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步骤 步步为营治大病
拔罐相当于小型手术,所以有严格的操作步骤,这样才能有理想的疗效。
◎拔罐前
1.检查病人和药品器材
中医讲究对症下药,拔罐也得对症施罐。要先仔细检查病人的病情,确定没有禁忌,然后根据病情再决定以下的各步骤。根据病情确定用多大的罐,然后再准备其他的辅助药品,如消毒剂、润滑剂等等,都按照次序整整齐齐地放好。
根据年龄、病情和部位选择罐具的口径大小,口径越大,吸拔力也越大,反之吸拔力越小。一般来说,身强力壮的、刚感染疾病的人多用大罐,小孩的腰背大腿等部位、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成年人适合用中罐,头面、关节和小孩的胳膊腿、脖子肩膀适合用小罐。
秋冬季节寒冷,拔罐前为避免寒冷不舒服,可先将罐子在火上烤一下,或在温水中焐热。罐子温度与人体温度相同或稍高即可。
2.选择拔罐姿势和部位
正确的姿势能放松肌肉,病人也觉得舒服能相对保持姿势。根据需要拔的部位决定病人摆什么姿势。在前额、胸腹和上下肢前面适合用仰卧位,在腰背、臀部和上下肢后面用俯卧位,头一侧、脸、肋骨、髋和膝盖适合用侧卧位,脖子、背、胳膊和膝盖适合用俯伏位。
病情又决定了拔罐部位,例如慢性病人要加强自我调节功能,所以要疏通奇经八脉,适合在任督二脉拔罐;咳嗽在华盖区拔罐能迅速止咳;但轻咳不如在腰背上拔罐,能减轻疼痛;风寒牙痛头痛可在脊椎尾根、肚脐拔罐;发热不退可能是肾水不足,水不能克火,所以要在肾区拔罐,疏导肾经等等。
3.擦洗消毒皮肤
决定了在哪拔罐之后,就要消毒洁肤了。一般用浸过开水的毛巾擦净患部,再用干纱布擦干。酒精和碘酒虽然也能消毒,但如果拔的是火罐就容易烫伤皮肤,所以不用。若必须在有毛发的地方拔罐,最好把毛剃除干净,防止烧伤和感染。
◎拔罐中
1.操作拔罐
各项准备都已做好之后,让病人把需要拔的部位露出来,按照火罐、水罐、抽气罐等不同操作要领进行拔罐。
2.问问病人感受
医患配合很重要,小罐拔上之后,并非就没事了。医生还要问问病人有什么感觉,如果太疼就是吸拔力太大了,要放点空气。一手拿稳罐子稍微倾斜,另一手压住皮肤,露出一丝小缝,空气就慢慢出来一部分,然后再重新扣好。如果病人觉得罐子没劲,可以起下来再拔一次。
3.贴心护理
拔罐的贴心护理需要有心人用爱心去做。诊室内应温度适宜,避开封口。检查罐具的时候要注意罐体有没有裂痕和缺口,以免烫伤皮肤,或中途漏气。留罐的时间长,要给病人加盖衣被。为了避免烫伤,事前可先在皮肤上涂些水,冬天涂温水。
4.掐准拔罐时间
拔罐的时间要灵活掌握,可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病情和拔罐的部位来确定。大罐吸拔力强,1次可拔5~10分钟,小罐吸拔力弱,1次可拔10~15分钟。还要随时观察病人的皮肤反应,闪罐、走罐、刮罐一般以出现痧块、痧斑和淤斑为标准,其他罐法要求局部潮红、紫斑、肿胀即可。
5.巧妙起罐
起罐起得好,病人就不会感到疼痛。动作应当轻柔,大拇指按在罐口的边缘挤压皮肤,慢慢地放走气流,让罐子自然松落。使用多功能拔罐理疗器时的起罐法比较简单,一手握罐,一手拉起罐底阀门,气自然就从阀门溜走了。
起罐后的皮肤若有水蒸气,用棉球擦干;若是水泡,用针刺破,抹干后涂甲紫即可,若是紫红斑点是正常反应,就不用管了。针罐和刺络罐后用的针口应用医用酒精消毒。
6.拔罐疗程
拔罐结束后,应休息5~10分钟,避免风寒,确保疗效。不同病症的拔罐疗程不同,急性病(感冒、发热等)每天1次;若病重、疼痛每天2~3次;慢性病隔天1次;若皮肤有淤斑、痧块等,应等消退之后再拔。一般7~10天为1个疗程,隔3~5天再行第2疗程。
拔罐的步骤
拔罐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拔罐步骤,若有疏忽,不仅达不到疗效,还有可能发生烫伤等意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