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俗字構形的幾個角度
俗字有種種不同的構形,如果我們總結其構成俗字的角度,大致是從形、音、義三個角度入手的。
1. 從字形入手
俗字并不是在完全沒有漢字體系的情況下創造的,而是在原有漢字系統基礎上繁衍演化和再創造出來的。故俗字是在有一定的借鑒,而且還潛在地受到漢字系統的影響下而產生的。俗字的構形,有大量的是在正字基礎上產生俗字;有的則在俗字的基礎上再產生新俗字。像訛變俗字、簡省俗字、增繁俗字、草書楷化俗字等均屬這類。
第一,在正字基礎上改造而產生俗字。如“靈”字這個正字,稍加訛變則成了俗字“”。《隸釋》卷一《魯相史晨祠孔廟奏銘》:“俯視幾筵,所馮依。”(23頁)“雨”字頭有所變化。又如在正字“聯”基礎上訛變為俗字“”,《集成》明刊本《征播奏捷傳通俗演義》:“翠幙綉幃,玳瑁屏横七座。”(27頁)
第二,在俗字基礎上改造而產生新俗字。如“丧”是“喪”的俗字,在“丧”的基礎上又產生“”字。《集成》清刊本《人間樂》第十八回:“許綉虎自去料理事,居行簡自打點娶親。”(410頁)
第三,用符號代替而產生俗字。既可以是在正字字形基礎上用符號代替而形成俗寫,也可以是在原有俗字基礎上用符號代替產生新俗字。如“強”作“”,《集成》明刊本《牛郎織女傳》卷二《行童進直》:“勉以數尺纒頭錦与之,行童卻之不受,振衣飄然而去。”(61頁)《集成》本《潛龍馬再興七姑傳·再興晉門関被捉》:“再興来至普(晋)門関,又被臣捉一畨。”(124頁)《集成》清刊本《五美緣全傳》第三十七回:“這盗一个个跳上樓屋,齊齊揭瓦在手,往下乱打。”(535頁)如正字“樂”用符號代替則成俗字“”。
2. 從字音入手
創造俗字從字音入手,即用音同或音近的字記錄。如許多音借俗字就是從字音角度出發的。當然,那些以形聲字形式出現的俗字,也是考慮了字音的。如《集成》清抄本《三續金瓶梅》第十四回:“这才是终日打雁,呌雁了眼。你就是滾了馬的強盗,偷遍天下。”(297頁)“”表示鵮的意思。
3. 從字義入手
有的俗字是從詞義出發,根據具體語義新造俗字。古籍中有許多記錄民間俗字這種情況的。《顔氏家訓·雜藝篇》謂“北朝喪亂之餘,書迹鄙俗,加以專輒造字,猥拙甚於江南。乃以百念爲憂,言反爲變,不用爲罷,追來爲歸,更生爲蘇,先人爲老,如此非一,徧滿經傳。”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四《風土門·俗字》:“廣西俗字甚多,如,音矮,言矮則不長也;,音穩,言大坐則穩也;奀,音勌,言瘦弱也;,音終,言死也;,音臘,言不能舉足也;仦,音嫋,言小兒也;,徒架切,言姊也;閂,音,言門横關也;,音磡,言岩崖也;汆,音泅,言人在水上也;氼,音魅,言沒人在水下也;,音鬍,言多髭;,東敢切,言以石擊水之聲也。大理國間有文書至南邊,猶用此‘圀’字。圀,武后所作‘國’字也。”注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