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汉英词典编纂存在的问题
尽管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汉英词典编纂和出版出现了高速发展的局面,在短短三十年出版了几十部汉英语文词典,但是,通过研究第三阶段出版的汉英词典,发现这些汉英词典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夏立新2010a)。
1.3.1 词典用户的定位缺乏针对性
在已出版的汉英词典中,大部分词典都在前言中说明该词典是双向词典,即其使用者既可以是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工作者,也可以是母语为其他语种的汉语学习者。这种内向和外向兼顾的词典希望能满足两种不同类别的使用者的需要,但事实与愿望往往相反。要兼顾两类读者的需要,势必要增加词条所包含的内容,如《汉英综合大辞典》《汉英大词典》和《新汉英辞典》等采取单字条目双解的方式,旨在帮助外国读者使用,但这类词典相对来说所包含的内容多,结构复杂,要查一个单字,要花很大精力才能查到,因为这些少量的单字条目被后面所跟的大量多字条目隔开得太远。这对外国读者来说使用起来有很大难度,根据调查(夏立新2009a),外国汉语学习者由于畏难心理很少使用国内编的外向型汉英词典或汉英双解词典,更不用说这种内向和外向兼顾的词典,那么,专门为他们增加的上述内容就没有了使用对象。而为了照顾外向型用户所增加的这部分单字条目的双解内容对国内读者基本上没有什么帮助,因此,最终可能导致这一部分内容既没有外向型读者查询,也没有内向型读者查询。
我们再看一看现有汉英词典所设置的辨析栏。《新汉英辞典》设置了4000组辨析栏,《汉英综合大辞典》设置了6000组辨析栏。但这些辨析栏所辨析的对象都是汉语词目词。例如,在“对照”这一词目下,其辨析栏对汉语词目词“对照”与其近义词“对比”进行了辨析。也就是说,这些辨析栏所辨析的对象是汉语近义词的语义差异,而不是英语对等词的语义区别。
由于该部词典为内向和外向兼顾的词典,因此,词典编者认为有必要对汉语的近义词进行辨析,以满足国外用户使用词典的需求。很显然,作为该词典的另一主要用户群,即中国英语学习者,他们需要的不是汉语近义词“对照”与“对比”的辨析信息,而是“对照”这一词目词的译语contrast、compare、cross-reference的语义和用法区别。但该词典并没有提供对等词的这方面信息。实际上,同上文分析的原因一样,外国用户很少使用这类汉英词典,这类“内向和外向兼顾型”词典的主要用户最终还是中国英语学习者。他们在产出型言语活动中,不仅需要汉英词典提供汉语词头在英语中的对等词,更加需要词典提供这些对等词的语义和用法区别,以便选择一个合适的对等词用在他们的产出中。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说,这种内向和外向兼顾的词典最终可能既没有赢得外国汉语学习者的青睐,也没有获得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欢迎,反而可能因为增加了大量对中国学习者没有意义的内容,使词典的针对性变弱,从而失去一部分本来应该是其用户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使词典的使用受到较大的影响。
1.3.2 词典用途不分
从词典的使用目的来看,汉英词典可以用于帮助翻译和英语学习,现有汉英词典一般都希望能同时用于这两种目的。在所调研的汉英词典中,几乎所有的汉英词典都在前言中说明自己可用于学习者学习英语。这里暂且不论这些词典含有多少学习词典的成分,仅从翻译活动和学习活动来说,它们对汉英词典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对翻译人员来说,词典的收词量大、对等词多是最重要的;而对英语学习者来说,词典对译语给出详细的解释更重要。要同时满足这两个需求势必会造成词典体积庞大,词条结构错综复杂,造成词典携带和使用不便。
就本文所调查的词典来看,现在汉英词典编得越来越厚似乎成了一个趋势,如《汉英综合大辞典》分上中下三册,6000多页,词典使用起来十分不便。其原因也就是该词典为了满足翻译和学习两方面的要求,既要收录大量的新词和科技词汇,又要对所收词目进行详细解释。事实上,早就有专家学者指出,想要用一本词典包打天下是行不通的,其结果是两方面的词典使用者都可能对这种大但不一定全、多但不一定精的词典不满意。
1.3.3 拘泥于传统的词典编纂惯例,缺乏创新
尽管近年来汉英词典的编纂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汉英词典的创新力度不够大,出版社热衷于推出大而全的“鸿篇巨著”,所出版的词典鲜有自己的特点。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综观海峡两岸汉英词典的内容,各家差别其实基本不大。词条结构一般就是由释义(对应词、解释)和例证(词组、短语、句子)两大部分构成,不同点大体上只在于收词量与例证的多寡,新词和新义的收录与否,以及释义是否精准地道。”(曾泰元2005:81)
我们先看一下《汉英词典》(1978)及其修订版(1995)的情况,修订版与第一版主要的区别是,增添了单字条目800多条、多字条目(包括谚语、俗语、成语等)近18,000条,增添的条目主要是新词,同时删去个别词条。其次,对单字条目中的黏着语素作了有别于自由语素的处理,对汉英两种语言的多义形象,释义中都加注了补充性说明。另一处较大的修改是对学科门类、词类标注和用法说明都全部改用英语。其他地方都是小修小补,甚至连词类标注仍然同1978年版一样,仅限于七类,即副词、连词、叹词、助词、介词、量词和象声词等虚词,而实词则没有标注词类。
《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的编纂在“求新、求确、求实”上下功夫,但它对“求新”的定义仅限制在收录新词新义上,按照它在其前言中的说明,该词典的“求新”主要反映在两方面(吴景荣2000:3):一是“对那些在社会上得到广泛承认和使用的语词,尽量搜求,并提供确切的英语释义”;二是“对旧词所形成的新义着力辨析和诠释,因此本书在词义方面多有增益”。而“求确”是指“例证英语释义切合汉语原意。”在其他方面,如现代词典编纂技术以及最新语言学理论在词典编纂中的应用等方面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体现。
《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甚至被一些学者(素欣2004)誉为开辟新一代的汉英词典,但该词典在编纂思想、编纂方法等方面并没有明显的突破和创新,例如,现在很多词典的编纂都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而该词典甚至连语料库都没有使用,更不用说运用二语习得、语言认知等语言学理论,分析中国学习者的中介语特点,有针对性地营造能够帮助学习者习得英语的环境。当然,并不是只有《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一家是这样的,其实国内现有的汉英词典基本上都是这样。正如台湾学者曾泰元(2005)所言,市场上现有的汉英词典基本上大同小异,缺乏创新。
1.3.4 内向型汉英学习词典缺位
汉英词典在大学生中拥有较好的市场,但是,我国尚没有一部专门为大学生产出和学习英语而编纂和出版的汉英学习词典。源可乐(1996)在十多年前就呼吁编纂专门用于满足我国英语学习者翻译和学习英语需要的汉英学习词典。尽管其呼吁在学界引起了关注,然而,这一呼吁并没有付诸实现。也就是说,尽管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但由于各种原因,市场上仍然没有专门为我国英语学习者量身打造的汉英学习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