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诊的理论基础(1)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本来是世界观和宇宙观,但是当阴阳学与中医学融合后,便成了方法论。如果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病的本质,就必须探求人体的阴阳变化情况。
◎人体分阴阳
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正反双方的概括。中医用这种正反两面的观点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凡具有热的、动的、兴奋的、强壮的、无形的、在外的、增长的等特性都属于阳;与此相反的则属于阴。例如人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侧属阳,腹侧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机能亢进属阳,机能低下属阴等。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并非绝对不变,而是相对的、变化的,要根据一定的条件来决定。例如胸与腹相对而言,胸在上属阳,但与背相对而言,胸又属阴。
◎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阴阳平衡理论是中医面诊的理论基础。阴阳平衡是阴阳双方的消长转化保持协调,既不过分也不偏衰,呈现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其实质是阳气与阴精的平衡,也就是人体各种功能与物质的协调。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保持人体健康的秘诀就在于维系生命的阴阳平衡。阴阳平衡理论源于《易经》中所讲的阴阳运行规律。“阴阳平衡,健康一生”,这句话恰恰说明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发展了《易经》的阴阳,把《易经》的阴阳理论,运用到人的生理病理,运用到医学中来。《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生之本于阴阳”,意思就是说生的本理病理,都是本于阴阳的。明代张景岳认为,阴阳在《内经》已经很完备了,但是要了解它的变化无穷,还得要研究《易经》。这就是说,要把《易经》和《内经》不断地联系,抽出它们的理论,来产生医学的道理。“阴阳平衡”原理告诉人们,一定要调整阴阳,让人的阴阳保持协调、保持平衡,这样才不会生病。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是古人对世界和自然的看法,对古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医面诊便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
阴阳
阴阳说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想之一,认为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并以阴阳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
五行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古人认为这五种元素构成了宇宙的最基本物质,宇宙万物及其发展变化都是由这五种元素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阴阳是对立制约的两个方面,是万物的根源,而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
两者都是古人通过观察天地万物而来的学说,共同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