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十七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为继承国故而发展学术,为坚守师说而吸纳新知

——在第四届章黄学术思想研讨会暨陆宗达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王  宁

提要:  传统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石,章黄学术以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复兴为使命,这种传统经陆宗达先生的弘扬得以延续。近几十年来,章黄后学把前辈们一个世纪前为之奋斗的事业,作为今天正在努力实现的理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向国内外一切专家和一切有用的科学学习,坚守自主创新的学术精神,发展师说,实现传统语言学的科学化,使之走向世界和将来。

关键词:  章太炎黄侃陆宗达传统语言学章黄之学继承发展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章黄学术思想研讨会,并纪念先师陆宗达先生诞生110周年,接着还要召开台湾章黄之学重要传承人陈新雄先生逝世3周年的追思会。这三件事有着密切的联系,都是为了继承章黄学术的精神,坚守师承,将海峡两岸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在新的时期继续发扬光大。

章黄学术思想研讨会,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杭州、香港、武汉、南京、海宁、北京召开过多次,每3—5年召开一次;纪念陆宗达先生的会,30年间每10年召开一次。会议的连续性表明,不论时代怎样变迁,不论我们的处境如何,我们作为章黄学术的后学,作为陆宗达先生的弟子,都在坚守着一种学术理想,让一种学术精神在我们这里长存。

这些年,我们更加用心阅读太炎和季刚先生的书,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对章黄之学的精髓有进一步的体会。作为一个思想家和学问家,太炎以史为鉴,极为深刻地了解中国的国情;在更深的层面上,关注着民族精神的振兴和社会文化的变革,对建设中国的新文化和新道德有系统的理论和全面的设想。他们在一个世纪之前为之奋斗的事业,也就是我们今天正在努力实现的理想。

今年是新文化运动100周年纪念,一个世纪以前,在中国文化寻求发展道路的那场激烈论争中,历史与现代、西学与国故、继承与发展等诸多尖锐的矛盾,触及每个知识分子的灵魂,太炎先生提出了“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的主张,并明确指出:“中国之小学及历史,此二者,中国独有之学,非共同之学。”他又说:“凡在心在物之学,体自周圆,无间方国,独言文、历史,其体自方,自以己国为典型,而不能取之域外。”黄季刚先生和他的学生们,我们的很多前辈学者,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把这些理念传给了我们。这些思想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建设的基石,绝对不能把它看作仅仅是一种工具,语言文字研究也不应该仅仅是符号形式的研究。语言是思维的外化形式,其中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汉语汉字的研究者和母语教育者,必须坚守自主创新的学术精神,而不能把“取之域外”当作主要的途径,只有让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崇高的道德精神随着汉语、汉字流入人们的脑海,只有让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重随着汉语、汉字植入人们的心田,我们才是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北师大的传统语言文字学专业,是陆宗达先生一手创建的,先生继承章黄遗志,传承章黄学术思想,采用章黄人才培养的经验,从20世纪60年代起,和萧璋先生、俞敏先生、曹述敬先生一起,培养了一批文字、音韵、训诂的教学、科研骨干,不但让以《说文》为中心的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在北京师范大学播下种,扎下根,而且为传统“小学”在全国高校的复兴、发展,准备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在座不少年龄较大的学者,是受到颖民师亲炙的,先生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可以够得上“融通”二字,不论环境如何不利,潮流怎样逆转,都敢于为之高声呐喊,心无旁骛地传承,一心一意地维护。我们在用了十年时间整理太炎先生讲《说文》的笔记之后,正在整理颖民师讲授《说文》的笔记,鉴于目前已经出版的先生未刊稿整理上的粗疏和漏失,我们的工作必须十分仔细,这项工作已经开展了三年,在不同年代听课的笔记和陆昕老师提供的先生亲笔的备课笔记中,我们看到先生对《说文》钻研的深透,讲解的精准,感受到一位学者含着深厚的感情把握传统的精华而将其烂熟于心的学养。几十年来,我们其实在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努力透过陆宗达先生的传授,领会章黄学术以至乾嘉“小学”的真谛,做忠实的阐释者,让它在现代中国扎根。我们不想张扬自己,只想继承师说;因为,已经在章黄手中向科学转化的、具有理论内涵的中国传统语言学,值得我们这样做。对于中国的语言文字学,继承一定是在发展之先的,在继承中发展,这才是硬道理。颖民师在平易中见精彩、看似潇洒其实无比用心与严谨的学术风格,是我们永远铭记却无论如何学不来的。

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在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时代,语言文字工作者站在文化建设的前沿,更站在人才战略的起点,语言文字对民族自尊自信的激励作用,是章黄之学的思想精髓,也只有语言文字研究的深度和高度,才能使这种激励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为此,我们作为章黄之学的继承者,需要经受很多考验。

我们要经受名利诱惑的考验,忍受居于非主流地位的冷落,不被急功近利的评价制度和奖励制度所左右,永远保持动机的纯净。同时也要努力去更新学术、服务国家,让社会了解和承认语言文字和历史典籍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基石作用,毫不懈怠地保持着进取的激情。

我们要永远抵制不良学风的侵蚀。“朴学”讲究的是“为实”,20世纪初期,章太炎立志振兴国学,提出了“治经”的六条原则:“审名实,一也;重左证,二也;戒妄牵,三也;守凡例,四也;断感情,五也;汰华词,六也。”太炎先生针对治学疏空和庸俗的实用主义指出:“学者在辨名实,知情伪,虽致用不足尚,虽无用不足卑。”学风是学术的生命,在学科建设中,先辈精辟的论说,是我们经常提醒后学的箴言。

我们要面对传统语言文字学专业人才选拔和培养的艰难。学习的难度和民族文化与现代的隔膜,都会使多数的年轻人对我们这个专业有疏离感。在学风浮躁的今天,我们需要用中国语言文字和历史的魅力去吸引新一代学人,从青少年中去选择有志有识的好苗子,引导他们认识事业的意义,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坚定他们进学的决心。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代又一代的继承人,必须是最坚定、最聪慧也最纯净的,事业才不会中断。我们的前辈先贤是这样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后离开了我们,在座的卓有成就又勇于坚持的老一辈学者也是这样努力地走到了今天,维护和保持我们学术队伍的坚韧、团结和精粹,是我们学科建设的永恒的主题。

今天参加会议的北师大文学院不同专业的老师,都曾是陆先生的学生和忘年好友;来自校外的嘉宾,都与我们有不同的学术渊源关系和常年的交往,很多都是我们研究生的业师和座师,是我们最可靠的朋友和支持者,北师大的传统语言学能走到今天,没有你们的关怀和援助是做不到的,我在这里深深地感谢你们!

北师大的几任领导,对我们学科的成长给予了深刻的理解和大力的支持,现在,学科的生存环境空前优越,让我代表学科的老师和同学,向在座的刘川生书记、刘利书记、韩震校长,以及所有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学校领导,致以谢意与敬意。

几代章黄的后学今天聚集一堂,纪念先辈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的学术和精神。章黄学术之所以经得起历史变迁的检验,并且在更远的将来也必将如此,是因为它是在中华民族文化深厚的土壤中孕育和生长的学问,它灌注了历代先贤对中华学术和文化坚定的自信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这一切,绵延成就了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万古长城。这座长城,今后必将由我们的努力延伸下去。我们的使命更加重大,处于世界文化交融激荡的当代,我们需要有更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师承是一种精神和方向,不是帮派,没有门限,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不是私产。我们要努力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向国内外一切专家和一切有用的科学学习,吸取更多的营养,听取批评和建议,充实自己,发展师说,向着更加宏伟的目标前进!

(王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100875,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