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命全形论篇二十五 顺应四时规律是养生的根本原则
本篇论述了治病养生的根本道理在于天人相应,阐述了针刺必须要遵循五个要领,并在恰当时机候气治疗,提出临治态度,应为审察至微,全神贯注。
治病之道
【原文】
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为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译文】
黄帝问:在天地间,万物都很完备,但没有比人更高贵的。人是集天地之气而孕育出来,遵循四时的变化规律而生活,无论是君王,还是平民百姓,都愿意拥有健康的身体。可惜他们对自己身体方面的疾病,却不加以察知,致使病邪久留不去,病情日益加重。我内心深感担忧,想帮助他们解除疾病痛苦。应该怎样做?
岐伯答:盐味一定是咸的,当装在器具中的时候,如果盐气外泄,就能看到器具中渗出水来;琴弦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哑的声音;树木腐朽,叶子就要飘落;疾病变重,人就会出现呃逆的症状。人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说明脏腑已遭到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灸法都不会见效了,这都是因为皮伤肉败,血气枯槁而变得瘦黑,病入膏肓了。
【原文】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吟,耿问其方。
【译文】
黄帝问:我深深关注着病人的苦痛,心中为此慌乱不安,治疗方法如果不合适,反而会使病势加重,又不能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百姓如果知道了,将要认为我是残忍的人,我究竟应当怎么做呢?
岐伯答:人虽然生活在地上,但天掌控人的命运,天地之气相结合,才产生了人。人如果能适应四时的变化,那么自然界的一切,都会成为他生命的源泉。如果能够懂得万物生长收藏的道理,就能够顺承天命,那就是天子了。人与自然是相对应的,天有阴阳,人有十二经脉;天有寒暑,人有虚实。所以不违背天地阴阳变化规律的人,就会顺应四时的规律,能够了解十二经脉的道理,就是所谓圣人智者也不能轻视他。能够洞察八风的变动和五行的衰旺,又能通达虚实的变化规律,就能对病情了如指掌。病人的痛苦,哪怕细微得像打哈欠呻吟等那样不易察觉的动态,也逃不过他的眼睛。黄帝道:人生来就有形体,离不开阴阳,天地二气相结合以后,才形成了世界的一切。从地理上,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可以分为四时。月份有大有小,白天有短有长,万物同时来到世界,却不计其数。这其中的虚实与相生相克的变化规律,请不吝赐教。
针刺的五个要领
【原文】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腑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向,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译文】
岐伯说:就像木碰到金,就会折断;火碰到水,就会熄灭;土碰到木,就会受损,金碰到火,就会熔化;水遇到土,就会遏止。万物皆如此,例子随处可见。所以可向天下人公布的有五个要领,但百姓没有重视,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五个要领都是什么呢?第一要精神专一,第二要修养身体,第三要熟悉药物的真正性能,第四要根据不同的疾病制作相应规格的砭石,第五要懂得脏腑血气的诊断方法。这五种方法,各有所长,先运用哪个,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现在针刺的疗法,一般是用补治虚,用泻治满,而这是众所周知的。如果能够仿效天地阴阳的道理,随其变化而改变疗法,就能取得如响应声,如影随形的疗效。道理并没有什么神秘,却是有其独到之处的。
针刺的正确诊法
【原文】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瞬,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译文】
黄帝道:我想学习用针的技法。
岐伯说:针刺的正确诊法,首先要集中精神,诊断五脏的虚实,了解三部九候的脉象变化,然后下针。在针刺的时候,也必须全神贯注,要注意有没有真脏脉出现,有没有五脏败绝的迹象,外形与内脏要相协调,不要单凭表面现象为依据,还要熟悉经脉气血往来的情况,然后才可熟练地对病人治疗。人的病可分为虚证和实证,见到五虚的症状,不能随意治疗;见到五实的症状,也不可轻易放弃治疗。在应该进针的时机,就是瞬间也不能错过。用手捻针时,手的动作要专业,针要洁净匀称,平心静气,观察病人的呼吸,并且留心针气所达到的变化。这种变化,几乎是无迹可寻的。气之往来,好像群鸟杂乱飞翔,分不清哪只;又好像稷稻的繁茂。用针之法,当气隐伏的,应当留针候气,如张弓待发;应气时,如弩箭射出,短暂而快速起针。
诊病施药图 北周 壁画
诊病施药图来自敦煌莫高窟296窟。这是《福田经变》画的一个场面:两位家属扶着半躺的瘦弱患者,医生在右侧正在为病人认真地检查诊断,左侧一人在用药臼捣制药物。《黄帝内经》中非常重视诊察病情,病人的痛苦,哪怕细微得像打哈欠呻吟等那样不易察觉的动态,也不放过。
用针刺法治疗虚证和实证
【原文】
帝曰:如何而虚?如何而实?
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译文】
黄帝道:怎样治疗虚证?又怎样治疗实证?
岐伯说:治疗虚证,须用补法;治疗实证,须用泻法。经气已经到了,就应慎重掌握,不要失去时机。针刺深浅,全在精神集中程度;取穴远近,候气取针是一样的。在捻针的时候,要像面临深渊时那样的小心,又像手抓老虎那样的谨慎。总之,就是要全神贯注,不为其他事物所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