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回溯身后来时的路,眺望远方
一心专注TTT,砥砺精进十几载。
一个人在一件事情上或者某个特定领域中坚持十几年之后,总是能够积累一些有价值的经验,这些经验包括认知层级的不断提升、相关技能的日益丰富,以及方法、手段、技巧的娴熟运用等。
但是,当有学员在课间休息期间询问我更加隐秘和更加私人化的“成功经验”时,似乎总是无法给他们一些具有立竿见影效果的方法或者招数。比如:
“如何迅速、有效地提高和改善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增强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
“如何习得更好的应急变通能力?”
“如何发掘并扩展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如何培养自己坚持一件事情的意志力?”
“如何准确捕捉学员在课堂现场的心理状态?”
“如何有效地应对学员的挑战?”
……
每当碰到这些类似的问题时,除了表面镇定外,其实内心更多的是惶恐和不安。因为从技巧的角度,我都能够提出不少看起来非常有效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可是,只有自己知道这些所谓的有效方法或许能够解决眼前的一些小问题,但充其量也只是“割掉了长在地面上的杂草”,糟糕的是只要“根”还在,必定“春风吹又生”。
为了掩饰自己的这份惶恐和不安,我大多数时候的选择是,先把学员的问题放在一边,然后与学员分享一些场景中的人和事(这中间的确用到某些技巧),学员被“故事”吸引之后,似乎也常常“忘记”了预先准备好的问题。
如此这般日复一日,难免会生出一些念头来:面对学员想得到某个问题的答案时,我的那份惶恐到底来自何处?为什么总是对学员普遍津津乐道的技巧保持一种审慎和忐忑的态度呢?
当这些念头像咒语般反复出现时,我确切地认识到,有必要认真追溯一番来时的路,以及一路上的泥泞和沼泽——即便这些过往已经成为某种意义上的风景!
在2000年进入培训行业之前,我曾经长达近8年辗转在不同行业中从事市场、销售工作。当职业“天花板”来临时,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份难以言表、若有若无的职业惶恐:就此得过且过安度余生?可是刚刚人到中年!一次又一次类似的诘问之后,才发现自己惶恐的真正源头:不是自己想要做什么,而是自己能够做什么!
我过往所有的职业经历中只有一个特征,就是与人打交道!除此之外呢?似乎没有任何一项能够拿得出手的技能。非要找一个聊以自慰的“优点”,就是“爱学习”。经过反复了解,发现似乎只有刚刚在国内起步的职业培训行业没有太高的门槛,也许适合“一无所长”的自己。在这里,不再赘述最终选择进入培训行业的诸多过程细节,我只是想强调当时发现自己还有“用武之地”的欣喜和孤注一掷。
真正值得记忆和回味的是,我毅然决然辞去工作,接受TTT课程培训期间所遭遇的一幕。当我信心满满走上讲台进行3分钟即席演练之后,原想能够得到主训老师(当今TTT业界泰斗刘子熙老师)的夸赞——毕竟我拿过不少演讲比赛奖项。可没有想到主训老师的一番点评与示范之后,自己仅剩的那点自信也被彻底浇灭了——原来选择职业转型的惶恐变成了忐忑和迷茫,自己能够做好培训吗?自己真的能够成长为一名职业培训师吗?之所以没放弃,不是对自己的选择多么坚定,而是没有退路!当我离职时,理由是那么的骄傲和自豪:我要从事培训工作,我要做一名培训师。
十几年之后的今天,回溯身后来时的路,这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场景,也是自己职业培训旅途中第一座驿站——一个提醒自己如何出发的驿站!
类似的驿站,一座又一座,静静地立在曾经走过的路上,就像一双双充满期盼和温暖的眼睛,与自己一起眺望着远方没有尽头,但是一条有方向、有亮光的路……
有的驿站保留着跟随、模仿时期幼稚和机械的印迹;
有的驿站记录的是无人问津、独处苦熬的无奈和艰辛;
有的驿站储存着尝试一个又一个新方法、新技巧的得意和欣喜;
有的驿站铭刻着停滞不前、了无新意的痛苦;
有的驿站或许还有突破瓶颈、更上一层楼痛饮之后的淡淡酒香;
有的驿站自然也保留着鲜花和掌声的印痕……
回溯身后来时的路,终于明白了面对学员索要那些立竿见影的技巧时,心中那份惶恐和忐忑的根源——因为所有的技巧都像脆嫩的花朵一样,没有滋养的怒放,或许可以惊艳一时,但终究还是会枯萎凋谢。所以,我更愿意坐下来,静静地与你——我亲爱的读者朋友,聊一聊那些技巧背后的事情。
因为我同样期待,一路前行的你,偶尔回望来时的路时,会更有勇气眺望远方。
这也算是撰写本书最为幽深的缘由。
是为序。
廖信琳
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