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悟道成佛
第七章 弃世出家
这一夜没有月亮,星星低低地挂在天边。悉达多坐在卢醯腻河畔,聆听着潺潺的水声,看着水面那泛起的道道涟漪,一直穿过花园,流到他一无所知的地方。他本想整夜坐在这里,但根据净饭王的命令,美女们必须形影不离地跟着他,绝不能让他到处乱走或失去踪迹。所以,他知道在每一个灌木丛中都有明亮的眼睛在注视着他,因此他不能呆的时间太长。
最后,悉达多叹息着起身来到大殿。这里舞女们列队已毕,正准备摇动她们美妙的腰身。他看到一排漂亮的面容一直伸向自己的宝座,而离他最近的也恰恰是最美的。此时公主耶输陀罗正搂着儿子,睡在较远的大理石寝宫。
坐佛
雕塑 摄影 立普曼 泰国
情欲与食欲的军队开始向悉达多进攻。他领悟到人体内部的危机才是最大的敌人。泰国的雕塑很准确地表现了两个释迦牟尼:右边的一个很瘦,左边的一个微胖。一个黑,一个白。正如书法的境界一样,这似乎是雕塑家有意在对“无色界”的佛法作出具象的解释。
夜越来越深,悉达多疲倦极了,来回重复的乐曲,有节奏的舞步好像都在为他催眠。不久他的头便垂到高高的扶手上,睡着了。舞蹈渐渐地停了。
难陀的出家
浮雕 公元3—4世纪
大英博物馆藏
难陀与释迦牟尼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佛陀成道后来到他家点化了他,但当时难陀已经成家,对世俗生活,妻子和家庭的眷恋使他一直无法下决心追随世尊修行。左边的雕像表示难陀跪请佛陀让他回家,中间的群像是他的妻子与家族。此浮雕出土于阿富汗。
据说,当黑夜用它的面纱遮住大地和天空时,无声的神祇就像夏夜里无数扑扑嗒嗒的飞蛾那样振动着翅膀来到这里。此时,悉达多的思想随之转化成“悟”。就在美女们躺在他周围酣睡的时候,他的心已经可以听见、看见一切了。
突然他觉得袭来一阵奇异的音乐,开始时细细的,像远方的薄雾那样飘忽不定,但是越来越近,越近越悦耳,其声音之美是尘世间闻所未闻的。起初,听不出音乐中有什么言语,只觉得它带来一种世界上所没有的甜蜜,使人为之陶醉。
最后,王子听到了这声音渐渐变成了清晰的语言。但谁也不知道他是在灵魂以内还是在灵魂以外听到的:
勇敢伟大的人,
这里有一条路——有一条路。
年长的圣贤踏过它,
起来吧,到那里去。
去寻找光明,
和人们共享。
并让所有的人,
安静地饮正义之水。
你在前世,
曾为人们担忧。
悲伤的征服者,
现在就应毫无保留地冲上前去。
他在怅想中静静地听着:
世界之光呀,
牢记前世
无边的苦难;
森严的牢狱,
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你生在这时,
应耐心、怜爱,
对那些加害于你的人,
施以宽恕。
前进吧!
当王子听到这音乐里的话语之后,从梦中惊醒。他站起来,轻轻地走到花园宫的屋顶上。
他的脸转向东方的地平线,周围是一片寂静,连大气都停止了运动,好像宇宙也在屏息等待着他做出抉择。
胜乐随从六十二尊图
唐卡 西藏色拉寺藏
密宗“欢喜佛”实际上也就是来源于释迦牟尼对性的参悟。无穷的姿势和诱惑无非是为了印证他在当悉达多王子时就感觉到的空虚。他天才地认识到美人与尸体——性与死亡的密切关系,并决定超越。这思想成熟之后,便形成了《心经》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的终极智慧。
悉达多孤寂地伫立在黑夜中,合上双手,向他以前所有的觉悟者致敬,赞颂他们开创了通往永恒之世的道路,并把自己的意愿与他们的意愿合为一体。
就在他合手祷告时,看见了自己命运的星宿明亮地挂在空中,他立刻意识到行动的时刻来临了。
他转身走下屋顶,一种离别的痛苦感情驱使着他想再看一看孩子和妻子,因为她们已在他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但他恐怕这会动摇自己行动的决心,所以就先来到驭手阐铎迦睡觉的门道。阐铎迦身上裹着白衣,一见王子就纵身跳起,一副精神抖擞、忠诚可靠的样子。他向王子行礼后,两人在暗淡的灯光下面对面互相注视着。
悉达多说道:“忠实的阐铎迦,今晚,我已得到上天的赐福。把我那高贵的白马拉出去,我在这里的生活已经结束,该离开了。”
可是阐铎迦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默默凝视着悉达多的面孔,不知所措。
悉达多又开口了:“该发生的事必然要发生,不要再耽误了,马上备鞍,这是命令。”
阐铎迦只好遵命行事。
耶稣基督
油画
据考证耶稣曾漫游过北印度地区,并可能受到早期佛教密宗的影响。《新约》中的治病奇迹与佛经中的治病很相似。耶稣的手势也让人联想到密宗手印。脑后的光环和“爱(慈悲)”的哲学,都有可能受原始佛教影响。基督晚于释迦牟尼近四百多年。喇嘛教曾将他作为罗汉之一收录,至今西藏仍有他的塑像,不是作为景教(基督教)的,而是佛教的人物供奉。
佛陀治病
版画
左边的佛陀和上面的基督都以治病救人为己任,他们的手势、表情都出奇地相似。这两幅画分别出自敦煌和伦敦。
接着,王子走进大理石寝宫。公主正躺在金色的床上,沉浸在甜蜜的梦中。她紧紧地搂着孩子,全然不知痛苦的到来。悉达多以为自己带进来的冷风一定会将她惊醒,不成想她仍然微笑着安睡在惬意的梦中。凄凉的感觉使他禁不住两次伸出手去,想把那天真可爱的孩子抱在怀里,但又两次都缩了回来,因为他惟恐惊动耶输陀罗这最后的一个美梦。
悉达多离开妻儿
泰国绘画
背景的窗外月光皎洁,耶输陀罗和儿子正在酣睡,完全没有感觉到离别已经到来。在二月八日宁静的深夜,释迦牟尼离家出走了,他抛弃了家庭,开始了云游天下的一生。按照一般人伦来说,他对妻子和孩子是不负责任的,但自古圣贤皆如此:“放弃是智慧的奥秘”。
他只是默默地站在那里,克制着自己的感情,脑子里想着不可言喻,也无法言喻的事情。
最后的时刻终于到了,他几乎再也按捺不住自己,俯下身去,轻轻地搂住她们母子,直到自己的呼吸与她们的呼吸成为同一个节奏。然后,他毅然转身离去了。穿过寂静的宫殿,他来到门道口,阐铎迦面色苍白,正牵着白马等候在那里。
他翻身上马,在鞍中坐定,白马轻飘飘地迈开匀称的步伐向前走去。悉达多和阐铎迦像在梦幻中一样走出城门。他们悄无声响,惟恐惊动熟睡的人们。
太子威神力子夜出城
壁画 中国山西崇善寺
明朝
王宫中的人还在酣睡,释迦牟尼已经腾空而起,高飞远走。壁画中的假山,牡丹,雕栏画栋,都与中国传统工笔画中的天宫相似。仕女的发型也是东土的,如同顾恺之或唐寅等人笔下的女性。悉达多在云雾中升起,周围还围绕着保护他的诸天神:因为神话对百姓的影响总会大于哲学——尽管它们说的是一回事。
据说,当时有四位神明在暗中陪着他们,用手托住了铿然作响的马蹄。另一些神明则施展法术使看门人入睡后,把沉重的大门无声无息地慢慢打开来。
王子走出城门,紧催几步战马,然后勒住缰绳,回首望着城郭说:“我的神圣使命是战胜老、病、死。不达目的,我决不回来!”
此时神明的声音轰鸣着:“善作矣。善言矣”。
当东方冉冉升起的太阳为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辉的时候,他们已经来到了大森林的边缘——那些披剃出家的苦行者的驻地。
精疲力竭的战马停下来,在池边喝着水。
王子转过身去,对阐铎迦说道:“你,我最最忠实的勇士,已跟随我很久了,我对你一直充满了感激之情。你陪我到这里来是会招致危险的,许多要说的话我都不说了,但我的心将永远把你铭记。就在这里分手吧——我们的相处到此终结。骑着我的马回宫去吧!”
太子到雪山令车回马
壁画
中国山西崇善寺
明朝
王子到了大森林边缘,在雪山下对阐铎迦说:“你回去吧,告诉父亲和其他人,我是为寻找解脱出家的,让他们放心”。并送明珠项链作纪念。壁画对山石纹路的画法在技巧上叫“皴”,用的是“干笔”。这是明代以后很流行的山水画技法。
他从头饰上取下那颗最名贵的宝石,放在手心里玩弄着。然后,他拉长声调嘱咐道:“把这个交给我的父亲,要恭恭敬敬地摆在他的面前。这是我的心。告诉他,我已开始了苦行僧的生活。但我并不是去谋求永生,我是要找一条解脱的道路。如果找到了它,那我就没有必要再和我心爱的人分开了。不找到能够结束这痛苦的生死轮回之路,我决不回来。如果我不能达到目的,那我的躯体就将在这丛林中腐烂。”
接着,他抽出镶着宝石的佩剑,流星闪电般地割去了自己那装饰着珠宝,挽成髻状的长发。正在这时,路边走来一个手持弓箭身穿粗布衣服的猎人。
悉达多唤他过来,说:“朋友,咱们换换衣服好吗?”
那人应允了,脱下自己的衣服,递给王子。一时间,两人面面相觑,站在一旁的阐铎迦也愣住了。
据说,这个猎人也是一个神明的化身,他借此机会把获得觉悟的秘诀传给王子之后,便拿着王子的衣服默默地上路了。
接着,王子慢慢转过身,缓缓向森林走去。他用手拨开繁茂的枝叶,顿时消失在密林之中了。
削发的佛陀
壁画 斯里兰卡
悉达多决心已定,闪电般地抽刀断发。斯里兰卡是南传佛教地区,佛陀的形象因此具备南亚人种的特点,皮肤黝黑,大腿粗壮,服装也接近当地风俗。画面的色彩很有早期印象派画家德加的风格,大量对蓝色的运用使得石墙壁画有了宛如玻璃般的透明质感。
慧剑削发为僧
印度绘画
阐铎迦一个人面对着削发出家的太子,惊慌而哀伤。在古印度的山水中,悉达多目光坚定。与今天的求学者动辄就上著名大学的意识不同,古代求道者的第一去处必须是大自然,佛陀也不例外:因为只有自然才能终结人的根本问题,这是任何书本都无法办到的。
第八章 拜访名师
王子在密林深处迈着镇静而坚定的步履。他一边走一边采摘山葡萄和野果充饥,真难为这高贵而富贵之皇家之子弟。
正午时分,他感到疲惫不堪,脚掌已被蒺藜和盘根错节的野葡萄藤划得鲜血淋漓。趁此机会,魔罗附在悉达多身边的一棵大树上说了一些话:“误入歧途的王子呵!您在这荒山野林中干什么呢?难道这是为统治者准备的地方吗?如果您的理想是要普渡众生,那么这一使命正需要一个正义、威严的国王来完成。您出生时的吉祥预卜不是说您将成为一个主宰世界的国王吗?现在您独自一人坐在这乱树林中,岂不是浪费生命,岂不是对您的臣民的背弃吗?”
这声音变得越来越动人,悉达多似乎看到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魔罗那恳切的目光和乞求的心灵,也看到了像作祷告一样向自己伸出的双手。
“王子呵,再好好想想吧!您知道,拘萨罗王国凌驾于迦毗罗之上,征服它易如反掌。拘萨罗的阿输陀城商店鳞次栉比,街道宽得可以并行两个象队。从中国、锡兰,还有撒马尔罕各地来的富商大贾们在那里云集,他们的骆驼队、马队,驮来了国王梦想不到的各种奇珍异宝。所有这些,对您来说都是唾手可得。”
无发坐佛
雕塑 日本
日本高桥市附近的坐佛是一个没有头发的释迦牟尼。圆润的脸形让人想到将佛教带到日本去的中国高僧鉴真。他宁静、平和,还没有顿悟。魔罗还在诱惑他放弃这种“愚蠢的行为”,就象撒旦诱惑基督。但魔罗不过是人类心理的化身,只要敢认真和自己对话,就能化解很多问题。
王子听着魔罗的劝诱,眼前呈现出一幅美妙迷人的画面,他看见耶输陀罗就在身边,那么美丽,那么尊贵,简直是女中之王;他看见儿子罗睺罗站在自己膝下,那么骄傲,那么文雅,俨然是一位未来的国君;他看见沉浸在欢乐中的臣民的影子——那是一个照亮着周围黑肤色部落群的高贵民族。
太阳石
雕塑 墨西哥
这是曾被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称为“太阳帝国之灭亡”的玛雅文明的历法记号(阿兹特克文明)。以前灭亡的四个太阳包围着中央的太阳,石雕的形状让人想到佛教的经轮。
石心脏 雕塑 墨西哥
心脏在许多古代文明和宗教中都是表示神性、智慧和良知的象征。古代大西洋的阿兹特克民族(现墨西哥)也有一颗用翡翠雕刻的石心脏留传至今,象佛教《心经》说的那样:“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魔罗的声音像六弦琴一样轻飘飘的响着:“阿输陀的城民也没有忘记神祇,他们从未间断牺牲祭祀。如果一个圣王登基,那么罪恶一定会被全部驱除。宽宏、仁慈的王子,所有这些都在您的手中。那城中有尊贵的婆罗门的行列,他们精于学识,长于虔诚,在这智慧的气氛中,各家各户都是牛马成群,五谷丰登。所有的人都会心满意足,谁也不醉心于贪欲……”
当这柔声蜜语停下之时,王子问道:“那么大家都这样清心寡欲,贪欲者就只有我一个人。难道我必须来奴役他们,把这座城市淹没在血与泪中?难道我必须杀戮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国君?这就是你要求我去做的吗?”
魔罗严肃地说:“强中自有强中手,如果那个国王英明善治,那么您比他更胜一筹。您要循名责实,回到迦毗罗去,回到为人民谋利益的事业中去,我可以保证这一切都会在7天之内成为事实。”
王子鼓起他坚毅的精神,慢慢地说道:“这城市充满了欢悦、美色、财富和满意,那么,老、病、死,包括那些战死的敌人必然都停留在城门之外吗?他们就不会进城了吗?”
王子问道。
一阵寂静。悉达多接着又说:“从我这里滚开,你这老魔!你的圈套也太愚蠢了。这些人民尽管有无尽的财富,也还得像其他人一样蒙受痛苦,衰老和死亡。的确,我终有一天会作为征服者到阿输陀城,但那时从我手中拿出的将是永恒的吉祥,而不是象你说的那样……”
说完,王子起身,拖着鲜血淋淋的双脚又上路了。他一边走一边想:“当我还未虑到老、病、死的时候,我总是倾倒在这些美好的物质财富的脚下。但现在,当我觉醒了,意识到它的危险之后,我追求的却是与此无关的极乐和净志。”
这时的魔罗还在追随着他,监视并等待着他的失足。
王子走了很长的路,来到频毗娑罗统治的摩揭陀王国的首府——王舍城。该城坐落在神圣的恒河东岸的山谷中,四周环绕着巍峨壮丽的温德亚山脉。但与迦毗罗的雄峰——那些神祇们的巨大城堡相比,却不能不黯然失色。
王子疲惫地穿过树林,向着被巨树环绕的山洞攀援,最后,他来到一个藤蔓垂悬、开满鲜花的洞口。洞前有一个身穿红树皮衣服,名叫阿利耶的僧人,摆出驱邪除恶的莲花姿端坐在那里。王子见他这种冥想的样子,便心怀敬意地在他周围绕了三圈,随后自己也安静地坐下,以等候愉快时刻的到来。
时间慢慢过去,那个苦行僧一动不动,只见他的影子在随着西去的太阳不断地变换着位置。
过了好久好久,苦行僧的注意力终于回到俗世,他用一双虚幻的,毫无兴趣的眼睛打量着悉达多。当他见到悉达多恭恭敬敬地坐在那里,于是就问起了来意。王子如实做了回答,并恳求苦行僧的指教。
苦行僧阿利耶沉思片刻之后,便向王子讲起了如何学习《吠陀经》和《奥义书》这两部古老而神圣的经文。从此,王子就在他的指引下,和那些男女圣贤们一起苦读,开始专心致志地追求着升天之道。
一天,王子双手合十,恭敬地请求道:“我只是刚刚出家,伟大的法师,我还不知道宗教生活的戒律,请您指教。”
这时一个血统高贵的婆罗门便给悉达多讲了各个法师的戒规,说明生活在这里的人有的只靠纯净的水维生,有的是吃树木的根叶和嫩枝,有的以野果、鲜花充饥,有的则像野鹿一样专吃各种各样的杂草,即使托钵化缘,也是将大部分施舍他人,自己只留一点点碎屑。
阿利耶还讲起一些以折磨自己的躯体来止住欲念的苦行者生活。他讲:“极乐就是如此得到的。它虽然无法用语言表达,但却是心灵的佳肴。”
王子怀着极大的敬意听完了介绍。其他苦行者看到王子英俊的相貌,平静的神情和礼貌的举止,又惊奇,又羡慕。他们互相议论着:“这个绝代的美男子是谁?为什么那样尊贵?”
许多人都觉得王子的相貌不凡,和他一起摒弃尘世、谋求道法是一种乐趣。
法师给王子指定了一个悬垂着黑蜂巢的山洞居住。洞口不住地往下滴着金色的蜂蜜。这里的圣贤们对所有的生物都十分友善,除了有时吃些滴落的蜜糖以外,从来不去惊动这些蜂巢。当他们冥思苦索的时候,黑峰作为惬意的伴侣在四周发出嗡嗡的响声,就像远处大海发出的轰鸣声那样听来使人舒适。
守护神夫妇
雕塑 公元3—4世纪 大英博物馆藏
传说佛陀在修行过程中还拯救了很多凶神,如哈里第和她的丈夫帕恩西卡,前者曾经是吃婴儿的怪物,后来被释迦牟尼点化,成为守护儿童的善神。即“鬼子母神”。帕恩西卡也成为夜叉。此雕塑也出土于印度甘达拉,形象大气生动,具有罗马雕塑的风韵。
悉达多在这里,每天都和同参们一起背诵《吠陀经》和《奥义书》,他们没有书籍,只能依靠记忆传授所有的知识。当需要食物充饥时,他就拿起大钵,穿上黄袍,到城里去化缘。他想:“我讨来的施饭要比那冰雪冷冻过的美味更鲜,比在宫中吃那些用迦毗罗人血汗换来的鸡鸭鱼肉更香甜。”虽然开始时他的确吃不下这样的菜饭。
佛之雕像
雕塑 印度
为了求学,悉达多首先要付出耐心。他安静地坐下来等待苦行僧回转注意力。端坐:是很多宗教都奉行的一种修炼姿势,佛陀诞生前的湿婆教、婆罗门教或瑜珈,包括中国的道教和儒教等等都是如此。这是人追求意境最捷径的姿势。
药师佛
唐卡 西藏哲蚌寺藏
“唐卡”是藏语音译,就是布画。一幅唐卡的制作常需要僧侣画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因为图案太繁复精细。药师佛是现在很多寺院供养的三佛之一,以治疗众生疾苦而受到广泛崇拜。
一天,当王子到山城化缘的时候,摩揭陀国王频毗娑罗正站在宫殿的台级上向外观望。他看见这个年青的苦行僧手里托着大钵,彬彬有礼地接受着施舍的物品,身上显露出了一种高贵的气度和明显的雅利安出身的特征。于是他向身旁的人说:“这个年轻人像王子般的高贵,贵族样的文静。赶快派宫廷的信使去打听一下他的去向。”
信使们听到国王的吩咐,立刻朝着悉达多的方向追去,不大工夫他们就返回宫殿把沿途探听到的情况向国王做了报告:
“那个比丘住在潘达瓦山的东坡,就像山中之虎已成为万众之王。”
国王听罢,命令拉出战车,亲自向潘达瓦山驶去。刚到山前,路就在脚下断了,国王跳下车来向山上爬去,当他爬到离王子不远的地方,便急不可待地向王子打招呼,然后坐在一块石头上,说道:“我恳求您告诉我您的家庭和世系的情况。”
王子带着感激的神情,庄重而又有礼貌地回答说:“伟大的君王,我珍视您对我的慷慨,但所有的这些东西都早已被我抛弃。因为这些都是阻碍我达到‘悟’的障碍,只有这孤寂的生活,才是我真正的心愿。”
在他向国王讲述自己的身世时,所有的人都被惊呆了。
蓝洞
油画 特里-艾伦1986年
悉达多完美的身体是他成为神的基础。面对火焰一般灼热的世界,他必须找到放弃王位的理由。人的空间似乎只有一个:或堆满物质,或充满精神。悉达多选择后者。艾伦的油画没有用任何立体感表现佛陀,而是投之以一片蓝色,使他的形象空空如也:这正是色彩的伟大之处,看似空洞无物,只有无数颜料的原子在混淆堆积,但你却因“幻象”而理解了思想。
第九章 宫廷来使
再说驭手阐铎迦与王子分别后,哭泣着,慢慢往回走。
消息闪电般地传到宫中。美女们匆匆忙忙穿上长袍,披头散发地从门里冲了出去,四处探听消息。当她们看到驭手独自一人回来时,就嚎啕大哭起来,因为她们寄予的全部希望已经破灭。
哭声传到波波提那里,这位王子的养母伤心的泪水夺眶而出。
贵夫人一下昏倒在地。美女们围在她的身边,悲痛使她们像大理石雕像一样呆在那里纹丝不动了。
公主得知消息以后,把阐铎迦召到殿中,大发雷霆:“你这忘恩负义的家伙,你这不忠的奴仆!你们一起出去,却自己单独回来,这就是你干的好事!你眼泪中藏着狞笑,假装朋友,却暗中为敌。有谁可怜我们的痛苦?他尊贵的母亲的预见已成了今天的现实。房子空空荡荡,只丢下我们母子!”
她回想起王子的音容笑貌,仍然不断地抽泣,忽而一种强烈的悲痛感压得她浑身无力,慢慢地从那坐着的金垫上滑落下来,伏倒在地。
女仆们发现了,轻轻地把她扶起来。她吩咐道:“把我和主人同寝的金床抬走,今后我就睡这光秃秃的平地;把我的绸衫和珠宝拿开,我要穿苦行僧的黄袍。从今天起,我决不要华丽的服饰,把我的长发剪掉,我要和美色绝交。以后每天给我端一餐苦行僧的膳食,为的是保持生命的火焰轻轻燃烧。享乐对我来说,已经就此了却。”
从此她过上了苦行僧的生活,而且也仅仅是为了她的儿子才活下去。
说到净饭王,则又是另一种景象。爱与恨在他的内心展开了角逐,各种思想的冲杀搏击,犹如一群野象横冲直撞。当贵族、大臣们围拢到他的身边小心翼翼地劝说时,他暴跳如雷地吼叫着:“我曾经有一个儿子,现在没有了!这个王国对我来说还有什么价值?统治和王权还有什么留连?为什么要把他夺走?”
王宫的僧侣和那个睿智的老臣用尽心机仍不能平息国王的愤怒和痛苦。最后他们心生一计,准备去寻找这位流浪者,以强迫或说服他再回到宫里来。国王听到这个主意才略带喜色发话说:“去吧,越快越好。”
于是,僧侣和大臣两人匆忙出发,照着阐铎迦指点的方向奔去。他们心急火燎,日夜兼程,不敢迟误一步。
当前面遇到断路,他们开始弃车步行。不一会儿,他们看见一个年轻的苦行僧坐在树下,双手合十,眼睛凝视着脚前的潺潺溪水。那青年听到他们的脚步声后,主动起身行礼,他正是他们要找的王子。
当时的景象真是言语所不能表达的。眼前的王子和以前的样子已有了天壤之别,不仅是外表,就连思想也和原来的王子隔着一条无涯的鸿沟两人都深深地感到了这一点。
两人耐心仔细地措辞,轮流阐述君王的旨意。他们以十分真挚的情感询问了王子出走的理由,并讲述了他放弃职守的后果:给他心爱的人造成了比死亡还大的忧愁。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王子抬起头来回答说:“说得不错。但是我已经走上了一条不能回返的路。因为我所谋求的并非个人的解脱,而是为了全体生灵。整个大地都充满了这种思想。不管你们使用什么言语来劝导,我只是听着,而且今后还会听着,但我现在和以后的回答都是——即使日月背弃苍天而坠落,山脉上下而颠倒,我也绝不动摇。”
说毕,他站起身来。两位使臣也跟着站起来,温柔地说:“我的王子,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我们也不会再来打扰您。我们回去见到国王将把您这不可更改的决心如实转达。”
他俩向王子告别后,慢慢地穿过树林往回赶路。
光的佛殿
合成摄影 迪恩·张伯伦
华丽的佛殿中闪电交错,激光飞射,使你陷入惊恐和迷惑中感受到这样的场景:公主和悉达多的亲人听到他出家的消息后,都如同疯了一般痛苦慌张。一时间宫殿象是最奢侈的牢狱,耶输陀罗最是伤心,在混乱的刺激中,她已经看到了绝望的幽灵。
六年苦行
泰国绘画
原始森林瘴气熏人,沼泽,野花,灌木和小溪围绕着饥饿的王子。他的胡须由于长期不修理肯定茂密而混乱,但泰国绘画却将胡须画得很整齐,象是精心修剪过的。苦行林吸引着悉达多早年的心灵:他觉得只有摧毁身体,才能得道。
第十章 苦行失败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未来的佛陀悉达多在寻觅着光明,然而一无所获。
他在阿利耶这里耐心地学习了很长时间,他对阿利耶的思想体系已经掌握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以至于追随阿利耶的苦行僧们都要求王子作他们的法师。但是王子不答应,因为在阿利耶的教义里他看不到结论,看不到解脱,他认为即使还有升天的欲念,也不能说完全消灭了欲念,世人还会被卷入那残灭自己的生死转轮之中。
于是,悉达多放弃了阿利耶的教义,闷闷不快地去找法师陀伽。陀伽是一个睿智孤寂的苦行僧。悉达多耐心地跟他学法,抱着一线希望——也许会在这里看到曙光。
他又精通了陀伽的体系,并且提出了许多既无法解释,也无法解决的难题,难住了法师——他发现陀伽所提供的闪亮的天国不是建立在无为法上,而是一种无常的虚幻的东西。这种教义也不是“道谛”,更不是亘古不变的“法”。
经过长期耐心的冥想,他终于悟出了一个结论——任何人类的子孙都不可能解答这个问题。他心里想:“这里所有该学的东西我都学到了,这儿的牧草已经啃完。我得独身去苦行林,在那里,我要进行一种残酷得超过我在这里所见的任何一种苦行术。因为也许这些人说的对,只有将躯体全部摧毁,才有可能解放灵魂。我现在还不敢肯定它,但我一定要寻遍所有途径,去找这个‘道’。”
他终于来到苦行林镇。
佛足迹
雕塑 大英博物馆藏
象征佛陀足迹的巨大雕刻,中间是佛法之轮。后跟和脚背部的字迹,是原始日石文化留给佛教的影响,代表宇宙的螺旋奥秘。佛足迹的五个脚趾整齐持平,寓意着佛陀宽容、智慧和大度的至尊地位。这种佛足迹有时也用来礼拜时供信徒下跪使用。
悉达多在这茂密的树林采取了极残酷的修行方法,林中的其他人都惊羡着他采取的这种严格方式,虽然他们自己也同样走着一条痛苦的修行道路。这些人在悉达多附近选好自己的位置,个个希望在悉达多到达止观时能从他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并且想和他交谈一些重大的事情。
就在林中的小河边上,悉达多敛心静息地终日冥索。他一天天把饭量减少,到后来,他只靠令人不可思议的一点点食物维生,如果他的躯体再单薄下去仍能关注灵魂的话,他甚至连这么一点点也废止。此外他还控制自己的呼吸,尽管人们几乎看不出他还在呼吸。他静静地坐在那里,进入了人们所不能进入的境界。
不久,这位伟大尊贵身居苦行林的苦行者已经名闻遐迩,人们纷纷从城里跋涉到此,都想站在远处看他冥思苦索的情景。当他们胆怯地透过树林的枝杈望去,见到他那瘦骨嶙峋仿佛枯树般的躯体和他那平静、超然闪烁的目光时,个个都产生了一种惊奇与怜悯的感觉。
悉达多为了通过苦行达到解脱的目的,他又给自己规定了严厉的斋戒,身体进一步羸弱下来,然而般若的强大力量却使悉达多的心里逐渐豁亮。
他冥索的第一个问题是无常,周围的一切都证明了这个真理:任何事物都不能永驻,所有的东西都在变化,转瞬即逝。这种运动永无止境,一个新的东西产生了,立刻就会变成一种更新的东西。
悉达多想:“既然没有什么停顿的东西,一切都在变幻,那我们行事的基础应是什么?”
悉达多想着:
“人的存在实在是朝不保夕。一阵恶疫袭来他就会死去。人就是这样来来去去,和最低等的昆虫毫无二致。”
六年苦行修道
印度绘画
早期求道的释迦牟尼十分艰苦,画面上瘦骨嶙峋,类似自虐的打坐方式,是当时较盛行的“止观”禅定。释迦想用此来探索心源,求得般诺。他坚持了六年,让身后那追随他的五人都钦佩不已。但当他后来听到尼连河上一位琴师对弟子说:“琴弦太紧就会断裂,而太松又弹不响,必须绷得恰到好处”时,才醒悟到“中道”的重要性。
生命的画卷在悉达多的眼前展开,他细细地咀嚼着其中的教诲。乐是梦,苦是谛,个人的生活是不幸。只有超脱其上的不动感情的冥索才是心灵的解脱。这些都是正确的吗?难道一个圣人要从“迷”中解脱出来,就必须排除一切念头,除了自己,其他任何人的苦难都不去理睬,这就是不为任何欲念所诱惑吗?不——万万不是!这样生同行尸走肉,还不如跌进那黑暗的虎口里丧生。怎么能看着别人流血、死亡而熟视无睹呢?
随着时光的流逝,他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智慧的顶峰,就是发现这个无所不包,甚至连人的灵魂也逃脱不出其轨的法——但是他始终没能发现它。他已达到了不惑之境,他的视觉如同金刚石一样明锐。他肯定,宇宙有基本原则和最终目的,但他却苦于找不到能够接近这些东西的途径。
悉达多就这样静坐了6年之久,他虽然已发现了“有为法”和“无常”,但“无为法”还是不能见到。这样他从一个未知的起源走到一个毫无希望的终结。短短几年的挣扎,最终还是归于失败。悉达多已经精疲力竭了。
现在他的精力已经消耗殆尽,生命就像挂在一个破损的蜘蛛网上,随时都可能坠入死亡的深渊。如果说他已经获得了一些所追求的东西,那么这在他的眼睛里却算不得什么。因为在这漫长的6年中,他并没有如愿以偿。一天,在他冥思苦索后起身欲行时,他浑身一阵发软,摔倒在地,躺在那里喘息着。他想:“死到来了,我终于失败了。”
雪山修道
雕塑
悉达多在雪山修道时,其方式很接近道家的“辟谷”,一天只吃一粒米。雕塑中他形容枯槁,头如骷髅,须发虬结,浑身经络暴起,筋骨外露,气若游丝。尤其对血管的雕刻,其精微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佛陀和历代东方很多修道者一样,认为断绝食色就是参悟的起点。回避就是善吗?对人间苦难视而不见,只追求个人的超脱就是智慧?他开始怀疑这种无谓的苦修究竟意义何在。
悉达多这样一天一天地躺在死亡的边缘。如果这就是结局的话——世界之光就会熄灭,太阳就会在黎明时分下落!但事情不会如此发展,悉达多慢慢地恢复了意识,他那沉重的眼皮睁开了,又一次看到了光。
悉达多艰难地扶着树枝,小心翼翼地爬到河边,来到温暖的浅水中,他躺在一棵映在水面的大树荫影里,河水轻轻地泛着银光从他身边流过,他感到舒服了许多。
特意远道而来观看他修行的那5个苦行僧暗中议论着:“他现在要死了;苦行僧乔答摩现在就要死了,难道羸弱到这种地步的人还会活下去吗?”
事情果真是这样。当悉达多挣扎着想从河水中站起上岸时,他身上已经没有一丝力气,再也站不起来了。据说这时一位天神将岸边一棵大树的枝杈对着悉达多向水中弯垂下来,于是他用手抓住树枝,头晕目眩地爬到岸上。他坐到树荫下,酸软的身体无力地靠着树干,合上了眼睛。
他觉得浴后精神振作了许多,也有了重新思考的力量。此时他心里嘀咕着:“这种苦行方法像以前所采用过的其他方法一样,又使我大失所望。我的躯体已无法支持,思维活动也难以进行,现在必须恢复饮食,保养这磨难之后的身体,以达到我的最终目的。”
饥饿的佛陀
雕塑 泰国
颇显得滑稽的变形释迦牟尼,已经到了毁灭的边缘。他必须反省这种错误。这尊泰国雕塑技巧之娴熟,几乎有希腊之风。更可贵的是,在亚洲历代饱经摧残的佛像文物中,这是一尊少见的背光没有一点破损的佛像。完整圆润的背光补充了枯瘦身体带来的残缺感,它们的反差让观者体验到在佛教的“乐观”精神史中其实也曾蕴涵着强烈悲剧性。
因斋戒而消瘦的佛陀
雕塑 泰国
象古代许多求道者一样,青年时期的悉达多也经历过6年以上的林中苦修,希望从对肉体的绝对克制和禁欲中找到真理。但他精疲力竭也没有悟道。身体垮了,瘦得皮包骨。这个有点接近表现主义的彩色雕塑就是描写那个时期的释迦牟尼的。嶙峋的肋骨,空洞的眼神,他一只巨手扶住大地,似乎在悲哀地询问黄天厚土,使他身后的一直尊崇他的阿难也陷入了迷惑。
就在他产生这个念头的时候,由于饥饿,一股无法克制的昏眩中断了他的沉思。
话说在树林的另一边,居住着一位十分富有的牧主。牧主有个女儿叫尸迦罗越,长得聪明又颇有几分姿色,她曾对森林中的树神发誓说:“如果我能找到一个与我身心相当的丈夫,并且头一胎是儿子的话,那么我每天都躬身祭祀,永不忘记这份恩德。”树神接受了她的祈祷,果然婚后第一胎生了个儿子。
于是,她决定在望日祭祀神明。
尸迦罗越对使女富那说:“富那,一切征兆都很吉祥。快走吧,你先去看看,我把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
富那驯顺地回答:“是,夫人,”说着就跑去了。
当她跑到那棵树旁时,菩萨——即未来的佛陀——正坐在树下,身躯放射着一道道的光环。富那的脸一阵通红,激动地颤抖着,说道:“感谢您的保佑,征兆都很吉祥,请您准备接受我们的祭品吧!”
她说完就拼尽全身的力量飞跑回家,把所见到的事情告诉给主人。
尸迦罗越拿起一个金碗,装满奶饭,然后打扮了一番,就愉快地出发了。
黎明时分,尸迦罗越沿着河岸轻快地走着,心情无比喜悦。
她用手分开林中的树枝,一眼看到坐在那里的悉达多,头靠树干,两眼微合,双手下垂,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敬重心情。她知道这不是树神,而是圣人,心里想:“愿他接受我的祝愿!”
太极图
图画符号 中国上古
与佛教不同,上古中国人认为宇宙不仅是旋转的一体(太极),也是可以分开成阴阳两极的(生两仪)。太极图上的阴阳鱼表示一切事物既矛盾,又相辅相成,物极必反。中间的“鱼眼”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太子入泥连河沐浴
中国 山西太原崇善寺 明朝
苦修六年后的太子悉达多十分虚弱,他渐渐发现过度压抑生命的基本需求是一种错误。他到河中洗浴,传说当时他的身体被自己折磨得实在太弱了,竟然无法上岸。后来天神下来,用树枝将他拉上去。不过这画中的人物完全是中国式的,天神是类似道家神话中的玉帝,树也是象征中国的柳树。
牧羊女供养牛奶 印度绘画
决定放弃苦修的释迦牟尼,接受了河边一位牧羊女的牛奶饼。他洗净身上六年的尘土,重新开始思考。但画中牧羊女身上的首饰十分华贵,更象是位珠光宝气的宫女。远山画得很细腻,菩提树上垂下的根须也清晰可辩,如同风中少女的秀发。释迦脑后的光轮,也象风景中的落日:他未来的思想将和落日融为一体。
于是,她走过去双手高高地擎起金碗,接连不断地向悉达多叩头致意,并把碗中的食物毕恭毕敬地递给悉达多,说道:“主人,请接受我的礼物。”悉达多把这看作是天赐之物,接过金碗,就香喷喷地吃了起来。
那5个曾在暗中议论的苦行僧得知这种情景后又说道:“苦行僧乔答摩失败了。现在他又吃又喝,不过是个凡人而已,和普通的众生没什么两样。”
从此他们又回到贝拿勒斯练自己那套苦行术去了。
当尸迦罗越离开后,悉达多站了起来,立刻感到身心振作,脸上也焕发出一种新的光彩。他又觉得自己此时的精力犹如涨满春潮的河水一样,充沛得可以直下大海了。
悉达多白白花了6年时光,结果发现自己追求的乃是一个捕捉不到的幻影。于是他决定不再回苦行林,那里对他来说已失去意义。
悉达多上路了,他向一个打牛草的人讨了一捆柔软的青草,来到一棵蓬蓬勃勃、茂叶挂满了枝头的菩提树下,铺开青草,结跏趺坐,双手合十,开始了新的冥思苦索。
吉祥天母(局部)唐卡
第十一章 大彻大悟
在这荒林中,强大、狡猾的魔罗又来引诱悉达多。一天,他正在寂静地打坐,忽然他那一平如镜的心像风暴来临那样翻起了巨浪。竟然有一些情景甜蜜得使人陶醉,强烈地刺激着他的心。
迦毗罗这天堂般的城市像一幅镶嵌在黑幕上的图画出现在他的面前,这使悉达多不得不站起来,身入其境。在这多年不见的迦毗罗城,卢醯腻河水泛着金色的波纹缓缓地流过,他看到了绿荫下自己曾经躺在她们怀中尽兴的那些可爱的美女。那富有弹性的乳胸,对他这长期处在痛苦和孤寂中的人来说,更显出一种无法抵御的诱惑。
在那可爱的河边,一个陌生而亲密的人影在默默地凝视着他,她的手里拉着一个孩子。他这个情欲所不能征服的人,此时也激起了感情的浪花,拜倒在了爱情的脚下。他悄声地喊着:“我的公主!”心几乎停止了跳动,这重新呈现的记忆是那么奇特,甜蜜。她那双由于悲痛而深深凹陷下去的眼睛里充满着爱怜和恳求,虽然她红颜已退,但对悉达多来说她的感染力比以前胜过千倍。她无声地把孩子展现在他面前,站在那里等候着他的最后判决:是让她活还是死。
忽而父亲的形象犹如灯下的影子从公主身边掠过,由于哀伤他已苍老了许多,身体也被重担压得佝偻起来。曾用自己的奶水哺养悉达多成人的姨妈,正站在一旁擦着眼泪。所有这一切组成一个又一个召唤他的热浪,接连向他涌来,他心中思忖着:我有权伤害这些忠顺的人的感情吗?我究竟该怎样对待我的妻子和我的儿子呢?
谁也不明白到底是什么缘故,忽然他想到自己的妻子会成为绊脚石,或是诱他的邪魔。他肯定这只是一个幻影。于是,悉达多的目光又穿过她的头顶,仍旧停留在远方的希望上。他的神情就像末日来临时那样平静而安详。
于是公主惊恐地尖叫着跑开了。
接着,狂乱的梦幻和错觉像夏日的滂沱大雨一样包围了他,他的周围全是可怕的,奇形的,像妖魔一样的怪物,到处是地狱中发出的尖叫,惊呼和呻吟。
他心里清楚,现在哪怕是稍一放松,就会前功尽弃。
但是悉达多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神情依然如故。据说在这翻腾、混乱的场面中,他身边的那棵树仿佛石雕一样,竟没有一片树叶摇动。
当魔罗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没有能够征服悉达多,就再也无计可施了。悉达多在深邃的冥索之中,达到了禅定的第一阶段。这是第一观。
此时,他的意识扩展到无限之境中,它穿过人类理解的边缘,使悉达多看到的不是世界的假象,而是其本来的面目。
在这种觉悟中,悉达多看到了自己和其他人的前世以及他们在前世的得与失,功与过。这些景象一个个接连地在他眼前闪过。
悉达多被那种“悟”的力量更快地携进,继续上升,内心的聚变使他处在了二观阶段。这样他眼前的图象已无比清晰,他看到了所有有生命的东西,以及整个人类的生死轮回。看到了这种轮回是建立在虚无梦幻的基础上的,没有一点实物,全部是须臾即逝的无常。他看到眼前的生物一次一次生出,死掉,再生,再死,善与恶没有区别,都承袭着这个自作自受的痛苦,就好像用自己制作的匕首来杀死自己一样。
悉达多驱除魔女
印度绘画
人世间的情欲、伦理和审美是佛陀所摈弃的。画中三女是魔王派去干扰悉达多成佛的美女,肉体的诱惑有时能比军队更具有摧毁力。魔与恶是自然的一部分,佛陀究竟是战胜它们,还是包容它们,这在小乘与大乘,在密宗与显宗中都各持一说。其实佛教讲“不生不灭”,也就是无善无恶。若善恶一体,美女即我,参透雌雄,就能如禅宗六祖所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他也看到那些由私欲、奢望、杂念等导致的善行所获得的短暂的天乐,虽比人间的乐持久,但仍然是无常的,因为那些以善行作为货币来购买个人天乐的人,毕竟还是贪欲的奴隶,尽管这种贪欲只是谋求天乐。他还看到欲念中的一切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一段兴亡过程。他又看到充斥苦难的地狱仍把这些囚犯再投生到世上,使生死之轮一刻不停地旋转,那无法控制的轮子一会儿高高在天,一会儿又与人世相平,但不论是怎样,它总在转动,既不耽搁,也不停顿。
当悉达多进入三观阶段时,他的视觉又上升到新的高度,进入了深刻理解“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悉达多久莫能解的生死之谜已昭然若揭,他看到了老与死的根源就在于生,就像大树置根于土地一样。人以其在尘世所做恶事的多少,把自己划分成形形色色的种类。简言之,在尘世,生活与痛苦是同义语。无知使人们两眼一摸黑,既不知从哪里来,也不知到哪里去。那些高尚的东西即使在他们周围移动,但却因罩上了一层面纱而难得看清。
众魔败阵 泰国绘画
佛在“禅定”中后期,脑中出现了幻觉。魔由心生,心定即降魔。色,恶,苦,梦等等毒箭,都在入定的佛陀周围成为一场虚惊。明代批评家叶昼在评论《西游记》时曾说:“魔非他,即我也。我化为佛,未佛皆魔”。该书每一回都是打魔鬼,共打了81次,其思想实质就是:人要不断战胜自己。但这是哲学,而传说却和这幅泰国绘画一样,金刚宝座上的佛陀使法,让洪水冲溃了魔王的军队。
大德寺枯山水
建筑 日本京都
日本禅宗的象征:由无数的小石头堆砌成山丘与水波的样子,是有与无,色与空的幻觉,表示一切现象都是从心中产生的,是假象。
祈祷旗
摄影
它主要出现在印度,尼泊尔,西藏和新疆,是佛教徒与宇宙沟通,与神灵联系的神秘方式。上面写满密宗奥义和祈祷咒语。
他还看到了再生之缘,取决于前世的行为和思想。
在这禅定中,悉达多越升越高,他看到人世间没有永恒和永生,因为那些追求长生的人只能是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循环往复,无边无际。接着,在更高的地方,悉达多看到了长长的生命的链条从没有缘起的一端跨到了没有终止的另一端。
这些苦难的链条是:
触觉带来感觉,
感觉带来欲念,
欲念导致假象和虚幻,
假象和虚幻导致迷惑
迷惑的结果,
为则有生,
生则有衰老和死亡。
这个让人厌烦的轮回是无明的结果,轮回由生的长索拽着,使之无穷无尽地旋转。那些无知的人追求着毫无价值的、迁流变化的、虚幻不实的东西。他们看到的只是假有,而不是那真正的事物。于是,人们身上产生了一种冲动,而这种冲动又引出更多更多的幻觉,结果他们就成了自己的受害者。但当这种邪欲消失时,幻觉就立刻结束,这无明也就像黑夜一样散掉,让位于智日,此时周围的世界才是以真象出现。当这个人觉悟后他就会知道自己不过是时间、地点的奴隶而已,此时在他身上,万恶之源的无明已消失,他就达到了明心见性的地步。
这样,悉达多终于来到了真理之源,在他的眼前,过去、现在和将来化作一体,他已超越六识,观照清晰,再不是通过一个狭缝向外张望,而是消除了阻碍,看到了四面八方以及真如之境。
悉达多此时已被所有的慧光照耀,成为佛陀。
佛陀在那菩提树下整整坐了七天七夜,冥思苦索着世界的现实真象。他沉浸在爱海中,进入了涅槃圆寂之境。日、夜在他的身边变换,而他都丝毫不觉。
他知道障碍涅槃的就是那个假我,他是梦幻的梦幻者,又是欲念、虚骗的创造者。现在,他身上这种假我已经消失,只剩下真我——即与神秘、高尚融成一体的佛陀。
接着,悉达多的视线穿过不可见的隐物(大彻大悟后,时空的障碍都不复存在,不再受到视力和听力的限制),看到世界上所有的生灵,并对于他们所处的黑暗和苦难境遇深感同情,他的心像潮水一样汹涌澎湃。他在考虑着如何去解救他们的苦难:“我是不是也该教一教他们?可是怎么教呢?真谛是言语所表达不出来的,谁又能理解呢?”
西方净土变
佛龛 中国重庆大足
佛陀终于觉醒,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此佛龛亦称“无量寿佛经变相”。上有亭台楼阁,中间的三个佛是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全龛刻有578个人物像,大大小小,奥妙无穷。最神秘的是整个佛龛其实是一座隐身在建筑中的大佛,真是道中有道,气象万千。一切凝聚在一种寂静中,是晚唐时期中国佛教雕塑中的极品。
高尔夫球场的佛陀
雕塑 马来西亚
他说道:“他们怎么能相信世界是另一个样子,那海、天、山会是和他们所认为的大相径庭呢?”
击魔成佛
浮雕 公元7世纪 大英博物馆藏
雕塑背景上方的两个人物是魔罗,右下方是引诱他的大地女神。释迦牟尼稳坐在中央,双眼微闭。左边的女子是魔罗的女儿。但一切“色的军队”并不能打扰佛陀的寂静。这尊浮雕出土于东印度,是7世纪印度美术作品中的杰作。
这时,一个神祇的声音回答了这个问题:“让你慈善的心去怜悯那些最最无知,辛苦挣扎在虚幻中,追求那些无可卜知的目标的芸芸众生吧!”
这一神旨在他体内生根开花,开遍了三界,开遍了天国。第七天的黎明就这样灿烂地到来了。
悉达多心里想:我将宣布到达彼岸的“道”!
佛陀沐浴在阳光与寂静之中,一动不动。
第十二章 初次说法
佛陀坐在菩提树下,这时,两个赶路的商人经过这里,他们的内心忽然响起了这样的声音:“在这个蔓延数里的林中住着一位仙人——一个睿智的苦行僧——他值得大家给以无上尊敬;应该到那里去,为他祭祀。”
于是,两人愉快地来到佛陀端坐的树下,怀着敬重的心情把饭放到他的钵里。佛陀吃饭的时候,他俩在一旁尊敬地保持着沉默。当佛陀吃完饭后,两人鞠躬致意说道:“我们到这里来是要求佛陀和佛法的保佑。愿如来从今天接受我们作您的弟子,一直到死。”
于是,他们被佛陀收作居士,成为第一批接受佛法的信徒。这两人的名字是提谓、波利。
悉达多站起身来,踌躇了一阵,接着又坐下来冥想,因为他还不敢肯定由他向世界宣布这一伟大的佛法是否明智,是否可能还不敢肯定。
他心中又产生了一个念头。
“我已经抛弃了那种禁锢思想的假我,而看到了真谛,但这个真谛极难察觉,极难掌握。而要掌握那一连串的因果关系就更加困难,因为人们总是见果不见因。现在我传授这佛法只能是徒然——到头来落下的只有悲伤和疲倦,而且这个道理是凡夫俗子所不可及的。一个思想集中于尘世上琐碎纷繁的事物的人怎么能够理解它?生活在欲界又怎么能懂得它?”
佛陀刚才的念头无疑是魔罗的最后一招,也是最大的蛊惑。这种念头的微妙之处在予触动了最高的神祇们,他们想:“如果佛陀的心只是专注于禅定,而不将佛法启明于世,那么这个世界就真要彻底毁灭,彻底混乱了。”
刹那间,神喻照亮了佛陀的心,他看到一位神祇站在他的面前,合起双手对他说:“愿佛陀传讲佛法!总有一些不为世俗之尘所迷惑的人,他们会听到,会看到佛法的。”
佛陀又庄严地思索起来,考虑着公布此法的初步方式。一个人总是要报答为自己引路的先生。悉达多的思想此时此刻盘旋于阿利耶和优陀伽二人,但他那金刚石一般锐利的视觉发现,就在他苦行的6年中,这二位先生都已去世了。
接着,他忆起了自己在濒于饿死的边缘,吃了尸迦罗越的食物后而暗中讥讽他的那五个苦行僧。他想:“这些人将是我的第一网鱼!”
由于他们已去贝拿勒斯,悉达多决定离开慧林,起程去那古老伟大的城市。他要在那座双脚沐浴在神圣的恒河水中的城市,第一次讲出他所发现的至宝。
神圣的“唵”
印度符号
“唵”的发音是“An或Aum”,是印度一切原始宗教和文化中最神圣的声音。佛教的前身之一是印度原始哲学流派,异端宗教的“空宗”,也包括吠陀诗篇,婆罗门教教义和曼陀罗(咒语文化)的根源。这个字是一个组合体:其中的“3”指创造(成),保存(住)和破坏(坏)三神;“O”是指大梵天和到达神的境界,即一切还原为空无。
西游记 白描
《西游记》一书的出现,为佛教的普及奠定了更坚实的社会基础。它以玄奘去印度取经为题,将人体的五蕴演化为五个人物:心猿(孙悟空),意马(小白龙),欲猪(猪八戒),身魔(沙僧)以及唐三藏本人(唯识)。而且书中结合了很多道家思想。所有的魔鬼,洞主,都是人体的穴位。五个人在去西天的同时,也等于在人体内部周游了一次(禅定内观)。作者据说是明朝的吴承恩,但更多的情节来自于当时流传已广的话本小说。
菩提树 摄影
相传佛陀就在这棵菩提树下悟道六年。菩提树在,天人师微。印度如今信佛教的已经极少了。这棵大树让人想起庄子的巨樗,枝条放射状地指向四面八方,宛如千万束凝固的光辉。佛陀走后,一切都要靠自己去领悟了,无师可询。佛陀曾云:“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道无定理,世无定相,不看佛面,只看慧根。
他像吃过天食一样精力充沛。就在他默默地赶路时,遇到了一个年轻、高傲的婆罗门,他的名字叫优婆伽。他对自己的伟大地位感到十分骄傲,一路上边走边念叨着那神秘的“唵”字,他非常信奉这个字的力量。当他看到悉达多冥思着从自己身旁走过时,这位婆罗门就轻蔑地大叫道:“哈,法师,问您个问题,成为一个真正的婆罗门应该做到什么?”他想叫悉达多一下陷进这里拔不出来。
然而悉达多平静地回答说:“除去一切邪念,思想和言行要纯洁,要摆脱骄傲与欲念的控制,这就是成为一名真正的婆罗门所需的条件。”
这个回答使那傲慢的青年大吃一惊,他盯着佛陀,慢慢地说:“那围绕着您的寂静是什么地方来的?您的尊贵的部落在哪里?您的主人是谁?这个国度里的人都在拚命寻找着‘道’,您的‘道’是什么呢?”
佛陀心中一喜,答道:“孤寂使我快乐,毫无忧愁,因为我看到了真谛。我和那从未产生过一点恶念的,能够自我克制,自我指引的人同样快乐。但最最快乐的还是脱离了那种骄傲思想的人。我不属于任何尊贵的部落,我是一个独来独往,毫无拘束的人。”
这位婆罗门虽然听到过许多怪诞的宗教信仰,但从未听过这种说法,为此他非常惊讶。他吞吞吐吐地问道:“那么,先生,您去哪里?”世尊回答说:“我即将转动法轮,去那伟大而古老的贝拿勒斯城,给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把真正长生不老的大门向所有的人打开。”
优婆伽听到这一席话,感到挫伤了自己的面子,而且为悉达多口出狂言十分恼火,于是没好气地说:“尊敬的人,你的道路就在前面。”说完,自己竟朝相反的方向走去,他思绪万千,因为刚才发生的这件事扰乱了他的心,使他无法保持自己应有的平静。
时间不知不觉地流逝着,佛陀日夜兼程,不久来到了贝拿勒斯。
曾经讽刺过悉达多的那5个苦行僧此时正住在鹿野苑,施行他们那令人厌倦的苦行法。
当他们五人看到悉达多走来时,都十分生气地互相议论着:“朋友,那位吃美食、寻孤寂、弃事业的苦行僧乔答摩(此称含轻蔑之意)来了。咱们不要以礼相待,也不用站起来迎接他,更无需去接他的钵和包。咱们就像对待一般人那样给他一个位子就够了,他要是愿意的话就坐下来,不愿意就算了。”
但是当佛陀越走近,他那堂皇庄严的仪表就越感染着他们,使他们越来越不能遵从自己的诺言。他们慢慢地起身,迎上前去。其中一人接过他的衣服包和大钵,另一个拿来一条凳子,第三个递过水来。佛陀把水接过放下,坐定以后把脚泡进去以解旅途之乏。
接着,这5个婆罗门仍称呼他“朋友”和“乔答摩”。这时佛陀说:“和尚们,称呼一个觉悟者为‘朋友’、‘乔答摩’是没有礼貌的。张开你们的耳朵,让我把佛法授给你们。如果你们愿意学的话,那么真谛立刻会摆在你们面前。”
但他们仍然将信将疑地问道:“乔答摩,如果你靠苦行不能达到大悟的地步,那么靠自我放纵,靠尘世间的生活也能达到吗?”
摩崖千手观音像
大足石刻 中国重庆大足
观世音本来是男性,因女性佛教徒(比丘尼)和中国礼教对妇女参拜寺院的封建约束,他的形象渐渐被女性化了。手:是人类感悟自然的第一工具。佛陀的道与老子的“道法自然”之道是基本一致的。人做什么都必须通过手,就是参悟佛法,领会一切皆空,也要用“手印”。“千手”是对佛法无边,且手段无穷的比喻。
中国天文图
拓本 无名氏
中国天文有自己的宗教体系和哲学,与希腊天文,印度宇宙论和埃及托勒密天文学不同,中国人相信“天人合一”的思想。古人常“夜观乾象”,从星辰的运转中预测人间兴亡,政治变化。
佛陀回答他们说:“和尚们,我只是不再折磨自己的身体,但并非自我放纵,我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我已经发现了从死亡和虚幻中解脱的道路。”
初次说法
印度绘画
这是释迦牟尼第一次说法,画面背景中的鹿群,显示出这是在鹿野苑。五个随从伺候过他的隐修者正第一次被佛陀点化,阿若乔陈如等人从此放弃了自己原来的观点,信仰佛法。佛陀头上的光轮照亮了树林,满地的花瓣透露出正法的芳香。当时佛陀正好三十岁。
佛陀看这5个人还有怀疑,又对他们说:“告诉我,和尚们,当我们在林中居住的时候,我对你们讲话是用这种态度吗?”
这些婆罗门回答说:“从来也没有。”
这时的悉达多似乎用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把他们吸住了,于是5个人乖乖地坐在那里,开始听佛陀传授佛法。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讲述佛法的声音。
如来佛陀曾这样叙述过自己的觉悟过程:
“如果按照我的办法修行,必须防止两个极端。其一是沉迷于贪欲、寻欢作乐的生活。这种生活是通向毁灭的道路。其二是自我施加的苦行、折磨。这种生活是不会带来什么收效的。但是大家都好好听着,我已经发现这两种极端之间的一条中道,它有盘旋直上的8个阶梯,沿着它就可以登上绝对达到涅之境。
“这就是八圣道。各个阶梯均按顺序而设。首先是正见,必须将怀疑、误解、或成见统统置之不顾。这才能够觉察出永恒与无常之间的差别,才能看到假象背后的真相。接受真谛的态度应该认识到对它的需要。这就是第一阶段。
“正思维。这是一种欲达大悟的意志决心。它的基础是自我修行,以及觉察出达到大悟的可能性。这是第二阶段。
“正语。这是修行的第一步。不允许使用不慎之语、诽谤之语、辱骂之语和刻薄之语,只允许使用友善,纯洁和有意义的词句。这是第三阶段。
“正业。行为举动必须无可指责,高尚而清净,这是不可不做的。现在开始,将所有想得到好处、利益的念头全部灭除,因为动机与行动是不可截然分开的。不许报复,修行时不允许有冲动,不允许有出于爱、恨而导致的行为。每一行动都必须由身体内部的佛法来导引,它不论对谁都是公平一致的。各种行动必须遵从这种佛法,其最高的表现就是爱与怜。那时你就会很快地发现什么行动符合佛法,什么是亵渎它——凡是不去追求利益、便宜的人都会受到赐福。这是第四阶段。
吉祥长者献软草
壁画 山西太原崇善寺 明朝
佛陀的胡须,五官和背景中的山水,都是中国古代壁画的风格:菩提树变成了松树,袈裟变成了锦袍,雅利安血统的轮廓也变成了“官相”。这幅画是关于释提桓化身凡人送给佛陀软草以为坐垫的传说。刚悟道的悉达多对自己的思想是否对世界无害还不敢肯定,他想更进一步地沉思:软草意味着吉祥,在上面跏趺而坐能使人镇定自如。
“正语、正业这两个阶梯是非常难登的,谁一旦登上这个高度,眼前的各种景象就会一展而来,前景清晰、宽阔、高贵。这时就已取得了相当巨大的自制能力。
“正命。此阶段包括正当营生,因为谋生有道与保持一个人的节操和道德是格格不入的。一个人必须时刻警惕避免沦入这种危险的情况,而且,如果他已经走过前四个阶段,他自己的心会告诉他怎样去做。这种人必须排除疑心。此时学生已成老师。这是第五阶段。
二十八宿图(局部)
工笔中国画 仇英 明朝
和佛教的菩萨罗汉一样,中国道教中也存在很多神袛,他们主管天上人间之事。二十八宿是星座,但在道教中却都有名有姓,是随时可能下凡的天神。
“正精进。到达这一阶段的人充满慈善心、睿智、大彻大悟。他致全力于神圣的事业,完全理解他自己所作所为的目的。达到这一伟大阶段的人,无论是衣食住行,工作或休息,醒来或睡下,都是按照佛法办理。忠顺于佛法,他能够达到至善至美之境。这就是第六阶段。
南极仙翁
工笔中国画 吕机 宋朝
中国人有自己的长寿观,不完全是佛教的。老子《道德经》曾云:“无妄者寿”。就是很好的明证。南极仙翁(俗称“老寿星”)是道家人物,常与代表福(运气)与禄(财富)的另外两人一起,成为中国人家庭中的保护神。
金身佛雕
雕塑16世纪 泰国
美国旧金山博物馆藏
“八正道”的思想奠定了未来的佛教戒律。宗教哲学与经院哲学和世俗哲学的区别就在于:它对学习者的日常生活有规定。这尊泰国雕像上,佛陀很消瘦,他举起一只手,既象是做手印,又象是提醒门徒不要违反戒律。婀娜的少女般的身姿,深刻地透露出释迦牟尼已进入无性别的伟大化境。
“正念。这是禅定境中正确的思维。此时,他只考虑真谛,完全抛弃了‘我’的念头,所以他的观照十分清晰。虚幻已经不再出现在他的眼前,那里只有真相,就像两个交谈中的朋友一样。此时他已是知道真谛的人,自己就是真谛的化身。这就是第七阶段。
“正定。这是禅定中的心境。涅槃中还有什么可值得悲痛的事呢?任何使我们伤心的事都不会在此出现,这里只有那些使我们寂静的事。怀疑、恐惧、麻烦和混乱此时都已消匿。无根据的信仰、妄想都被忘在脑后,此时达到的涅槃之境是不可理解的。这就是第八个阶段。达到这一阶段的人绝不会再驻足后退。
“但是,和尚们,也许你们会问施行这八圣道的理由是什么呢?那么就要从四真谛说起:
“生就是苦的业因,生命就是受苦,从生到死要经历一个个痛苦的阶段,这是苦谛。促成生的原因是对生命的渴求,生后的肉欲、视欲和对生命的骄傲促使人们从一生转向另一生,这就是集谛。
“根治这种生就得消除对生命的渴求办法是,彻底绝除一切邪欲,不让它们占据头脑,或是把它们清除出去,不使自己的头脑里有一点装进邪念的余地,这就是灭谛。
“第四谛即道谛,即八圣道。这些就是四真谛。
“和尚们,我的眼睛通过苦谛看到了这些概念和结论,我的头脑里形成了一幅图像。解脱之道靠的不是祭祀,不是苦行,也不是祈祷,而是靠其内心的佛性。”
这就是佛陀第一次传授佛法。地点是在贝拿勒斯附近的鹿野苑,那5个苦行僧坐在他的周围,听到这些伟大的词句都豁然开朗,他们都欣喜地接受了佛法。其中一个叫康达那的是个头儿,他恳求悉达多收他们为弟子。
庇护国 唐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