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拔病排毒一身轻(超值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拔”法 针灸留走闪摇提转指

拔罐的方法很多,各有不同的操作要领,罐具要求,适用症也各不相同。

◎留罐

留罐是最常用的拔罐法,可治疗大部分疾病。留罐是指罐子吸拔住皮肤后,停留5~10分钟。但是要注意,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夏季或皮肤薄的部位也不可留太长时间,如拔淤血罐,时间可适当延长。

◎走罐

走罐又称推罐,因其手法似推似拉。先在罐口和皮肤上涂上石蜡等润滑剂,便于罐子滑动。罐子吸住皮肤后,一手按住罐口前缘皮肤,一手握住罐底稍微倾斜,沿着肌肉和经络路线上下左右移动,或以患部为中心旋转移动,至皮肤变为潮红或丹痧点就可以起罐。最好是选择罐口大、厚且光滑的玻璃罐和有机玻璃罐。走罐适用于胸背、大腿肌肉丰满、面积大的部位,常用于治疗麻痹、肌肉萎缩、神经痛和风湿痹痛等症。

◎闪罐

闪罐是将吸拔住皮肤的罐具立刻取下,反复操作直至皮肤潮红。连续吸拔20次的,称连续闪罐法。闪罐法的优点是拔后的皮肤不会产生淤紫的斑点,所以适合在脸上拔罐。闪罐法刺激神经的效果显著,适用于肌肉萎缩、局部皮肤麻木、中风后遗症、内脏病等病症。

◎针罐

针刺与拔罐相结合,即针罐法,也是常用的拔罐法。具体来说,可分为两类:一是留针拔罐法,如果患者患病时间较长,局部疼痛,拔罐时体位变动不大,可采用此方法。先选穴位,针刺后,不拔出针,就在穴位上拔罐,留罐10~20分钟,然后起罐拔针。

二是不留针罐法,针刺穴位后立即取针,或等出针后再拔罐。另外现在还发明了针、药、罐三者接合的疗法,即针药罐法。这种方法是在留针的基础上,再吸拔药罐,使疗效更快。

拔罐的“拔”法(一)

拔罐的方法很多,各适用于不同的部位和姿势。以下是走罐、闪罐、针罐的动作要领。

走罐

①先在皮肤上涂润滑油。

②罐体稍倾斜,半边着力。

③沿着循经路线和肌肉生长方向推拉。适用于胸背、大腿肌肉丰满、面积大的部位。

闪罐

①罐子吸拔住后立即取下。

②再次扣上罐子,反复吸住、拔下。适合面部,刺激神经的效果显著。

针罐

留针罐法

①选穴后,刺针。

②留针,扣上罐子,约10~20分钟。

不留针罐法

①选穴后,刺针。

②取针,扣上罐子。

◎药罐

药罐是指在拔罐过程中使用外用药物的方法,可分为药煮罐,药蒸汽罐、药酒火罐、贮药罐、涂药罐、药面垫罐和药走罐等。药罐法常配合其他罐法,如针罐法、走罐法等。药罐法常用于四肢关节风寒湿痹等疾病。

◎灸罐

灸罐是将拔罐和艾灸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一般是先灸后拔罐,增强拔罐的刺激作用。根据不同的灸法,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种:

1.单纯艾灸罐法:先点燃艾绒,燃烧的热量刺激皮肤。艾10分钟后,至皮肤潮红再拔罐。

2.蒜艾灸罐法:将大蒜切成2毫米的薄片,刺出小孔,艾绒捻成上尖下大的圆锥柱状。然后把蒜片贴在要拔罐的部位上,放上艾柱点燃,直到患者觉得灼热难忍时再拿走蒜片,反复多次,直到皮肤潮红,然后拔罐。此法多用于痤疮、气管炎、肠炎等感染性和风湿痹症。

3.姜艾灸罐法:此法与蒜艾灸罐法大致相同,只需要将蒜片换成姜片就可以了。

4.药艾灸罐法:在艾绒中加入一定量的容易挥发的药液,或药粉末,使药物燃烧后产生的烟雾被人体吸入,然后再拔罐。

◎刺络罐

刺络罐也称血罐法。此法是按照病变部位的范围大小和出血量的多少,先用三棱针、梅花针或注射针等刺激穴位或病变部位,再拔罐。

根据具体情况,针刺的力度不同。轻刺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准,稍重刺则是轻微出血即可,重刺是点状出血。针刺后留罐的时间根据病症需要出血量来定。这种方法尤其要求采用透明的罐子,便于观察出血状况。一般来说,出血量控制在20毫升左右。起罐后用棉球将伤口擦净,最好用龙胆紫等药水消毒。本法忌用于瘢痕体质和出血性的病患。

拔罐的“拔”法(二)

以下是药罐、灸罐、刺络罐的操作步骤和适用症及注意事项。

药罐法

常 用于四肢关节风寒湿痹等疾病。

灸罐法

增 强拔罐的刺激作用。

刺络罐

忌 用于瘢痕体质和出血性疾病。

◎摇罐法

摇罐法是有节奏地摇动留在皮肤上罐具,通过反复牵拉穴位,可以增大局部刺激,相当于按摩与拔罐同时进行,双管齐下的治疗效果更好。具体做法是手握罐体,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均匀摇动数十次。摇动的时候要注意,力量温柔,动作要有节奏协调。根据患者能忍受的程度来加大摇动的力量。

◎指罐法

指罐法即是将用手指点穴位或病患处与拔罐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先用手指点按或按揉,再用拔罐。这种方法常用于治疗急性病、急剧疼痛的病症,对于软组织挫扭伤和劳损等疾病的疗效更为明显。指罐法糅合了拔罐、针刺和按摩的三重作用,极大地提高拔罐疗效。

◎按摩罐法

按摩罐法和摇罐法的疗效相似,是将按摩手法与罐法接合的一种治疗方式。可以拔罐后再按摩,也可以先按摩再拔罐,还可以同时进行,互为补充,提高疗效。

◎提罐法

提罐法要掌握提的力度,谨防脱罐。提罐法是将吸拔在皮肤上的罐体向上提拉,提到一定程度后放松力度,停顿一会儿再接着提,反复数十次。提罐法的原理是通过罐子在皮肤上下移动,震荡与之相应的内脏,增强内脏的功能。这种方法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如腹痛泄泻、小儿疳积、食少纳呆,以及妇科痛经、月经不调等等。

◎转罐法

转罐是由摇罐延伸出的一种罐法。增大对罐具的旋转力量,提高牵引程度,进而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治疗效果。动作要领是用单手摇罐,先左后右旋转90~180度,反复旋转10次左右。旋转的手法要轻柔缓和,不可强拉硬拽,否则很容易弄伤充血的皮肤。此法多用于无菌性炎症和软组织挫伤导致的肌肉紧张或疼痛等病症。

◎其他罐法

现代科技的发展又带来了一些将拔罐与现代科技结合的罐法,如磁疗罐和神灯罐法。磁疗罐是在罐底贴上磁片,神灯罐法是在拔罐后用神灯照射所拔部位,这些方法扩大了治疗范围,提高了疗效。

拔罐的“拔”法(三)

以下几种罐法都是罐子吸住皮肤后,使罐体运动的手法,以加强吸拔刺激,提高疗效。

摇罐法

手握罐体,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均匀摇动数十次。注意力量温柔,动作要节奏协调,力度比转罐法要小。

转罐法

单手摇罐,先左后右旋转90~180度,反复旋转数十次。手法轻柔缓和,不可强拉硬拽,多用于无菌性炎症和软组织挫伤等症。

提罐法

将吸拔住的罐体向上提拉,一定程度后放松力度,停顿一会儿再接着提,反复数十次,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和妇科病。

指罐法

手指在应拔部位点按或按揉,再拔罐,常用于治疗急性病、急剧疼痛的病症,对于软组织挫扭伤和劳损等疾病的疗效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