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溪1
言入黄花川2,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3。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4,澄澄映葭苇5。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1 诗题一作《过青溪水作》。青溪:指黄花川。
2 言: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黄花川:在唐凤州黄花县境,今陕西凤县东北。
3 趣:有趋、赴的意思。
4 菱荇:两种草本植物。菱:一年生草,叶浮于水面,果实叫菱角,可供食用。荇:即荇菜,多年生水草,夏日开花,淡黄色。叶嫩时可食用,故称荇菜。
5 葭苇:芦苇。
黄周星评赏此诗曰:“右丞诗大抵无烟火气,故当于笔墨外求之。”(《唐诗快》卷四)此言特别提示我们读此诗当有“言外”“象外”的寻绎。诗中的“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二句,非常形象而传神地道出诗人的生命体验方式:天如何人亦如何,山水如何我亦如何。随山万转,逐水百里,诗人彻底自放于自然之中,以山水之性情为性情,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归一,人景物我,高度和谐统一。王维的《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也说那里的山路“危径几万转”,可与此诗的“随山将万转”对看。
此诗中间四句写景。“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二句,“喧”“静”俱极深妙。“声喧”诉诸听觉,从听觉上写溪水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时的动感;“色静”诉诸视觉,从视觉上写溪水在松色中流淌的静感。“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二句,“泛”“映”皆极精准。前句用“泛”配合“漾漾”,绘水动之貌,水波动荡不宁而摇曳如诗,菱叶荇菜漂浮在荡漾的微波上;后句用“映”配合“澄澄”,状水静之态,溪水清澈如镜而生色如画,芦花苇叶倒映在清澈碧透的溪水中。此二句也都是写青溪,通过青溪中的植物的动静来写青溪。四句写景,前二句之动与静,偏于听觉;后二句之动与静,偏于视觉。诗之笔法错综,动静成趣,绘声绘色,笔触有致。笔下青溪声色俱佳,仪态万千,既喧闹而活泼,又素淡而沉静。非常耐人寻味的是,青溪并不是什么奇景,更非什么名胜,然而,王维却对其如此感兴趣,开篇就用“每逐”语,告诉读者他常来这里,且屡“逐”不疲。接着又用“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二句,不仅写其对青溪以及青溪一带环境的熟悉程度,还表现出他随山万转而百里逐水的兴致。进而,又用四句集中写青溪之美不胜收的景致。青溪在王维笔下,美到极致;王维爱青溪也爱到极致。我们不禁要思考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直到前八句,诗人对其这么爱青溪的原因还是秘而不宣,写得含而不露。王维写青溪,固然是由于青溪的素淡沉静,恰合了他淡泊闲适的美学趣味,更重要的是他借题发挥。结合诗人当时的处境看,他在赞美一种急流勇退的精神,他想表现一种自甘淡泊的心情。诗人写动态中的青溪,写青溪的动态,表现出各种状态中的青溪形态,青溪也被赋予了自由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诗在写法上,突出了青溪喧闹而趋于平静的形态,突出了青溪娴静安谧的特质,显然是托物言志的写法。然而,诗人却一直不动声色地竭尽赞美之能事。直到“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二句的出现,一语道破,其写作意图彻底抖了出来。意谓:我之心性一向如淡泊之清川,而清川亦淡泊恰如我之心性。哦,原来诗人这么喜欢青溪,而对青溪百般赞美,是因为青溪“澹如此”,“澹”如他自己,人溪俱“澹”。诗人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写青溪即是写自己,写他的心情,也写出了他心中的青溪。诗人从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发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与青溪一样的恬淡心境与闲逸情趣。或者说,诗人原本就有的素淡心性,恰好找到了一种吻合其素淡情感与心志的对应物,找到了一个可以会心解意的山水知音。而诗人则积极迎合与应和素淡的青溪之景象,深契与对应素淡的青溪之物理,而生成了高度和谐一致的情境。于是,诗人大喜过望,此二句让人可见其内心的雀跃。于是,诗人发愿“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诗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希望也能够以隐居青溪来作为归宿。
这是一首写于归隐之后的山水诗。这首诗自然素淡,写景抒情均不刻意为之,表面上看似不着力,而读来韵味隽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诗人意在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志向,心境物境融合为一,其景自然天发,其情恬淡闲逸,其思致意旨让人“于笔墨外求之”也。