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的基础 穴位与中医
中医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特有的健康文化,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其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在所有中医方法中,最简单、最快捷而又最实用的,莫过于使用穴位了。
在原始时期,人们在生活中就已经发现了人体穴位的存在,并开始用石器刺激这些部位治疗疾病。这时的穴位没有什么名字,人们只是按照习惯来摸索穴位部位。随着传统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的穴位越来越多,对穴位特性和用法的掌握越来越熟稔,穴位被用于治疗疾病的范围也越来越广,逐渐形成了关于穴位的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穴位不仅拥有了各自的名称,也成为中医治病的基础。
以穴位经络为基础的整体治病理论
传统医学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经络联系全身的有机整体。经络更是沟通人体内外、运行气血的通道,而穴位则是经络上的枢纽与结点,因此,刺激经络上的穴位可以调理五脏六腑,治疗疾病。
明朝汪机在《针灸问对》中说,“经络不可不知,孔穴不可不识。不知经络无以知气血往来,不知孔穴无以知邪气所在。知而用,用而的,病乃可安”。这句话指出了穴位与经络的关系,及其在中医治病里的重要性,针灸、刮痧等方法也都是通过作用于穴位而实现的。
传统医学著作中的穴位理论
《黄帝内经》 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虽不是“经络穴位”专著,但零散记载了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奠定了中医经络学说的基础,使得经络学说由此传承下来,并得到后人的逐步完善,最终形成了中医治病基础的经络系统。
《针灸甲乙经》 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等。对针灸穴位的名称、部位、取穴方法等,重新核定和统一,比较全面地整理了人体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脉络等具体内容。书中还添加了此前医学典籍中没有收录的新穴,并记载了各穴位的适应证、禁忌和刺激穴位的操作方法。
《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此书使经穴理论走向规范化。书中统一了穴位归经,核定了穴位位置,并增加了新穴。从此,经络穴位系统基本确定下来。
以经穴为基础的中医治病理论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是身体的中心,经穴内连脏腑外连肢节,通过刺激经穴从而调节机体功能,可以治疗身体的疾病。
经络的职责
五脏是身体的核心,其他器官组织都隶属于他们,经络就是在中间扮演沟通和联系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