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城市批发市场的物流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    言

现代物流业已逐渐发展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尤其在我国特大城市中,物流业的发展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物流业在我国的起步较晚、缺乏长远规划、管理不完善等原因,其经营给城市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近年来更是成为政府和公众的关注热点。在学术研究领域,虽然我国流通学者、管理学者对城市物流给予了较多关注,但从空间视角进行研究的成果不多;即便是在经济地理学领域,学者也往往忽视了城市物流的空间格局研究。作为我国特大城市之一的广州,人口规模过千万,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通商口岸和货物集散地。因此,广州的商贸活动极为活跃,有着“千年商都”的美誉。作为商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批发业一直在广州的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批发业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批发市场所产生的物流活动无疑是城市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书以广州为案例地,从“结点—流—网络”角度揭示批发市场的物流活动空间格局,并探讨其形成机制,期望能增进对特大城市批发市场物流的认知和了解。本书通过两个多月的实地调研、派发2 000多份问卷,获得了较为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和相关统计资料,并综合采用遥感影像解译、GIS空间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基本/非基本经济活动分析等方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本书首先探讨了批发业和物流业在广州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就业人口的比重看,两行业的就业人口占全市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分别位居第一、二位,两者之和高达25%。物流业在广州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具有良好的竞争优势,对于批发贸易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强大的保障作用。

在分析广州批发市场(结点)的空间格局中,本书借助遥感影像解译、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手段,发现批发市场具有明显的向心性布局偏好;在其时空演变过程中,集聚与扩散作用同时发生,也导致了其郊区化进程的出现。不同类型的批发市场具有各自的空间特征,农副产品市场从城市核心(内环路内部区域)向外围递增、文体用品市场从城市核心向外围递减的趋势明显;日用品市场和建材市场也呈现出从城市核心向外围递增的趋势;纺织品市场、皮材皮具市场以及汽车用品市场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圈层(内环路与环城高速路之间的区域)。专业批发市场在一定地域空间上的集聚不断加强,并形成了21个批发市场群。

基于对21个批发市场群的商户调查,本书借助社会网络理论、经济基础理论和场论分别对批发市场的供应物流网络和销售物流网络格局进行研究,得出批发市场的货物流动具有明显的“两头在外”特征,即货物的供应和销售都以城市外部区域为主;在与外界联系中,形成了建材、布匹、花卉等货物的规模流动;从整体看,城市内部形成西强东弱、南北低的不均衡流动格局;珠三角、省外城市和白云区是物流网络的核心结点(这也反映了广州批发市场的辐射范围有限,辐射力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对国外客商的辐射还相对较弱)。按货物流动空间的主要特征,全市批发市场群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两头在外型”(即主要的供应地和销售地均在城市外部区域),占批发市场群总数的52.38%;二是“外供内销型”(即主要的供应地在城市外部区域,而主要的销售地在城市内部区域);三是“内供外销型”(即主要的供应地在城市内部区域,而主要的销售地在城市外部区域),它们均占市场群总数的23.81%。

本书在对批发市场物流空间格局探讨的基础上,分析其形成机制。首先从影响因素入手,认为自发性、政府行为、市场作用、交通条件、土地资源、人流量等是影响批发市场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它们在市场成长的不同阶段所起的重要性具有差异;源地的推力、目的地的拉力、两地间货物流动的阻力和保障力是货物流动空间格局的重要作用力因素。然后对各因素进行归纳与综合,认为广州的城市性质以及良好的物流服务,使得批发市场在广州集聚,也导致了珠三角、省外城市成为物流网络的核心结点;而城市外部所形成的庞大的产业集群则是这种空间格局的重要支撑。交通、人口、土地等要素的空间差异以及政府行为、市场因素和商家自发性行为等因素共同作用于批发市场的微观区位选择及其经营活动,导致市场的空间布局不均衡。在批发市场空间演变过程中,集聚与扩散作用同时发生;市场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惯性进一步促进了批发市场的集聚,从而加剧市场的空间不均衡格局。这种不均衡格局是城市内部形成西强东弱、南北低的不均衡流动格局的重要原因。另外,掌握众多的产品资源以及密集的物流基础设施,是白云区成为城市内部及外部物流网络重要结点的主要因素。批发市场在经营中产生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反过来又影响了市场的微观区位选择。

本书对广州批发市场的物流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进行研究,期望能有助于加强经济地理学中对物流活动空间及批发业区位的研究,也期望能为特大城市批发业和物流业的优化方向、未来相关规划及空间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