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大学历来是各种文化与思想、价值与观念交流碰撞的场域,大学生也成为各种社会思潮所争夺的教育对象。因此,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与扩大,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了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与此同时,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和斗争也更加激烈,“和平演变”成为现代资本主义颠覆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的一种新策略。因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本质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并号召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内容,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心任务就是要动员全部社会力量,运用各种教育方法,最终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积极认同和自觉践行。
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进行研究,是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体系、并最终在实践中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必备手段。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使其成为大学生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再经过一系列的复杂心理过程,将其转化为个人的价值观念,接着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外化为个人的日常行为表现,这期间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1]。因此,研究这一课题的意义既现实又深远,它既关系到能否有效破解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难题,又关系到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当代青年的重要环节,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多年以来,学术界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十八以后的事情。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生力量,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的主力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关系到祖国的前途与命运,联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切着中国梦的实现。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育当代大学生,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不仅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更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重大实践课题。
二、研究的意义
当前,中国社会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由大学生身份所决定,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研究,就可以提升教育效果。无疑,这项工作也成为整个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研究,有助于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实施的目的,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升个人的整体素质水平。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过程、目标落实都需要方法论的支撑与引导。只有在理论层面不断地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研究与探索,才能结合实践产生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本文在理论层面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实施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三大类基本方法进行了详细阐释。通过这些研究,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实践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研究,有利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面既有交叉的地方,又有各自的侧重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无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在教育方法方面都具有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要想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最高价值目标,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价值诉求,打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核,因此,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研究,既有助于深化核心价值体系本身的教育,也可以通过在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的发展。
第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研究,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的浓缩和精华,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宏伟而艰巨,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大学生的创新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地体现了社会的共同理想追求和主导性价值准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依靠的是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兼顾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追求,能够充分地激发人民群众投身于民族复兴大业的创造热情。同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排除干扰,不仅可以有效地主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起社会正能量,让大学生认清大是大非,不断坚定“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社会主义本质理念,对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和谐发展也是不无益处的。
第四,加强对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社会机遇和挑战并存,社会急剧变革、思想文化多元,再加上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九十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长大,体验着信息高度发达带来的便捷,经历着社会转型与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在这样一种全新的环境中长大,导致大学生的生存方式也多样化。多样化的生存方式带来了多样化的价值观念,有些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丧失了选择能力,感到苦闷与彷徨。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的腐朽价值观念已在高校中露出端倪。通过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现象,了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思潮,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理想目标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信心,从而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全国人民的理想追求统一起来,把个人奋斗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统一起来。通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教育,使大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自觉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民主进程;通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使他们树立起爱好和平、热爱劳动的观念,确立正确的是非观,培养现代社会所要求的诚信意识与互助精神。最终成为政治信仰坚定、价值取向正确、理想信念明确、诚信意识浓厚、社会责任感强、心理素质俱佳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研究,需要沿着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等系列相关概念的分析进程而展开。
一、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的价值,是在哲学意义上讲的。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2]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论著中多次谈到价值,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工人存在的全部价值只不过在于他是一种生产力而已;资本家就是这样来对待工人的。”[3]这句话表明,工人本身是一种生产力,所以他有价值。资本家之所以雇佣工人,就是因为工人是生产力、有价值,资本家就是把工人看作是生产力而不是人。工人的价值大小就是他作为生产力为资本家带来利益的多少。所以,价值的存在是相对于另一方而说的,价值就表现为对另一方的有用性,价值量的大小也是可以用有用性的多少来衡量。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价值指的是一种关系范畴,是一种为我而存在的关系。价值既不是实体范畴,也不是属性范畴,而是关系范畴。价值只能相对于人而言,没有了人,即使是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依然存在,但谈不上有价值。价值离不开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价值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尺度为尺度的一种客体对主体的效应。”[4]
关于价值观的界定,不同的学科研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哲学关注价值观所反映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伦理学关注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规范性,人类学关注价值表达的文化特征;教育学关注影响价值观形成和改变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及其教育干预;社会学关注社会结构及社会变迁对价值观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关注价值观的心理结构、过程、功能及其测量。”[5]。价值和价值观有什么不同呢?价值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客观效应,而价值观则是对价值的主观认识。价值是客观的,而价值观是主观的。价值观的形成是个人在总结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事物各种价值的认识与概括。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样,价值观也会影响人生观和世界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相互包含,相互影响的。关于价值观的定义,学者们有很多种提法,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中主客体效应关系的一种看法或者基本观念。
我国学术界对于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界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要把握核心价值观,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核心。“核心”一词在现代汉语中,首先是指中心,其次是指事物有主导性的作用,再次是指事物中的主要部分。在社会众多的价值观中,既有一般价值观,也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在众多价值观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它规定或者影响其他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方向,在整个价值体系中,它占据主要的部分。可见,核心价值观既来源于价值观,又不同于一般价值观,它约束和统帅其他处于非核心地位的价值观,而社会中各种价值观的总和又构成了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制度形态,实际上也是一种价值观念体系。从广义上说,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就是对社会主义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从狭义上说,社会主义价值观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其内涵和表现形式是不同的。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其间经历了数百年的实践探索,也形成了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诸多看法。其中既有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也有非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不同的价值观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指导作用,从深层次上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体现着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最终价值驱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国内外对这一问题都有较多的思考,如民主社会主义者认为“公平、互助、合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要为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近年来,我国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自由、平等、和谐、民主、富强、友爱”等等都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领域。在对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的确认上,国内外学者达成了某些共识,也构成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些基础特征。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的口号,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号召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此,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目标、取向和准则。这三个倡导所总结出的24个字的内容,勾勒出了国家的价值内核和社会的共同理想,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呢?本文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中华民族和睦团结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同于其他类型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与教育方法上都具有欺骗性。同样,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为了维护少数资本家的利益,统治阶级作为资本家的代表,他们所宣扬的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他们教育公民所采用的方法,同样也具有欺骗性。无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高峰期还是低谷期,支撑广大劳动者奋斗的始终是对物质财富的渴望,缺少精神层面的动力推动,这将成为资本主义社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因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产生于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理想的共同追求,为广大人民所普遍认可。在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地体现了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支柱以及道德规范四个价值层面,成为社会主义的精神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文化取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文明成果,能够保障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稳定与发展。[7]
要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应该明确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两者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但还是有一些区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的高度概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用更形象、直观、具体的形式来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与表现形式,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就不会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要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广泛丰富得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的观点”。[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融汇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在内的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多层次体系,它侧重的是理论与精神层面,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侧重的则是现实层面的可操作性与引领性。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和互相体现的关系。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概括地说,就是指一定的政党、阶级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国所从事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区别的。因此,需要对我国马克思主义为引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做进一步的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保证党和人民奋斗目标的实现,以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引领人们的政治态度,解决各种思想问题,提高思想、心理和道德素质,完善人格和调动积极性为根本任务。因此,也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完善人格的教育。[9]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的发展,而且能够帮助个人成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一般地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通过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具有符合一定时代、一定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要求的政治观念、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培养政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从教育内容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系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几个方面。系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文明观等等;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结合当前党和国家的形势政策和具体问题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它主要包括形势政策、革命传统、民族精神等几项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指的则是大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提高。
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界定,不同学者从自己研究的需要出发,对这个概念的内涵做了不同的阐释。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使其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简言之,就是要使大学生具备坚定的政治素养、较高的道德素质和科学的价值观”[10]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实施公民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素质教育。”[11]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12]国内研究者关于这一概念的论述还有很多,但总结起来,可以得出以下三方面的共同点:一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武装大学生,二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大学生提高政治素养,树立起科学的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全面而综合的过程,是要使大学生实现由认知到认同,由认同到践行的行为转化过程。由此,我们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以高校为依托,通过家庭、社会、网络等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教育大学生,使其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过程。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高科技日益突飞猛进的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某些师生也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树立了前进的旗帜,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注入了新的动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高校搞好党建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
四、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
简单地说,方法就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具体手段或者行为方式。方法一词,最早来源于西方古希腊,具有“道路”和“方向”的意思。在西方,英国哲学家培根把方法比喻为在黑暗中为行人照亮道路的明灯,在德国的《哲学和自然科学词典》中,方法又是这样被描述的:“人的一切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调节原则所组成的体系;达到业已精确陈述目的的途径。”而在我国古代,方法最初指的是度量方形的法则。这从《墨子·天之中》可以看出:“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则方法名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方法是指“关于解决说话、思想、行动等问题的程序、门路等。”[13]因此,结合中西方习惯上对于方法的认识,总起来说,我们认为:方法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效果而采用的活动方式及其手段的综合。
方法并不能孤立地存在,任何方法的实施都必须依托于一定的途径,离开途径,方法就缺失了依存的载体。途径既有科学的,也有非科学的,既有捷径,也有弯路,非科学的途径是注定不能够实现目的的,而殊途同归则是指正确途径的多元性。任何方法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途径而实现,而任何途径,也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方法才能实施,缺少方法的途径只能是想象中的途径,是注定无法到达目的地的。如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必须依托于家庭、社会、高校、课堂、校园等诸多教育途径,但具体到教育的开展与落实,又需要借助于理论讲解、情感关怀等具体方法才得以进行。可见,途径与方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依赖、相互体现的。
要准确理解方法的概念,还需要把握好这几个因素:首先,方法是作为非实体性的因素存在的。方法作为一种抽象概念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虽然,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实体工具才能实现,但方法本身是一种思想、一种智慧,是连接主体与作用对象的中介因素。其次,方法并不是一种神秘的东西,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是人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经验总结。随着人们实践经验的越发丰富,方法会愈加科学化与成熟化。最后,方法必须运用于实践。方法的存在以它的应用为标准,存在于头脑中的方法是否现实,是否实用,还必须经过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试验。如果方法仅仅存在于思想之中,同样只能是一种想法而不是方法。总起来说,方法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方法具有客观性。虽然方法不是实体性的东西,但方法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对主体的客观活动的反映,是建立在主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为了解决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以及主观世界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产生的。因此,方法的产生是一种客观现实的存在,是基于实践的需求而产生的,具体的方法本身必须依据现实的条件而产生,在现实的条件不允许的条件下,方法只能是空想或者幻想。
二是方法具有目的性。方法产生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没有了目的,也就不会有方法,目的是前提,方法是手段。只有科学的方法才能实现正当的目的,如果人的目的不正确,那么选择的方法就很难实现最终目的。
三是方法具有发展性。方法不是凝固不变的,不能守着陈旧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实践在发展,方法也要变化,各种方法之间也是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目的的。没有孤立的方法,因为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方法也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四是方法具有系统性。很多种方法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排列在一块的,而是有一定的结构体系。就方法而言,第一层次是哲学方法,它指导着一般的具体方法,具有为一般方法提供理论与方向的指引作用,如归纳法;第二层次是一般方法,它一般适用于某一个具体的学科,如系统论方法等;第三层次是具体方法,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特定的行为目的,如治疗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法等。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是教育者为了实现对大学生的教育目的而采用的,这样的具体方法以哲学方法为指导,借鉴一般方法,共同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
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则是指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形式、工具、程序等手段的总和,是教育者为了实现特定的教育目的所必需的中介要素和关系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育者广泛采用的方法一般有: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情感教育法等。
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是教育者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手段的综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激励与引导作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和对大学生教育效果的增强,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继承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宽泛性决定了它的使用方法的宽泛性,凡是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原则上也适用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是,从更严格的意义上来讲,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性,决定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更富有时代性和科学性,在教育主体方面更强调全员性和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基础,分类极为细致和全面,比如观察法、预防法等,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只有有了健全的人格特征,才能为社会各类教育主体更好地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准备好前提条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更多的是从宏观层面上来把控,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则主要是从微观和基础层面着手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具有一般方法的特征。首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具有客观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一种先进的理念不会自动进入到人的头脑中去,因此,这就要求对人的思想领域进行灌输教育,要求借助于一定的载体,需要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方法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其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具有中介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不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体系以知识形态的理论而存在,虽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也体现为一种思想、智慧、知识,但它是以工具形态而存在的,它联系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体现了它的中介性。再次,方法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一般意义上“方法”的内涵和性质,即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一般属性,也是界定和阐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理论基础。为了更好地把握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需要对其做进一步分析:
一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产生的依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意义深远,国内外形势复杂,一方面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又处于青春期,各方面还很不成熟,思想容易冲动。所有这些前提条件决定了教育方法选择的多层次性。它既不同于某一具体学科特有的方法,也不同于研究自然科学所运用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都可以为其所借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属于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研究的一部分,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交叉的内容,但它也有自己本身的特点,政治色彩浓厚。因此,一定要突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自身的特色,在选择方法上,需要注意这几个方面:首先,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文明成果,是国民发展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事业稳定的风向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部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具有工具性特征,它要始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这个目的去进行。其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体现意识形态建设的特点。意识形态建设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动力部分,也是人们对自身加强素质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根据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需求来确定教育的形式与方式。再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际上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方面。虽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是一种主观性的形式,但它的选择是依据于客观现实而进行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内容,是解决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方法的选择一定要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体现出时代性与科学性。最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要认识到大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如何实施这些方法,这本身就像是一门艺术。教育者不管如何去选择与操作,都要根据受教育者大学生本身的特点,不能脱离开受教育主体的实际状况。
二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结构层次。体系性是方法的特征之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也具有这样的层次性。就方法而言,第一层次是原则性的方法,它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原则性和方向性的指导,使其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原则性方法为具体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保证具体方法不偏离意识形态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是具体方法开展的准则要求。它不仅具有方法论的特征,也具有实践性特征,如政治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等等,即体现了原则性方法的特点,也符合科学性与时代性的要求。第二层次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方法。具体方法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的具体方式,是根据受教育者特点选择的实践性方法。如环境优化法,网络互动法等。第三层次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实施技巧。手段和工具选好了,是否能实现预定的目的,这就需要运用一定的技巧去掌握工具,良好的操作方式和技巧是有效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条件。这表现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能力水平,表现为如何更好地实现原则性方法与具体性方法的结合等。根据以上对方法的层次性分析,依据的特点,在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主要是指第二层次的具体方法。
三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和方法论的关系。要深刻理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还需搞清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与方法论的关系。从联系方面来说,方法和方法论都是在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和实施的。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总结和提炼,可以上升为理论的高度,形成方法论。可以说,没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方法论,反过来,如果没有方法论的理论指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就很难把握方向。从区别来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是手段和工具,是联系教育者和大学生的中介因素,是围绕着大学生身心特点而进行教育的具体方法展开。而方法论却是方法上升为理论层面的东西,有助于具体方法更好的实现,它与教育双方没有直接的联系,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间接性作用。
四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价值目标。在此,价值目标不仅仅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本身,作为工具性手段本身价值的实现,也包括教育主体经过一定的教育过程,实现对教育对象的预期教育目的。具体来说,价值目标的实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价值目标,通过方法的实施,使教育目的实现最大化效果,为此,在方法的选择方面要具有科学性和适用性。其二是指教育者通过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实现对受教育对象的教育目的。教育者通过对大学生的教育,一方面使大学生在个人素质方面得到提升,积极地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增强其爱国爱民的情感,提升其思想水平,锻炼其意志,规范其行为,做一个积极向上的好公民;另一方面,通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这支有生力量进一步做好宣传与带动工作,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使越来越多的公民都具有良好的素质修养,增强社会成员的责任心,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有区别的,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和引领作用。教育内容的不同决定着教育方法也不会完全相同,表现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选择更加规范与严谨,对教育方法实施者的要求更高,对教育合力的依赖性更强等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选择与实施效果,成为决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性问题。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在新时期新阶段,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的热点问题,而自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包含有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以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也日渐丰富起来。总的说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研究,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等等;第二类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包括教育的意义、原则、途径、方法等问题;第三类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问题,提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
一、国内研究现状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进行分析。在党的十八大会议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前,有很多研究者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研究,正是在此基础上,才有了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围绕这三个倡导所包含的二十四个字,有研究者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总价值目标,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指引的地位。总价值目标在实践中能够鼓励社会成员奋发有为、努力工作,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制度层面上来说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套完整体系,它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人们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本保障;“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指全国公民在社会实践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这三个价值目标的关系是,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全体公民的自身素质,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才能够形成知荣辱、讲正气的良好社会风尚,使人们真正享受到公平、法治、自由、平等的社会制度环境,最终实现富强、民主的和谐社会目标。可见,这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14]也有研究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在当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三个倡导”揭示了其内涵的丰富性与多层次性,体现了价值理想和价值规范的统一。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善的目的必须借助于外部手段才能够实现。目的正当,手段有效,实践才能够最终获得成功。人们实践所凭借的手段既可以是物质工具,也可以是行为规范。而三个倡导所包含的“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社会秩序以及“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正是具有这样的工具性价值特征,它们正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价值理想所必需的。[15]还有研究者在深刻分析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所提炼内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指出:是用现在24个字、12个词的概括好,还是用更为简洁、凝练的表达更易于被民众所接受和认可。作者进一步提炼出了“自由、平等、民主、仁爱”八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认为这八个字不仅能体现出“三个倡导”的精神内容,还更加易记易懂易行,合乎民众接受心理。[16]
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征的研究。有研究者认为核心价值观是一定时代、人群共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当代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借鉴了中华民族宝贵的优良文化传统因素。因此,时代性同时也体现了开放性,传统性同时也体现了民族性。[17]有研究者认为“三个倡导”思想体现了统一性,是主导价值观与倡导价值观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面上是被党和国家所倡导与被规定,而其本质却是对社会主义现实社会经济关系的正确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反映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诉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具备主导价值观的特征;“三个倡导”思想体现了真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理性体现在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体现人民的群众史观,体现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为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价值保障;“三个倡导”思想体现了总概念所具备的高度代表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涵盖了实践中具体理念,并超越简单概念,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整合的价值观念。[18]
三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研究。有研究者认为,从实践层面上讲,“三个倡导”所包含的内容具有导向、激励和整合等多种功能。导向功能是指其反映了社会主义广大民众的普遍价值理想需求,能够凝聚人心,为社会发展发挥巨大的价值引领作用;激励功能是指社会主义价值观通过满足人民的多层需求,成为广大民众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行为动机,起到激发斗志、增长干劲的重大作用。整合功能是指将部分统一为整体。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构能够在社会中形成求真务实、尚美避丑的价值观主流,而且能够强化广大干部群众对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和践行。[19]还有研究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类主体意识发展到最高水平的重要标志,起着引领人们走向文明、避免倒退的价值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群体起着向内的认同、凝聚和向外的甄别、排斥的强大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对人的主体尺度、利益和要求具有重要的行为规范作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广大人民群众行为导向的强大精神力量,成为时代的重大课题之一。[20]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有研究者认为,首先在学科研究上,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互衔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清楚、讲明白;在教材设计上,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深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在课堂教学上,要进一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培育做出贡献;[21]有研究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理论基石与思想武器,就必须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有研究者认为,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领域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再加上国际一些敌对势力从不间断的渗透和演变策略,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确保大学生价值观的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地位。同时,作者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不仅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两者的教育对象有重叠、教育内容相包含、教育目标一致。思想政治教育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引导作用。用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22]
第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在教育对象方面,主要是侧重于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一是关于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背景研究。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的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现阶段的最高成就,也是党建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加强对其融入高校教育的研究,是基于国际国内的时代背景而展开的。在国际方面,西方的敌对势力一直在伺机而行,他们妄图使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悲剧在中国上演,以便继续在经济上蚕食、在文化上殖民发展中国家,保持自己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社会主义国家要时刻警惕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目前,世界上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有5个,不仅数量之少,而且,在综合国力方面,除了中国之外,其余各国在国际事务方面都不能做到独当一面。为此,中国成了资本主义国家进攻的中心。“中国威胁论”的口号此起彼伏,造成了对我国的围攻局面。在国内,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政策使我国的经济突飞猛进,国民经济总产值几近位于世界榜首,然而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却出现了相对失衡的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的全过程正是基于以上社会背景而提出来的,凸显了它的伟大战略意义。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在一些专著中有所提及,如杨业华的《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韩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讲》等。
二是关于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的研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侧重于某一种具体途径,如有研究者主张从人的心理层面分析,强调在交往的话语体系中使核心价值观生活化;[23]还有人认为志愿者服务活动是使理论转化为信仰的中介环节;[24]有研究者主张通过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加强师德建设,通过灌输和学生自身教育,强化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5]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精神契合性,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核心价值观可助于实现核心价值的功能;[26]有研究者主张通过电影市场对社会主义文化、道德、审美价值的传播,来实现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目标,通过塑造当代社会中的先进人物银幕形象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27]还有研究者主张从舆论宣传、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实践运用、体制机制五个方面实现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论述还是比较全面客观的。[28]有研究者指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抗震救灾精神的教育,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通过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良好教育环境实现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9]有研究者主张网络教育是实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途径;[30]有研究者认为公共传媒是应对目前我国在国际、国内存在的问题,实现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手段。[31]还有人认为要立足现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创新建设,通过宣传和引导,用开放的观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树。[32]有研究者主张通过教育和网络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功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保证机制和激励机制。[33]有研究者希望通过理论宣传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大众化,通过解决民生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树典型,立先进,努力营造舆论强势,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主张要在动态中把握社会思潮,通过建设制度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才能实现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34]
三是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研究。有研究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无疑需要科学而正确的原则和方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坚持引领整合原则、教育合力原则和交融互补原则等。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方法有理论灌输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网络引领与制度保障相结合等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要通过理论灌输把它的科学内涵转变为人们在思想层面的“内化认同”;再进一步通过具体环境下的道德评价活动,也就是通过“外化实践”达到对理论知识的彻底掌握和运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所谓“人文关怀”,就是要在做人的思想教育工作时体现“以人为本”,所谓“心理疏导”,就是通过语言交流、心理交流、思想交流等方式疏通思想并向正确的方向引导。在当今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面临着信息化飞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强“软性”网络信息引领和健全“硬性”的制度保障,对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35]有研究者认为灌输方法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非常重要,关键问题是一定要创新灌输方法,这是向青少年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因此,首先要求教育者精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形成全方位的灌输网络,建立全员参与、多层次的灌输队伍,提升灌输队伍的素质是采用灌输法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保障。[36]有研究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方法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极重要的价值。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兴趣,研究性学习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搜集相关的资料撰写小论文、开展社会调查等,变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师生都会遇到新问题、新困难,甚至超出预先设置的研究范围,这就促使教师通过实践进一步掌握科学实用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文素养,提升双方的能力。[37]
四是综合性理论著述。高校作为重要的理论研究基地,同时作为大学生培养的摇篮,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高度重视,相关研究成果渐渐丰富和丰满。这里边比较有代表性的专著有戴钢书等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育质性研究》(2008年人民出版社);杨业华著《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2011年12月人民出版社);郑承军著《理想信念的引领与建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1年清华大学出版社);石国亮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读本(大学生版)》(2014年人民日报出版社);陈芝海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2013年光明日报出版社);李纪岩著《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2013年山东人民出版社);清华大学德育研究中心主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培育》(2013年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等等。
通过对国内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不仅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研究并出现了一系列的成果,同时还引起了广大在校大学生的重视,他们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探索、践行,进一步壮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和学习力量,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此外,部分研究成果关注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本身的论证,其中包括理论的来源、理论的内容、理论的功能等。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研究者们则侧重于把教育途径与方法进行分开论述,缺少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系统性研究。充分地把握住了目前国内的研究情况,注重于从总体上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侧重于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系统阐述,内容更加翔实与具体。
二、国外研究现状
正如德国历史学家兰克所说,每个民族都必须拥有自己的价值体。民族国家就是“个别体……是人类精神——或者说是上帝思想——的独特的创造物。”[38]可见,国家就是建立在一种精神之上的物质实体,离开了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一个国家的安全便要受到威胁。大国之所以成为大国,就是因为它比小国拥有更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更强烈的民族使命感。
第一,国外学者对社会核心价值观内容及功能的研究。相对于中国,国外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核心价值观或者说是意识形态研究与重视程度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利坚是一个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民族,作为个人,他们通常不注重自己的意识形态,因为他们赞成同样的意识形态,其一致程度令人吃惊。”[39]美国高度一致的信仰、信念就是包含有自由、平等、民主、人权、法治等一系列内容的核心价值观念。美国人就是出于对这些观念的笃信而团结在一起的。在美国,不管来你自于何种民族、肤色、信仰,其共同点就是具有一种共同信念。“我们的国民很幸运,没有几种意识形态,而是只有一种。”[40]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约和帕斯隆认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实现了社会结构的再生产。法国社会所宣扬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内容主要包括人权、民主、爱国以及伦理道德等。[41]帕斯隆认为社会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主要载体就是通过教育制度让学校教育工作担负起社会的教育工作任务,从而实现把符号暴力变为潜移默化的机制。
国外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对其都有过关注。“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卢卡奇等人,分析了西方发达社会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价值理性的丧失与耗尽,批判了失去价值引导的“工具理性”在社会中的过分膨胀。他的研究对社会形成了重大影响,从而使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成为显学。民主社会主义则致力于对价值理性的张扬,提出了“公平、自由、互助”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从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在社会主义研究中存在的过于科学化和实证化的倾向。资本主义的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一书中,以苏联、东欧剧变、社会主义政权解体为契机,从理论层面系统论证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抗的结束,从社会价值观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提出了挑战。为此,自90年代以来,以米利班德为首的西方社会主义学者,他们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特点以及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对社会主义又进行再次了反思。他们认同民主、自由、平等、效率、正义、公平等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并努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主要目标上达成一致。但由于政治立场、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以及时代的局限性,西方社会主义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阐释过于简单与片面,割裂了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在整体上没有达到科学水平。
第二,对国外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国外学者,国内研究者也是日益渐多,这些研究的丰富性无疑对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美国学者路易斯说:“当你认为自己的道德不成问题时,其余的问题就呈现为方法问题。”[42]这就是美国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美国人非常自信,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正是在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上产生了“自由、民主、人权”等核心价值观念,这些观念被他们视为普世价值到处推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对公民,尤其是大学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下足了功夫。
首先是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一是通过课程设置实现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功能。就美国来说,德育课程也是大学生进行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美国高校叫作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们树立相应的价值观理念。如哈佛大学所设道德理性类课科目,共有12门课程,通过讨论人们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关于价值观选择方面的重要问题,从而探索理性的道德和政治抉择方法。[43]法国高校虽然没有专门设置价值观教育课程,但在其对全国高校的教育计划中却明文规定:对公民进行品德教育是学校一项永远不能回避的任务。法国高校开设有公民的伦理和道德教育课程,其目标是使每个人获得自由并负有责任,培养公民的集体观念,使每个公民成为有素养的人。英国在1988年颁布了《国家课程》,把培养“德行、智慧和礼仪”作为培养绅士的出发点,在政府规定的普通学校8项基本目标中,有4项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44]由此可见,西方发达国家在政治课程设置方面,虽然各自显现的程度和表示的方式不同,但其目标都是为了实现青年一代形成与其国家政治体制相一致的态度和价值,达到政治社会化的目的。
二是通过文化产品实现渗透教育。一般说来,西方人文社科著作、影视、报刊等文化产品中都蕴含有意识形态的内容。文化产品以喜闻乐见的内容与形式满足大众休闲娱乐的需要,作为意识形态传递的载体,其内部又含有意识形态的内容。例如音乐光盘、影视资料、游戏软件等大众文化产品,这样大学生就可能在消费各种文化产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大众文化产品中所渗透的价值理念。
三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来实施感性教育。美国人认为,学校的课堂气氛、教师形象、规章制度、校内舆论导向等都对学生的政治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产生影响,其作用绝不亚于正式课程。因此,校园文化的作用是渐进式、持续性的渗透过程。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波尹尔就提出要求:所有高校都要为新生开设一门短期有学分的课程,课程的名字为“大学:它的价值和传统。”[45]
四是通过设立专门组织机构来保证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德国在1952年成立了全国性的专门政治教育机构联邦政治教育中心,法国高校在1989年成立了教育高级委员会,美国除了建立有全国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协调机构,还建立了一些跨地区的全国联盟,用来指导协调本校和全国性的相关活动。并且国家还用法律手段保障这些机构的有效运行。法国在1989年也颁布了《教育指导法案》,强调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参与和配合。美国在1990年颁布了《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法案规定凡是那些具有道德教育职能的部门和组织,都要与学校一样,承担起道德教育的使命。日本1949年就制定了专门的《社会教育法》,要求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动用社会多种教育资源来达到教育目的的实现。[46]这些法律规范的确立不仅体现了国家的权威和意志,也保障了教育严格受制于总的社会价值目标。
其次是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在西方古代社会,主要是通过军事训练、宗教灌输等方法来向青年输入忠诚与服从的价值观念。到了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向受教育者灌输社会价值理念的方法有价值澄清法、社会学习法,以及关心体谅法等等。这些方法特点在于不是向受教育者传授僵死的道德教条,而是鼓励受教育者按照个人的价值标准去判断对错,这种突出个人主义的精神势必在道德领域造成混乱。关心体谅法是从受教育者的心理角度考虑其所需、所求,其真实目的不是为了倡导互助互爱,引领个人健康发展,而是在于提升教育对象的生产积极性。总之,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非常关注大学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在教育方法则更趋于隐性化与现代化。主要是借助于现代媒体、利用网络技术,融社会核心价值观寓各种文化产品和社会实践活动之中。真正实现了灌输无处不在,但又让人乐于接受的教育效果。
国外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国高校相比,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决定了资本家和广大人民不可能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念。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具有欺骗性和功利性,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美国宪法最先承认了人权,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阶级特权不受法律保护,种族特权被神圣化。”[47]
总之,目前国内外关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是研究内容丰富,类型多样,视角多元,方式方法综合。这些成果,基本上适应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要求,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功不可没。同时,对国外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成果,也给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论文坚持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根本研究方法,在充分借鉴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除主要运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多学科交叉与综合研究相协调等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外,还着重注意运用以下方法:
第一,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是从事物的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与要素、整体与结构、整体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获得最优化目标的现代科学方法。大学生的思想复杂而微妙,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自然也是一个结构严谨、程序纷繁的系统工程,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有序性原则、联系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最优化原则等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联系的原理,注重对各种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注重发挥各种教育因素的合力作用,才能凸显出教育效果。
第二,文献研究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研究,必须展开历史性的溯源研究。首先要研读我国传统社会的教育思想资料,还要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国共产党人的教育思想、我国在最近几十年的政策文献资料等等。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决定了教育方法的传承性,没有对历史教育经验的借鉴,就不可能有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产生。因此,通过搜集著作与研读资料,获得第一首信息,是教育方法创新所必不可少的手段。
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教育方法本身就具有实践性,方法研究既是对实践的理论总结,又可以进一步指导实践。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能使方法的研究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就在于注重方法研究在实践中是否有现实意义,是否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推动作用。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于把教育方法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当前的国际形势结合起来,体现出方法的时代性与实用性特征。
第四,比较借鉴法。本文通过对相关概念的比较研究,理清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发展、内涵以及特点等。通过对我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西方国家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等的比较研究,探索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来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思想基础等等。在继承与借鉴的基础上,又结合我国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总结出了系统、科学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理论体系。
二、研究创新点
本文专注于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研究,目标有三:一是在查阅各种文献和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总体判断。进一步明确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史责任使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高校大学生,具有化精神为物质的现实意义。二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意识形态理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关理论,借鉴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紧密联系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特点与我国现状,构建起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实施的时代要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原则与体系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特征与功能等基本理论框架。三是在理论论证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最终要建立一套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具体包括:根据“合力育人”原则,对大学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应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根据“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原则,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采取什么方法等。总体上看,论文在选题、框架与研究成果等方面都有所创新。
本文在对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了解到国内学者们主要是依托于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公共课教学等单一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没有从家庭、高校、社会、自我等多种教育途径出发,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作为一个单独课题进行详细研究。因此,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概括和阐释,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对其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构成了一个全新的框架。
第二,从现实的角度出发,结合全球化、社会转型和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要求,概括总结出了合力育人方法、网络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等几类基本教育方法。在此基础上,又对这些基本方法的实施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具体分类。这些方法构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论体系。
第三,在继承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教育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教育方法,如“强化推动法”、“网络实践法、“自学自得法”等等,具有很强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