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1 剩余的命题和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实现
——阿尔曼多·迪,菲利波的评论
在普雷维什博士关于经济剩余的命题中,似乎有一些表明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实现的理论分析有某些不足之处的看法。从更深的角度来说,这些思想有助于人们对劳动价值论在说明相对价格形成过程方面的意义提出怀疑。
必须明确提出我们想要回答的主要问题。为此目的,我们设想一个与外界没有联系的、社会方面由两大阶级——一方面是资本家,即有产者;另一方面是只拥有劳动力的劳动者——构成的经济体系。为了发展生产过程,资本主义企业便使用所控制的货币资本(自己的或借贷的)以相互购买生产资料。这个货币资本的另一部分来自企业领域并以地租和工资形式支付给土地所有者和工人。在每个生产时期之内,这些收入恰好表现为按要素成本计算的社会产品价值。这些收入的获得者——租金收入者和雇佣劳动者——使用因此而取得的购买力去需求社会产品,而社会产品是收入的实物补偿,具有相同的货币值。因此,在这里所说的静态条件下,利润必然不能如同宏观经济规模那样存在,因为企业从总体上不能得到比它们本身投入流通的总收入的时值更高的需求。
不过,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除了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以外,平均利润率是一个正值。
宏观经济利润即最终产品的实现价值与要素成本价值之差。注21它是推进积累进程的诸动机之中的主要动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动力”。
因此,如果我们不把由资本主义企业作为一种剩余而获得的利润产生的由来说清楚,我们就没有说明赋予资本主义进程以历史生存性的本质问题。
新古典派认为,在完全的竞争条件下,总体平衡状态就意味着利润等于零。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说,他们承认萨伊定律。根据这个定律,供给为自身创造需求。换一种表述方法,这就意味着体系的总收入和按要素成本计算的产值相等,前者可以购买后者,有效需求既不过剩,也无不足。
新古典派就这样简单地接受这个事实,把全部理论意义抛到一边而“解决”这个平均利润率等于零的问题。
这样一来,他们就把剩余这个命题完全取消了;而这个命题却能使人们对体系的公平性产生怀疑。
在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和利润的观点中没有回避这个问题,马克思看到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某些解决办法。在我看来,这些解决办法似乎并不完全令人满意。
对于历史上并不重要的简单再生产问题,马克思指出,为实现剩余价值——并使体系中能有一个正利润率——所要求的追加购买力来源于资本家自身。他们为消费目的而拿出一定数量的货币,追加到前面已谈到的货币资本的使用上去。尽管这是一种纯理论的设想,那么要问,资本家通过何种机制得以抛出与实现剩余价值额需要的数量恰恰相等的钱?否则,用货币单位表示的“剩余价值额”可能与用劳动单位表示的剩余价值额不一致。例如,如果资本家用于消费目的的货而需求高于体现消费品剩余的产品成本,资本家就将取得部分“工资产品”(BIENES SALARIOS),并在货币方面占有一个高于用社会劳动单位衡量的、“属于他们的”剩余价值额,这将对相对价格产生影响。相对价格结构就不再和马克思的“价值规律”所说的“相对单位价值”结构相一致。注22
对于扩大再生产——增加体系的生产能力并可能增加就业劳动者数量——问题,马克思提出了为实现企业产生越来越大的剩余量所需要的追加货币的来源问题。他探索了多种可能性,如总价格水平的下降,通过商业实践的支付补偿,等等。在假设黄金作为货币商品(DINERO MERCANCIA)直接流通的情况下,他也提到增加黄金生产,或从某个特定国家进口这种金属。最后他承认,生产过程的扩大和追加商品的实现都需要信贷。注23
这里出现两个没有解决的问题。第一个依然是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二个关系到价值规律的实现和货币在经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我们依次来分析这两个问题。
关于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不在于扩大企业中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追加货币的来源。如果我们假设资本主义企业是体系中流通的收入唯一的、最初的来源,即便我们承认由企业动员的货币资本部分地来源于信贷,那么需要说明的是,实现剩余所需要的收入货币值的,如何能在最终需求形式下又回到企业中来。这个收入的货币值可能高于这些企业投入流通的数量。
在关于企业的剩余的命题中,普雷维什向我们说明,生产过程相对于最终产品的流通过程来说暂时地发生位移。不管“萨伊定律”如何,最终产品供给的生产并不形成能够创造自身需求的收入,而是这些收入被用来需求前期业已生产出的供给。这种供给在较晚的时候才进入最终产品市场。注24不过,根据这位作者的看法,如果这个体系是在周而复始、一成不变地再生产着它自身,那么,这种位移就还不足以用来解释利润。在其关于企业剩余的命题中,普雷维什看到了在人类劳动的生产能力、就业劳动力总数以及这个体系正在产生的产品和实际收入等方面,都存在一种扩展的态势。
总之,普雷维什向我们指出,经济发展是资本主义的“性格”;企业剩余的存在是这种活力的结果,这个进程与对生产率的增长实行普遍的社会性占有是不相容的。因此,只有在经济发展理论的范围内才有可能对表现为企业利润的剩余做出解释。
最后,普雷维什博士承认,为了让生产、生产率、积累和就业的增长运转起来,必须有秩序地扩大货币量。这里就涉及在马克思的提法中看到的第二个难题,即经济价值问题。的确,在贵金属——金、银等——流通的情况下,价值规律的有效性在理论上可以成立,这指的是,包含在每件出售商品中的劳动量等于生产这件商品所使用的货币-商品单位中所包含的劳动量。但是,当贵金属被各种形式的贷款和货币符号所取代时,这个相等的意义就消失了。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货币问题,因为它理应与经济价值理论相关。当采用信贷与货币符号时,不仅总的物价水平会受到影响,而且相对价格结构也会受到影响。总物价水平不过是相对价格结构的一个平均数。注25
贷款在企业间的分配影响着资本积累的方式、对技术进步的采用以及供给构成。货币收入在个人之间的分配影响着需求构成,并通过这个渠道影响最终产品的相对价格结构。供给构成也间接地取决于、至少部分地取决于货币收入的分配,因为企业要适应处在分配宝塔不同梯级上的收入获得者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要。
因此,相对价格结构不取决于每件商品的相对劳动含量,而是、至少部分地是与影响货币资本在企业间的分配和货币收入在个人间的分配的复杂的权力关系相一致的。
在我看来,由社会结构产生的权力关系最终对经济进程施加的这种影响,是普雷维什博士在这木书中提出的、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