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深禅定观修状态 观自在菩萨说法
《心经》一开始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之后便对舍利弗说般若真谛。观自在菩萨在这种已进入甚深禅定观修的状态下,是否同时可以说法呢?为此佛教界有三种看法。
●看法一
正在修持甚深般若的不只是观自在菩萨,而是许多菩萨。在唐代法月译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写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大城灵鹫山中,与大比丘众满百千人,菩萨摩诃萨七万七千人俱,其名曰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等,以为上首,皆得三昧总持,住不思议解脱。”
在这段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得三昧总持,住不思议解脱”的是菩萨摩诃萨,包括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等等,并非单指观自在菩萨。接着经文又写道:“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在彼敷坐,于其众中即从座起,诣世尊所,面向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这时候观自在菩萨应该是离开了甚深三昧总持的状态,才会有这一连串的动作,并向舍利弗阐述般若要义。
●看法二
能自由穿梭于轮回世界与涅槃境界的菩萨都可视为观自在菩萨。达到这样境界的菩萨已经达到人空与法空的状态,就如同四地菩萨能真(理想世界)俗(世俗人间)双行,观一切境界皆得自在。
●看法三
以“深般若”来彰显观自在菩萨的伟大。《大品般若》认为般若智慧是有不同层次的:声闻乘与缘觉乘圣者体验的般若智慧是相对智慧,是“浅般若”;而与之相对的“深般若”是直观真理的本体,是超越文字语言的绝对智慧,为了要与声闻、缘觉圣者的般若智慧有区别,因此在般若之前加个“深”字。所以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如此解释就没有在修观状态下说法的问题了。
观自在菩萨说法的三种可能
《心经》一开始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之后便对舍利弗说般若真谛。观自在菩萨在这种已进入甚深禅定观修的状态下,是否同时可以说法呢?为此佛教界认为有三种可能。
佛陀、观自在菩萨不在禅定状态。文殊菩萨、弥勒菩萨在禅定状态。
第一种可能
观自在菩萨离开了甚深三昧总持的状态,向舍利弗阐述般若要义。
正在修持甚深般若的不只是观自在菩萨,而是许多菩萨。包括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等等。后来观自在菩萨在佛陀启示下,向舍利弗说法。
处在禅定状态的观自在菩萨向舍利弗说法。
第二种可能
处在禅定状态下的观自在菩萨向舍利弗说法。
能自由穿梭于轮回世界与涅槃境界的菩萨都可视为观自在菩萨,观一切境界皆得自在。
观自在菩萨在正常状态下说法,众人均在正常状态。
第三种可能
以“深般若”来彰显观自在菩萨的伟大。
《大品般若》认为声闻乘与缘觉乘是“浅般若”;而与之相对的“深般若”是直观真理的本体,是超越文字语言的绝对智慧,为了要与声闻、缘觉圣者的般若智慧有区别,因此在般若之前加个“深”字。如此就没有在修观状态下说法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