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国富论》,一起跨入富国裕民的时代
1776年,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大事是《国富论》的出版;另一件大事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一个崭新的国家诞生。前者是一个学者终生对经济学求索的结晶,后者是无数人为维护自己利益奋战后作出的历史抉择,然而历史似乎证明了,前一件事所产生的影响比后一件事还要大。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克勒在其名著《文明史》中说:“从最终效果来看,这(《国富论》)也许是迄今最重要的书。这本书对人类幸福作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作的贡献的总和。”到现在,这句话似乎仍未能被推翻。
斯密在《国富论》中研究的是财富的来源和如何增加财富,并找出促进和阻碍财富增长的原因。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认为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的观点,也抛弃了重农主义的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偏见,认为一切物质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
斯密最伟大的贡献在于他从弄清市场经济是如何运行的这个复杂问题入手,并获得重大发现,即发现自行调节的自然秩序——看不见的手。时至今日,市场经济能发展到这样一种程度,并带来全球财富滚雪球似的增长,似乎都要归功于斯密在《国富论》中的这个发现。斯密说:“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酒家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但这只说明了一半,斯密提到自由市场中存在的竞争,使得人人的自利心组成了一个自发的合作体系,从而引导社会趋于协调和一致。在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的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计划的结果还要好。
斯密也敏锐地看到,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碍,那么这只“无形的手”也不会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斯密对自由贸易有很大的信心,坚决反对高关税,也反对政府对商业的无理干涉,主张政府的职责尽可能减少到只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扮演“守夜人”的角色。斯密甚至反对同行商人的聚会,《国富论》中记载了他这样一个典型的观察:“同行商人很少聚会,但是他们的聚谈不是策划出一个对付公众的阴谋,就是炮制出一个掩人耳目提高物价的计划。”不仅如此,斯密对社会分工与交换、劳动价值理论等方面也作出了不朽的阐释。
此外,斯密治学之严谨,堪称学者之楷模。他为著述《国富论》整整投入了25年的辛勤劳动,特别是从44岁到53岁这一段时间,其写作的投入程度达到了“研究的事情一直是自己唯一的事情,自己埋头在里面,唯一的娱乐就是在海滨散步,现在的境遇是从来没有的幸福和满足。”《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曾这样评论斯密的学术研究:“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初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在既得利益集团的顽固坚持下牢固不破。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而是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我们今天生活在其中的整个社会环境。”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尽管市场上流通的《国富论》的译著版本已经较为丰富,该书的读者群却始终被限制在经济学专家这样一个狭窄的范围之内。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国富论》写作的年代和国情与我们现在相隔得比较远,从而影响了我们对这部世界名著的理解。同时,原书文字浩繁,许多闪光的论点往往被掩埋在繁琐的叙事之下,读者只身闯入往往难以找到阅读的重心,也难免有空入宝山之叹。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图解国富论》以图解方式对原著进行了充分的解读,除了介绍书中原有内容之外,还系统地介绍了《国富论》的成书背景、作者研究、行文逻辑和未揭示的信念等,可以说能使读者从多个角度更全面地认识斯密和他的《国富论》。
《国富论》许多概念和推理过程非常艰深,这和当今读图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本书运用绘画、图片、表格、提示和知识点等要素,以生动的图解形式,为读者带来视觉上的震撼和惊喜,有助于读者朋友直观理解和深刻记忆。
本书的文字通俗易懂,行文讲求实用性,结论明确,尽量言简意赅地专注于核心内容的论述,尽量提供读者朋友特别想了解的信息,有助于使读者朋友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大的信息量,轻松领略经典蕴藏的巨大能量。
编者谨识
201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