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 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一) 研究框架
第一部分包括前面两章,为本书的总论和研究综述,具体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设计,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四、五、六章,为本书的主体部分。第三章是本书主题的背景分析,也是第六章批发市场物流空间格局形成机制探讨的重要铺垫。第四章为物流结点的空间格局分析,通过遥感影像解译、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手段探讨广州批发市场的空间格局,包括格局的演变轨迹、演变特征等内容;并详细地分析了不同类型批发市场的空间格局特征,为第五章和第六章的研究打下基础。第五章是基于批发市场群的商户调查所进行的物流网络格局分析,主要采用社会网络理论、经济基础理论和场论等方法分别对城市供应物流和销售物流网络空间进行研究,并分析了不同类型批发市场群的物流网络特征。第六章是结合第三章的分析,并根据第四、五章的结论,在分别探讨了批发市场空间格局以及货物流动的影响因素基础上,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与提炼,最终概括出批发市场物流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期望本书的机制分析能对同类学术研究以及其他特大城市的批发业、物流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第三部分是本书的最后一章,通过对整个研究的总结,提出本书的创新点,并指出本书的局限性与不足。
(二) 技术路线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5所示。
图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二、 研究方法
本书采用多尺度空间分析方法,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层面探讨城市物流活动及其形成机制。具体是通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途径获得第一、二手资料,在对资料的分析整理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本书各主体部分进行分析。
(一) 多尺度空间分析
本书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层面对城市物流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
一是宏观层面,将城市看作一个质点,分析物流结点在广州布局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广州与外界的联系,刻画出城市外部的物流网络空间特征,从而反映出城市在区域、国家层面的地位和作用。
二是中观层面,将城市看作一个面,分析广州内部物流结点的布局、演变,货物流动的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刻画城市内部物流网络的空间特征。
三是微观层面,立足于城市物流网络中的重要结点甄别、结点内部的物流运作过程及其形成机制。
(二) 实地调查
通过走访与流通业运营、管理、规划等方面相关的政府部门、物流企业、批发企业和出租车公司,以及访谈流通领域、地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等方式,收集广州市批发业、物流业的相关信息,加深认识。
深入到各大批发市场群、货运站场,以及结点周边的居住小区等进行实地调研,并通过访谈、问卷等多种渠道获取翔实的资料。
(三)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本书主体部分试图通过对统计年鉴、调查问卷、访谈等数据的深入分析,从定量角度并辅以可视化图件刻画出批发市场的物流空间格局。在对物流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探讨方面,主要采用了定性分析的方法,也辅以了相当部分的定量分析。
(四) GIS空间分析、遥感影像解译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采集、处理、传输、存储、管理、查询检索、分析、表达和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处理和挖掘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缪兴锋,2005)。本书对物流结点的空间布局、演变轨迹等方面的分析中,运用了遥感影像解译、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手段,较为客观地支撑了研究结论;本书基于GIS平台,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城市物流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
三、 资料来源与数据评估
(一) 文献资料
本书的电子参考文献主要来源于中山大学图书馆所采购的数据库,纸质图书来源于中山大学图书馆藏书。部分电子参考文献和书籍来源于香港大学图书馆。
(二) 批发市场资料
本书批发市场的数据资料如市场名称、商品种类、开业年份、占地规模等主要来源于三个出版物。
一是1999年广州出版社出版的由广州市工商局编著的《广州市商品交易市场购物手册》,该手册对广州的主要批发市场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市场名称、商品类型、经营类型(批发、零售)、开业年份、占地面积、商户规模、发展简介、联系方式、交通线路等。二是2008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由王先庆主编的《广州流通发展报告(2007~2008)》,里面有目前广州主要批发市场的列表介绍。三是2010年广州出版社出版的由王永平主编的《中国广州》(实用手册),里面有关于广州主要批发市场群的详细介绍。这三个出版物是本书的重要资料。此外,最新开业(2010年和2011年)的批发市场以及其他相关的补充资料主要通过各大报刊媒体及批发市场的实地调研获得。
本书所采用的批发市场样本数共213个,主要用于第四章“广州批发市场的空间格局”分析。
(三) 货物流动及批发市场物流运营情况资料
流数据是研究物流空间格局的重要支撑,它反映了结点间联系的重要信息。本书有关货物流动的数据和物流运营资料主要来源于对批发市场商家的问卷调查,以及对政府工作人员、企业管理人员、批发市场周边居民、小货车司机、出租车司机、货运公司司机的访谈。
其中,调查问卷的数据主要应用于本书的第五章和第六章。本书直接从批发市场经营者(商家)的调查中获得货物的流动信息,包括访问经营者的主要货物品名、供应商(或工厂)、销售地(客户),及平均每次的进货量、销售量、运输方式和运输起始点等;也访问了经营者对批发市场物流运营现状的评价和改进意见。考虑到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笔者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首先根据第四章的研究确定所要调查的批发市场群(含重要批发市场)的类别、数量和位置;然后从实地调查中确定每个批发市场群的经营者(店铺)数量,以此作为批发市场群的规模;最后按各批发市场群规模的3%进行抽样调查。整项研究共派发问卷2 233份,回收有效问卷2 184份。
(四) 二手资料
本书的二手资料主要通过各类统计年鉴、广州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政府及商会的相关工作报告和出版物,以及本地报纸、杂志等获得,主要应用于第一章、第三章和第六章。
总体而言,本书的数据来源较为可靠,具有一定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