播2万亩),封山育林24.8万亩(太行山示范封育20.6万亩、防护林封育4.2万亩),总投资达4653万元。按县区分:城区2.9万亩,投资为632.6万元;泽州县12万亩,投资为1165.9万元;高平市5.2万亩,投资为443.4万元;陵川县20.5万亩,投资为2345.9万元;沁水县6.2万亩,投资为65万元。
2..通道绿化
1998年前,境内的公路绿化工程基本上是各县(市、区)自己设计,自己施工,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公路绿化效果不理想,大多数路段单行栽植不成林带,树种杂乱,老少同堂,缺株断档,参差不齐,枝桠丛生,管理粗放。1998年以后,通道绿化建设力度加大,专门邀请省林业厅的有关专家对全市的主要干线公路进行绿化指导并完成统一规划。200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以后,晋城市以国、省道为重点,全面实施通道绿化战略,对全市的9条主干线公路648公里进行统一规划,设计了大骨架、宽林带、针阔混交、乔灌结合的立体复层绿化配置。2004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县乡公路绿化的实施意见》,林业部门配套出台《关于全市通道绿化工作的意见》,提出通道绿化总体规划,明确模式和标准,并坚持实行目标管理和工程化运作,通道绿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1—2005年,全市完成晋长高速公路长60.9公里两侧各50米宽,晋陵一级公路长70公里两侧各10~30米宽的通道绿化工程和长1646.2公里的其他等级公路绿化。2006年,按照“路修到哪里,树就栽在哪里”的要求,完成2330.38公里公路绿化任务。其中高速公路全面完成绿化里程100.88公里;一二级国省道完成绿化里程267公里;县乡道路和通村道路绿化分别完成627.7公里和1334.8公里。2007年至2008年,重点绿化交通沿线荒山,两年绿化2.8万亩。2014年,晋城市境内已建成通车高速公路7条,分别为长晋高速、晋阳高速、晋焦高速、晋济高速、环城高速、阳翼高速、高陵高速,总里程为319.4347公里,可绿化里程243.01公里,已绿化里程243.21公里(其中引线绿化28.26公里)。一二级国省道10条,可绿化里程462.5公里,已绿化里程462.5公里,绿化率达到100%。其中高速公路每侧绿化宽度达到50~100米,一级公路每侧绿化带达到10~30米,旅游公路、县乡公路每侧绿化带达到5~10米。
3..村镇绿化
生态园林示范村——山耳东
晋城市村镇园林绿化起步较早,1985年建成华北地区第一个农民公园——晋城市郊区巴公农民公园。20世纪90年代,泽州县东四义、山耳东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一些村就自发地展开生态园林化建设,受其影响,一批先富起来的乡村把村庄园林化建设同小康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绿化美化家园。1995年,市政府及时出台《关于进一步搞好小康村生态园林化工作的意见》,将村镇绿化列入农村工作考核目标,提出三种绿化模式:绿化生态型、生态园林型、园林游憩型。1996年,省林业厅在晋城召开现场会推广小康村生态园林建设经验。至2002年,全市建成生态园林村177个,其中生态绿化村121个、生态园林村48个、园林游憩村8个。2003年后,全市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坚持山上山下综合治理,村里村外一体绿化,制定实施了“五环、五片、二十条线、七十个乡镇所在地”的村庄绿化规划,立足村情,分类指导,每年集中推进300个村。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对达标的乡镇所在地村一次性补助20万元,其他村补助5万元,各县(市、区)也按1:1比例进行配套,基本做到村庄片林、林带环绕,点、线、圈、面结合,山、水、田、村一体。至2014年,全市已有987个村达到生态园林化建设标准,位居全省第一,其中生态绿化村570个、生态园林村361个、园林游憩村56个。2010年,阳城县入选全省林业生态县。2011年,沁水县建成山西省林业生态县。2012年,泽州县建成山西省林业生态县。2013年,高平建成山西省林业生态县。2014年,城区建成山西省林业生态县。
4..部门绿化
2004年,晋城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晋城的决定》。2005年,市绿化委员会下发《关于加强部门造林绿化工作的意见》,明确各部门造林绿化的任务与目标,建立健全部门绿化制度。仅2002—2008年,水利、公路、铁路、教育、煤炭、部队等部门累计参加植树人数达62.1万人次,植树276.2万余株,建立义务植树基地25个、面积达4542亩,投入绿化资金累计达4.9亿元。1997年,晋城矿务局被评为全国部门造林绿化400佳单位。2000年,晋城军分区被评为全国部门造林绿化400佳单位。2007年,全市各部门完成绿化1.7万亩。2008年,高平三甲炼焦有限公司、阳城西冯街煤矿分别绿化厂区、荒山600余亩和500亩。2012—2013年,围绕城市近郊、旅游景区和厂矿、工业园区,连片建设森林景观,全市81家煤矿企业投入资金2.1亿元,完成异地造林3.7万亩,成活率达90%以上。
5..环城绿化
1985年至2002年,环城绿化处于较慢、较低水平发展。2003年,环城绿化速度和质量大幅度提高。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完成环城绿化264.8万平方米。其中,环市区周边的林带总长17.4公里,内外两侧总宽190米,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栽植油松、侧柏、垂柳、毛白杨、雪松、银杏、木槿、丁香等乔灌木二十余个品种28万株。阳城县投资4000万元完成6334亩环城绿化,其中营造风景林2858亩,观赏经济林1456亩,林带建设6公里、577亩,造林补植1125亩,绿化公路5公里、318亩。共栽植雪松、桃树、梨树、水杉、元宝枫、国槐、华山松等21种树木,总株数达86万株。高平市从2003年开始,先后在七佛山、西山、世纪大道投资5000多万元,完成环城绿化10000亩,栽植各类乔灌木80余万株。依托环城绿化建起的七佛山生态公园,成为高平市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陵川县完成环城绿化3500亩,沁水完成1300亩。
(三)森林公园建设
2008年,全市经批复建设的森林公园3处,即位于陵川县的“山西省棋子山森林公园”,位于城区的“山西省白马寺森林公园”,位于高平市的“山西省七佛山森林公园”,公园总面积约23.95万亩。至2014年,全市建成批复的森林公园总数达9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山西棋子山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5个(山西省七佛山森林公园、山西省白马寺森林公园、山西省珏山森林公园、山西省阳光森林公园、山西省华阳山森林公园),市县级森林公园3个(泽州县龙王山森林公园、阳城县骏马岭森林公园、陵川县崇安森林公园)。森林公园面积达到31.2454万亩。森林公园面积约27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9%,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左右。
“棋子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晋城市批复建设的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014年2月由国家林业局批准,总面积为12.5万亩。
(四)生态修复工程
1..丹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该工程从2009年开始实施,分两期开展。2009—2010年为一期,2011—2015年为第二期。至2014年底,共营造林15.873万亩,按工程类别分:荒山造林7.15万亩、封山育林6.76万亩、护岸林0.8万亩、景观林0.048万亩、城郊林0.5282万亩、经济林0.5868万亩。按实施年度分:2009年4.3万亩、2010年3.2万亩、2011年4.415万亩、2012年1.758万亩、2013年完成1万亩、2014年1.2万亩。投资完成8683万元,其中省投资4568万元、市配套1425万元、县配套2690万元。
2..国家级黄河中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
2010年,晋城市有阳城、沁水两县列入国家级黄河中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工程覆盖面积556万亩,主要建设内容有:对现有森林全面禁止采伐,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对森林资源实施有效保护和培育恢复。第一期从2000年至2010年,规划保护林地面积108.9万亩,实际保护林地面积183万亩。完成植被恢复任务16.02万亩,其中飞播造林6.82万亩,封山育林9.2万亩。第二期从2011年至2020年,每年植被恢复任务为8000亩左右。
(五)林木种苗
1985—1995年,晋城市林木种苗围绕荒山绿化工程,以培育荒山绿化树种苗木为主,间以容器育苗,全市年均新育苗5000亩,10年时间累计培育苗木50000余亩,累计培育容器苗近4亿袋。其中1992年全市针叶树种的容器育苗最多时达1亿袋。
1996—2005年,围绕荒山绿化达标、小康村生态绿化、通道绿化和经济林建设等国家、省、市重点工程,适时调整苗木品种结构,以培育荒山绿化树种、园林绿化树种、定植大苗、经济林苗木为主,结合大容器育苗、经济林苗木嫁接繁育等培育技术,全市年新育苗由1995年的5000亩增加到2005年的10000亩,10年时间累计培育苗木80000余亩,其中培育容器大苗约2亿袋。1996年,开展晋城市林木种质资源清查,全市有种子植物80余科、1000余种。
2006—2013年,主要是围绕生态绿化现代林业建设、城乡生态绿化、通道绿化和经济林建设等国家、省、市重点工程,适时调整苗木品种结构,以培育定植大苗、园林绿化苗木、经济林苗木为主,结合引进新的育苗技术,全市年新育苗由2006年的9000亩增加到2013年的15000亩,8年时间累计培育苗木110000余亩。
2001—2010年,国家、省、市对林木种苗发展,特别是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保障性苗圃建设、国有苗圃基础设施建设、林木良种补贴、重点育苗资助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三级累计投资约1400万元。
2014年,晋城市有林木良种苗木繁育基地2处,面积550亩,其中晋城市国有苗圃250亩,晋城市大山苗木繁育中心300亩。有林木良种采种基地5处,面积8万亩,年采各种林木种子约10万公斤,分别是:沁水县林木种苗站华山松母树林基地,沁水县碧峰山林场油松采种基地和沁水县樊庄林业工作站侧柏采种基地;陵川县第一山林场油松采种基地;阳城县山茱萸采种基地。全市各类造林工程苗木需求量约5000万株,需各种林木种子10万公斤,境内供应量苗木约2500万株,林木种子7万公斤,分别占到需求量的50%和70%。
(六)义务植树
1981年,境内各县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1985年建市后,历届市委、市政府对全民义务植树工作十分重视。1997年,出台《晋城市全民义务植树管理办法》。2005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民义务植树工作管理意见》,全民义务植树运动逐步走上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法制化轨道。至2014年,全市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累计已达4150.3万人次,植树1.72亿株。全市义务植树尽责率、义务植树任务完成率均达到90%以上。
百树耕心成长林
四、动植物保护
晋城市素有“山西植物资源宝库”之称,除有种类繁多的暖温性地带树种南方红豆杉、领春木外,一些山西的稀有树种和亚热带的树种也有分布,仅种子植物就有1300种以上。如有一属一称的连香树、白山树、青檀,有山西稀有的暖木、老鸹铃、木姜子,漆树、软木栓皮栎,有木本油料树种黑椋子、黄连木等。针叶树有白皮松、华山松等。野生果树有山楂、毛樱桃、猕猴桃、软枣等。名贵药用植物及食用菌有九级菖蒲、七叶一枝花、黎芦、玉竹、焦桂、贯众、党参、黄芪、五味子、天麻、山茱萸等百余种,还有罕见的冬虫夏草、猴头、灵芝等。属国家保护树种有连香树、红豆杉、核桃楸、白山树、无喙兰等,省级保护的植物有青檀、领春木、刺五加、大麻、膜荚黄芪、暖木、木姜子等。
野生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陆地野生动物据不完全统计有343种,其中兽类45种,鸟类256种,两栖爬行类42种,主要有金钱豹、金雕、猫豹、猕猴、林麝、水獭、野猪、野兔、獾、狍、赤狐、环颈雉、勺鸡、沙百灵等。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原麝、猕猴、大鯢、林麝,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鸟类有黑鹳、金雕、秃鹫、隼类、普通夜鹰、星头啄木鸟、四声杜鹃、黑枕黄鹂、兰翡翠等。
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晋城市主要以划定自然保护区方式进行。至2014年,晋城市境内共划建2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2.4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6.4%。陵川、沁水县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这些保护区主要有:
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处沁水、阳城、垣曲、翼城四县的毗邻地界,总面积37.2万亩,其中晋城境内4.7万亩,主要保护对象为暖温性植被及猕猴、大鲵等珍稀动物。
山西阳城蟒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中条山东端和阳城县南部森林,总面积8.4万亩,主要保护对象为猕猴及匙叶栎、山白树等植物。
山西省崦山自然保护区 地处阳城县町店镇,总面积13.3万亩,主要以保护天然侧柏和蛇类动物为主。
山西省南方红豆杉自然保护区 地处陵川县马圪当乡、夺火乡境内,总面积35.3万亩,主要以保护国家重点珍稀植物天然南方红豆杉及猕猴、金钱豹等野生动物为主。
山西省泽州猕猴自然保护区 位于泽州县东南部柳树口镇、晋庙铺镇、山河镇等乡镇境内,总面积140.7万亩,主要保护对象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猕猴及森林生态系统。
2008—2013年,每年冬春季节开展代号为“春季行动”“绿锋一号”“绿锋二号”“亮剑行动”等专项整治,查处各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行为。
五、草地保护
晋城市建市时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施行,全市积极开展草地建设和草地保护工作。1986年10月,召开全市发展家庭牧场经验交流会议。1987年5月,省农业厅在陵川县召开草地工作会议。1988年和1990年,组织了两次全市“十佳家庭牧场”评选活动。1990年5月,市政府在沁水县召开草地畜牧业工作会议。到1995年底,全市在97个乡镇划定基本草地面积226.45万亩,占到草地总面积的60%。1998年12月,沁水县被确定为全省草地改良建设示范县,阳城、沁水两县被确定为全省紫花苜蓿草籽基地县。1999—2001年间,沁水县承担省级草地改良示范区建设项目,选择在苏庄乡董家山村、郑庄镇杨树庄村的天然草地,实施万亩草地改良建设示范;土沃乡后马园村建设紫花苜蓿人工草地1000亩,实行机械化收割、加工草捆产品。阳城县承担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芦苇河农业生态治理项目,在寺头、町店、芹池等乡镇实施万亩人工草地建设,对圣王坪亚高山草地围栏改良13000亩。陵川县也承担省级人工种草2000亩建设项目,在古交乡、六泉、平城、附城、杨村等乡镇实施。2000年7—10月,成立“晋城市亚高山草甸资源核查队”,对沁水县舜王坪、阳城县圣王坪的亚高山草地,分别开展了亚高山草甸资源核查工作。2004年12月发布了地方标准《晋城市紫花苜蓿草种生产技术规程》和《晋城市紫花苜蓿牧草生产技术规程》。
从1997年至2013年,晋城市先后引进紫花苜蓿、沙打旺、红豆草、多变小冠花、无芒雀麦和普那菊苣草、籽粒苋、川叶松香草、鲁梅克斯等优良高产的豆科与禾本科牧草品种,进行牧草引种试验、示范,大力推广人工种草、退化草地改良技术,加快草地生态建设步伐,每年正常累计保留面积为人工草地2万亩、改良草地3万亩。
至2014年,全市有草地面积382.2万亩,占总面积的26.8%。主要集中在泽州、阳城、陵川和沁水4个县,面积为358.8万亩,占全市草地面积的93.8%,尤以沁水县最多,达174.3万亩,占全市的45.6%,是全省县域草地面积最大的县。全市草地资源可分为3大类、3个组、9个型,即喜暖灌木草丛类318.8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83.4%,分属为低山丘陵白羊草组,白羊草+苔草、黄背草、达乌里胡枝子、蒿类草、百里香、荆条6个型;山地灌丛类草地61.8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16.1%,属灌木化栎组,灌木化栎+杂草型;山地草甸类草地1.8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0.5%,分属亚高山苔草组,苔草+中生禾草、杂草2个型。全市草地资源的生态良好,年均鲜草产量为306.6公斤/亩,牧草总产量达到117.25万吨。另有农作物秸秆产量(风干)57.56万吨,秕壳产量(风干)12.03万吨,“四旁”树木落叶产量27.46万吨,饲草资源的理论载畜总量可达223.8万个羊单位,若按草地牧草85%和其他粗饲草60%的资源利用率测算,其实际可载畜量约150.3万个羊单位。
六、城市绿地建设
1985年建市后,城市绿化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是年在旧城各街道补种行道树1043株,种草花5.88万株,育苗8.61万株,建成面积为2500平方米的广场花坛,并设有水池、假山。1986年10—12月,在泽州路新建2500平方米大花坛。
1987年,完成47个城市道路花池绿化,新增绿地面积2万平方米,栽种各种乔木3500株,灌木3.5万株,各种花草近10万株,总绿化面积12.81公顷,相当于1984年公共绿地总和的6倍。1988年,完成泽州路、凤台街33个大型综合花池绿化,增加绿地面积1.3万平方米,新栽行道树4000株,行道乔、灌木树增至11.63万株,花池增至200个,温室盆花2万盆,苗圃40余亩,绿地面积达到6.97万平方米。同期完成玉屏、凤翔小区1.5万平方米的绿化工程。1989年,建成市植物园。1991年,完成市烈士陵园综合绿化,新增绿地面积1万平方米,省建设厅授予市园林绿化处全民义务植树先进单位称号。1992年,在凤台西街,新增20个大型花池,增加绿化面积7800平方米,种植行道树300株,完成凤翔小区1.6万平方米绿地和市农修厂等绿化任务,并在市植物园新增盆景、根艺、插花展等项目。1993年起开始建造白马寺山森林公园,同年5月,全省15个城市园林局(处)长联谊会在晋城市召开。1994年开始修建泽州公园,在凤台西街、西关泰森商贸区、乡镇街等7条街道新栽植行道绿化树1414株,种植各种乔、灌木1万株。1995年,完成泽州路南段4个大花池绿化,种植行道绿化树200株,新增绿地面积2000平方米,补植补种各种乔灌木9000株,移植各种树木5400株。是年9月21日—10月5日,在植物园举办了“山西省第五届城市花卉盆景、银艺、插花展览会”,在评出的110余件优秀作品中,晋城有13件获奖。1996年,在新旧城区补栽各种乔木绿化树2345株,新植各种灌木1.62万株。新增绿化街道长度1.5公里,新增南环街与晋长二级路交汇处绿化地一处,新增绿地面积4000平方米。在泽州公园种乔木4500株,灌木11万株,育苗2400平方米,移植大树49株。在植物园种植草坪2000平方米,种植各种盆花9900盆。绿化树种除原有的松、柏、国槐、杨树、泡桐外,又先后引进和增加了雪松、塔柏、法桐、合欢树等。到1996年,全市园林绿地总面积达1077公顷,其中公共绿地15公顷,单位绿地11公顷,居住区绿地1057公顷,扩建绿地1公顷,防护绿地1公顷。建成区园林面积1037公顷,建城区道路绿化覆盖面积19公顷。绿化品种由建市前的5个发展到45个,街道绿化长度由原来的10公里发展到70公里。城市绿化总覆盖率由1985年建市初的17%提高到25%。泽州路、凤台街及市级机关办公区,综合绿化被树为城市绿化样板,并被评为全省城建精品工程。
2000年,晋城市城市绿化覆盖率为25%,绿地率为20%,人均绿地面积仅4平方米。2003年开始,围绕建设国家园林城市目标,加快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步伐,当年建成长18.3公里、宽160米的环城绿化带,新建改建6个街心公园,建成15个生态园林化小区、42个生态园林化庭院。2004年、2005年,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6%,绿地率达到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5平方米,先后获山西省园林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称号。2012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8%,绿地率达到43.2%,人均绿地面积达15.5平方米,率先在全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成的生态绿地主要有:
(一)生态绿地
东出入口绿地 绿化范围包括长晋高速西互通和晋焦高速东上庄立交桥互通及公路两侧宽190米,绿化总面积约1307亩。绿化风格以“市树”雪松为主,营造“万壑松涛”景观效果,种植雪松、毛白杨等乔木2.8万株,紫薇、木槿等花灌木30余万株,草坪4万平方米,达到一次成林、一次成景的效果,苗木成活率达到98%以上。
东出入口景观绿化和生态修复工程
南出入口景观绿化和生态修复工程
南出入口绿地 绿化范围为互通桥的四圆八角及高速路两侧300~500米距离,绿化总面积约825亩。绿化风格以“省树”油松为骨干树种,以碧桃、连翘、黄栌等本地原生植物为主要花灌木,结合草坪地被、景石摆放形成“太行山微缩自然生态景观”,种植油松等乔木2.7万株,碧桃、连翘等花灌木1.8万株,点缀景石575吨,铺设中水管道7000余米,安装太阳能灯具181盏,苗木成活率达到98%以上。
北出入口绿地 绿化范围为泽州北路屋厦立交桥周边,绿化总面积约525亩。绿化风格以油松、华山松、黄栌为骨干树种,营造独特的“太行秋色红叶”景观效果,种植雪松、油松、银杏等乔木6000余株,黄栌15331株及各类花灌木15.8万株,苗木成活率达到98%以上。
北出入口景观绿化和生态修复工程
西入口绿地 绿化范围为西环城高速出入口,绿化总面积1030亩,主要建设内容有园路、景观小品、亮化、绿化等。目前正在建设中,预计2015年完工。
(二)城市园林
泽州公园 位于市区中部,南临城市东西向主干路凤台东街,北靠红星街,西向太行路,东倚文博路,总占地面积约706亩。公园于1994年开始建设,1996年对游人开放,2007年进行改造,是一座大型综合性公园。公园内除围绕孔子回车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主题外,以本地丰富的植物资源为主要素材,突出自然山水园林景观。公园绿地总面积约571亩,绿地率达81%,主要种植有雪松、银杏、白玉兰、月季、玫瑰、海棠、蜡梅等乔灌木89个品种2.3万余株。
凤凰岭森林公园 位于东上庄立交桥东北侧,总占地面积约204亩,于2002年开始绿化种植,遍山种植乔灌花草各种植物,有银杏、桧柏、红叶桃、油松、紫薇、木槿、玫瑰等乔灌木56个品种17万余株。
玉龙潭公园 位于凤台东街高架桥北侧的河谷中,与凤凰岭公园相接,总占地面积约503.6亩。主要种植有天演杨、刺槐、栾树、红叶李等乔木28个品种1.2万余株,紫薇、月季、榆叶梅、红瑞木、贴梗海棠等花灌木15万余株,绿树成林,曲径通幽。
赵树理公园 位于凤城路和文昌街交汇处的西北角,总占地面积约240亩。2003年建设时,命名为流碑亭公园。2005年为纪念著名作家赵树理诞生一百年,在公园内建设赵树理文学馆,更名为赵树理公园。整个园区为山地地形,依山势种植有油松、桧柏、国槐、樱花等各种乔灌花草58个品种21万余株。
儿童公园 位于凤台街和瑞丰路交汇处的西北角,原为植物园,是晋城市建设最早的公共绿地。2009年扩建改造为儿童公园,总占地面积90亩。园内种植有早园竹6000株,银杏、雪松、法桐、红枫、樱花、木槿等乔灌木79个品种1500余株,萱草、玉簪等地被植物及花境4.1万余株,并种植近3万平方米的不规则草坪。
白马寺登山步道
白马寺山植物园 位于白马寺风景区南部,总占地面积1620亩,是晋城市唯一一座集生态、观赏、科普、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公园。公园于2010年开始建设,2013年建成开园,园内以140亩人工湖为核心,以盆景园为盆景艺术创作、展示基地,以风景各异的紫薇园、牡丹芍药园、草药园等二十余个植物专类园为重点展示空间,人工湿地镶嵌于园区西南部,形成湖光翠影、百花争艳、层林尽染的生态游览园区,并建有15处片林,主要种植雪松、白皮松、油松、华山松、国槐、银杏、紫薇等乔灌木27.7万株,配以山顶观景平台、景观桥、园林小品、景观花带等。
城东景观水系 南起新市东街,北至北环路,规划面积约1187亩,设计风格为“一河三园”。主要建设内容有城市防洪、治污、景观绿化、亮化、蓄水、补水、征收拆迁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预计2015年5月完工。
(三)道路绿地
泽州路 北起北外环路,南至晋长高速路,建于1987年。绿化布置形式为三板四带式,行道树为法桐和毛白杨,绿化带中以“市树”雪松为主景,以黄杨球和草坪为衬托,形成四季常青、庄严壮观的“雪松一条街”。
凤台街 西起西外环,东至东上庄立交桥,建于1987年。绿化布置形式为三板四带式,行道树为银杏,绿化带中以桧柏和黄杨球为主景,配以紫薇和红叶李观花、观叶植物,形成线条流畅、层次分明的“桧柏一条街”。
主干道美化
景西路 绿化布置形式为四板五带式,行道树为法桐,中央绿化带以美国红枫为主景,以龙柏和红叶石楠为衬托,两侧绿化带以白皮松和牡丹花石榴交替种植,搭配玫红月季、常夏石竹等,形成错落有致、色彩艳丽的“红枫一条街”。
前进路 突出路河相依、两侧绿地宽阔、居民聚集的特点,将道路绿化、河道建设和游园建设相结合。道路绿化布置形式为三板四带式,行道树为栾树,绿化带以白玉兰、白皮松间隔栽植,沿河绿地、沿街游园栽有油松、雪松、栾树、水杉、石楠、月季等乔灌木,形成路河相依,绿水相连的新亮点。
泽州北路延伸段 绿化布置形式为两板三带式,中央绿化带宽10米,以“市花”紫薇为主,搭配色彩缤纷的小丽花,绿篱围边,两侧各50米宽的绿化带以“省树”油松和“市树”雪松“环环相扣”种植为主,7米高毛白杨为背景,搭配木槿、樱花、海棠等7个品种的花灌木,2米宽的健身步道穿插其中,形成大气磅礴、层次分明、浓郁厚重的景观效果。
东南通道 西起黄华街,东至凤凰岭立交桥,建于2009年。绿化布置形式为两板三带式,中央绿化带以樱花、石楠球间植,大花月季、红叶石楠苗铺底,绿篱围边,两侧各20米宽的绿化带以法桐为主,搭配油松、毛白杨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树种,形成绿树成荫、鲜花烂漫的斑斓效果。
滨河南路 建于2012年,绿化布置形式为一板两带式,绿化树种为法桐。
红星街 建于2003年,绿化布置形式为一板两带式,绿化树种为栾树、金叶女贞、红叶小檗、红叶桃、紫薇。
黄华街 建于2000年,绿化布置形式为三板四带式,行道树为杜仲,绿化带主要种植紫薇、丰花月季、红叶小檗等,花季来临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美不胜收。
文昌街 建于1993年,东段道路绿化布置形式为一板两带式,西段道路绿化布置形式为三板两带式,行道树为法桐和毛白杨。
中原街 建于1992年,绿化带主要种植锤槐、雪松、桧柏、刺柏、柳树等乔木,搭配金叶女贞、红叶小檗等灌木组合图案,充实道路亮点和景观效果。
迎宾街 建于1986年,绿化布置形式为一板两带式,绿化树种为法桐。
新市街 建于1975年,道路绿化布置形式为一板两带式,绿化树种为国槐、毛白杨。
(四)广场游园绿化
人民广场 位于市区黄华街与新市西街交汇处,面积36亩,硬化面积21亩,绿化面积15亩。广场北部为毛主席塑像,塑像总高12.26米,与毛主席诞辰日一致;中央为莲花造型的叠水式喷泉,喷泉高15米,水面254平方米,呈立体形,分三层叠水;西部以绿色植物为主,设置有弧形花坛、休闲石凳、绿廊等;南部是浅水广场。广场四周以绿色草坪为主,配置法桐、栾树、雪松、龙爪槐等乔灌木7.3万余株。1999年12月建成开放,2012年开始改造。
物茂广场 位于凤台街与泽州路交汇处的东南角,面积25亩,硬化面积18亩,绿化面积7亩。广场东部设一大型电子广告屏及演歌台;西部是隐形式音乐喷泉,喷水高度20米,水形花样变化18种以上;南部为休闲长廊,背后种植大面积草坪,并配有高大挺拔的塔松;东北角建有直径1.5米的风水球。广场四周以绿色草坪为主,配有若干组合花坛,种植有雪松、桧柏、龙爪槐、紫薇、丁香等乔灌木1万余株。1999年12月建成开放。
七星广场 位于泽州北路,面积89亩,硬化面积42亩,绿化面积47亩。广场地势起伏,高低有致,依势建景,东北源头设有水池,水渠穿过草坡处与小路、台阶结合,形成多处叠水和暗渠;广场中央建有一处10.6米高的雕塑,东部设有亭廊。广场四周是以绿化为主的街头绿地,种植各类乔灌花草,成为绿树掩映下的一座自然式园林广场。2000年12月建成开放。
凤西广场 位于凤台西街和景西路交汇处的西北角,面积85亩,硬化面积51亩,绿化面积34亩。广场西北部分为静态活动区,种植各类树木花草,东南部分为动态活动区;广场从南向北依次建有花坛时钟、音乐喷泉、集会广场、张拉膜景观、文化墙和舞台等设施;南部的音乐喷泉,水柱及水花可以随着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进行变化;北部500平方米的文化墙及舞台,可举行文艺演出和大型集会;东南角建有1000多平方米的树下健身场地,布置有30余组体育器材,为市区居民提供健身活动场所。广场周边以草坪为主,种植雪松、栾树、樱花、法桐、紫薇、月季、紫荆等乔灌木22万余株,引种了1600平方米的早园竹。2002年12月建成开放。
兰煜园 位于凤翔小区北侧,总面积12亩,硬化面积7亩,绿化面积5亩,1999年建成。园中建有雕塑、廊亭、休闲石凳等园林小品,种植桧柏、雪松、丁香、女贞等乔灌木4500余株。1999年10月建成开放。
滨湖游园 位于红星东街和苑北路交叉口西北角,总面积11.4亩,绿化面积约5.32亩。园内植物品种丰富,主要种植柳树、合欢、红叶桃、黄杨球、小刺柏等乔灌木5000余株。2003年建成开放。
金华游园 位于黄华街和文昌街交叉口,总面积6亩,硬化面积3.4亩,绿地面积2.6亩。园中建有景观古亭、长廊花架,种植雪松、桧柏、樱花、木槿等乔灌木11个品种563株,楝树、桂花、红枫、紫藤等名贵树种48株。2004年建成开放。
百丽园 位于泽州南路西侧,总面积约244亩,占地约9.3万平方米,水面面积近4万平方米,绿化面积3万平方米。以湖区为中心,东有清水轩,西有云水亭,有飞流直下的瀑布景观,还有壮观雄伟的愚公移山雕塑,湖中央有大型彩色音乐跑泉、横跨湖面的悬索桥,绿化运用片林、混交林的绿化模式,种植白皮松、合欢、紫薇、石榴等乔灌木40多个品种1.5万株,形成绿依水、水依城的景观效果。
西秀园 位于凤台西街南侧,占地面积188亩,建有喷泉,演讲区,湖中岛,晨练广场等景观,种植梧桐、柳树、国槐、月季等乔灌木。
迎宾游园 位于迎宾街与泽州路交叉口东北角,占地面积约4.5亩,种植金叶女贞、银杏、栾树、五角枫、棣棠、紫玉兰等乔灌木20个品种2557株,品种丰富多样,景观层次分明,营造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彩叶、冬有青的景观效果。
凤鸣游园 位于凤鸣小区晋张路南侧,占地面积7.8亩,园中凉亭、园灯、健身器等便民设施齐全,种植银杏、雪松、油松、樱花、月季等乔灌木1558株。2009年建成开放。
水杉园 位于苑北路西侧,泽州县检察院南侧,占地面积70余亩,园区以水杉林为中心,水系景观为点缀,打造具有现代简约气息的园林景观,种植水杉4000余株,建有2200余平米的月牙湖,放养锦鲤2000余尾,围湖配置座凳、果皮箱等休闲设施。
百松园 位于屋厦桥西南角,占地面积约80亩,园中种植百余株油松、华山松,故以“百松”为名。北园建有树阵广场,矩阵种植49株风景银杏,观景亭建于屋厦桥西南角的制高点,在此登高望远,美景一览无余;南园建有环形树阵小广场,主要种植法桐,冠大荫浓,疏影离离。2009年建成开放。
新市街游园 位于前进路与新市街交叉口西南角,占地面积26亩,主要种植油松水杉、银杏、红枫、桂花、石楠等大型乔灌木,形成多层次的立体景观。
红星街游园 位于前进路与红星街交叉口东南角,占地面积10亩,主要种植白皮松、腊梅、高杆石楠、白玉兰等,河边种植荷花,形成大气的滨河景观。
凤台街游园 位于前进路与凤台街交叉口东北角,占地面积19亩,主要种植8—10米雪松,搭配各类花灌木、竹子、景石点缀,形成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富有季相变化的植物景观。
兰花游园 位于凤台东街,占地面积32亩,绿化面积20亩,种植雪松、油松、红叶李、樱花、石榴树等乔灌木410株。2011年5月建成开放。
体育场游园 位于太行南路,占地面积13亩,绿化面积10亩,种植白腊、白皮松、木槿、樱花等乔灌木156株。2011年5月建成开放。
康复游园 位于凤台街与文博路交叉口西南角,占地面积8亩,绿化面积3亩,种植雪松、银杏、黄杨球等乔灌木107株。2011年5月建成开放。
晋钢游园 位于凤西广场北侧,景西路西侧,占地面积6亩,建有生态停车场、篮球场、乒乓球场地及开敞的休息广场,种植雪松、油松、白玉兰、木槿、连翘等乔灌木200余株。2013年12月建成开放。
景西路游园 位于景西路与红星街交叉口东北角,占地面积3.62亩,建有花架廊、景亭、水池、景石等,种植油松、龙柏、国槐、白玉兰、美人梅、黄连木等乔灌木110余株。2013年12月建成开放。
秀水苑游园 位于秀水苑北出口与红星街交叉口西南角,占地面积1.5亩,建有假山、六角亭、弧形廊架、水池等,种植油松、雪松、樱花等乔灌木100余株。2013年12月建成开放。
凤城路游园 位于凤台西街与凤城路交叉口,占地面积7.9亩,建有广场、假山、景墙、远望亭、篮球场等,种植国槐、雪松、国槐、白蜡、银杏、白玉兰等乔灌木600余株。2013年12月建成开放。
白水街游园 位于黄华街与白水街交叉口东南角,占地面积5.6亩,建有广场、景墙、景亭、花架、假山等,种植馒头柳、国槐、银杏、樱花等乔灌木300余株。2013年12月建成开放。
(五)防护林和生产绿地
环城防护林带 全长29.5公里,牛匠至背荫段,公路外侧林带宽160米,内侧宽30米,背荫至东吕匠段,公路两侧林带宽度均为30米。主要种植雪松、桧柏、国槐、馒头柳、毛白杨等乔灌木30余个品种50余万株。环城林带好似一条绿色纽带连接着市区和城郊,构建了绿色生态屏障,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一条特色景观林带。
书院苗圃 位于后书院村北,占地面积200亩,主要承担苗木储备和植物引种驯化、新品种研究和发展。种植桧柏、雪松、金丝垂柳、玉兰、法桐、贴梗海棠、木槿、红王子锦带、月季等乔灌木100余个品种17904株,萱草、蜀尾草、松果菊等地被植物及草坪30亩。
回军苗圃 位于中原东街南侧,占地面积60亩,主要承担储备街道行道树等大规格苗木工作。种植银杏、桧柏等乔灌木20余个品种4507株,草坪20亩。
七岭店苗圃 位于七岭店内,占地面积585亩,主要承担雪松、玉兰、黄杨球、金叶女贞等小苗培育工作。
七、丹河人工湿地建设
(一)建设历程
晋城市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沁河和丹河,均属于黄河水系。沁河是目前全省水质最好的河流。而丹河自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两岸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步伐快,取水量和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河流自然径流下降,河流水体污染日益严重。2008年,丹河源头水源已经断流,补给水源主要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丹河流域主要支流中的巴公河、北石店河、白水河和永禄河水质均超标,位于中游的任庄水库水质多项指标超标,所设置的7个省控监测断面中有6个不达功能要求,其中小赵庄、高平河西、任庄水库、水东桥、白水河5个断面均为劣五类水质。水东桥监测断面化学需氧量、氨氮超标几倍到十几倍,中下游鱼虾绝迹,严重影响到晋城市城市饮用水源地郭壁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和东焦河水库蓄水发电以及珏山景区、龙门景区的旅游效益。由于丹河流域重点企业超标排污,造成数起突发性污染事件,多次引起跨省水污染纠纷。河南省人大代表曾于2004年5月和2005年6月两次上诉全国人大和国家环保部,反映丹河水流入河南境内,使焦作市青天河水质污染,引起各级各部门的广泛关注。
2006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的意见》,下决心对丹河流域水污染进行治理,决定建设“丹河人工湿地”工程。
2007年8月,省环保厅批复《晋城市丹河人工湿地处理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丹河人工湿地工程
2007年11月8日,晋城市规划局批复《晋城市丹河人工湿地处理工程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确定项目场址在丹河和北石店河汇合处——泽州县金村镇水北村南至东焦河水库库尾,规划用地1684亩。
2008年3月19日,山西省发改委下发《关于丹河人工湿地处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同意该工程立项。同年8月8日,省发改委下发《关于晋城市丹河人工湿地处理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核定工程设计概算为7950万元,其中工程费7402万元、建设工程其他费326万元、基本预备费222万元。资金来源: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800万元,其余7150万元由晋城市筹措解决。2011年,概算核定调整为12179万元。
丹河人工湿地处理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为污水处理工程范围内的表面流、垂直流人工湿地工程及防洪工程,主要由自然沉淀池、配(进)水渠、格栅、表面流、垂直流、翻板闸、出水渠、渗滤坝、水生植物种植、绿化及设备安装等部分组成。工程设计标准为:①防洪标准。按照3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设计,采用拦河坝和翻板闸自动控制河道水位,配水渠将污水配送到各块人工湿地,防洪坝防止洪水进入湿地。②污水处理标准。进出水水质如下表所示:
污水处理工程采用“自由表面流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渗滤坝+水体人工强化自净生态工艺”。其中表面流处理工程包括两部分:一是预处理工程沉淀池(沉淀池设计为三格并联运行沉淀池,每个格沉淀池均设置独立的进、出水口控制闸门,以便在运行过程中可实施单池封闭并抽水后进行池底沉泥清运作业,而另外两格沉淀池保持正常运行状态);二是表面流湿地内部种植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对污水进行预处理,在岸边种植挺水植物,水体内放养鲢、鳙等鱼类,水域中心部位构筑小岛,为动植物提供生存环境。垂直流人工湿地内铺设1.5米厚不同规格的碎石填层,通过层内微生物吸收净化水质,表面层种植芦苇、香蒲等植物净化水质。同时,在水东桥下游至东焦河水库22公里的河道范围内设立三个渗滤坝,在东焦河水库深水区布设柔性人工水草,浅水区种植各类水生植物,形成一个自然的水体生态系统,对水体进一步净化。
丹河人工湿地工程设计方案由武汉中科水生环境公司设计,建设项目分别由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一期一标)、济宁同太环保科技服务中心(一期二标、二期)、山西盛世金丰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三期一标)、武汉中科水生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三期二标)、山西北龙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等单位施工。工程建设共分三期:一期工程于2008年8月7日开工建设,2009年国庆节前通水运行,完成投资4579万元,建成105亩垂直流人工湿地。二期工程总投资3754万元,于2010年10月20日开工,2012年7月运行,建成210亩垂直流人工湿地。三期工程总投资2200多万元,于2011年12月开工,建设内容为345亩表面流人工湿地,于2012年12月25日通水试运行,2013年9月10日整体完工投入运行。
经过5年建设,丹河人工湿地处理工程共建成垂直流人工湿地315亩、表面流人工湿地475亩,完成土方开挖(含清淤)647272.5立方米,浆砌石36030.87立方米,混凝土29591.55立方米,钢筋535.47吨,碎石填料284786.88立方米,道路17709.09平方米,完成种植芦苇、香蒲等各类水生植物350万株,布设柔性人工水草2万平方米,形成了790亩的植物长廊和26万平方米的景观水面,达到日处理污水8万立方的设计目标。
(二)工程效益
丹河湿地工程全年处理污水2880万吨,削减氨氮540吨、化学需氧量2000吨。丹河下游河段水质由劣五类水质达到四类水质标准。2010年8月,山西省环保厅邀请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环保专家召开丹河湿地处理成效评审会,专家组一致认为:丹河人工湿地工程选址可行,工艺合理,具有良好的环境、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北方地区人工湿地建设、运行与管理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氨氮的去除率夏季可达到80%,冬季可达到30%。2013年9月10日,晋城市环境保护局邀请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同济大学等专家及晋城市相关单位组成验收委员会,对晋城市丹河人工湿地处理工程进行整体工程完工投入运行验收,验收委员会一致认为: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2008)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L176-2007)规定,晋城市丹河人工湿地处理工程已全部完工,验收资料齐全,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氨氮的去除率全年均可达到80%,同意投入试运行。
丹河湿地建设以来部分年份水质监测数据汇总
丹河湿地建设前丹河水东桥断面水质监测结果
根据上表水质监测资料表明,丹河湿地进出水质发生改善。工程建设前,北石店河氨氮浓度进水37.2毫克/升;化学需氧量浓度48mg/L。丹河氨氮浓度进水56mg/L;化学需氧量36mg/L。工程建成后,在东焦河水库库尾,经山西省环境监测站监测,氨氮浓度为:0.17~0.22 mg/L, PH:7.2~7.8,化学需氧量:13~17 mg/L, SS≤10,氨氮去除率>80%,化学需氧量去除率64%。
丹河人工湿地工程是一项无动力工程。据初步测算,每年含人工、正常维修、收割植物、清理淤泥等全部管理成本为300万元,每年污水处理量为2880万吨,污水处理成本约为:300(万元)/2880(万吨)=0.1元/立方米,远远低于其他污水处理工程处理费用。
2010年,丹河人工湿地工程被省环保厅命名为“山西省环保示范项目”。2011年6月,被中华环保基金会山西代表处授予“山西环境保护奖”。2012年12月,被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评为“2012年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
2013年8月,市政府决定在丹河人工湿地基础上建设丹河龙门湿地公园,并通过《晋城市丹河龙门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及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按照规划,丹河龙门湿地公园以丹河人工湿地为核心,建设巴公河人工湿地生态治理工程,该工程位于泽州县高都镇大南社村,处于丹河与巴公河交汇处,占地面积206亩,总投资约7247.8万元,日处理污水3万吨,全年可处理污水1095万吨,每年可削减化学需氧量760余吨,氨氮220吨。2014年,巴公河人工湿地生态治理工程已经动工建设,预期2015年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